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构成的奥秘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段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化学 九年级 第一学期 人教版 第三单元 物质 构成的奥秘
单元组织方式 自然单元
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物质微粒性 3.1 分子和原子;3.2 原子的结构
2 元素组成物质 3.3 元素
3 微观视角认识物质的变化 3.1 分子和原子;3.2 原子的结;3.3 元素
二、单元分析
(二) 课标要求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知道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记住一些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能形成“在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能利用原子质量求相对原子质量,能能正确区分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
(三)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大主题,分别是“分子和原子”、“原子结构”、“元素”。这些内容在初中化学 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可以在实现课程目标中发挥很好教育教学功能。
1、人们依据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通过对微观粒子特点的不断探究,并用来认识和解释 宏观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成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也是现代科学关于物质世 界认识的重要成果。在促进科学物质观,正确世界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
承功能。
— 1 —
2、本单元学习的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体系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这些生长性强的基本概 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结点。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熟练运用有关化学术语和用 语,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
3、本单元包含的重要科学方法、观点、典型人物和相关化学史实,是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并充 分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包括一些具体应用的科学方法和过程,如一滴水中所含分子数量的计算,原 子大小与乒乓球和地球的类比,元素符号的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采用,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解释离子 的形成等。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如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化学变化前后元素 种类不变等。一些重要的化学人物和史实,如以道尔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家提出原子的观点,以张青
莲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家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等。
本单元内容结构如图所示。
— 2 —
(
物 质 的 宏 观 组
成
) 元素符号 Ar 元素 元素周期表 物质 (
物 质
的 微 观 构 成
) 离子 原子 分子 原子核 电子 质子 中 子
(
质
子
数
=
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
核外电子数
)
(四) 、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从微观视角认识物质,很抽象;目前学生所积累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少,对物质缺 乏感性认知;用微粒观认识物质时,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还没形成“见微知著,见著知微” 的化学思维;学生还没有完整的化学符号系统,用符号模型表征物质还存在很大困难;这些都给教与 学带来一定的挑战。当然,学生对身边物质世界也充满了好奇心,利用日常生活中现象巧妙设疑、引 导探究,学生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化学的探索中来,学习化学的兴趣会很浓厚。
三、单元学习作业目标
1.学会用微粒观去解释宏观现象,逐步形成微观探析的化学思维。 2.知道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物质,并能利用符号和模型揭示物质的变化规律。 3.认识元素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4.认识到化学知识理论是在不断发展的,化学科学的不断发展离不开化学家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辛 勤付出,体会到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
物质的微粒
性
) (
原
子的简单分类、元素的概念
) (
纯
净物、混
合
物 的 概
念
) (
原
子 、 分
子
、
离子的
概念
) (
相
对原子质量
概
念、相对原
子质量的应
用
) (
鸡
蛋壳、大理石中含
有碳酸钙,碳酸钙
含
有钙、碳、氧三种
元
素;地壳中、生物
细
胞
中含有多种元素;
氧气由氧元素组成
空
气 是 混 合
物
;氧气是纯
净
物;氮气是
纯
净物
) (
物
质 的 宏 观 辨 识 和 微 观 探 析
) (
第
一课时 物质的微粒性
) (
第
二课时 元素组成物质
) (
第
三课时 从微观视角认识物质的变化
)为了达到“课标要求”和“化学核心素养目标”,在大概念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重组了本单元的 知识结构,如图 1 所示,根据知识结构再重组了本单元的课时主题和目标,如图 2 所示,最后根据课 时目标设计相关作业。作业总体由易到难、由基础到应用、由课本到生活实践、由知识掌握到能力提 升、同时兼顾情感态度及核心素养的培养。
— 3 —
大概念
学科大概念
次级大概念
核心概念
事实
单元主题
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
物质都由元素组成
)
(
原
子、分子、离子概念,结构特点及联系
)
元 素 符 号 书 写、含义、元 素周期表
电解水:水分子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 子、氧原子分别重新构成氢分子、氧分子, 大量分子聚集成氢气和氧气。加热氧化汞分 解生成汞和氧气。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 钠。
图 1: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知识结构
(
课
时目标
)课时主题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认识分子、 原子、离子之间关系。能利用原子质量求相对原子质量。
能从元素的视角探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 律;能形成“在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念;知道元 素与原子分类的关系;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 系;能利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元素的相关信息;能记住常 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在认识微粒构成宏观物质的基础上,会用微粒的模型、 符号表示物质的变化过程,从而不断提高证据推理和模 型认知的核心素养,并能在原子、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 的变化规律。
图 2 :单元重组课时主题和目标
五、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 构成物质的粒子;认识分子、原子、离子之间关系。能利用原子质量求相对原子质量。
作业 1:找茬题(说法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①微观粒子就是肉眼看不见的物质,例如细菌、病毒都属于微粒 ( ) ;
②加热时物质体积胀大是因为构成物质的粒子体积变大 ( ) ;
③生活中的燃气可以压缩到钢瓶中储存,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 ) ;
④5 月份杨絮纷飞,可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 ) ;
⑤固体、液体比气体难于压缩,是因为固体、液体中分子间没有间隔 ( ) ;
⑥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和水证明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
1.参考答案:①×、②×、③ √ 、④×、⑤×、⑥ √。
2.时间要求:2 分钟
3.作业评价设计
误判①④,对“微观粒子”与“小宏观”区别认识不清;误判②③,没有从微观视角分析宏观现 象的意识;误判⑤ ,不清楚物质的三态变化是由于微粒间隔的改变;误判⑥ ,对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 不了解。
前结构层次 单点结构层次 多点结构层次 关联结构层次 抽象扩展结构层次
①②③④ ⑤ 不 知 道 微 粒 的 基本性质,瞎判 断。 知道微粒基本 性质,但不理 解情景的核心 问题。 知道微粒的基本 性质,理解情景 核心问题。但不 能将基本性质与 核心问题结合。 能将微粒的基 本性质与核心 问题结合起来, 做出明确判断。
⑥ 不 理 解 过 氧 化 氢分解反应。瞎 判断 知道过氧化氢 分解反应 知道过氧化氢、 水、氧气由分子 构成。 理解过氧化氢 分子变成了氧 分子、水分子。 认识到,化学反应 本质是分子拆成原 子,原子重新组合 成新分子。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设计一组判断题,情景贴近生活生产实际,培养了“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反哺生活”的学科思想。
主要检测学生能否区别宏观与微观,能否认识微粒基本性质、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特点。
— 4 —
作业 2:“宏观→微观→符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几种分子的模型,请由图分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氧分子 氢分子 二氧化碳分子 氨分子
(O2 ) (H2 ) (CO2 ) (NH3 )
A.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 B.氢气由 2 个氢原子构成
C.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D.1个氨分子由 1个氮原子和 3 个氢原子构成
1.参考答案:B.
2.时间要求:2 分钟
3.作业评价设计
错选 A,不清楚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粒子,不能正确区分氢原子与氢分子;错选 C,混淆 二氧化碳的构成与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错选 D,看不懂分子模型,不清楚氨分子的构成。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用分子模型表示物质和微粒,有助于学生了解微观世界,更容易从结构方面区别不同物质,逐步 形成用符号模型表征物质思维。主要检测学生通过对符号、模型的识别来探析物质结构的能力。
作业 3: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西气东输”是指将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运输至东部地区的重大工程项目,西起新疆轮台 县塔里木轮南油田,东至上海,全长 4200 千米,是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标志性建设工程。天 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CH4 ) ,甲烷作燃料优点明显:储量丰富,密度小,易压缩便于运输,无毒, 清洁环保,热值高等。
⑴甲烷的化学性质: (写一点) ,保持甲烷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选填“原
子”“分子”)
⑵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天然气易压缩: ;
⑶甲烷属于: (选填“混合物”“纯净物”)
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画出水分子模型: 。
1. 参考答案:
⑴可燃性,分子
⑵气体分子间隔大,易被压缩
⑶纯净物
⑷
2.时间要求:5 分钟
3.作业评价设计
— 5 —
⑴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不清,对甲烷化学符号 (CH4 ) 不能正确识别,从而错答。 ⑵易出现“热胀冷缩”答案,缺乏微粒观意识,不能用微粒基本性质解释宏观现象。 ⑶没弄清“甲烷”与“天然气”的区别,把甲烷看成天然气,而答成“混合物”。
⑷易把水分子错画成: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原子结合,或氢原子、氧原子分开。对原子构成分子 的规则、实质不清楚。
前结构层次 单点结构层次 多点结构层次 关联结构层次 抽象扩展结构层次
⑴ 什么都不懂 了解什么是化 学性质。 能根据化学符号 理解甲烷分子的 构成 知道甲烷是由 分子构成,甲烷 分子能保持甲 烷化学性质。 认识到由分子构成 的物质,分子是保 持物质化学性质的 最小粒子。
⑷ 画不出来 知道水由分子 构成 了解水分子化学 符号(H2O) 根据化学符号 确定水分子由 2 个 H 和 1 个 O 构成。 能对物质进行宏观 辨识,也能用符号、 模型对物质进行微 观表征。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西气东输”工程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感受到化学能使我 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检测学生对分子与原子关系的认识,对微粒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能从元素的视角探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能形成“在化学变化中元 素不变”的观念;知道元素与原子分类的关系;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能利用元素周期表 查找元素的相关信息;能记住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作业 1:
寻找生活中“明星元素” (比如:与人体营养健康、农业生产、首饰、材料、环境污染等有关的
元素各 1 种) ,并标出元素符号、名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对人类的影响。完成下表。
人体营养 健康 农业肥料 首饰 材料 环境污染
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
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
对人类的影响
1.参考答案:
人体营养 健康 农业肥料 首饰 材料 环境污染
元素符号 Ca K Au Cu Hg
元素名称 钙 钾 金 铜 汞
— 6 —
原子序数 20 19 79 29 80
相对原子质量 40.0 39.1 197.0 63.55 200.6
对人类的影响 有利于牙齿骨 骼的生长 增强植物抗病虫 害和抗倒伏能力 制作金首 饰 作导线,铜火锅 引 起 环 境 污 染,患水俣病
2.时间要求:5 分钟
3.作业评价设计
关心生活的热度不够,不能正确使用元素周期表,缺乏调查研究的科学精神,从而不清楚哪些 元素和我们关系密切。
前结构层次 单点结构层次 多点结构层次 关联结构层次 抽象扩展结构层次
作业 1 缺乏对社会生 活的了解,无元 素的概念,无法 答题。 知道元素的概 念 能通过元素名 称、符号对元素 进行表征。 根据原子序数 确定元素在周 期表中的位置, 能从周期表中 获取元素信息。 在熟悉元素特征的 基础上,认识元素 与人类的关系,逐 渐学会用化学知识 指导生活、生产。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寻找生活中“明星元素”,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逐步提升学生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核 心素养。测评学生用元素认识世界能力、使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元素相关信息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
作业 2:
如图所示,甲是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乙是该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 是 ( )
A. 该元素是金属元素
B.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35.5g
C .该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 Cl+
D. 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 17 个电子
1 参考答案:D 2.时间要求:2 分钟 3.作业评价设计
错选 A,不能根据元素名称给元素分类;错选 B,对相对原子质量认识不清;错选 C,不能根据原 子最外层电子数推断元素化学性质。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测评了学生从元素周期表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了学生对元素分 类、相对原子质量、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作业 3 :
— 7 —
如图表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示意图。
— 8 —
试回答:
氢气
+
氯气
点燃
氯化氢
⑴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反应; ⑵试从微粒的角度解释为什么氢气、氯化氢化学性质不同: ; ⑶该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填下列字母)
A.原子种类 B.分子种类 C.元素种类
1.参考答案:
⑴化合反应
⑵氢分子与氯化氢分子结构不同,分子种类不同
⑶A、B
2.时间要求:3 分钟
3.作业评价设计
⑴对模型表征的物质种类不清,不了解基本反应类型,从而错选。
⑵不能获知氢气、氯化氢由分子构成,不清楚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错答成物 质种类不同。
⑶不理解当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就不变,会漏选 C 项。
前结构层次 单点结构层次 多点结构层次 关联结构层次 抽象扩展结构层次
⑴ 看不懂题目,乱答 知道基本反应 类型 能根据反应物种 类、生成物种类, 判断该反应为化 合反应
⑵ 无思路,无意义答案 知道氢气与氯 化氢化学性质 不同 能认识到氢气分 子与氯化氢分子 结构不同。 因氢分子与氯化 氢分子种类不 同,所保持的化 学性质就不同 会利用分子种类来 判断物质化学性质 是否相同。
⑶ 无判断,不管对错 能辨识氢分 子、氯分子、 氯化氢分子的 结构 能认识反应中分 子的种类发生了 变化 认识到反应中原 子种类没变,只 是重新组合 认识到反应中原子 种类不变,元素由 原子核内质子数决 定,推出元素种类 不变。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检测学生对反应类型、分子、原子、元素特点的认识, 培养学生“宏-微-符”化学思维。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在认识微粒构成宏观物质的基础上,会用微粒的模型、符号表示物质的变化过程,从 而不断提高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并能在原子、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的变化规律。
作业 1:
甲醇 (CH3OH) 制备氢气具有工艺简单、节能环保等优点。其中一种转化反应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 9 —
甲 催化剂 250℃ ~300℃ 乙 + 丙
A 生成 3 种分子 B 属于化合反应
C 丙为一氧化碳 (CO) D 催化剂不断减少
1 参考答案:C
2.时间要求:4 分钟
3.作业评价设计
错选 A,对分子的种类与分子个数认识不到位;错选 B,化合反应概念不清楚;错选 D,不掌握催 化剂的特征。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设置反应微观示意图的情景题,符合学生“宏-微-符”三重表征化学思维培养目标。考查学 生对分子种类、反应类型、催化剂的认识,也检测了收集信息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作业 2:
如图是给烧杯中水加热的微观示意图:
回答问题:
加热前
加热
加热后
⑴水由 构成。
⑵水由 元素和 元素组成,表示水组成的化学符号: 。
⑶图示中,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试从微粒的角度加以解释:
。
1 参考答案:⑴水分子;⑵氢、氧、H2O;⑶水发生了物理变化;因为加热后水分子并没有改变,
只是水分子间隔变大。
2.时间要求 3 分钟
3.作业评价设计:
⑴对保持水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水分子而不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结论不了解,错答成:氢元素和氧元 素 (或氢原子和氧原子) 。
⑵不清楚水的元素组成和水分子的模型,会把化学符号错答成:HO
⑶不理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分子种类不变、发生化学变化分子种类改变。会错答 成化学变化。
前结构层次 单点结构层次 多点结构层次 关联结构层次 抽象扩展结构层次
⑴ 乱答 知道水分子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 成 知道物质可以由 分子、原子、离 子构成 (
水
)知道氢原子、氧 原子构成水分 子,水分子构成 。
⑵ 无意义答案 知道水由氢元 素、氧元素组 成 能用模型表示水 分子的构成 总结出水化学 符号:H2O 能根据分子模型总 结出其他物质的化 学符号
⑶ 错答或不答 知道物理变 化、化学变化 的区别 能辨别该变化前 后分子种类没 变,只是分子间 隔改变 理解分子种类 不变就是物质 种类不变,发生 了物理变化 能根据微粒的变化 情况判断物质的种 类是否改变,发生 了物理变化还是化 学变化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提供水被加热后发生了状态改变的事实,并给出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培养了学生用三重表征思维 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能力。检测了学生对元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核心概念的掌握情况。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一)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作业 1:
— 10 —
连线题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分子观点:
(
分
子很小
分
子在不断运动
分
子间有间隔,并可以改变
分
子的种类不同
)
宏观现象:
(
氧气有助
燃
性,氮气却没有
)
(
物质三态变
化
)
(
蔗
糖溶于水会“消失”
酒
香不怕巷子深
)
(
分
子很小
) (
分
子在不断运动
) (
分
子
.
间有间隔,并可以改变
) (
分
子的种类不同
)1.参考答案:
分子观点: 宏观现象:
(
氧气有助
燃
性,氮气却没有
物质三态变
化
蔗
糖溶于水会“消失”
酒
香不怕巷子深
)
2.时间要求:2 分钟
3.作业评价设计:
对宏观想象的本质认识不到位,对分子的观点理解不到位,从而错连。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把易混淆的放在一起检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能力。着重考查了分子的基本 观点。
作业 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有研究表明,美国的白头海雕受到 DDT 富集影响后,所产卵的卵壳变软易破裂,幼鸟的出生率因 此而下降。DDT,又叫滴滴涕,化学名为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化学符号为: (ClC6H4)2CHCCl3 。DDT 为 白色晶体、不溶于水、溶于煤油,很稳定不易分解,制成乳剂,是有效杀虫剂,但其对环境污染严重。
人更是生物富集的最大受害者,当农田里的蔬菜受到铅污染后,人食入这类蔬菜或食入取食这类 这类蔬菜的兔或猪的肉制品后,铅在人体内富集,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造成神经系统的损伤。氟在 自然界里广泛分布,也是人体内重要的元素,但人体内氟富集过多就会出现骨硬化等症状。
①描述 DDT 物理性质: (写 2 点) ;DDT 由 元素组成 (填元 素名称) ,DDT 很稳定,不易分解性质是由 (选填“原子” 、“离子” 、“分子”) 保持。
②铅属于 (选填“非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 ,生活中 的使用会造成环 境中的铅污染。
③下列关于氟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氟元素可以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富集; B.氟元素在人体中可有可无;
B. 氟元素在人体中越多越好; D.氟元素在生物细胞中含量最高。
1. 参考答案:
①白色晶体、不溶于水、溶于煤油;氯元素、碳元素、氢元素,分子。
②金属元素,电池。
③ BCD
— 11 —
2.作业时间4 分钟
3.作业评价设计:
①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分不清,元素符号记忆错误,不能判断 DDT 是由分子构成,不理解分子是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而错答。
②不关心生活,不能对元素进行正确分类,错答或答不出来。
③不能将生物与化学知识跨学科联系,从而错选。
前结构层次 单点结构层次 多点结构层次 关联结构层次 抽象扩展结构层次
① 与题目无关的 答案 知道物理性 质、化学性质 认识元素符号 能看懂 DDT 的 化学符号,弄清 分子的构成 一切由分子构成的 物质化学性质由分 子保持。
② 错答或空白 知道铅元素 了解铅元素的名 称、符号 会利用元素名 称对元素分类, 知道铅是有害 元素 能积极寻找有害元 素的来源,增强环 保意识。
③ 错选或漏选 知道氟元素在 人体中作用 理解生物富集现 象 认识到:通过生 物富集,氟元素 在人体中就会 大量增加 在认识生物富集的 基础上,认识化学 元素和人体健康的 关系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设计跨学科情景材料,培养了学生阅读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能力、学科知识融合能力。考查了“化 学元素”和“生物富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作业 3:
氧化汞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 12 —
Hg O Hg O 加热 (
H
g
) (
H
g
) + O O
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生成物属于混合物 C.该反应中所有物质都由分子构成 D.氧化汞 由一个汞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E.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F.氧分子 由两个氧原子构成。G.反应中元素的种类发生改变。
⑵画出氧原子结构示意图: ;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 (选填“易失 电子” ,“易得电子”) 形成离子的符号是: 。
1. 参考 答 案 : ⑴ A 、 B 、 E 、 F ⑵ 易得电子 O2-
2.时间要求:3 分钟
3.作业评价设计:
⑴不能从微观图中认识到汞由原子构成而错选C;氧化汞与氧化汞分子的构成分不清而错选D; 化学反应中原子是最小不可再分的,元素种类由原子核内质子数决定,对此认识不清而错选 G。
⑵不会应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不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密 切相关,从而错答。
前结构层次 单点结构层次 多点结构层次 关联结构层次 抽象扩展结构层次
⑴ 错选、漏选 知道氧化汞加 热分解能生成 氧气和汞 看懂原子和分子 的微观模型,明 确分子的构成 能从元素角度 认识各物质 能用“宏→微→符” 化学思维认识物质 的变化
⑵ 无意义或空白 答案 知道氧原子序 数是 8,且原 子由原子核和 核外电子构成 理解核外电子排 布规律,并能画 出原子结构示意 图 能根据最外层 电子数推断原 子易失电子或 易得电子,并能 写出粒子符号 能用原子序数、核 外电子排布规律画 出其他原子结构示 意图,并能推断出 形成的离子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用微观模型和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揭示物质变化规律,这符合化学中宏观辨识微观探析大概念 思想。主要检测了学生对元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原子等核心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最外 层电子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的认识。
作业 4: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水里会逐渐“消失”。为了解 释上述生活中现象,很久以前就有学者提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科学技术的进步,证
明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
材料二: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割实心球体。卢瑟福通过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证明:原子 不是实心的,是有核结构,原子核很小,核外有电子。
材料三:原子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很不方便,所以国际上一致同意采用相对原子质量,即以 C-12 原子质量的 1/12 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与他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材料四:历史上道尔顿曾用图形加字母的方式作为元素符号,但由于后来发现的元素越来越多, 符号设计越来越复杂,不便于记忆和书写,故未能被广泛使用,如今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 的首字母 (大写) 来表示,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首字母相同,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材料五:1869 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在元素周期律指导下,利用
— 13 —
元素之间的一些规律性知识来分类学习物质的性质,就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⑴材料一中“学者”提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设计方案 B.做实验 C.分析得出结论 D.假设 E.收集证据 ⑵从材料二中发现:人类认识物质结构总是从 阶段发展到 阶段。
⑶根据材料三,铁原子质量是 9.288× 10-26 ㎏ ;C-12 原子质量是 1.993× 10-26 ㎏,求该铁原子相对 原子质量是: 。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⑷用化学符号表示下列微粒或说出下列化学符号的含义:
铝离子: 、硫离子 、3 个氮原子 、碳元素 、钙元素 ; Cl 表示: 、 、2H 表示: 。
⑸第三周期元素 Na→Ar 共有 8 种,最外层电子数递变规律: 。
1.参考答案:
⑴ D
⑵ 不科学 科学 (言之有理即可)
⑶ 55.9
⑷ Al3+ 、 S2- 、 3N 、 C 、 Ca ; 氯元素、一个氯原子、2 个氢原子。
⑸Na→Ar 最外层电子数逐渐递增 (1→8 )。
2.作业时间 5 分钟
3.作业评价设计:
⑴不清楚科学探究的8 个环节,从而错选。
⑵不理解原子结构不断被人类所认识,从不科学到科学。可能答不上来。
⑶不能正确使用计算相对原子质量的原理公式,导致计算错误。
⑷记不住常见元素符号,不懂离子形成的过程,不能正确理解符号的含义,就会错答。 ⑸不理解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不能正确画出这 8 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能答不出来。
前结构层次 单点结构层次 多点结构层次 关联结构层次 抽象扩展结构层次
⑶ 无意义答案或 空白 知道相对原子 质量与原子质 量不同 清楚相对原子质 量的概念 能用相对原子 质量计算公式 计算 能利用 C-12 原子 质量的 1/12 进行 “原子质量”与“相 对原子质量”之间 的换算
⑷ 错误或空白答 案 会写元素符号 能由元素符号想 起原子序数, 能应用原子结 构的知识推断 离子的形成过 程 能熟练地用化学符 号来表征元素、微 粒等
— 14 —
⑸ 无意义答案或 空白 知道这 8 种元 素符号、原子 序数 能画出原子结构 示意图 通过比较发现 最外层电子数 递变规律 学会通过原子结构 示意图发现元素间 的递变规律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设计和本单元核心知识有关的化学史实材料,通过阅读,体验到化学知识理论是在不断认识和完 善的,同时铭记化学家的丰功伟绩。检测了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掌握情况,考查了学生对元素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应用能力。
(二)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
序号 类型 对应单元作业目标 对应学 难度 来源 完成时 间
了 解 理 解 应 用
1 连线题 1 √ 易 原创 14 分钟
2 阅读填空题 2 √ 易 原创
3 微观模型题 3 √ 中等 原创
4 理解与应用题 4 √ 中等 原创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