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文化是如何传承至今呢,通过什么形式?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课标要求: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概述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表现,并能理解学校教育发展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2 能概述印刷书发展的主要表现,并能归纳印刷术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3 能复述图书馆、博物馆成长的历程,并能归纳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重点 学校教育的发展、印刷书的诞生、图书馆的发展、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难点 印刷书的诞生;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官学
先秦时期 “学在官府”
私学
春秋时期私学产生,孔子首创;
1.中国学校教育
西汉设立的太学
西晋设立的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汉代 设地方官学;
唐代以后私学得到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代是书院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书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一)古代学校教育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白鹿洞书院与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四大书院
材料一:西汉时期太学的主要教材是经史,以儒家经典“五经”和“三传”作为基本教材。“五经” 具体指《诗经》、《尚书》、《礼记》 、《易经》 、《春秋》五部经典。“三传”即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周丽霞《传统太学私塾》
材料二: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高明《琵琶记》
材料三:士子们为了获取功名,一条路子是进官学为考科举作准备,但官学不但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它长期处于衰落状态,人们不能不趋于私学。加之,科举后来重在诗文,官学只读经书,实际上不能满足需要。士子们转而投向名流学者。这样既可学到真本领,而且还可以得到大师的推荐与指引,对于取得功名是重要门径。 ——孟东宪《中国古代学校制度史料》
学校教育对古代社会的作用有哪些?
思考
有利于保存与创新中国古代文化;
有利于传承儒家经典;
有利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古希腊:
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大学”一词源自拉丁语,大致意思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这是在意大利建立和演变而来大教堂学校的神职人员期间中世纪盛期。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
(二)近代教育
1. 近代大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
(1)现代大学的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
(2)拿破仑“大学区” ,奠定国民教育制度。
(3)柏林大学:洪堡 “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实现“教学与研究合一”;大学职能的转变。
(4)美国大学逐渐世俗化和商业化,服务社会。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拿破仑大学区制
1806年拿破仑统治时期创办的一种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及行政体制,主要做法:创立巴黎帝国大学作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设总监一人,将全国划分为27个大学区,每区设总长一名,各省设督学一人代表总长管理各境内初等教育,公立学校的教师视为国家官吏,所有学校的开办必须得到总监许可,全国实行统一学制和课程。(国民教育制度)
柏林大学
综合性高等学校,培养了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依据创校者普鲁士王国内务部文教总管威廉·冯·洪堡“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所创立,他希望柏林洪堡大学能成为“现代大学之母”;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合一。
美国文化中的包容性和平等性为美国大学的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养分。就像美国人喜欢说的,只有天空才是边界(only sky is the limit)。平等是创新的土壤,有安全感的团队,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碰撞中最终形成有价值的创新。提供咨询服务、专利转让(产学合作)、继续教育课程、为大学带来商业价值。
美国大学(世俗化、商业化)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中国:
(1)北大:戊戌维新时兴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
(2)清华:1911年创办清华学堂,1912年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全国最高水平的大学。
2.大学的作用
大学成为保存、传播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1)大学能积极应对社会需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大学中各种思想火花的碰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文化。
(3)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提高国家科研能力,增强“软实力”。
综上,大学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有它的独立与自主;大学不能自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向而盲转、乱转。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着,以烛照社会之方向。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古代
日本向中国派遣唐使,如吉备真备
出现留学日本热潮,如鲁迅
甲午战后
清政府派留学生赴美,如詹天佑
洋务运动时期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如邓小平
新文化运动时期
“以俄为师”留苏学习热潮
20世纪20中期以后
(1)留学教育发展历程
①有利于华夏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
②为近代化事业培养优秀人才与中坚力量;
③促进近代思想解放,促进近代教育发展。
(2)作用:
3、留学教育
1872年詹天佑作为首批幼童之一赴美留学,后考入耶鲁大学。回国后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讲述青年时期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在法国寻求救国之道的故事。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劝学篇》,鼓励留学日本,由此中国留日学生日增。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材料一:选派留学生出国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而在甲午战争后数量大增。新政期间,由于不分官费自费概以科名奖赏学成归国者,遂使留学蔚为潮流,在20世纪初年出现了第一次“留学热”。在这些留学生中,后来产生了一大批民主革命的志士。
材料二: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洋务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洋务事业的人才,中国近代教育随之产生。当时的新式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创办新式学堂与派遣留学生等方面。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大都接受过西方教育。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都曾留学日本、胡适留学美国。新文化运动用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启迪民智,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留学教育对当时的社会有何作用?
思考
为近代化事业培养人才与革命骨干,促进近代教育发展
留学教育培养的人才回国后,为了救亡图存,大都从事革命活动。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不少留学者成为了革命先烈,促进了国人思想解放。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现代中国学校教育
1.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
①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②内容:
a.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b.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③影响:
2.“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改革开放时期
①内容:
a.“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b.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c.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高校毕业人数增长到820万
着眼于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群体学习和深造的愿望与需求……
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4.学校教育的作用: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②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印刷书的诞生
(一)产生过程:
公元前30世纪
公元前5世纪
前2世纪
公元105年
唐朝
11世纪中叶
15世纪中叶
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竹木简、帛。
缺点:
⑴、笨重,不便携带;
⑵、价格昂贵、不易收藏流传;
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书籍雏形
简策、帛书,中国最早的书籍
植物纤维纸
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
雕版印刷品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的重大事件。
(二)印刷书的作用
1.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传承与传播,促进文化普及,又处于文化的大众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4.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
2.翻译其他文化典籍,有利于借鉴吸收他国文化,补充发展本国文化。
3.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印刷术推动报纸、杂志的普及
徐光启与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图书馆的成长
1、图书馆发展历程
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
作用:保存人类文化典籍。
①亚述帝国巴尼拔图书馆:
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泥版文书,几乎囊括亚述全部知识。
③公共图书馆:
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面向所有人)。
作用:
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 服务公众。
②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作用:
保存了文化遗产(古典时期)。
(1)西方
美国国会图书馆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私家藏书:
伴随私学出现;明清出现藏书家和藏书楼。明中期范钦“天一阁”(代表)。
重视图书文献保存
官藏:
史官(专门掌管典籍),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所。
(2)中国
公共图书馆:
1909年京师图书馆,1916年 收藏内务府立案的出版图书。
新中国成立后:
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1998)→各地各级各类图书馆。
近代中国公共图书馆出现的原因
西方教会图书馆的示范
旧式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
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社会变革的推动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保存古籍
图书馆保存古代文化典籍(历史文献)和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当中有大量学术资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开发,方便读者更好利用。如今,图书馆更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使馆藏文献走向数字化。
图书馆作为公共机构,通过提供书籍阅读、开展各种系列讲座与主题课堂,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2、图书馆的作用
教育功能
文献开发
培养人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约公元前290年,埃及亚历山大博学园——最早的“博物馆”
(一)发展历程——世界
1683年,阿什莫林博物馆——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卢浮宫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由贝聿铭设计。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8世纪,大英博物馆、卢浮宫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5)1933年,蔡元培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新中国后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4)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1912年筹备北京国子监)新中国后改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3)1905年,张謇南通博物苑 ——国人自建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1868年,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我国最早近代意义上博物馆
(6)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现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7)1959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建成。
(二)博物馆发展历程——中国
(2)19世纪,上海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院——陈列动物标本
(8)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年2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正式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品牌效应;结合地方民俗,推动旅游业发展。
突出教育功能,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成为国民教育学习基地。利用本馆的文化资源,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
对外文物展出,向公众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增加国际社会对华夏文明的认可。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
(三)博物馆的作用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通过影视节目、网综与自媒体短视频科普传统文化。
2.通过VR、AI模拟还原历史,让人们身临其境体验历史,感受文明演变。
3.5G时代推动线上教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线上教育的推广焦点。
新时代文化传承方式
载体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传承文化、发扬科学、培养人才等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存古籍、保存文化遗产
印刷书的诞生,大大有助于文化大众化
公共服务
印刷书
博物馆
图书馆
学校教育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宗教改革的展开,欧洲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纷纷出现,政治和宗教活动逐渐分离,大学从为教会服务转向为世俗国家服务,反映了当时欧洲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D项正确导致欧洲政教分离和地方教育兴起的是宗教改革而非文艺复兴,A项错误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宗教改革并未使欧洲大学丧失学术自由,C项错误。
1.(2019·广东高考模拟)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贵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B.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C.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D.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英国的“茶文化”与中国的茶文化在内容和追求上不同,体现了英国与中国国情的差异,说明文化具有本土化和多元化的趋势,故选D,排除C;材料主要涉及英国茶文化的内容,不能说明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A;B项说法与题意无关,不能说明得到”普遍认可”,排除B。
2.(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18世纪中期,“下午茶“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饮茶有益于健康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餐界所认可,加入牛奶与糖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功效的增加或强化。茶还寄托了英国人对家的深厚情感,这与中国茶文化追求天人合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这体现出( )
A.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B.人文主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C.经济的趋同化和一体化超
D.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趋势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最终目的不是飘向无限,而是回到根本”可知,作者强调现代的大资本、高科技要回归到传统的文化、历史、信仰中去,即强调了现代和传统的平衡,故A正确;材料提到“回到根本”,强调的是回归传统的重要性,并非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故排除B。材料强调大资本高科技要回到根本,无法反映出传统文化进退失据,故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现代化弊端的相关信息,故排除D。
3.(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有学者认为,“大资本、高科技、研究与发展,最终的目的不是飘向无限,而是回到根本——回到自己的语言、文化,自己的历史、信仰,自己信仰,自己的泥土。“学者旨在强调( )
A.现代与传统的平衡
B.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C.传统文化进退失据
D.现代化的弊端凸显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