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2023一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2024.1
本试卷共6页,20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的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距今约4000年,遗址发现了大量手工
作坊遗址,包括玉器、纺织和酿酒作坊。城址核心区域的一座巨大金字塔,顶部为平
台,四面设有阶梯,用于祭祀神灵。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
B.姜寨聚落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红山遗址
2.下表材料是有关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论述。这可以用来说明
文献记载
出处
古之帝王未尝以天下自私也,故天子之地千里,公侯皆方百
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而王畿之内复有公卿大夫采地禄
马端临《文献通考》
邑,各私其土,子其人,而子孙世守之…三代而上,天下非
天子所得私也
郡县之天下,诸侯无土,大夫不世,天子与庶人密迩(意为“贴
近”“靠近”)
王夫之《读通鉴论》
A.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B.贵族政治削弱了周天子集权统治
安
C.原始民主传统影响了先秦政治制度D.官僚政治根除了封建权贵的特权
3.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高昌地区“昏(婚)姻有六礼”,其婚俗“与华夏小异而大同”;焉
者“婚姻略同华夏”。《梁书·西北诸戎传》提到,龟兹、于阗等地婚俗又与高昌、焉着
略同。这反映了当时
A.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B.西北地区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C.边疆和内地风俗渐趋一致
D.中央政府强化了对西域控制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2妈知识产权启光所有使用需授权
命题:河北启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4.下表为北宋程颐和程颢对“理”的阐释。其旨在
阐释
出处
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
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
程颢、程颐《河
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南程氏遗书》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A.维护封建的伦理秩序
B.寻求社会改革的方案
C.改善因循守旧的风气
D.重构儒学信仰新体系
5.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盛产棉布的松江、嘉定一带,“县不产米,
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
而入者,项背相望也。”由此可见,当时这一地区
A.传统社会经济结构解体
B.农业技术出现重大突破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强
D.人地间矛盾进一步加剧
6.中国近代最早离乡入城的人员,在经济地位上说是较富的,在教育程度上说是较优秀
的。“财富和人才离了乡,再加上都市工业势力的压迫,农村开始穷困,小康之家降而
为穷户,穷户就站不住脚,开始离乡。”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城乡人口自然结构发生变化
B.城市化加速农村人口的流失
C.耕读传家的观念被人们抛弃
D.城镇化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
7.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提出了“大民族主义”的主张,认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
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
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由此可知,其主张意在
A.传播西方近代民族思想
B.抨击中国传统的民族观
C.唤醒国人爱国主义意识
D.增强维新变法的影响力
8.下表为晚清和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有关图书馆建设的规定。由此可见,图书馆规定
的变化
时间
史实
晚清学部公布《图书馆通行章程》,主张“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成
1910年
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
1915年
教育部除颁布《图书馆规程》外,又颁布了《通俗图书馆规程》,其第一条规
定:“各省治、县治应设通俗图书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众之阅览”
A.体现了由服务学子向教育国民转型B.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人才基础
C.保障了中国民众对阅读图书的需求D.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认可
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张家口市2023一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4.1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D【解析】题干所示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年左右”“发现了大量手工作坊遗址,包括玉器、纺织
和酿酒作坊”“巨大金字塔,顶部为平台,四面设有阶梯,用于祭祀神灵”,这些信息都表明石峁遗
址文化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而红山文化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该遗址出土了玉器,还有较
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石峁遗址文化和红山遗址文化最为接近,故选项D正确。北京人遗址处
于旧石器时代,A项错误;姜寨聚落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B、C选项排除。
2.A【解析】题干所示“郡县之天下,诸侯无土,大夫不世,天子与庶人密迩”,表明郡县制实现了
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项A正确。分封制下“王畿之内复有公卿大夫采
地禄邑,各私其土”“天下非天子所得私也”,表明这一制度并未形成中央集权统治,选项B中“集
权统治”说法有误,选项错误;题干没有原始民主传统的相关信息,选项C排除;选项D中“根除
了”过于绝对,选项排除。
3.B【解析】题干所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地区婚俗风气深受中原风俗影响,“与华夏小异而大
同”“婚姻略同华夏”,这都反映了当时西北地区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故选项B正确。西域高昌、
龟兹、于阗等地都属于中国领土,选项A错误;C项中“风俗渐趋一致”不符合史实,选项排除;
“中央政府强化了对西域的控制”不符合题干主旨,选项D排除。
4.A【解析】题干所示为北宋程颐和程颢对“理”的阐释,“理便是天道也”“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强调了儒学对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
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意在维护封建的伦理秩序,故选项A正确。二程的阐释并非是为了寻求社
会改革方案,也不是为了改善因循守旧的社会风气、重构儒学信仰新体系,选项B、C、D不符合题
干主旨和史实,选项错误
5.C【解析】题干所示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松江和嘉定带,农作物种
植较少,粮食依赖产粮区供给,这样有利于农作物商品化发展,故选项C正确。当时传统社会经
济结构尚未解体,选项A说法不符合史实,选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农业技术的信息,也没有人
地矛盾的信息,选项B、D排除。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