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件(共22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件(共22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6 13:3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简述亚历山大远征的概况,并能理解其影响。
2 能复述“希腊化时代”的内容,并能分析其对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3 能简述蒙古西征的概况,并能理解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4 能阐明蒙古西征对中国的影响。
重点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难点 亚历山大远征后希腊文化与西亚、埃及文化的相互作用;蒙古西征与地域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足智多谋,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以巴比伦为首都的疆域广阔的国家。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前323年)
视频: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亚历山大远征
公元前334年。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①时间:
②过程:
④分裂:
③统治方式: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
⑤影响:
积极影响:
①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到希腊文化当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②通过远征,亚历山大把广大地区统一为一个大帝国,加强了这一地区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与发展。他使希腊同西亚、中亚、印度等地的贸易更加密切。
③大批希腊商人随远征军足迹,活跃在亚非许多城市。不少希腊学者来到东方,研究东方的科技和文艺,使东西文化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①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些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
②被征服地区人口遭到奴役、屠杀,城市遭到劫掠、烧毁。
消极影响:
底比斯的毁灭
推罗攻坚战
亚历山大大败波斯王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概念
2.希腊化时代
(2)希腊化时代的原因
①统治者的提倡;
②种族融合;
③文化中心东移。
①“希腊化世界”:
②“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这些区域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自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发展历程
文化上的碰撞以武力征服为先导,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汇合尚未开始。但亚历山大对亚非广大地区的征服以及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的建立,不仅为欧、亚、非大陆间各主要文化的接触交流提供了可能,从而奠定了希腊化时代文化产生的基础,而且仅就文化交流而言,亚历山大远征的过程,也是传播希腊文化、吸收东方文化,并使两者合流的过程。
(1)公元前334—前323年属于“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接触”时期
亚历山大死后,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足鼎立的希腊化王国。希腊化王国时期,国际局势相对稳定,有利于各希腊化王国采取各种方式加强文化渗透、倡办文化事业,从而在客观上进一步扩大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希腊化文化在此时不仅形成,而且日臻成熟、繁荣。
(2)公元前4世纪末—前3世纪属于“希腊化文化的形成与繁荣”时期
从东地中海地区看,文化创造的势头似已过去,但从整体看,希腊化文化还在四周扩散。罗马人在军事上征服了希腊化王国,却成了希腊化文化的俘虏;巴克特里亚失去了与地中海的联系,却把希腊文化带入了印度。某些分支如宗教、史学也正是在地中海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才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希腊化文化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其他东方文化与希腊文化相互交汇、融合的产物,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成果之巨、影响之深前所未见。它揭开了欧亚非大陆间人类文化大交流大汇合的序幕,在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3)公元前2世纪至前1世纪属于“希腊化文化的余波与渗透”时期。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希腊化时代”的主要表现
1)统治者阶层:
①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税收优惠,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作为殖民者,他们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②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成为国王的顾问和官员。
2)文化:
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
被政府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
①原因:
亚历山大城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②成就:
a.文学、史学、地理学领域:
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
b.科学领域:
欧几里德编写《几何原本》;
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
埃拉托斯提尼精确计算地球周长;
医生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在广大乡村地区,农民仍说着他们祖先的语言,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
(4)其他地区:
(5)“希腊化时代”文化的特点:
①从总体上看,“希腊化时代”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②文化交往从以往的单向性发展为双向性
③文化融合是军事征服的结果
④文化中心逐渐东移
⑤文化交往的趋势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纯粹的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蒙古帝国的对外入侵一度被欧洲地区称为“黄祸”,蒙古帝国最大疆域的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东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鼎盛时达匈牙利),南至南海。占了世界土地面积的22%,超越了五分之一,为20世纪时苏联的1.5倍,现今俄罗斯的1.9倍,含盖了当时疆域内1亿的人口。
1.概述: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蒙古帝国扩展的原因:
“这个国家的某些部分,山岭极多,在其他部分,则是平地,但是,实际上它的全部土地都说是由砂砾构成的,土壤不多,几乎都是沙漠....而那里溪流和小河不多,大河更是十分稀罕。”
——罗马教皇的使者加宾尼《出使蒙古记》
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 ,其职责便在于对内能保证部民的安全 ,对外则能掠夺更多的财物。成吉思汗是当时最能胜任这两种职责的第一人选。他的理想就是对外征服和掠夺。
自然条件恶劣
游牧民族的特性,雄才大略的人物
东西方均无强国
1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过程:
西征 时间 成果
第一次西征 1218年后
第二次西征 灭亡金朝之后
第三次西征 13世纪中叶
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蒙古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4、蒙古西征的影响:
(1)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2)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①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到达漠北与蒙古交涉,他们撰写的出使报告流传至今。
②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展示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③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
(3)引发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①自东向西:蒙古军队为主; ②自西向东:人数众多,“色目人”
(4)使欧亚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蒙古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被后世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蒙古西征对不同地域的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1219年春,成吉思汗统领大军出发亲征花刺子模,此外,还有金国、西夏新归附的契丹军、汉军、河西军以及大批能工巧匠。”“成吉恩汗从不花刺进军撒麻耳干……那些被认为有用的人(如技术工匠)被带往蒙古。”
思考
(1)对中国:大量色目入进入中国,促进了多民族交融;西征过程中加深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大批移民迁入中国,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对西方世界: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中国的发明传入西方,加强了东西方贸易往来,也引起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刺激了西方的殖民扩张。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材料一 从成吉思汗动身西征起,蒙古人就采用了中原的 “驿站”制度。据不完全统计,蒙古帝国时期,仅元各行省范围内设置的主要水陆驿站就达1500多处。
材料二 蒙古西征横扫欧亚大陆,消除了国界的限制……阿拉伯地区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艺术等成果传入了中国;中国的历史、算术、制图、医学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通过阿拉伯人更加广泛地传播到西方……
材料三 蒙古帝国时期,欧洲的商人、使节、游人来远东的络绎不绝。他们或长期留居,经商传教,其中不少人在政治上被蒙古帝国所重用。与此同时,蒙古帝国也常派使节、商队到欧洲。欧洲和东亚间的来往还有双方人口的相互流动和迁居现象。
材料四 蒙古帝国时期,在东方的各大城市和要镇中都有西方商人经商,东西方贸易在蒙古帝国经济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东西方商人们不仅把东西方货物相传互补,而且在经商过程中,互相传播各方面的消息……“工”、“医”被蒙古人看成是“人才”。蒙古帝国时,东西方医师和名工巧匠,常被相互调换,为统治者服务。
材料五 《马可 波罗游记》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对马可 波罗讲过这么一段话:“有人敬耶酥,有人拜佛,其他人敬穆汉默得,我不晓得哪位最大,我便都敬他们,求他们庇佑我。”
蒙古帝国内外发达的交通(或“驿站”制度),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蒙古帝国几乎把亚洲合为一体,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
蒙古帝国将欧亚大陆连成一片,恢复、加强了东亚和欧洲之间的直接交往,扩大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蒙古统治者对东西方贸易关系和技术交流的注重和保护措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
蒙古帝国的宗教兼容并蓄政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蒙古西征如何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
思考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文明交往的主要两种方式
或和平的、或暴力的
①和平交流方式有商业贸易,宗教传播、游历访问
②但暴力也是文明传播的一种手段,一次又一次的征战突破了地域的局限,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大融合,客观上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B
【解析】材料以掠夺工技之人为目标¨对工匠技艺之人则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 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 反映出少数民族对工匠技艺之人的掠夺,这体现了工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以争夺工匠为目标”;材料强调的是工艺技术的作用,故C项排除;五代和宋时期就出现了火炮技术,故D项错误。
1.(2021·全国高二练习)吐蕃和南诏对唐朝蜀中地区的进攻,屡屡以掠夺工技之人为目标;蒙古军西征过程对工匠技艺之人则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元至元十六年三月,“囊加带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这种现象说明( )
A.民族间的战争以争夺工匠为目标 B.工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C.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明的仿效 D.蒙元时期中国火炮技术开始出现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D
【解析】亚历山大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开辟了东西方的贸易通道,开阔了人们的眼界,D正确;亚历山大时期罗马帝国尚未建立,A错误;B说法违背史实;C不是材料主旨。
2.(2021·全国高三单元测试)亚历山大的东征,从西方到东方,从希腊到印度,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直到今天,他的名字还被很多人传颂,这是因为东征和帝国的建立( )
A.使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
B.削弱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
C.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蒙古以草原畜牧业为经济基础,不能自给自足,又加之需要长期维持强大军事实力应对其他部族侵略,需要对农耕地区进行掠夺,以获得必需物资,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游牧民族逐步转向了定居的农耕经济”,故A错误;草原游牧生活的专业化和单一化特点,使生产生活资料无法自给自足,因此蒙古鼓励商业发展并对科技文化交流持包容态度,故BD错误。
3.(2021·山东菏泽·高二期末)当蒙古部落之间的征战结束后,蒙古帝国的对外征服便开始了。草原游牧生活是经济活动中最专业化和单一化的形式之一。(他们)很少能自给自足--游牧民与定居者的跨越军事边界的商业交往经常受到南面农业帝国的限制--而唯利是图的商人与游牧者有着共同的利益,因为这种共同利益,在对外征服中他们将协调行动,给定居文明以致命的打击。“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
A.游牧民族逐步转向了定居的农耕经济 B.蒙古贵族采取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
C.蒙古帝国发动对保守农业帝国的征服 D.蒙古的对外征服阻碍科技文化交流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