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程标准】
①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②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主题:城市的形成,促进市场繁荣,便利人们生活
村落产生
早期先民居住形式的变革: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筑屋定居
原因?
农业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一、人类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的演变
探究:原始村落分布规律?村落形成的意义?
原始村落主要分布区域
临近水源,自然、地理等环境影响村落位置
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
北魏
两宋
元朝
明清
集镇雏形
军镇
工商业集镇兴起,
行政集镇
工商业集镇发展
集镇进一步发展
出现专业分工
材料:史书中汉口之地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时称夏汭。汉魏六朝至唐宋时称夏口,或称沔口,主要为军事重镇,梁武帝筑汉口城,始有汉口之称。—摘自《清代盐商笔下的汉口镇》
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汉阳县开始设置汉口巡检司管理这个新兴市镇。嘉靖四年(1525年),根据丈量结果,镇上建有房屋1281间。嘉靖二十四年,汉口已有居民1395户。
课堂思考2:阅读材料结合课本,以汉口镇为例概括集镇的特点,及其兴起发展的因素和意义。
因素:商品繁荣,工商业的发展促使集镇大量出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政治、军事因素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中国古代集镇发展的过程。
特点:
经济型、军事型、政治型相结合;
地域性专业分工;分布不平衡
意义: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城乡经济联系;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买卖所之也。”“贸、贾,市也”。
中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到了周代,随着城或市的发展与变化,它们才逐渐含有“城市”的意义。
城市的概念:
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什么是城市?
“城”与“市”是一回事吗?
大市,日昃(zè午后)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以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周礼·地宫·司市》
"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管子·度地》
城者,所以自守也。——《墨子·七患》
军事防御
商品交换
西方古代城市
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城市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欧洲中古时期: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雅典卫城遗址
城墙、兵营
密集发达的道路
发达的给排水系统
市场、神殿、斗兽场等
更安全的秩序
更便利的交通
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更多的商机、更多的宗教场所、更多的公共设施......
——古罗马城平面图·百科图册
西方古代城市的典型代表---古罗马城
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古代罗马城
城墙
输水管道
市场
行政机构
竞技场和剧场
商场
竞技场
看图学史:明清北京城与古代罗马城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手工业和商业职能。
明清北京城
城墙
衙 署
作坊
作坊
不同: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有中轴线;政治功能更突出。
古代罗马没有整体规划,比较随意;工商业和生活、娱乐的功能更突出 。
呈现不同布局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制;
儒家伦理道德,等级观念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工商业发达;
人文精神
一、城市化的演进
—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入口比例的变化情况。
问题:结合所学,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其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①第一阶段:1800-1850,增长缓慢,工业革命的开展,处于城市化的起步阶段,以英国为主。
②第二阶段:1850-1900,迅速增长。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发展,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
③第三阶段:1950-2015,持续增长。二战以后,和平的社会环境,经济快速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城市化。
(一)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房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在城市的最外边东南方,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两边有很高的砖砌的房屋。”
1820年前后,英国曼彻斯特的棉纺工厂
曼切斯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型城市
问题一:曼切斯特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
问题二:曼切斯特的城市化带来了什么影响?
怎样看待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催生城市化产生;
城市化推进工业化发展
(二)近代中国的城市化
近代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年份 总人口(万人) 城市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1820 37377 2350 6.3
1840 41281 2668 6.5
1893 33677 2668 7.9
1920 44377 4700 10.6
1936 46136 5263 11.4
1949 54167 5765 10.6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上海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期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摘编《经济与社会生活》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①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特征
②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较大
③城市发展不平衡
课堂思考4: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1)城市一般有城墙,有利于政治局势的稳定;
(2)城市的产生,使得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集中,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3)便利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体育和艺术等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
村落 集镇 城市 近代城市化
原因 过程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筑屋定居 原始:集镇雏形 北魏:军镇 两宋:工商业集镇兴起, 行政集镇 元朝:工商业集镇发展 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 出现专业分工 西方:①1800-1850,城市化的起步,以英国为主。②1850-1900,迅速增长。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
③1950-2015,持续增长。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城市化
中国:起步较晚,发展缓慢,
特点
意义 中国古代
农业区域
古希腊
古罗马
欧洲中古时期
中:布局工整,突出皇权;体现礼制、等级
希:没有整体规划,比较随意;工商业和生活、娱乐的功能更突出
经济型、军事型、政治型相结合;
地域性专业分工;分布不平衡
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繁荣,工商业的发展;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政治、军事因素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城乡经济联系;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①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特征
②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较大
③城市发展不平衡
(三)现代中国的城市化
上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结合所学,分别指出AB、BC、CD三个阶段我国城镇人口的增长趋势及原因。
①AB段(1949-1961):城市化快速发展;原因:“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大跃进”运动,大办厂矿企业。
②BC段(1961-1977):城市化趋缓甚至倒退;原因:“文化大革命”导致国民经济建设陷入停滞。
③CD段(1977-2001):城市化加速发展;原因:改革开放,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出现大量乡镇企业;城市体制改革、户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非公经济获得发展等
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
阶段 地点 特点 原因
近代(1840-1949) (外力)
20C50S-60S
20C60S-70S 城市化趋缓甚至倒退
1978年以来 (新中国:外内力)
通商口岸
中西部城市
省会
经济特区、沿海城市、经济开放区、内陆
①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特征
②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
③城市发展不平衡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广州等通商口岸;
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兴办近代企业;
受洋务运动影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
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计划经济体制;大跃进运动,大办厂矿企业
快速发展;
受苏联影响大;
加速发展;
城乡一体化
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形成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发展;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户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非公经济获得发展等
“文化大革命”导致国民经济建设陷入停滞
12月月考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城市近代化是城市开始摆脱与乡村的多种同一性而具备独具个性的近代文明形态。具体表现在工厂企业的兴起、内外贸易的发展、近代金融机构的出现、经济制度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阶级结构的变动、城市建设与管理的近代化、文化样式和价值观的近代化等。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与中国不同,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等内力作用实现城市近代化。
—摘编自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根据材料,分别指出影响中国与西方城市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并予以评述。(要求:主要因素须具体,观点须表明,赞成材料观点或提出其他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
20.主要因素:
中国:西方列强的入侵促进城市近代化发展。
西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评述:赞成该观点。西方城市近代化主要受内力作用影响,而中国城市近代化主要受列强入侵的影响。
理由: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在这些通商口岸城市,西方列强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开设银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城市建设与管理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同时,在通商口岸的外资企业中,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所以,列强的入侵使通商口岸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旅。
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爆发。工业革命推动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的诞生,如伯明翰、曼彻斯特等。火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便利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市政府管理职能发生改变,治理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城市面貌发生改变。可见,工业革命是西方城市走向近代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综上,外敌入侵不仅开启了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大门,而且持续推动着该进程的发展;西方城市近代化则得益于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变革。所以,中西方城市近代化的主导因素有较大差异。
(2021年广东卷)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强迫工人、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将工人挤入贫民窟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摧毁了传统的手工行业,剥夺了工人们的尊严,将他们扔进没有灵魂的工厂和城市。
观点二 创造了许多充满机会的城市,给千百万人提供了工作,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并给予他们较大的自由,使他们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有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英国史》材料二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大家知道,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8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6分)
18.(14分)
(1)局限:材料一只看到工业革命消极的一面;材料二只看到工业革命积极的一面。
看法:应该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积极影响:为工人了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素养,提供了合法的政治斗争平台。消极影响:使工人被残酷剥削,工作时间长,居住条件差,缺少社会保障和人文关怀。
(2)意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推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人类进入工厂时代(蒸汽时代)。如答工业化、城市化、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也可得分。阶级分析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工业革命促使资产阶级(资本家)和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如答阶级对立、阶级分化、阶级斗争也可得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工业革命推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社会)改革、革命,如英国宪章运动和议会改革;推动自由主义的发展传播;推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2022年广东卷)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38年,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等说法。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必须“努力于建设新军和发展新的军事工业”,并强调“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等
材料二
1954年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摘编自《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
材料三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摘编自《周恩来选集》
材料四
1979年9月,叶剑英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现代化”内容变化的原因。(8分)
(2)指出材料四中“现代化”目标的新内涵,并简述其意义。(6分)
18.(14分)
(1)全面抗战时期,适应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注重军事现代化。
50年代,为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实行以工业化为重点的国家发展战略。
60年代前期,国民经济调整,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五六十年代,适应国家安全需要,重视国防建设;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认识到科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2)新内涵:高度民主,高度文明。
意义:适应改革开放的时代需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探索。
(2023年广东卷)18.(14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表2 墨西哥和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1990年国际元)
1820年 1930年
墨西哥 759 1618
美国 1257 6213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材料二19世纪20年代墨西哥独立后,社会经济结构与殖民地时期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向国际市场出口农矿产品,消费的工业品则依赖进口。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适应了这种发展方式。所有这些都与内战之前美国南方地区非常相似。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发生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暴跌,墨西哥外汇收入骤减,无法进口工业品,只能在本土生产。为发展工业,出台了贸易保护政策,大规模工业化在此独特背景下开始了。——摘编自刘新成、刘北成主编《世界史·近代卷》材料三墨西哥的贸易保护本来是为了应对大萧条而采取的应急措施,后因世界大战造成的世界市场混乱得以延续。二战后贸易保护成为有意追求的长期政策目标,不仅是因为它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工业化成就,更因为保护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工业不愿面对外国产品的竞争。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是墨西哥历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但到80年代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保护主义带来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摘编自[美]加里·杰里菲等编《制造奇迹》(1)指出材料一中墨西哥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美国的变化,并结合材料二解释变化的原因。(8分)(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贸易保护对墨西哥工业化的影响。(6分)
18.(14分)
(1)变化:墨西哥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缓慢,与美国差距拉大。
原因:①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
②墨西哥工业化程度低,美国经历两次工业革命。
③英美对墨西哥的经济侵略。
④前宗主国西班牙和英国的殖民模式不同。
⑤独立后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不利于本国工业化的开展。
(2)影响:①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推动了大规模工业化的起步。
②20世纪50—70年代,贸易保护带来工业化成就。
③20世纪80年代,贸易保护造成工业弊端。
【课堂小结】
村落
集镇
城市
人类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的演变
独具特色世界民居
自然环境、
经济发展、
文化水平、
宗教习俗、
历史传统、
国家制度和政策等
中:方正严明、家族、等级、礼仪
世:开放、人文、宗教、社交
课堂小结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世界城市化(工业革命、二战后--英国)
城市化的演进
城市化的影响
居住条件的改善
中国城市化(鸦片战争后--新中国)
生活服务的丰富(社区发展、服务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中国近代)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12课课堂小结
水陆交通的变迁
陆路交通(原始社会、古代)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水路交通——运河
中国古代(西汉、宋元、明朝)
加强沟通,促进政、经、文发展
西方(古代、近代新航路、运河)
陆路交通
海路交通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交通与社会变迁
城市的发展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
(二)人工古道的铺设
1.原因: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2.表现
地区(时期) 表现
西方 罗马帝国
中国 秦朝
汉朝
唐朝
元朝
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开通了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丝绸之路
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表现
中国 春秋
秦朝
隋朝
元朝
西方 法国
荷兰
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已有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
17世纪开通米迪运河
17世纪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
元代京杭大运河“裁弯取直”,
体现出政治中心
北移带来的影响
自主学习P70,梳理古代中国和西方开凿的著名的人工运河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修筑“邗沟”。目的是为伐齐,远征需解决军粮和辎重的运输问题
二、古代的水路交通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影响: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
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时空坐标
1903
1908
1932
1949
1950
2017
1964
1969
美国福特T型汽车
德国第一条高速公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汽车工业发展起来
中国第一家航空公司
日本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
中国第一条地铁
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世界第一
美国莱特兄弟发明第一架飞机
课堂小结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陆上交通(汽车、高速公路、铁路)
陆海交通的发展
航空的发展
海上交通(海底隧道、中国造船业)
世界(空中航线、国际航班)
日常生活方式、观念变化
中国(民用航空迅速发展)
世界成为“地球村”
工作与生活便捷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课堂小结
1933年
1945年
1949年
1960年
1978年
2000年
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福利国家”出现
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全民病有所医
完善医疗服务制度与药品供应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强对药品的管理和监督
时空坐标
课堂小结
二、世界各地的民居
文明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
两河流域
古埃及
古代中国
古希腊、罗马
古印第安
黏土 、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
墙壁贴着墙壁;
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
泥和木材、椰子叶
庭院、院落有柱廊
木、砖
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木、石、砖、混凝土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拱券、希腊柱式
野牛皮、木头
圆锥形的帐篷
思考:从各地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看有什么共性?
因地制宜、用最经济的手段去建造最宜居的居所
1、世界各地的民居状况
移动家园草原蒙古包
陕西窑洞
粉墙黛瓦徽派民居
童话小屋胶东海草房
体现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风格多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明显。
课堂探究:根据图片材料及课本P59-60页文字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
二、世界各地民居
材料2:阿里阿纳·波里阿纳公寓式住宅,属于古纳埃斯 阿雷乌斯 尼基迪乌斯 梅乌斯所有。租期从接下来的7月1日开始。店铺、附带上面的房间。适合男士的二楼公寓。此中庭型楼房主屋。契约必须与前述人物的奴隶普里姆斯订定。
——《拉丁碑文集》收录的罗马时代写在公寓墙上的广告
材料1:古埃及处于尼罗河三角洲,干旱炎热。尼罗河谷缺乏木材,从上游运来的石料用来修神庙,陵墓,古埃及人用淤泥混合沙子芦苇制成的泥砖盖房,并在砖块之间和墙体表面抹上灰泥。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世界各地民居多样性的因素?
自然环境、
经济发展、
文化水平、
宗教习俗、
历史传统、
国家制度和政策等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习近平
【课堂练习】
1.有学者指出:“中国早期北方建筑常采用穴居和半穴居的方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穴居、半穴居逐渐被地面上的土木建筑所取代。”作者强调影响北方居住形式变迁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经济发展 C.建筑材料 D.安全保障
2.《周礼·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在城隅高度上,规定王宫“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实行 B.分封制的实行
C.井田制的实行 D.封建礼制的实行
3.宋代对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市镇的分布十分密集,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五里,东至王江泾镇六里,北至平望镇十五里,西南至新城镇三十里,至濮院镇五十里,西至震泽镇三十里,至南浔镇五十里。这些密集的市镇网络( )
A.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B.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C.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 D.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4. 古罗马修建的科洛西姆竞技场运用希腊古典柱式的实践使他们领悟到层层柱式建筑立面的妙处:建筑经分割而显得秀巧,它可使人在庞大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材料中古罗马的建筑( )
A.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广阔和等级森严
B.彰显了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
C.说明了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残忍
D.体现了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
材料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可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下表反映的是江南部分市镇及其经营项目)
市镇 经营项目
湖州府南浔镇、菱湖镇、乌青镇,苏州府震泽镇,嘉兴府石门镇 桑蚕、缫丝
嘉兴府王店镇、王江泾镇,湖州府双林镇,苏州府盛泽镇 丝织业
松江府华亭县朱泾镇 棉纺织业
桐乡县炉头镇 冶铸业
桐乡县石门镇 蚕丝、榨油
归安县善琏镇 制笔
【素养提升---史料史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数量多、分布密集;规模大,功能齐全;形成城镇网络;形成地域性专业分工(或经营各具特色) 。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
材料:元代,大都(今北京)因蝗灾急需从江南调运大量粮食。万户张瑄手握海运重权,便“造船运米,从海道至京师”,船到此地再也无法上行,便改由陆路向大都转运。为了表明忠心,张瑄还将族属迁到此地,张家湾的名称由此而来。
在明代,倭寇与残元势力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嘉靖皇帝担心他们会沿运河北上侵扰张家湾,便开始修建城墙。
城垣建起来之后,便有从江南、山东和山西等地来的一些人在此设店经商,店铺鳞次栉比,市镇也就愈加繁荣。明中后期,张家湾的商税数目达税银二千余两,钱二千八百余贯,可见商贸之繁盛。
——《京郊重镇张家湾的前世今生》
问题探究:集镇主要的作用
问题:根据材料和图片,以张家湾为例,分析中国古代集镇主要的作用。
提示:
(1)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2)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3)密切城乡经济联系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村落产生
集镇出现
居住形式演变
穴居、巣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产生原因
农业的出现
影响
为人类提供了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两宋出现集镇
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出现专业分工
城市产生
世界各地民居
产生
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
两河流域苏美尔人
中国古代城市
布局:宫殿区、手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
特点:有严格制度规定
两河流域:黏土、芦苇制成砖块混合建房
古埃及:木建筑
古罗马:列柱围廊的中庭
古代北美:圆锥形帐篷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