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胶州二中14-15学年高二下6月月考--地理(无答案)
地理试题 2014.07
本试卷包括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综合题)两部分,请你把选择题答案答在答题卡上。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图1是某地等高线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图示区域内的最大相对高度可能是( )
A.120米 B.130米
C.140米 D.150米
2.如发生强降水,最容易受到洪灾冲击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图中四地平均坡度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图2显示的是某科研工作者在我国某山区海拔3700米处拍摄的冰川和雪莲花盛开景象(该地位于43°5'N,86°48'E;距离所在省级行政区中心城市的西南约120千米处)。据此回答4~6题。
4.该照片的拍照地点应位于( )
A.秦岭 B.长白山
C.天山 D.昆仑山
5.此景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A.3月下旬 B.5月中旬
C.7月上旬 D.9月上旬
6.雪莲独特的生长环境使其药用价值极高。
近50年以来,该山地的野生雪莲的分布( )
A.高度变化不大 B.高度随雪线而增高
C.高度大幅降低 D.面积在逐年扩大
图3示意我国某地区某月12日14时海平面气压形势分布图(G为高压),图中等压线整体往东南方向移动。据此回答7~9题。
7.图示等压线整体移动的直接原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增强
B.盛行西风势力增强
C.夏威夷高压
D.亚洲高压势力增强
8.南部区域等压线的走向主要反映了( )
A.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地形起伏分布差异
D.沿岸暖流的影响
9.图示气压形势出现的月份可能为( )
A.2月 B.5月 C.7月 D.10月
图4是某地春分日6点左右的太阳辐射量等值线图(单位:10ˉ8焦耳·小时/平方米)。据此回答10~12题。
10.此日该地,日出( )
A.正东方 B.东北方 C.正南方 D.东南方
11.图中等值线数值越大,意味着( )
A.海拔越高 B.坡度越缓 C.海拔越低 D.坡度越陡
12.据图中信息推测,由A地到B地的地形剖面图( )
图5为恒星HR8799及其四颗行星的影像图。据此回答13~14题。
13.如果a行星适合人类居住,其适于宜居的条件应该包括( )
①温度适宜 ②有液态水
③无大气 ④宇宙环境安全、稳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地球上的大气层适于生物的呼吸,大气层的存在主要
取决于( )
A.日照条件稳定 B.日地距离适中
C.有原始海洋 D.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图6是“手搭凉棚,向远处观望”示意图。据此回答15~16题。
15.上午9时与正午12时相比,搭凉棚的手( )
A.向上移动或远离额角 B.向上移动或贴近额角
C.向下移动或远离额角 D.向下移动或贴近额角
16.6月22日正午,青岛的人们与北京的人们相比,搭凉棚的手( )
A.向上移动或远离额角 B.向上移动或贴近额角
C.向下移动或远离额角 D.向下移动或贴近额角
2013年12月22日凌晨,嫦娥3号着陆器与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进行第五次互拍,首次传回着陆器携带五星红旗的全景照片(图7)。随后,月球车“告别”着陆器,开始月面测试工作,并前往更远的区域继续月面巡视勘察。据此回答17~19题。
17.“玉兔号”月球车开始月面测试工作当天(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扩大
C.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接近远日点 D.射入北京屋内阳光面积S接近全年最小
18.仅考虑光照,北京住宅室内客厅要冬暖夏凉的最佳朝向是
A.正南 B.东南 C.正北 D.东北
19.关于此时段所属季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巴西高原热带草原遍地枯黄 B.俄罗斯北部有候鸟迁入
C.我国东南沿海多发生台风 D.吉林松花江沿岸适宜观赏雾凇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各个方面。据此回答20~21题。
20.下列关于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黑子和耀斑都位于色球层上
B.平均周期约为11年
C.耀斑爆发扰乱地球大气对流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
D.太阳活动与年降水量始终是正相关
21.下列现象的产生,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的是( )
A.晴朗的夜晚出现流星现象 B.天体东升西落
C.航海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 D.月球圆缺变化
我国民间从冬至算起,每9天为一个阶段,称作“冬九九”,并有“数九歌”。如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据此回答22~23题。
22.数九期间( )
A.青岛日出方向从东北方向向东方移动
B.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
C.开普敦昼长逐渐变短,但长于夜长
D.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并到达北半球
23.材料中的“数九期”主要流传地区可能是我国( )
A.华北 B.华南 C.西北 D.西南
图8表示不同地点某日的日出时刻与日照时数之间的关系。据此回答24~25题。
24.下列地点位于同一半球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5.造成①地日照时数少于②地的主要
原因是( )
A.纬度因素 B.大气环流
C.地面起伏 D.天气状况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20分)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图9),分析回答:
、
(1)描述该区域河流的水系特征。(6分)
(2)若该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8分)
(3)你认为图中城市规模是否应该扩大?(2分)请说出你的理由。(4分)
27.(20分)阅读图文资料,分析回答:
材料一:天都山在宋、夏、元时期,名震边塞,因山形似莲花,又名莲花山;山高气寒,春秋落雨成雪而称雪山。天都山的主峰是马万山,海拔2955米,年降雨量达600毫米,气候凉爽,牧草丰茂,为历代放牧战马的地方。在天都山景区中最为著名的遗址是西夏的天都山避暑行宫遗址,即灵光寺遗址。
材料二:图10为黄河上游局部地区水系分布图。
(1)结合所学知识,据图分析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6分)
(2)分析天都山成为西夏避暑胜地的原因。(6分)
(3)推测图示区域7月份的天气特征。(8分)
28.(10分)图11中的甲和乙是同一时刻地球上两个区域的昼夜分布情况,阴影部分表
示黑夜。分析回答:
(1)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2分)
(2)该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 。(2分)
(3)该日,Q、P两地的夜长大小关系是 ,M地夜长为 。(4分)
(4)M地位于Q地的 方向。
图1
图2
G
图3
126 36′50″
A
B
0
·
·
15
15
15
75
45
30
30
43 52′35″
15
图4
60
60
45
A
B
C
D
a
b
c
d
HR8799
图5
图6
图7
日照实数(小时)
①
②
图8
④
③
日出时刻(地方时)
图9
39 N
图10
●
◎
银川
青铜峡
天都山
黄
河
38°
106°
图11
甲
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