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件(共25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件(共25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6 13:2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存在于4000多年前,考古学家们在遗址中发现了2500多枚刻有文字的印章,上面的文字被称为“印章文字”。人们从这些印章上发现了500多个文字符号,虽然这些文字符号还不能完全被释读但它们是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课标要求:了解古代南亚、东亚和美洲的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认识古代南亚、东亚和美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简述掌握古代印度的文化表现,能概述古代印度文化的特点及其对东南亚地区产生的影响。
2 能简述古代朝鲜的文化表现,能概述古代朝鲜文化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3 能简述古代目本的文化表现及其特色,能分析中国古代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
4 能简述古代美洲的文化表现,能阐明印第安人创立的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对世界的重要意义。
重点 南亚、东亚与美洲主要区域的传统文化,以及其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
难点 古代印度、朝鲜、日本和美洲印第安文化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古代印度文化——颇具特色,梵天佛地
(一)古印度的时空
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4000多年前:哈拉帕文化——印章文字
前1500年,雅利安人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
孔雀王国(约公元前324年到约公元前185年):第一个统一奴隶制帝国——佛教兴盛;
笈多帝国(约320年~约540年):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印度教逐渐成为主要宗教。
1.空间:
2.时间:
(二)古印度的文化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存在于4000多年前,考古学家们在遗址中发现了2500多枚刻有文字的印章,上面的文字被称为“印章文字”。人们从这些印章上发现了500多个文字符号,虽然这些文字符号还不能完全被释读但它们是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后来,人们在雅利安人古老的语言梵语的基础上创制了梵文,用来书写这些典籍。
1.文字:印章文字、梵文
印章文字
梵文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
(1)种姓制度:
视频:
原人之口,生婆罗门;
彼之双臂,长刹帝利;
彼之双腿,产生吠舍;
彼之双足,出首陀罗。
——《梨俱吠陀·原人歌》
婆罗门 雅 利 安 人 祭司贵族 祭祀和教育
刹帝利 世俗贵族 战争和行政
吠舍 一般平民 农牧工商业
首陀罗 被征服的土著居民 仆役奴婢
种姓制度的特点:
①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种姓世袭
②职业世代相传
③实行种姓内婚制
④不同种姓的法律、宗教地位不平等
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是种姓制度的理论和宗教基础
(2)婆罗门教
主要经典:四《吠陀》
核心教义:种姓制度
三大纲领:吠陀天启
祭祀万能
婆罗门至上
吠陀共有四部,以最早形成的《梨俱吠陀》最为重要。是古代印度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经书,也是歌颂神明的诗集。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①佛教:
时间:公元前6世纪;
创立者:释迦摩尼
兴起的历史背景:
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的存在;
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得到许多人的支持。
3.宗教
主张:
宣扬“众生平等”“因果缘由”“消灭欲望,刻苦修行”等。
过程:
佛教创建之初,倡导“众生平等”,不排斥低种姓成员加入佛教,力图在宗教领域打破各种姓间的严格界限,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信徒激增。公元前3世纪,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影响:
否定种姓制度,倡导众生平等,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具有进步意义;主张消除欲望,忍受苦难,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会消磨、淡化人民的反抗意识。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文艺等产生深刻影响;
佛教传入东南亚,也对东南亚的语言、文字、艺术、宗教等产生广泛影响。
②印度教:
公元4世纪,印度教发展并逐渐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它起源于婆罗门教。
保留强化了种姓制度。但是减少了婆罗门教的许多烦琐仪式,打破婆罗门在宗教中的垄断特权,适当提高了首陀罗的地位,既减少了下层百姓的反抗,又迎合了上层的需要,受到印度社会各个阶层的欢迎,迅速崛起。时至当代,印度教仍然是印度的主要宗教。
湿婆——毁灭之神
梵天——创造之神
毗湿奴——保护之神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摩诃婆罗多》成书时间约公元前四世纪,这部史诗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为背景,描写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居楼百子和般度五子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
《罗摩衍那》成书于2世纪,史诗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表现了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作品中神猴哈奴曼拥有四脸和八手,帮助罗摩战胜了强敌,救出妻子。成为印度教神话中家喻户晓的角色。
4.文学
《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5.艺术——与宗教相关
印度国徽来源
阿育王石柱
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6.科技——发明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阿旃陀石窟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对东南亚——公元前后,传播到东南亚
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及风俗习惯对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
①佛教文化渗透东南亚生活方方面面。
②古代印度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古印度的文化传播及影响
2.对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文艺等产生深刻影响。
柬埔寨吴哥窟
1.以宗教为中心。
2.印度文化具有多样性。
5.以诗代史。
印度文化的特点
3.印度文化具有包容性。
4.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古代朝鲜和日本文化——儒风华俗
(一)古代朝鲜的文化
1、古代朝鲜的政治演变
约四五千年前
公元5世纪前后
朝鲜半岛进入新石器时代
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铁器
公元7世纪
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
918年—1392年
高丽王朝(王建)
朝鲜王朝(李成桂)
1392年—1910年
2、古代朝鲜的文化成就
类别 时间 成就
经济 公元前5世纪前后
天文学 7世纪
历史学 12世纪
15世纪
文字 15世纪
音乐舞蹈
庆州瞻星台,东亚现存最古天文台
朝鲜现存最早的正史《三国史记》
《高丽史》仿照中国史书的编写体例
朝鲜世宗创制朝鲜文字“谚文”
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朝鲜)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国,故曰诗书礼乐之邦、仁义之国也,而箕子始之,岂不信哉?
——《东国通鉴》
3、中朝文化交流
佛教、道教、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
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风俗习惯等受中国影响;
学习中国汉字,创造本民族文字;
仿照中国的史书体例编写历史,如《高丽史》;
朝鲜文化对中国影响:朝鲜半岛的乐舞传入中国。
(二)古代日本的文化
公元5世纪初,大和统一日本
1.古代日本政治演变
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
12世纪以后,武士阶层崛起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树、山、龟、蛇等都有神灵,都应该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
(2)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
(3)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思想,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道在日本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2.日本神道思想的发展
(1)文学艺术: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2)建筑和绘画: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3、古代日本文学艺术、建筑成就: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相当于中国的《诗经》。收录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的长短和歌共计四千五百余首。
《源氏物语》是由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了贵族光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创造了日本独特的“物哀”审美思想。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日本文字
(2)中国制度、儒学、佛教等影响日本发展
4、深受中华文化影响日本文化
自7世纪起,日本全面学习中国,使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打下了唐文化的烙印,故这一时期被称作“唐风时代”。
哭晁卿衡
(唐)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是日本遣唐留学生中最杰出的一位,十九岁历尽千辛到达长安,被大唐的文化和汉学典籍深深吸引,每日埋头苦读、用心钻研,并在几年后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入仕为官。他和李白、王维同朝任职,关系十分密切。
平假名,起源于汉字草书
片假名,起源于汉字楷书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唐)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衔命还国作
(日)晁衡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谈谈你对日本文化中武士道精神的认识?
思考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
在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之后,武士道经历了一次畸变。武士道作为传统封建制度的精神规范,却在日益法西斯化的国家军队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武士道是基于一些美德如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的精神信仰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独立发展的特色文化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小麦文明:西亚、北非
水稻文明:中国、印度
玉米文明:中、南美洲
玛雅文明
(一)古代美洲的时空
地理条件:
新航路开辟前,与其他大陆处于隔绝状态。
共性文化表现:
①宗教上都是多神崇拜,崇拜自然神;
②金字塔:祭祀神灵。
14—16世纪前期阿兹特克文化
5—16世纪前期玛雅文化
5—16世纪前期印加文化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各自文化表现
①文字和历法:
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
②数学:
玛雅人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
1.玛雅人
玛雅人的20进位法
玛雅历以365天为一年,一年18个月,每个月20天,剩下的5天是“禁忌日”。
现行公历,一年以365.2425日计算, 玛雅历以365.2420日计算。而根据天文学家计算,一年应该是365.2422日。玛雅历的误差为每年0.0002天,换算成秒仅为每年17.28秒。可见,玛雅历的准确性超越了公历。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①建设:
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
②医学:
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
③历法:
还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④记事:
结绳记事。
2.印加人
马丘比丘遗址是印加人建造的古城,位于安第斯山脉中的山脊上。遗址中的宫殿、神庙、城墙以及给排水设施,都充分展现了印加人高超的建筑艺术。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阿兹特克人
①锻造铜器:
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
②图画文字:
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
③制作:
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
阿兹特克的图画文字
15世纪阿兹特克的太阳历雕刻
特诺奇蒂特兰是阿兹特克帝国的首都,传说特诺奇蒂特兰建于一座湖泊之上,该城拥有复杂的堤道和排水系统各种传说和历史资料都表明特诺奇蒂特兰曾是世界上最大、最美丽的城市。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佩德罗·阿尔瓦拉多用骑兵120名、战马173匹和步兵300名,征服了玛雅人。
公元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埃尔南·科尔特斯用600多名西班牙人征服阿兹特克,其中战士508名,马16匹,火炮14门。公元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率领180人出征印加帝国。其中战士共168人,马62匹。
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为什么面对殖民者的入侵,也曾强盛的美洲文化不堪一击?
思考
原因:
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②疾病、瘟疫等灾害;③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④内部之间的交往有限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丰富各异的世界文化?
思考
2.文明无高下优劣之分,应尊重和理解其他文明。
1.世界文明的起源是多元性的,发展是多样性的。
3.不卑不亢、谦虚谨慎、善于学习、取长补短。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繁盛时代,由于统治集团实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逐渐形成了融合西域、印度、高丽等不同文化风格的多元整合的格局,因此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当时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强大的军事实力与音乐呈现出融合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的特征没有直接关系,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渐结束,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音乐呈现出融合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当时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而不是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故C选项错误。
1.(2021·黑龙江佳木斯高一期末)唐代宫廷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都有多部外来乐,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安国等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等乐。促成当时音乐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唐朝军事实力的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C
【解析】注注意限定信息"最全面”,结合所学可知,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最重要的特征是职业世袭和内婚制,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互相不能通婚、交往,不能共食、并坐,这在一定程度上向成员提供了保护,但它制造种姓隔离维护社会的不平等,不利于印度社会的稳定,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故C正确,B错误;A项错在"直接”,排除;种姓制度对佛教产生关系不大,排除D。
2.(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特征之一,以下对其认识最全面的是( )
A.直接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
B.有利于印度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C.对印度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对佛教的产生发展有一定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C
【解析】朝鮮《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说明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超越国界,对亚洲诸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故选C;A项错在“各国”,不符合史实,排除;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代表,B排除;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3.(2021·辽宁育明高中高二月考)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
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C.中华法系对周遍国家产生影响
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