(共22张PPT)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标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掌握佛教传入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并认识到中华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发展升华。
2 能描述西学东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并认识到近代中华文化的发展。
3 能掌握中华文化对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并阐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4 能概述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过程,并能分析其对欧洲社会的进步意义。
重点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难点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东来,日渐本土化
(1)开始:
两汉之际,来自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2)兴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
(3)完成本土化:
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
(4)由盛转衰:
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三教图》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材料: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极。
——《魏书·释老志》
材料: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南朝宋齐时期)范缜《神灭论》
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的危害及应对
思考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都曾下令灭佛,毁寺庙、遣僧侣、收田亩。佛教遭受较大打击。
佛门成为避税敛财之地,不利于国家赋税徭役的征派;
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
士兵官吏浮于人事;
寺庙奢侈,僧侣不检。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
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佛教逐渐本土化;
出现儒道佛“三教合流”局面。
儒学在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新儒学——宋明理学。最终完成重建理学信仰的任务,自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二)佛教传播的影响
佛教包涵了很多思辩的内容,蕴含了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就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刹那、现身说法、大彻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烦恼、解脱、一尘不染、一厢情愿、臭皮囊、觉悟
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意境的表达。诗佛王维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 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等石窟都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佛教寺院种茶和饮茶的风气也推进了民间茶文化的发展。
佛教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积极: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
消极:
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在建筑方面:现在历史上保留下来的的古建筑,许多都是佛教的产物。例如,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山西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小雁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
社会习俗:如盂兰盆会、腊八粥等民俗活动,就直接脱胎于佛教节日。
日常用语:如烦恼、世界、利益等等。
文学方面:佛教带来了形式及内容两方面的变化。在形式方面,佛教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戏曲、律体诗、通俗小说、语录等文体的产生。在内容方面,由于佛教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冲击与影响,许多文学都有浓厚的佛教思想,甚至是以佛教为主题。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名著,可见佛教对文学影响之大。
艺术方面:在绘画方面不仅在题材上,而且在绘画技巧和观念上,佛教的影响更大。尤其是禅宗带来了所谓的“禅画”,对唐宋以后的山水画及人物画影响极大。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诗,被称赞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禅意风格,王维诗中的画风与强调写实的“工笔画”画风是截然不同的。魏晋南北朝“竹林七贤”的文章更是把佛教的“空”与道家的“无”有机地融合,写出了空寂干净的文字并形成清新的文风。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西学东渐
1.早期——明末清初
内容:
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②《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全面开始——鸦片战争以后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
①新式学堂:
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
②留学教育:
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③译书机构: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
(1)背景:
(2)传播渠道: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①传播内容变化:
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②政治运动开展:
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3)影响:
①民主科学思想传播: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3.新篇章:20世纪初
(1)表现:
(2)影响:
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层次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器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译西书籍,仿制西方战舰
地主阶级洋务派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教育)
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 和平改良,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黄兴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派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古代和近代两次西学东渐
(1)概述: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
(2)表现:
①第一次高潮:
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西方科技,被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②第二次高潮:
19世纪中叶,受两次鸦片战争刺激,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先后向西方学习,但只关注先进军事科技及器械之术,尚未涉及政治制度及思想。
③第三次高潮:
19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洋务运动弊端暴露,早期维新派和康、梁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重点转向政治制度。
(3)特点:
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中国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国家作为重要窗口;西方人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4)影响:
中国思想近代化开始起步,学习层次出现了由“器物”到“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第一次,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第二次,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第三次,明代中期以来的西学东渐,西方近代文明传入中国,推动中华文化逐渐开始转型。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全面交流。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东亚文化圈
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1)表现:
①汉字: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②儒学: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 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③佛教: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4)制度:
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5)其他: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6)移民:
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四大发明外传
2.中学西传
①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②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③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④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中国文化影响琉球,东南亚
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15世纪,伴随着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中国热
②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①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 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材料:他们的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他的宗教就是所有皇帝和大臣的宗教,就是先贤的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 ——节选自伏尔泰《风俗论》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儒家文化对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1)时代背景: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启蒙运动兴起。
(2)原因:
欧洲社会动荡,人们渴望和平发展;
欧洲人民饱受神权和王权压迫,期盼身心解放;
中国儒家文化存在优秀成分,具有借鉴价值。
(3)主要媒介:
输入欧洲的中国商品及介绍中国的相关书籍。
(4)启蒙思想家借用儒家文化为启发民智和解放思想提供理论基础;借儒学抨击天主教会;借科举制抨击等级制度。
(5)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为西方哲学的进步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了反对宗教神权和封建王权的有力武器。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首先我们来看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3-14世纪。这段期间中国处于宋元时期,排除C选项。13世纪末给出了马可·波罗的经历,说明这件事情发生在这之前。此事件又发生在造纸术传入境外之后,因此可以排除B选项。材料中出现了造纸、印刷术、指南针,说明和四大发明有关,因此选择与火药有关的,而且与时间相符合。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1.(2016·上海高考)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应用科学和技术所占比重最大,这些应用科学与技术与近代企业的兴办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才会有很多人提问相关的问题,故C项正确;从材料来看西学得到了传播,中体西用思想并没有被抑制,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有维新的主张,且此时只是早期维新出现,并没有往深入发展,排除B项;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项。
2.(2020·全国高考)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据此可知,当时( )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祟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魏氏是指魏源,他编写的《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并且明确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故③④B项正确;①“首倡经世之学”与主要是指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②“推崇民主革命”是指孙中山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故含①②的选项与“魏氏”无关,排除ACD。
3.(2021·浙江高考)有史家言:“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素今文以谈变法,究奥地有要边防。凡此教学,魏氏或倡导之,或光大之。”文中的“魏氏”( )
①首倡经世之学②推崇民主革命③主张“师夷长技”④关注世界史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