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备课精选教案:第21课 隆中对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备课精选教案:第21课 隆中对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21 21:1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隆中对
教材分析:以故事、典故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及故事的写作背景,以加深对
课文内容的理解。适当联系历史知识,使各学科知识得到有机融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2、学会翻译文
言文,了解文章大义。3、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区分中心人物和陪衬人物,学会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古代知识分了“修身、治家、平天下”的济世情怀。2、
努力学习,使白己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文章的背诵
2、课文的翻译,隆中对策的核心内容
3、对比和陪衬的手法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1、学生将课文读熟练,能大致了解文章的大体意思。2、上网收集有关《隆
中对>的有关知识,以备上课交流。3、上网或看书,阅读《三围演义》中“三顾茅庐”一
节。
教师准备:录音机、朗读磁带、小黑板
教法与学法:讨论法 朗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
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存政治、军事诸方面的卓越才能。存人们
心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让我们走
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陇亩( )倾颓( )猖蹶( )存恤( )
夷越( )胄( )殆( )沔( )诣( )
2、找同学交流本文的文学常识,作者,作品,人物。
老师补充:
东汉末年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
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利孙坚一步步扩
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
战了七十■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达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在当时的三
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因此,他,I‘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他思贤若渴,“王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
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3、师归纳:
重点实词: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两位学生朗读课文,学生集体评议。
评议标准如下:(1)读准字音;(2)读清句读,特别是句中语意停顿;(3)读出重音,特
别是逻辑重音;(4)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总体印象,概述文意。
生1:本文主要写徐庶荐诸葛、刘备请诸葛、诸葛献计策、关张妒诸葛等片断。
生2:本文主要写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的兴复大业这一问题所作的回答。
生3:标题《隆中对>显示渚葛亮的隆中对策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4、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片断。(这一环节视学校情况而定,目的
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诸葛亮的相关资料,
谈白己从文学作品、民问传说、影视剧、戏剧中了解的诸葛亮形象,可以讲故事,说典
故。
(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白由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按照先读后译的步骤,就疑难词句研究探讨。教师巡视,
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3.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1)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白董卓已来(通“以”)
(2)古今异义
将军宜枉驾顾之(拜访;今叉:照顾)
凡王往(总共;今义:平凡)
孤不度德量力(王侯白称;今义:孤独)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今义:危险)
遂用猖獗(用:因此;今义:使用。猖獗:失败;今义:凶狠而放肆)
抑亦人谋也(而且;今义:压抑;或者)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把;今义:表可能;表许可)
三、精读文章,深入研究
出示思考题。学生讨论,老师明确
1、理清全文思路。
学生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交流看法。
教师点拨:二分法、四分法都有理由。本文一开始简单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
他“每白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设置悬念;接着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请亮,“凡
三往”强化悬念;继而引出两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他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
完成对诸葛亮的形象塑造;最后以关张嫉妒诸葛亮,刘备解释作结。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
矛盾中展开,刘诸一问一答是全文中心,也是集中刻画诸葛亮这一形象的重点。
2.理清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思路。
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
教师总结:渚葛亮首先分析曹操、孙权: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
的才能,_日十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所以“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
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
攻地理位置重要而“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
作根据地;最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
园的第三步计划。整个规划严密合理,无懈可击,令人拍案称奇。
3.既然足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
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与诸葛亮问答
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白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
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
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写-卜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
章的成功之处。
4、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片段向同学们表述。同学们讨论
为什么本文将这一片段,写得极其简单,而“j顾茅庐”却不厌其详。
(二)教师点评总结:这节课,同学们从史书的角度认识了诸葛亮的经天纬地之才,陈
寿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诸葛亮给我们。使我们看到了这个被神化了传奇人物,我们应该向诸葛
亮学习,学习他积极参与国家大事的品质。能给社会出力,是古代读书人终生追求的目标。
我们同学要努力学习,将来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国家。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思考答题。
关羽号称神勇,但其种种作为却令人颇有些不解:降曹后斩颜良诛文丑,明知当时刘备
在袁绍手下,却杀袁绍大将,等于将刘备推向虎口。华容道放曹,诸葛亮审时度势当然知道
曹操不能杀,一旦杀了则北方群雄并起,又将陷入更大的混战,只有二足鼎立,方能给刘备
以喘息之机。所以,诸葛亮明知关羽会囚情放了曹操,而故意派他去还这个人情。但关键在
于,关羽却不知其中奥妙,仅因个人恩怨就不顾大局。此后,又与黄忠争先,大意失荆州前
的“虎女不嫁犬子”之类言论,都不能不说是与忠义仁相悖的。关羽虽然神勇,却骄傲居功,
刚愎自用,最后只能败走麦城,并连带引发了张飞、刘备之死。蜀困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
力.与其他两大集团争衡了。每读至此,令人神伤。
张飞勇猛暴躁,在刘氏集团中虽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他是刘备赖以牵制诸葛亮的最主要
的制衡力量。
诸蔼亮最欣赏赵云,同时他也是赵云最欣赏的人。刘备长于心计,关羽傲物,张飞暴戾。
赵云无法和他们肝胆相照,惟有诸葛亮智慧绝伦,是人中精华,深为赵云所信赖诚服。刘备
虽然也对赵云恩宠有加,但他深知赵云是诸葛亮的人,虽放心让赵云去办任何事,但似乎并
不把他当作兄弟。诸葛亮信住赵云,不管'T-什么,身边总带着赵云,连刘备去东吴招亲,诸
葛亮也派赵云相随。他早已将一切计算得清清楚楚,安排得妥妥贴贴,而只有赵云能按他的
旨意去行事,只有赵云会将他的锦囊妙计当作圣旨,关、张__.人都不会。
1.勾划出文段中与诸葛亮相关的语句,谈谈你对诸葛亮的看法。
2.依据阅读,你同意作者对关、张、刘、赵的评价吗?请任选其中之一,发表你的见解,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查阅有关资料,结合白己学习《隆中对>和阅读上文的体会,围绕“诸葛亮”这个话
题,写一篇小论文或小随笔。
六、课堂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老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背诵对策一段
八、板书设计:
隆中对
徐庶荐贤 侧面描写 足智多谋
诸葛亮三分定天下
关、张不悦
九、课后反思: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运筹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