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深藏在阿富汗巴米扬山谷的巴米扬石窟中的巴米扬大佛历尽沧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曾经历3次劫难。2001年3月12日,大佛遭到塔利班政权的残酷轰炸,已面目全非。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课标要求: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概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措施,并能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 能掌握《世界遗产公约》的基本内容,并能理解《世界遗产公约》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3 能简述各国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并能认识各国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
重点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世界遗产公约》;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难点 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世界遗产公约》、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迹,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一)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因
1.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①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
②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③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2.文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而且不可再生:
自然灾害、战争、工业化、城市化。
故宫的一些宫殿经过几百年的风雨腐蚀早已成了危房。
受酸雨影响的乐山大佛,其所在的岷江上游仍然有造纸和制药企业排放废气、废水。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015年4月25日当地时间14时11分,在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的8.1级地震导致加德满都世界文化遗产杜巴广场上的建筑大部分倒塌。现经中美等国资助目前修复工作已完成大半。
圆明园毁于英法联军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古代:文物收藏
(1)国外:
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和教会,收藏艺术珍品和遗物之风颇为盛行。
(2)国内:
中国历代帝王等也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金石学还发展成为专门之学。
(二)文化遗产的保护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近现代——立法保护
(1)西方
①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
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
③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2)中国
①中央政府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始于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②1930年,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护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1961年3月,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④1982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四川安岳县峰门寺的一尊摩崖造像,被以红黄蓝绿颜色重绘的“浓墨重彩”,瞬间让网友们觉得“眼怀慈悲,神态安静的活佛生生被画成了地主家的胖儿子”。
文物保护的原则:真实性、完整性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又称《威尼斯宪章》,分定义、宗旨、保护、修复、发掘和出版六部分,共16条。明确了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同时要求,必须利用一切科学技术保护与修复文物建筑,强调修复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臆测。其目的是完全保护和再现历史文物建筑的审美和价值,还强调对历史文物建筑的一切保护、修复和发掘工作都要有准确的记录、插图和照片。
1964年《威尼斯宪章》编写核心团队合影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世界遗产公约》
1.制定背景
(1)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
(2)文化遗产受到威胁
(3)各国有文物保护及研究的传统
(4)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国际合作
2.制定: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和自然遗产公约》,这一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
3.宗旨:
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5.内容:
(1)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
(2)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3)1979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存在严重威胁的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4)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4.地位:
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6.发展
(1)世界
①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人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②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意义:这不仅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中国
① 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
②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③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④2011年,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易错提醒】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6.影响
(1)通过上述举措,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2)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视频: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古代时期:
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遗迹主要包括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2)近代时期:
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这里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藏品极为丰富的博物馆,堪称包罗万象的艺术之城。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
(2)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18年底,已达40个。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3)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2014年共有1372项。这既表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又意味着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道远。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泰山山地是山东丘陵中最高大的中山山地……太古界泰山群地层,其绝对年龄25亿年左右,是我国最古老的地层之一。北部上升幅度小,盖层保存着典型的华北地台上发育的古生代地层。
泰山已发现高等植物1136种,植被覆盖率为78%,常绿乔木有银杏、油松、赤松、华山松、黑松、麻栎、栓皮栎、侧柏、花楸、白檀、刺槐、梓树等。泰山100年树龄以上的古树名木有34个树种,共有1万多株。如:"唐槐"、"汉柏"、"六朝松"等渗透着一二千年历史文化的内涵,成为生命的文物,是珍贵的遗产。泰山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有448种,其中以何首乌、黄精、杏叶参和紫草被誉为泰山四大名药。
泰山南有北辛文化(约7000后前)和大汶口文化(约6300~4400年前),北有龙山文化(红4400~3900年前)。泰山因其高,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文字记载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历代有识之士,文人墨客从更高精神文化层次,把泰山视为"国家柱石"、"民族精神"的象征,他们留下大量诗文和1000多处摩崖石刻。道、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科学家、史学家则把泰山作为研究对象而留下大量著作。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该学者认为当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终是为了实现文化遗产的货币化,是为了经济利益,而非保护文化遗产,这就背离了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故选B;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背离了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并不是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忽视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排除AC;这一做法更不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民族性,排除D。
1.(2021·天津滨海高二期末)有学者评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中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 )
A.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度 B.背离了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
C.忽视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 D.保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多样性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世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遭到破坏,其价值就随之丧失,因此应充分保护适度利用,故D项正确;“大力开发推向市场”不符合适度利用的原则,故A项错误;“严格保护封闭保存”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世界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故C项错误。
2.(2021·辽宁清原二中高二期末)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因此,我们对于世界遗产应( )
A.大力开发推向市场
B.严格保护封闭保存
C.充分利用适度创新
D.充分保护适度利用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A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要注意对文化传承者的保护,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错误,排除。
3.(2021·辽宁高二月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特性在于遗产的‘无形性’和‘活态性’,所有遗产均通过口、手、肢体、行为和技能来表达,因此不具备实物特性;由于它的完成过程和传承系统完全依赖于人,这就决定它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活态化’性质。“这说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
A.必须关注其传承方式的保护
B.完全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
C.长期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
D.可以不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