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陈涉世家
教材分析:本课节选白《史记·陈涉世家》的前一部分。陈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的领袖。《陈涉世家》是写陈涉的一篇传记,比较完整地叙述了陈涉起义的全部过程。本课
所选内容,叙述了陈涉、吴广领导大洋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表现了我国历史
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文学常识,文章字词的含义,能准确把握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体会小说tj史传的异H,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
作犄点,进而掌握文章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文章,学习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
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教学重难点:掌握一些词的古今意义及文章句了的含义;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及起义后的主
要情况;理解记事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1、学生认真朗读课文,要求能够达到诵读要求。2、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
或者查阅有关书籍,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本文的有关知识。
老师准备:录音机、朗读磁带、小黑板
教法与学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语: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这些农民起义为残酷的封建统治所迫,
充分说明了官逼民反的道理。每次农民起义都沉重地打击了黑暗的封建统治,有的甚至推翻
了封建王朝,是推动历史前进,促使变革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中国历史
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发生存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这次农民起义建立了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
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tH=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
陈胜、吴广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存什么情况下发动起义的,起义的经过怎样,我们学习了
司马迁写的《陈涉世家>就知道了。
2.解题。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可作如T补充。
①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在汉武帝时就任太史令(史官),掌管秘籍、史料、
职司记载等。司马迁白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
观察各地的JxL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38岁时继任人史令,
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十富的史料。42岁时开始写作《史记》。后由于上书替投降
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皇上,获罪下狱,被处宫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
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这部书记载了上自
黄帝不至汉武帝的_一千多年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记”(记历代帝王政迹),十“表”(大
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二‘l‘“世家”(记诸侯国将相)、七‘I‘二“列传”(记
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书中史料翔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例如课文《陈涉世
家》,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看重。
(3)秦始皇统一中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首先分析天下形势,拟定斗争策略。“天
下苦秦久矣”,简明而又准确地概括了当时的形势,在这种形势下举行起义,一定会得到人
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陈胜又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制定了借深得人心的扶苏、项燕
的名义号召群众,发动起义的斗争策略。然后为起义作舆论准备,他们运用问}、、念鬼、鱼
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使人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
的必然趋势,结果在士卒中很快得到反应。充分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斗争才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正音(学生参照注解,借助工具书,白读课文,读准字音)
间(lu)左 谪戌(zhe shu) 当行(hang) 度已失期(duo)
以数谏(shuo jian) 罾(zeng) 问(jian) 祠(ci)
陈胜王( wang) 忿恚(hui) 笞(chi) 毋(wtl) 以应(ylng)
宁(ning)有种乎 蕲(qi) 谯(qiao) 会(hui)计事 长吏(li)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l、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句意。
2、■人小组,结合注解疏通大意,并记下不明白的语句,待全班讨论解决。
四、质疑问难:
五、课堂总结: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
七、板书设计:
陈涉世家
间(lu)左 谪戌(zhe shu) 罾(zeng)
忿恚(hui)笞(chi)蕲(qi) 谯(qiao)
八、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温习课文
第二课时
讨论练习一
[说明]从检查作业入手,并通过朗读,温习课文内容,为下边疏通文意做准备。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听范读
要求:听读时,想每句话的大意,想上节课有问题的语句现在明白了没有;准备提出白
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_)学生提出有疑难的语句,全班集体解疑。
具体方法: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
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
[说明]让同学之间互解疑难,既使之产生兴趣,又利于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
二人小组,讨论课后练习二,填空。
(l)起义的导火线是____。(戍卒在开赴渔阳途中遇雨失期)
②
(2)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①____
(①秦二世杀人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②楚人怀念楚将项燕,自
强烈的复国愿望)
(3)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①
(①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②吴广在驻地旁
的丛词中,狐呜呼口: “大楚兴,陈胜王。”)
(4)是起义的第一步 ;接着用 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U号。
(并杀两尉;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
(5)起义的性质 一 (“伐无道,诛暴秦”)
集体讨论填空内容。
(三)、复述课文的内客。
要求:(1)用现代白话复述;(2)复述要突出事件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之处。可参考前边
所做的填空练习。
三、糖读课文,研读赏析
重点分析课文第3段
1.教师领读或由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吴广素爱人:一向。向来。广故数言欲亡:故:故意。亡:逃跑。陈胜佐之:帮助、协
助。戍死者固I‘入七:凼:本来。‘f‘人七:小个里面有六、七个,f‘分之六七。从民欲也;
顺从。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陈涉乃立为王:于是被拥立。诸郡县苦秦吏者:被……
压迫的。
2、这段文字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以及建立农民政
权的情}兑。讨论如下问题:
①陈胜、吴广是通过哪些步骤发动起义的?
②起义发动后,起义队伍为什么能形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起农民政权?
3.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这段文字在材料安排和记叙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概括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
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老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五、布置作业:
复习课文,注意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六、板书设计:
陈涉世家
(l)起义的导火线是戍卒在开赴渔阳途中遇雨失期。
(2)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
(3)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
七、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导语:前二课时我们分析了课文内容,了解了陈涉起义的原因,过程和起义后的浩大声
势。这次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政,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也让读者了解了起义
领袖敢于反抗,善于斗争,要为国家'T-番事业的雄心大志。那么课文在记叙农民起义的过
程中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作为起义领袖的陈胜的性格是通过仆么方法表现出来的呢?本
课时我们先来讨论这一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l、学生默读课文后,讨论课文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很多,一般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课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陈胜。
从课文内容看,陈胜表达志向、谋划起义、发动起义等都是透过他的语言来表现的。可见识
文主要是通过语言,尤其是通过人物问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纵观全文,陈胜参与对话
的共有■次,第1段中,陈胜同其他佣耕者的对话,表现了陈胜的远大志向和对封建统治阶
级的反抗精神。第2段中,陈胜同吴广的对话,表现了他们组织起义的谋略才智。他们对当
前形势的正确分析、起义策略的确定、怎样制造舆论等都是通过对话表达出来的。第3段中,
陈胜同戍卒的对话,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充满英雄气概的起义领袖形
象。可见本文就是通过人物对话把陈胜等人的性格极为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2、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参与对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
评论。
①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相同车,有
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常人。②句以“燕雀”
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
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⑧句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
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直白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
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④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
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等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
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U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
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见,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
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3、文言文在表达上常出现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有些句子还形成了特有的
吲定形式。讨论下边句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1)项燕为楚将【大将,名词】
上使外将兵【率领,动词】
公将鼓之【将要,副词】
(2)以数谏故【因为,连词】
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连词】
以吾众诈自称公了扶苏,项燕【把,介词】
祭以尉首【用,拿,介词】
以上两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不同,词性也不相同,有的读音也不同,应根据不同的语言
环境,联系上下文的意思,确定们不同的意义。再讨论下边句中成分省略情况:
①衣食所安,(吾)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主语介宾短语中的宾语】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土气)衰,三(鼓)斯(士气)竭。【谓语主语谓语主语】
③扶苏以数谏(上)故,上使(之)外将兵。【宾语宾语】
④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宾语介词】
由以上4个例句可以看出,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句子是常见的,以省略主语、谓语、宾
语和介词为最多。理解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思补出。
三、质疑问难:
四、拓展延伸:
文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问左逋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据中华版二十四史是这样
断句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遍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比较一下,哪一种断句文
意更明确?思考、议论、发言。
结论:后者较好。据历史,秦兴德役,发民滴戍,民不堪命,电大洋乡的九百人只是其
中的一部分。把“九百人”三字连下读较能明确当时史实。如果“九百人”三字属上,可以
理解为当时只征发九百人到渔阳去而已。
五、课堂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老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六、布置作业:
1、掌握课文中的字词
2、完成课后习题
3、预习下一课:21《唐雎不辱使命》
七、板书设计:
陈涉世家
项燕为楚将【大将,名词】 上使外将兵【率领,动词】
公将鼓之【将要,副词】 以数谏故【因为,连词】
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连词】祭以尉苜【用,拿,介词】
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把,介词】
八、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