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1.在古代雅典,法律不允许任何人在公民大会上出现争执时保持中立,人人必须站在某一立场上反对另一方,否则将被没收财产并予以流放;哲学家或饱学之士也无权隐居,他们有义务在公民大会上投票选举,并轮流为官。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民主决策,实行公民轮番而治 B.依法治国,有效防范以权谋私
C.崇尚理性,人文精神充分弘扬 D.国家至上,个人自由受到限制
【答案】D
【详解】据材料可知,在公民大会出现意见分歧时,公民没有“保持中立”的权利,必须立场鲜明;“哲学家或饱学之士也无权隐居,他们有义务在公民会上投票选举,并轮流为官”,这一方面体现了个人自由受限制,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公民大会至上,国家利益至上,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在公民大会出现意见分歧时”的公民应该怎样做,以及对哲学家或饱学之士的要求,未涉及决策的方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防范以权谋私 ”,排除B项;材料中法律的规定,冲击了公民的理性,而不是崇尚理性,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在《吉尔伽美什》中,西杜丽对吉尔伽美什说:“自从诸神把人创造,就把死给人派定无疑……吉尔伽美什哟,你只管填满你的肚皮,不论白天黑夜,尽管寻欢逗趣……这才是做人的真理。”这反映了该作品( )
A.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B.重视现世的人生观
C.反对基督教禁欲主义 D.批判社会不良道德
【答案】B
【详解】根据“你只管填满你的肚皮,不论白天黑夜,尽管寻欢逗趣”可知《吉尔伽美什》中的这段话体现了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及时行乐、重视现世的人生观,B项正确;《吉尔伽美什》中的这段话强调的是满足人的享乐,没有体现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排除A项;《吉尔伽美什》中的这段话与基督教禁欲主义无关,且当时基督教尚未诞生,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吉尔伽美什》对当时社会不良道德的批判,排除D项。故选B项。
3.《全球通史》指出:“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祀阶级、士兵和吏……而新出现的祭司集团又对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作出的一大发明。”据此可知,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源是( )
A.剩余产品的出现 B.生产力发展
C.社会分工的形成 D.文字的发明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早期人类文明时期(世界)。根据材料“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祀阶级、士兵和吏……而新出现的祭司集团又对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作出的一大发明。”可知,农业生产率增长促使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而生产力发展是促进生产效率增长的关键要素,B项正确;剩余产品的出现是农业生产率增长的促进,排除A项;生产率增长促进社会分工的形成,以及文字的发明,排除C项和D项。故选B项。
4.在世界古代历史上,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曾修建大规模的道路系统,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都采用过迁移居民的做法。印加人在创建帝国的过程中,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采用了和亚欧大陆上的古代帝国基本相同的强化统治的措施。材料意在说明( )
A.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B.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C.古代帝国建立的必然性 D.美洲文明发展的落后性
【答案】A
【详解】由材料内容可知,在没有联系和沟通的情况下,印加帝国和波斯帝国、罗马帝国、亚述帝国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强化统治措施,这反映出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多样性,必然性和落后性,排除BCD项。故选A项。
5.埃及距离两河流域并不遥远,从远的古代起,这两地的居民就有一些断断续续的接触也有一些文化上的交流。但这两地的文化基本上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B.民族习俗的差异
C.宗教信仰和文字的不同 D.缺乏文明的接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根本制约因素。在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各地域基本上都是独立的生活单位,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所以A正确;BCD三项均是具体因素,不属于根本因素,所以BCD错误。
6.史学界关于啤酒的起源众说纷纭。考古学家在研究 5000年前北高加索管状金银器文物后发现,该器物尖头上的钻孔有大麦淀粉颗粒物残渣,这为研究当地居民较早使用管状器饮用大麦酿制的啤酒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这说明( )
A.考古发现有助于探知历史真相 B.考古发现决定了历史研究水平
C.考古发现相较科学研究更真实 D.考古发现应与文字记载相印证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题意可知,5000年前北高加索管状金银器文物被发现,为研究当地居民较早使用管状器饮用啤酒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土的文物属于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A项正确;历史研究水平会受到时代背景、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等影响,且“考古发现决定了历史研究水平”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考古发现”和“科学研究”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没有可比性,排除C项;“考古发现应与文字记载相印证”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的200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古代希腊众多城邦组织本邦的部分居民向外迁移,另立家园,建立起140多座新城邦。这些行动
A.扩大了地中海贸易圈 B.具有殖民扩张、争夺霸权的特征
C.瓦解了城邦民主政治 D.形成了“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答案】A
【详解】希腊众多城邦向海外移民,并建立的众多的海外城邦,这些海外城邦与母邦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这就扩大了古希腊各城邦对外贸易的范围,故选A;由于古代世界的客观现实,古希腊城邦的对外移民并不一定都是通过争霸建立的,排除B;海外城邦的建立并没有瓦解城邦民主政治,排除C;“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与史实不符,当时的海外城邦的建立并不是为了拱卫母邦,排除D。
8.释迦牟尼面对印度社会现状,提出以“无我”的精神来抵抗婆罗门崇高的“我”,提倡众生皆有佛性的“平等”思想,最终创立了佛教。据此可知,释迦牟尼这一思想
A.受婆罗门教启发而产生 B.冲击了印度种姓制度
C.主要流传于印度民间 D.侧重于化解社会矛盾
【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抵抗婆罗门崇高的‘我’,提倡众生皆有佛性的‘平等’思想”,可知佛教的众生平等,对种姓制度长生了很大的冲击,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佛教长生的方式,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主要流传于印度民间,排除C项;这一思想并不能化解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9.人类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些文明形态各异,各有特点,呈现出独立发展的多元特征。这主要是因为
A.受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的限制 B.山川大河阻隔了文明的交流
C.交通落后使区域文明缺乏联系 D.政治动荡导致文明交流受阻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一方面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形态;另一方面由于各地区的历史发展状况存在不同,从而出现文明发展的差异,故A项正确;山川大河只是地理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不同文明之间通过贸易、战争、人口迁移等方式有一定的交流,C项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政治动荡不是文明多元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0.《人类简史》中写道:人类曾有长达250万年的时间靠采集及狩猎为生,并不会特别干预动植物的生长情形。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投入几乎全部的心力,操纵着几种动植物的生命,以期得到更多的水果、谷物和肉类。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农业生产力极大提高 B.说明了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
C.使人类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 D.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人类曾有长达250万年的时间靠采集及狩猎为生”“距今约1万年前……以期得到更多的水果、谷物和肉类”可知,人类自从进入农业社会,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D项正确;距今约1万年前,刚刚进入农业社会,排除A项;题干材料无法说明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排除B项;富足幸福的生活表述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1.“政厅公餐”是古代雅典城邦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是城邦授予公民或外邦人的最高荣誉之一。雅典法令中曾规定授予刺杀僭主者以终身公餐的资格,且这个资格可以由长子世袭下去。此项规定体现了( )
A.城邦至上的原则 B.维护民主政治的决心
C.民众的尚武精神 D.公民身份限制被打破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政厅公餐是雅典城邦授予公民或外邦人的最高荣誉,甚至可以世袭,以此来加强民众对民主政治的认同感,体现了维护民主政治的决心,B项正确;材料与城邦至上原则无关,排除A项;对刺杀僭主者的奖赏意在维护民主政治,并非崇尚武力,排除C项;政厅公餐是一种特殊荣誉,可以授予外邦人,但不能改变其公民身份,排除D项。故选B项。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约为公元前2200—1700年的哈拉巴文化已经进入古印度的文明时期。在其遗址上已发现的2000多枚印章上,都或多或少刻有文字。文字的符号有些是象形的,也可能有些是表示音节的。哈拉巴文化的几百个遗址中包括了众多的小村落遗址,但是能够体现这一文化特色的仍然是城市。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包括卫城和下城两个部分。在众多的城市遗址中保存完好的是摩亨佐·达罗。其下城分为许多街区,街区里建筑物的大小各有不同。根据各家建筑物的差别,可以推知当时社会是存在贫富阶级差异的。从卫城的巨大公共建筑物和粮仓的存在以及下城的街道规划,都可以看出当时已有掌管支配权力的国家机构。这说明当时的国家都是不大的城市国家,由中心城市和周围一片农村地区组合而成。
——摘编自《世界史 古代史》(上卷)吴于廑、齐世荣
材料二 在单一文明和多元文明的看法之间存在着分歧。文明的观点是由18世纪法国思想家相对于“野蛮状态”提出的。19世纪期间,欧洲人把许多思想能量、外交能量和政治能量投入于详细阐述一个标准,根据它来判断非欧洲人的社会是否充分“文明化”到可以被接受为欧洲人所支配的国际体系的成员。然而同时,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多元文明。这意味着“放弃把一个文明解释为一种理想,或毋宁说是唯一的理想”,并意味着放弃一个假定:只存在一个单一的标准来判断什么是文明化的,这个标准用布罗代尔的话说即是,“仅限于少数特权民族或集团,即人类的‘精英’”。相反,存在着许多文明,它们每一个都以自己的方式文明化了。简而言之,单一文明的论点“丧失了其某些威望”,而一个单一意义上的文明事实上可能在多元意义上是相当非文明化的。
——摘编自《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萨缪尔 亨廷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大标志。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多元文明的认识。
【答案】(1)文字的产生;城市的形成;阶级的出现;国家的建立。
(2)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产生的根本动力;文明的产生使人类摆脱了野蛮状态;我们要尊重文明的多元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进步。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史(世界)。据材料“在其遗址上已发现的2000多枚印章上,都或多或少刻有文字”,得出文字的产生;据材料“哈拉巴文化的几百个遗址中包括了众多的小村落遗址,但是能够体现这一文化特色的仍然是城市”,得出城市的形成;据材料“根据各家建筑物的差别,可以推知当时社会是存在贫富阶级差异的”,得出阶级的出现;据材料“都可以看出当时已有掌管支配权力的国家机构。这说明当时的国家都是不大的城市国家,由中心城市和周围一片农村地区组合而成”,得出国家的建立。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史(世界)。从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分析,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产生的根本动力;据材料“文明的观点是由18世纪法国思想家相对于野蛮状态提出的”,得出文明的产生使人类摆脱了野蛮状态;从如何对待多元文化分析,得出我们要尊重文明的多元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进步。
1.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发生重大变化:教育目的从培养演说家改为培养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对私立的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改教师的私人选聘为国家委派。罗马帝国的教育改革( )
A.适应了国家的政治特点 B.体现了对希腊文化的继承
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冲击了基督教文化体系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教育目的从培养演说家改为培养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可知,罗马帝国下的教育注重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根据材料“对私立的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改教师的私人选聘为国家委派”可知,罗马帝国将私立学校改为公立,教师也改为国家委派,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为了让教育尽可能与国家意志相结合,反映出教育改革适应了国家的政治特点,A项正确;B项无法在材料中体现,材料主要体现了罗马帝国的教育改革适应政治发展需要,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材料主要体现了罗马帝国的教育改革与政治密切关联,排除C项;D项无法体现,同时表述不符合史实,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几乎形成垄断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2.亚历山大在东方的远征中至少留下了3600名希腊雇佣兵,他们在各处定居下来。他在远征中还多次举办希腊式的文学、音乐比赛和体育比赛等文艺竞赛。这些举措( )
A.使希腊文化成为各地的主导文化 B.促进了城邦文化极大扩展
C.推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融合 D.旨在缓和各民族间的矛盾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亚历山大远征中希腊雇佣兵在各处定居,同时举办希腊式的文学、音乐比赛和体育比赛等文艺竞赛,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希腊文化在其他地区的传播,进而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C项正确;题干中只能体现希腊文化的传播,不能体现希腊文化成为主导文化,排除A项;亚历山大远程使其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并非城邦国家,排除B项;希腊文化的传播的目的并非缓和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3.西亚地区的腓尼基人发明了由22个字母组成的文字,被称为“腓尼基字母”。它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又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相比于埃及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字母文字在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
A.符号少书写简洁便于记忆 B.欧亚非大陆之间联系密切
C.人种迁移促进了文化传播 D.各地的统治集团重视推动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相比于埃及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字母文字在广泛流行”及所学知识可得,字母文字相较于象形文字更容易书写更容易记忆,方便人们生活,A项正确;字母文字比象形文字更广泛流行,和欧亚非之间的联系关系不大,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人种迁移不是字母文字在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各统治集团的推动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4.古埃及的农具在几千年间没有多大改进,直到新王国时期才把犁头的形状稍稍改变了一下。就此,有人指出,古埃及的农业技术长长地拖着新石器时代的尾巴,优越的农耕生产条件,降低了应用铜铁工具的迫切性。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古埃及的农业经济发达 B.远古社会生产工具简陋
C.古埃及的文明较为落后 D.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答案】D
【详解】由材料中“优越的农耕生产条件”可知,古埃及天然优越的地理环境便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由此降低了对农业技术改进的需求,以致出现“直到新王国时期才把犁头的形状稍稍改变了一下”“长长地拖着新石器时代的尾巴"的现象,D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埃及的农业经济,排除A项;B、C两项与材料主旨均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
5.罗马共和国早期,公民权仅限于罗马城邦居民所有,同盟城邦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获得公民权需要满足诸多苛刻的条件:而在帝国时期,获得公民权的难度大大降低,到了帝国后期,几乎所有的自由民都获得了公民权。这一变化( )
A.缓和了贵族和平民间的矛盾 B.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
C.使罗马成为地跨三洲的帝国 D.提高了奴隶阶级的政治地位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时期(欧洲)。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民是构成罗马的统治基础,公民权范围的扩大利于扩大罗马的统治基础,B项正确;罗马公民权的扩大与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无关,排除A项;罗马共和国后期就已经成为地跨三大洲的大国,排除C项;奴隶无法大规模获得公民权,排除D项。故选B项。
6.古巴比伦王国神化王权,形成了强大的国家机器;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强调社会分工;古希腊城邦中的雅典,形成了民主政治。以上历史现象体现了( )
A.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点 B.自然环境决定文明发展
C.古代希腊文明最为先进 D.古代文明之间相互借鉴
【答案】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希腊有不同的政治特点,这体现了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点,A项正确;B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古代希腊和其它文明的对比,无法得出古希腊文明最先进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古代文明的差异性,而非相互借鉴,排除D项。故选A项。
7.公元前242年,罗马统治者开始任命专门审理涉及臣民案件的判官,让他们参照公民法中可以对罗马公民和非罗马公民共同适用的部分、罗马周围各部落、城邦公社和其他国家的去律进行审理。这一举措
A.适应了罗马帝同的打张 B.有助于罗马法的发展
C.造成了罗马平民的不满 D.扩大了罗马公民群体
【答案】B
【详解】由材料中“公元前242年”“专门审理涉及臣民案件的裁判官”“参照公民法中可以对罗马公民和非罗马公民共同适用的部分……进行审理”等信息可知,当时尚处于罗马共和国时期,裁判官可参考的法律超出了罗马公民适用的范围,可见这一举措,有助于突破公民法的局限,推动罗马法的发展,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42年时期罗马处于共和国时期,而不是帝国,排除A项;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缓和对罗马平民的不满,排除C项;法律适用对象超出公民范围,但并不意味着罗马公民群体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
8.罗马共和国时期,权势人群称为保护人,弱势群体称为食客,保护人为食客提供恩赐,诸如食物与经济援助,还帮助他们进行法庭辩护,《十二铜表法》还规定欺骗食客的保护人是要受到诅咒的。这主要体现罗马共和国( )
A.食客是贵族寡头政体主要支柱 B.已具备近代陪审制雏形
C.成文法律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 D.社会纽带渗透契约精神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保护人和食客之间存在契约关系,保护人为食客提供恩赐并不得欺骗食客,这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D项正确;食客是弱势群体,不是贵族寡头政体主要支柱,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陪审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罗马共和国的社会纽带渗透契约精神,并不是成文法律体系的建设,排除C项。故选D项。
9.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时,随军带有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和测绘师等大批专门人才,以便随时收集资料和绘制地图。这可佐证,本次东征
A.旨在传播古代希腊的文化 B.导致了东方国家文化的消亡
C.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 D.加强了对东方地区殖民统治
【答案】C
【详解】亚历山大随军携带大批专门人才并且随时收集资料和绘制地图,这就使得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得到了交流,说明这次东正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C项正确;东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传播希腊文化,排除A项;东方国家文化并没有消亡,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交流,而非对东方的殖民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0.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认为:“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为此他下令编写了《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作为法学教科书,并且规定其具有法律效力。这表明东罗马帝国
A.皇权的封建专制统治到达顶峰 B.法律开始沦为加强统治的工具
C.注重以法律形式维护专制统治 D.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秩序
【答案】C
【详解】“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表明东罗马帝国不但重视军事力量,还注重以法律形式维护专制统治,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皇权的封建专制统治到达顶峰,故A错误;B项错在“开始”;东罗马帝国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故D错误。
11.公元前242年,罗马统治者开始任命专门审理涉及外邦人案件的裁判官。这些裁判官的判例和颁发的告示成为罗马法的新因素,被称为裁判官法和大法官法。由于这些法律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因此也被称为万民法。这表明万民法( )
A.体现了罗马各阶层人民的利益 B.有效维护了罗马社会稳定
C.讲求贴近生活实际和灵活变通 D.都是由裁判官主持修订的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帝国之万民法。根据材料“裁判官的判例和颁发的告示成为罗马法的新因素,被称为裁判官法和大法官法。由于这些法律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因此也被称为万民法”可知,裁判官审理涉及外邦人案件的判例和颁发的告示成为罗马法的新因素,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这说明裁判官法适用范围不仅局限于公民,体现了其讲求贴近生活实际和灵活变通的特点,C项正确;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各阶层人们的利益,排除A项;万民法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对罗马帝国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但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B项;“都是由裁判官主持修订的”表述中“都是”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从夏商周三代开始 ,就已经形成了大一统观念。从春秋战国的争霸称雄战争开始,到秦通过兼并战争灭六国,再到楚汉之争西汉完成一统,又到魏晋南北朝纷争数百年,最终隋唐两朝通过战争再次实行天下大统。大多战争都是为了天下归一。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史上发动战争者多强调“师出有名”,每次战争对对方百姓和臣属都不会赶尽杀绝,绝不能滥杀无辜,因为仗打完了,天下太平,子民还是子民,从来都不是奴隶。边防将领坚守长城,很少主动出击,即便汉武帝时发动了大规模对匈奴战争,一旦匈奴远遁,边疆实现和平,这种战争便告结束。更多的时候,中原政权主张通过教化使得周边民族纳入礼法文明社会,这种“文主武从”的哲学思想贯彻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之中。
——摘编 自倪乐雄《中国古代军事文化观念对世界和平的意义》等
材料二 罗马的扩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统一意大利;第二阶段从公元前264年布匿战争到帝国建立;第三阶段是从帝国建立之后变本加厉的武力扩张。罗马人崇拜战争,痴迷于胜利,他们为了庆祝胜利而建立的纪念碑和凯旋门多达300余座。而他们的战争大多相伴着冷酷无情。罗马名将西庇阿在进攻迦太基时,不论何种生物,一律屠杀,城破之时,除了人的尸首,还有很多狗畜的断肢。罗马人以扩张为根本,以掠夺和征服为荣耀。他们认为战争应该是常态的、光荣的,而言和则不应该成为勇士的追求,甚至是一种耻辱,为此他们不惜耗尽国力。
——摘编自马克垚《汉朝与罗马:战争与战略的比较》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战争观的特点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古罗马战争观不同于古代中国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特点:通过战争追求天下一统;强调师出有名;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边防政策以防御为主;通过战争维系和平;推崇文明教化,主张文主武从。
原因:大-一统观念源远流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小农经济是王朝财政的主要来源;中华民族热 爱和平的传统。
(2)不同:通过征服战争追求领土无限制扩张;崇拜战争并痴迷于军事胜利;对被征服地区实行斩尽杀绝政策;以掠夺和征服战争为荣耀,耻于和平。
影响:造就了疆域广阔的罗马帝国;激化了罗马帝国的社会矛盾,加速了帝国灭亡;形成西方勇狠好斗、掠夺扩张的恶劣传统,不利于世界和平。
【详解】(1)特点:根据“中国从夏商周三代开始 ,就已经形成了大一统观念。”“大多战争都是为了天下归一”得出通过战争追求天下一统;根据“师出有名”得出强调师出有名;根据“每次战争对对方百姓和臣属都不会赶尽杀绝,绝不能滥杀无辜,因为仗打完了,天下太平,子民还是子民,从来都不是奴隶。”得出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根据“边防将领坚守长城,很少主动出击,即便汉武帝时发动了大规模对匈奴战争,一旦匈奴远遁,边疆实现和平,这种战争便告结束”得出边防政策以防御为主,通过战争维系和平;根据“更多的时候,中原政权主张通过教化使得周边民族纳入礼法文明社会”得出推崇文明教化,主张文主武从。原因:根据“中国从夏商周三代开始 ,就已经形成了大一统观念。”得出大一统观念源远流长;根据“中原政权主张通过教化使得周边民族纳入礼法文明社会”结合汉代儒学的发展可得出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小农经济是王朝财政的主要来源;中华民族热 爱和平的传统。
(2)不同:根据“第三阶段是从帝国建立之后变本加厉的武力扩张”得出通过征服战争追求领土无限制扩张;根据“罗马人崇拜战争,痴迷于胜利,他们为了庆祝胜利而建立的纪念碑和凯旋门多达300余座。”得出崇拜战争并痴迷于军事胜利;根据“罗马名将西庇阿在进攻迦太基时,不论何种生物,一律屠杀,城破之时,除了人的尸首,还有很多狗畜的断肢。”得出对被征服地区实行斩尽杀绝政策;根据“以掠夺和征服为荣耀。他们认为战争应该是常态的、光荣的,而言和则不应该成为勇士的追求,甚至是一种耻辱”得出以掠夺和征服战争为荣耀,耻于和平。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造就了疆域广阔的罗马帝国;激化了罗马帝国的社会矛盾,加速了帝国灭亡;形成西方勇狠好斗、掠夺扩张的恶劣传统,不利于世界和平等。
基础精炼
能力提升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1.在古代雅典,法律不允许任何人在公民大会上出现争执时保持中立,人人必须站在某一立场上反对另一方,否则将被没收财产并予以流放;哲学家或饱学之士也无权隐居,他们有义务在公民大会上投票选举,并轮流为官。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民主决策,实行公民轮番而治 B.依法治国,有效防范以权谋私
C.崇尚理性,人文精神充分弘扬 D.国家至上,个人自由受到限制
2.在《吉尔伽美什》中,西杜丽对吉尔伽美什说:“自从诸神把人创造,就把死给人派定无疑……吉尔伽美什哟,你只管填满你的肚皮,不论白天黑夜,尽管寻欢逗趣……这才是做人的真理。”这反映了该作品( )
A.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B.重视现世的人生观C.反对基督教禁欲主义 D.批判社会不良道德
3.《全球通史》指出:“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祀阶级、士兵和吏……而新出现的祭司集团又对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作出的一大发明。”据此可知,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源是( )
A.剩余产品的出现 B.生产力发展 C.社会分工的形成 D.文字的发明
4.在世界古代历史上,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曾修建大规模的道路系统,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都采用过迁移居民的做法。印加人在创建帝国的过程中,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采用了和亚欧大陆上的古代帝国基本相同的强化统治的措施。材料意在说明( )
A.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B.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C.古代帝国建立的必然性 D.美洲文明发展的落后性
5.埃及距离两河流域并不遥远,从远的古代起,这两地的居民就有一些断断续续的接触也有一些文化上的交流。但这两地的文化基本上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B.民族习俗的差异
C.宗教信仰和文字的不同 D.缺乏文明的接
6.史学界关于啤酒的起源众说纷纭。考古学家在研究 5000年前北高加索管状金银器文物后发现,该器物尖头上的钻孔有大麦淀粉颗粒物残渣,这为研究当地居民较早使用管状器饮用大麦酿制的啤酒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这说明( )
A.考古发现有助于探知历史真相 B.考古发现决定了历史研究水平
C.考古发现相较科学研究更真实 D.考古发现应与文字记载相印证
7.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的200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古代希腊众多城邦组织本邦的部分居民向外迁移,另立家园,建立起140多座新城邦。这些行动
A.扩大了地中海贸易圈 B.具有殖民扩张、争夺霸权的特征
C.瓦解了城邦民主政治 D.形成了“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8.释迦牟尼面对印度社会现状,提出以“无我”的精神来抵抗婆罗门崇高的“我”,提倡众生皆有佛性的“平等”思想,最终创立了佛教。据此可知,释迦牟尼这一思想
A.受婆罗门教启发而产生 B.冲击了印度种姓制度
C.主要流传于印度民间 D.侧重于化解社会矛盾
9.人类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些文明形态各异,各有特点,呈现出独立发展的多元特征。这主要是因为
A.受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的限制 B.山川大河阻隔了文明的交流
C.交通落后使区域文明缺乏联系 D.政治动荡导致文明交流受阻
10.《人类简史》中写道:人类曾有长达250万年的时间靠采集及狩猎为生,并不会特别干预动植物的生长情形。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投入几乎全部的心力,操纵着几种动植物的生命,以期得到更多的水果、谷物和肉类。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农业生产力极大提高 B.说明了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
C.使人类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 D.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11.“政厅公餐”是古代雅典城邦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是城邦授予公民或外邦人的最高荣誉之一。雅典法令中曾规定授予刺杀僭主者以终身公餐的资格,且这个资格可以由长子世袭下去。此项规定体现了( )
A.城邦至上的原则 B.维护民主政治的决心
C.民众的尚武精神 D.公民身份限制被打破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约为公元前2200—1700年的哈拉巴文化已经进入古印度的文明时期。在其遗址上已发现的2000多枚印章上,都或多或少刻有文字。文字的符号有些是象形的,也可能有些是表示音节的。哈拉巴文化的几百个遗址中包括了众多的小村落遗址,但是能够体现这一文化特色的仍然是城市。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包括卫城和下城两个部分。在众多的城市遗址中保存完好的是摩亨佐·达罗。其下城分为许多街区,街区里建筑物的大小各有不同。根据各家建筑物的差别,可以推知当时社会是存在贫富阶级差异的。从卫城的巨大公共建筑物和粮仓的存在以及下城的街道规划,都可以看出当时已有掌管支配权力的国家机构。这说明当时的国家都是不大的城市国家,由中心城市和周围一片农村地区组合而成。
——摘编自《世界史 古代史》(上卷)吴于廑、齐世荣
材料二 在单一文明和多元文明的看法之间存在着分歧。文明的观点是由18世纪法国思想家相对于“野蛮状态”提出的。19世纪期间,欧洲人把许多思想能量、外交能量和政治能量投入于详细阐述一个标准,根据它来判断非欧洲人的社会是否充分“文明化”到可以被接受为欧洲人所支配的国际体系的成员。然而同时,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多元文明。这意味着“放弃把一个文明解释为一种理想,或毋宁说是唯一的理想”,并意味着放弃一个假定:只存在一个单一的标准来判断什么是文明化的,这个标准用布罗代尔的话说即是,“仅限于少数特权民族或集团,即人类的‘精英’”。相反,存在着许多文明,它们每一个都以自己的方式文明化了。简而言之,单一文明的论点“丧失了其某些威望”,而一个单一意义上的文明事实上可能在多元意义上是相当非文明化的。
——摘编自《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萨缪尔 亨廷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大标志。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多元文明的认识。
1.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发生重大变化:教育目的从培养演说家改为培养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对私立的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改教师的私人选聘为国家委派。罗马帝国的教育改革( )
A.适应了国家的政治特点 B.体现了对希腊文化的继承
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冲击了基督教文化体系
2.亚历山大在东方的远征中至少留下了3600名希腊雇佣兵,他们在各处定居下来。他在远征中还多次举办希腊式的文学、音乐比赛和体育比赛等文艺竞赛。这些举措( )
A.使希腊文化成为各地的主导文化 B.促进了城邦文化极大扩展
C.推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融合 D.旨在缓和各民族间的矛盾
3.西亚地区的腓尼基人发明了由22个字母组成的文字,被称为“腓尼基字母”。它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又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相比于埃及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字母文字在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
A.符号少书写简洁便于记忆 B.欧亚非大陆之间联系密切
C.人种迁移促进了文化传播 D.各地的统治集团重视推动
4.古埃及的农具在几千年间没有多大改进,直到新王国时期才把犁头的形状稍稍改变了一下。就此,有人指出,古埃及的农业技术长长地拖着新石器时代的尾巴,优越的农耕生产条件,降低了应用铜铁工具的迫切性。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古埃及的农业经济发达 B.远古社会生产工具简陋
C.古埃及的文明较为落后 D.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5.罗马共和国早期,公民权仅限于罗马城邦居民所有,同盟城邦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获得公民权需要满足诸多苛刻的条件:而在帝国时期,获得公民权的难度大大降低,到了帝国后期,几乎所有的自由民都获得了公民权。这一变化( )
A.缓和了贵族和平民间的矛盾 B.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
C.使罗马成为地跨三洲的帝国 D.提高了奴隶阶级的政治地位
6.古巴比伦王国神化王权,形成了强大的国家机器;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强调社会分工;古希腊城邦中的雅典,形成了民主政治。以上历史现象体现了( )
A.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点 B.自然环境决定文明发展
C.古代希腊文明最为先进 D.古代文明之间相互借鉴
7.公元前242年,罗马统治者开始任命专门审理涉及臣民案件的判官,让他们参照公民法中可以对罗马公民和非罗马公民共同适用的部分、罗马周围各部落、城邦公社和其他国家的去律进行审理。这一举措
A.适应了罗马帝同的打张 B.有助于罗马法的发展
C.造成了罗马平民的不满 D.扩大了罗马公民群体
8.罗马共和国时期,权势人群称为保护人,弱势群体称为食客,保护人为食客提供恩赐,诸如食物与经济援助,还帮助他们进行法庭辩护,《十二铜表法》还规定欺骗食客的保护人是要受到诅咒的。这主要体现罗马共和国( )
A.食客是贵族寡头政体主要支柱 B.已具备近代陪审制雏形
C.成文法律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 D.社会纽带渗透契约精神
9.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时,随军带有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和测绘师等大批专门人才,以便随时收集资料和绘制地图。这可佐证,本次东征
A.旨在传播古代希腊的文化 B.导致了东方国家文化的消亡
C.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 D.加强了对东方地区殖民统治
10.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认为:“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为此他下令编写了《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作为法学教科书,并且规定其具有法律效力。这表明东罗马帝国
A.皇权的封建专制统治到达顶峰 B.法律开始沦为加强统治的工具
C.注重以法律形式维护专制统治 D.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秩序
11.公元前242年,罗马统治者开始任命专门审理涉及外邦人案件的裁判官。这些裁判官的判例和颁发的告示成为罗马法的新因素,被称为裁判官法和大法官法。由于这些法律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因此也被称为万民法。这表明万民法( )
A.体现了罗马各阶层人民的利益 B.有效维护了罗马社会稳定
C.讲求贴近生活实际和灵活变通 D.都是由裁判官主持修订的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从夏商周三代开始 ,就已经形成了大一统观念。从春秋战国的争霸称雄战争开始,到秦通过兼并战争灭六国,再到楚汉之争西汉完成一统,又到魏晋南北朝纷争数百年,最终隋唐两朝通过战争再次实行天下大统。大多战争都是为了天下归一。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史上发动战争者多强调“师出有名”,每次战争对对方百姓和臣属都不会赶尽杀绝,绝不能滥杀无辜,因为仗打完了,天下太平,子民还是子民,从来都不是奴隶。边防将领坚守长城,很少主动出击,即便汉武帝时发动了大规模对匈奴战争,一旦匈奴远遁,边疆实现和平,这种战争便告结束。更多的时候,中原政权主张通过教化使得周边民族纳入礼法文明社会,这种“文主武从”的哲学思想贯彻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之中。
——摘编 自倪乐雄《中国古代军事文化观念对世界和平的意义》等
材料二 罗马的扩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统一意大利;第二阶段从公元前264年布匿战争到帝国建立;第三阶段是从帝国建立之后变本加厉的武力扩张。罗马人崇拜战争,痴迷于胜利,他们为了庆祝胜利而建立的纪念碑和凯旋门多达300余座。而他们的战争大多相伴着冷酷无情。罗马名将西庇阿在进攻迦太基时,不论何种生物,一律屠杀,城破之时,除了人的尸首,还有很多狗畜的断肢。罗马人以扩张为根本,以掠夺和征服为荣耀。他们认为战争应该是常态的、光荣的,而言和则不应该成为勇士的追求,甚至是一种耻辱,为此他们不惜耗尽国力。
——摘编自马克垚《汉朝与罗马:战争与战略的比较》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战争观的特点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古罗马战争观不同于古代中国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基础精炼
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