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太阳[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3-08 15: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太阳》教学设计之1
【教学要求】
  1、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研究天体的热情。
  2、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兴趣。
  3、理解“觉得……其实……”“看起来……实际上……”“如果……就……”“虽然……但是……”等关联词的作用。
  【课前准备】
  适逢有日环食,先带领学生观察,或放太阳的幻灯。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自学课文、分段、读讲第一段。
  第二课时:读讲第二、三段,创设情境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结合儿童的生活,引起学习新课的兴趣)。
    昨天下午整整三个小时,同学们密切注视着太阳的变化,同样在这样的这个时间,有上亿万眼睛注视着太阳,观看、研究日环食这奇异的天象。从同学们的热情来看,大家对探索天体的奥秘怀有相当大的兴趣。
    这一课就请同学们来做个小小科学家,研究研究太阳。(板书:太阳)
  二、创设研究太阳的情境,促使儿童对新课主动地思考。(出示太阳幻灯)
    (运用电化教学创设情境: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光彩眩目,投影幻灯的电光源使画面富有真实感。此时,距离地球三万万公里的太阳一下子推到学生眼前。这鲜明的形象加上儿童的强烈的求知欲,进入问题情境。)
  1、启发:太阳,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早晨,从东方升起,把光明带给大地;傍晚,从西天落下,黑暗便来临。太阳对于我们好像是挺熟悉的;其实又是很陌生的。因为对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得太少了。需要老老少少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去研究它,揭开它的奥秘。
    要研究一个事物,首先要会提出问题。(板书:“?”)现在你们面对太阳,你们想知道它的什么?
    学生提问。(估计学生对太阳的大小、远近、温度及现象均会提出有关问题。)
  2、教师将学生问题分类概括。
    教师鼓励: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说明同学们很有些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你们提的这些问题怎样去寻找答案呢?一是从课文《太阳》中找答案,二是课外自己去阅读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三是有的现在我们人类还没有得出结论,要靠你们去研究、去发现、去解答。
    (这样处理问题,不仅使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学习课文--这是最主要的;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起了很好的导引作用。)
  三、自学课文,寻找答案。(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并初步培养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关于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与人的关系,课文上说得很清楚。现在我们就把这篇课文当作一份资料阅读。研究科学,要提出问题,还需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会查阅资料,有的还要搞实验。现在就请你们阅读这份有关太阳的资料。看谁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答案。
  (无形之中,就把学生带入了研究科学,查找、阅读资料的情境中。他们似乎是一个小小科学家。这时,他们读起课文来分外专注。)
  2、学生自学。
  △指导①。
   对于这类科普的说明文,一般一小节说明一个意思,我们阅读时首先要概括出每节的内容。
   (板书:一节一意)
   要求学生读时把每个节概括的内容写在每一小节前,像加注一样。
  △指导②。
   每小节内容概括出来了,就要进一步弄清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引导学生交流,充许多种分段起讫:
   指点:阅读说明文,一节一意首先分清层次,概括段意。(板书符号〢〢)
   (实际上,这是教给学生学习说明文、阅读科普读物的方法,弄清每节每层说明的主要意思。)
  四、再读课文,运用不同形式进行检查,报告答案。
    (让学生继续担当小小科学家的角色,这就把学生进一步带入研究太阳,深入了解学习资料的情境中)
  第一段:
   1、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你们这些小小科学家自己能找到答案吗?(学生回答,教师将数字填入表中。表格见下)
   2、指点:从这表上我们可以知道课文上说太阳的远、大、热是通过什么来说明的?
    (板书:列举数字)
    对资料中数字比较多,可以列表,将数字一填,就一目了然了。
   3、文章中是不是光用数字来说明的?还用了什么办法?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后回答。
   ①引用传说(板书:引用传说)
    谁还记得我们二年级时学过的一个关于太阳传说的故事?(《后羿射日》)谁能说说。
    如果这里不用传说,光用数字,这三节课文就变为:
    “太阳离我们很远,有3万万公里,
    太阳很大,有130万个地球大,
    太阳很热,表面温度有6千度,中心温度有1800万度”。
    文章这样写,你们的阅读兴趣怎么样?
    (这样教学丰富了课文内容又紧扣课文,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指点:“传说”是流传在民间的口头上的故事。研究科学非常讲究科学性,必须说明它的实质。这儿
    在传说以后,用一个什么词语来揭示实质?(“其实”)文章中引用传说,引人入胜,接着用“其实”一词揭示实质。
     (板书:说明实质传说其实)
    下面一节说明实质的又用了什么词?(板书:觉得实际上)
   ③说太阳,怎么又说了地球,说了沸水和钢铁呢?(突出“抵得上”“比”等词语。)(板书:进行比较)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的方法能够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所说明的事物。
   ④引导学生从事物相互关系上思考问题。太阳的“大”、“热”、离我们“远”这三大特点,与我们的地球关
    系是相互联系的,你们要做科学家,阅读资料时,就得认真思考,自己先思考一些问题。
    例句:(出示句式:因为……所以……)
     △太阳虽然大,但因为远,所以看起来小。
     △太阳虽然热,但因为远,所以烧不死地球上的生物。
     △因为太阳大,所以整个地球太阳都照得到。
     △因为太阳热,又离我们远,所以太阳光使我们感到温暖。
               第二课时
  第二段:
  1、提出:在家都分析得很好,具体说来,太阳与人的关系怎样密切呢?这个问题我们要好好研究。现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2、你们自己读第二部分,根据你平时观察所得和书上提供的资料说说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怎么密切。
    提供句式:A、有了太阳……
         B、如果没有太阳……就……,因为……
    (出示两种句式,由学生自己任意选择,以体现因材施教。)
  3、阅读、讨论后学生回答,进行以上句式的说话训练。
  4、指点:这一节先正面说,“有了太阳……”再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太阳……就……”说明了关系密切。用“看起来……其实……”从现象说到实质。
  5、提问:这一节内容可以用哪一句话来概括?书上把这一段内容概括成一句话“太阳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写在这一段的开头,这叫“段首概括”。(板书:段首概括)
   阅读这类文章要注意小节开头的话,那样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全小节的内容。
   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照理关系不大,这里意思转折,所以用上“虽然……但是……”。
  6、朗读全段。齐读第一句,以下几句轮读。
  第三段。
   第二段说了太阳与我们人的关系,那么太阳与自然关系怎样呢?我们学习时可以用箭头标明,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分别出示两组卡片:1.太阳水雨雪水蒸气小水滴云
            2.太阳热量多热量少热冷风
  第四段。
   指名读。齐读。(突出“没有……就没有……”)
  五、创设《太阳》的小型展览的情境,进行巩固练习。
    激发兴趣,明确要求。
    1987年9月23日,在我国可以看到罕见的日环食,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太阳,我们这些小小科学家,举办一个关于“太阳”的小小展览会。展览会用多种形式,用图画,用幻灯,还用动画演示、介绍,说明太阳与人的关系,这是展览会主要的部分。现在请一个扮演动画中的太阳公公,一个扮小朋友,两人对话。小朋友提问,太阳公公回答,帮助小朋友认识太阳。
   △同座对话。(全班进行分角色普遍训练)
   △指名扮演讲解员。
    动画表演
    (此时创设情境需具有综合性,不仅要巩固本课学得的知识,加深印象,而且能灵活运用,培养能力。创设“展览会”情境,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尤其是动画片角色的扮演,这种形式使儿童兴趣浓厚)
  总结:
  1、这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知道了太阳与人的关系密切。没有太阳就没有动物、植物、人类,没有风云雪霜,没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学习这篇文章也使我们懂得了怎样阅读说明文。
    说明文一般在写作方法上是“一节一意” 、“段意概括” ,常用“引用传说” 、“列举数据” 、“进行比较”来说明事物的实质和因果关系。所以在阅读时,针对这些特点,“一节一意学概括”,“引用传说增兴趣”,“列举数据可画表”,“抓住实质明因果” 。
    同学们能注意观察天象,又能认真学习有关书籍、资料,并进行研究,就有点像小小科学家。
《太阳》教学设计之2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2、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能够正确填写关联词。
  3、了解列举数字的作用。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谜语
  出示谜语:(齐读)
  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却很小很小。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
  出示课题。
  2、有关太阳的神话、传说、故事
  太阳给人类送来了光明与温暖,从古至今,有许多关于太阳的故事。
  看,这就是古代人眼中的太阳——三足乌。(出示图片)
  (师讲述:太阳的传说)
  3、过渡语
  我们的课文就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开头的。
  学生齐读,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呢?(1、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人类在远古时代对太阳的认识。2、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现在人们对太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4、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太阳?
  (板书:特点关系密切)
  二.新授
  1、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
  太阳是个大火球。
  太阳这个“大火球”有什么特点?各用一个字概括。
  2、分析指导
  远:距离地球1.5亿公里。在学生回答时,出示有关的图片。
  问,课文是分几步来说明太阳的“远”的?(列数字、比较)
  齐读有关的句子。
  教师小结。
  (出示要点)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太阳的“远”,
  再用比较的方法让人形象地感到太阳的距离远。
  学生齐读要点
  3、学生自学“大”和“热”
  大:130万个地球。
  热:表面温度6000度,中心温度更高。
  分小组自学,自学后交流,说说课文中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
  4、能不能把太阳的这些特点连起来说?
  刚才同学的话中运用了许多数字,用了这些数字有什么好处?
  通过列举数字和比较,可以给人留下比较清晰的印象。
  5、教师小结:太阳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恒星,它有巨大的质量和引力,它与地球距离有1.5亿公里,那么遥远。
  出示关联词练习:
  (1、()太阳离我们很远,()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2、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3、(虽然)太阳很大,(但是)太阳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起来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分析:第一句中可以什么关联词,为什么?
  第二句呢?这是什么句?(指名读句子)
  第三句有几层意思,谁能正确填写?
  齐读练习
  太阳()离我们这么远,()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6、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A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子。
  划出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交流中提出来。提出问题,解答疑问。
  B学生读有关的句子,提出不能解答的问题。
  C归纳,集体解答
  7、学生表演:
  谁愿意来扮演太阳,回答同学们的几个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教师提问:太阳,有人用箭射你,能射到吗?
  为什么我每次看你总感到很刺眼?
  书上说,埋在地层底下的煤炭与水的循环、风的形成你有关,可是我怎么也看不出来,你能告诉我吗?(观看有关的影片)
  妈妈很喜欢晒被子,她说有好处,这是真的吗?
  老师说,刮风下雨,也和你有关,这是什么道理?
  出示关联词练习:( )没有太阳,地球上( )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
  三.结束
  1、练习:我这里有一段影片,可惜它没有配音,谁愿意当一回播音员,给影片配音?
  (先看一遍影片,讨论后确定解说词)
  (边看影片边配音)
  2.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太阳》,它介绍了太阳的几个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与地球的关系十分密切。
  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些有了答案,有些还没有答案。因为人类对于太阳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宇宙中还有许多奥秘正等待人们去揭开。希望在将来,人们能揭开这些奥秘。
  板书:
        太阳(大火球)
        远
    特点  大
        热
             动植物的生长
    与地球关系密切  天气的变化
             人类的生存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太阳》教学设计之3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知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2、学习课文运用数字和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会用“虽然……但是……”,“如果……就……也……”造句。
  4、朗读课文,默写最后一小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第十课《太阳》。
  板书:太阳
  谈话: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这个落下去,那个升上来,人们热得受不了,就请来一个叫后羿的人,射下了九个太阳。还留下一个。你们说这可能吗?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太阳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1、这篇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文章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的?板书:特点
  关系
  三、讲读第一大段。
  默读思考。
  这段介绍了太阳的哪些特点?是怎么介绍的?
  (一)讲读第一小段。
  1、指名读。
  2、这小段重点介绍了什么?(板书:远)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3、“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三万万里远……”为什么用“其实”呢?
  4、指名读第一小段。
  (二)讲读二、三小段。
  按同样的阅读方法,看二、三小段,介绍了太阳的哪些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1、指名读第二小段。
  2、“抵”是什么意思?(查字典)
  3、你怎样理解这段的内容?板书:大
  4、为什么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呢?
  5、指名读第二小段。
  6、指名读第三小段。
  7、你怎样理解这段的内容?板书:光热
  (三)默读、思考:
  文章这三小段都介绍的是太阳的特点,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老师小结:作者用数字和比较的方法说明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写得生动、真切。
  四、讲读第二大段。
  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文章是怎样说明太阳和我们的关系的,我们看课文第二大段。
  (一)指名读第四小段。
  提问:1、文章的第一句话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从哪里看出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板书:植物动物人
  3、煤炭的形成和太阳有什么关系?
  (二)指名读五、六小段。
  1、这两小段说明了什么?
  板书:云雨雪风。
  2、前面讲到太阳和植物、动物、人的生存有密切的关系,云、雨、雪、风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三)指名读第七小段。
  这小段介绍了什么?板书:杀菌
  老师:有利于人类的生存。
  (四)(看板书)提问: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太阳和我们有关系的?
  老师小结:太阳与植物、动物、气候、杀菌的关系,这些都说明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五)讲读最后一小段。
  我们看文章的最后一小段,得出总的认识是什么?
  1、齐读。
  2、指名读第一、二两句话。思考这两句话与以上小段的关系?
  3、第二大段是什么样的段式呢?
  4、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起什么作用?
  五、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主要说明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既然这是重点,前面为什么用那么一大段文字介绍太阳的特点呢?
  老师小结:
  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太阳和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有密切关系。太阳是个能发光、发热的大火球,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太阳虽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给地球上的万物生长、人类生存送来适当的阳光温度、气候环境。正因为太阳有这些特点,才和我们人类有这样密切的关系,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太阳》教学设计之4
教材分析
  《太阳》是四年级语文的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很活跃,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
  根据我班学生这一学习特点,我感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怎样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能否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关键。
  设计思路
  将“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资料,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自己的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我认为《太阳》这篇课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时,我设计了一个写《月亮》的小练笔,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迁移到“写”中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写的训练和提高。
  教学目标
  在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等写作方法,并能将其写作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写一个”日”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师相机板书:太阳。)
  师引导学生说出课前查找的有关太阳的资料。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也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师随机鼓励引入下一环节:同学们对太阳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太阳的课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太阳有更多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问:看看通过阅读你能读懂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谁想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师相机板书:
  师:《太阳》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它的特点和与我们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写的。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太阳的特点。
  三、学习太阳的特点。
  1.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赶来了,你们听——
  (课件播放:动画画面、太阳公公说话的录音及文字。)
  “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
  这时,一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只知道太阳的三个特点是:远、大、热,但它远、大、热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说清楚,所以我觉得太阳公公说的话不清楚。(师进行鼓励,进入下一环节。)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特点进行阅读。
  3.分组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上有了选择性,这样他们不仅乐意去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4.汇报。
  学习“远”的学生汇报: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学生将课文中的内容读了出来。)
  师引导:不错,你读出了重要的部分,能不能就这个内容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这个内容说清楚的。(学生不知该怎么说。)
  师用课件演示、引导:一亿五千万公里有多远?课文中怎样说的?
  走——三千五百年,飞——二十几年。
  学生看课件做口头练习: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   )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列数字
  师: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看。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发现问题的能力。】
  这时学生们高举右手,有的学生忍不住脱口而出:“还运用了写传说故事的方法。”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调动。
  学习“大”的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130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师用课件演示,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时学生顿时领悟了,大声说道:“拿地球的大小来和太阳作比较。”
  对学生的细心观察进行鼓励,并进行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师板书:作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说明太阳“大”的特点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仍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
  学习“热”的学生汇报:(此时,学习“热”的学生有了以上学习的基础,回答问题就相对有条理)课文在写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师:那中心温度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片刻,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一千八百万度。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真有一千八百万度吗?
  这时有学生强调:是估计,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
  师进行鼓励: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那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又有学生起来说道:用钢铁与太阳的温度作比较,说明了太阳的温度真的很高。
  教师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描写太阳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写作方法,使理论与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练笔。
  1.教师写一个“月”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生答:月亮。)同时教师演示课件:用图画的形式出示有关月亮的资料:
  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800天,骑自行车要400天,坐飞机要200天,49个月亮等于1个地球。
  先让学生说出资料上月亮有几个特点(远、小)。
  (师出示的资料为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保底。)
  让学生自由说出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资料。(学生用课外知识再次进行交流。)
  2.生进行练笔。
  要求: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争取把月亮的两个特点说清楚。
  反馈与反思
  课后,我对学生的小练笔进行批改时,发现全班学生的练笔写得都不错,不仅将月亮的特点说得很清楚,而且条理清晰。有的学生将“嫦娥奔月”这一传说写进了自己的练笔中,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还有一个学生在写到月亮的体积时,不仅与地球进行了比较,还通过自己的演算,与太阳进行比较,更进一步说明了月亮的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得到了体现。从练笔的整体结构看,学生用词很准确,在写到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时,如果要到月亮上去,引用了“日夜不停”。在“嫦娥奔月”的这一传说与月亮的实际资料过渡时用上了“确实”、“的确”等词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由“厌学”变为“愿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我还觉得将课文中的内容提炼为学生练笔的内容,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读”与“写”融会贯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太阳》教学设计之5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常识性课文的读法;根据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这两方面所介绍的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填空,并据此分段,写出段意。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重点句段的意思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4.学习生字“估、菌”,查字典,理解新词“估计、细菌”的意思;写出“光明、温暖、生存、吸收”的近、反义词。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懂得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阅读常识性课文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在以前的练习中,我们已学过说明文,这节课我们又要学一篇说明文,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什么呢?
  板书课题:20、太阳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过渡:昨天我们通过预习,知道了本课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那么课文是从几方面向我们介绍有关太阳的?
  2、各自朗读课文,交流板书:
    特点
    与人类的关系
  3、给课文分段。
  三、导学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把握太阳的特点。
  1、指名分节读1-3节,说说太阳有哪些特点。
  2、交流板书:
       远
    特点 大
       热
  3、自由朗读,找出有关描写的语句体会文章如何把太阳的这些特点写具体、写生动的,同桌讨论。
  4、交流,读句。
  远:传说引入,数据,比较,假设,反问。
  (课文开头以“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引出了太阳究竟离我们多远这个问题。再以“其实”一词为过渡指出太阳离我们的实际距离是1.5亿公里,然后运用比较的方法说明:到太阳上去,步行需要3500年,坐飞机需要20几年,最后得出结论“箭哪能射得到呢?”从中使我们感受到太阳与地球的距离真是太远了。
  大:比较,数据,比喻
  (先说人们觉得太阳不大,而实际上却大得很,与地球相比,“要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最后解释为什么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那是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热:数据
  (“大火球”这一比喻把太阳的形状及会发光、发热的特点都反映出来了。接着讲表面温度有6000度。课文用“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来说明6000度的温度有多高。再讲中心温度,也就是内部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那就高达1800万度了。)
  5、小结:第一段运用了传说、数据、假设和比较的方法,分三个小节具体形地、把太阳“远、大、热”的特点阐述得清清楚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齐读第一段,概括段意。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搞清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1、指名一位同学读第4节第1句与第8节,其余4节由4小组分别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么读?(出示板书)
  2、第二段的第一句话是第二段的总起句,在全文中又起到了过渡作用,指名读句,请你把这句话中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弄清楚。
  (两个事物之间距离越远,一般来说,,关系就越远,这是一个常识,而太阳虽然离得远,但是与我们的关系却非常密切。)
  3、请你用“抓过渡句”的方法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4、默读分述部分,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结合插图回答。板书:
           总
             动植物
    与人类的关系 分 气候变化
             防治疾病
           总
  5、分小组自学:
  要求:
  ⑴熟读课文,体会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⑵看图说说“有了(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会怎样?”小组分派角色,担任讲解员。
  (其实——副词,表示所要说的是实际情况(承接上下文而含转折)。)
  6、大组交流。
  四、总结朗读全文
  1、太阳是我们人类取之不尽,用之无穷的五大能源,希望同学们从小学好科学知识,长大能更充分地利用好太阳,为人类造福。
  2、朗读全文。
  五、完成交流课后习题
  六、布置作业
  抄词,家默,读文
  板书设计:
                 20、太阳
               远
            特点 大
               热
                  总
                    动植物
           与人类的关系 分 气候变化
                    防治疾病
                  总
《太阳》教学设计之6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11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就……”造句。
  3.知道课文运用数据和比较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4.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自学生字新词,学习“提示”,给课文分段,细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同学们,在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天天都能见到太阳,可是关于太阳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篇介绍太阳知识的课文。(板书课题)
  根据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作板书,)
  接下去我们来看看课文,是不是写这些东西。
  二、自由朗读课文,自学:
  (1)一边读,一边对照刚才的问题在课文中的哪部分,想—想每段写什么。
  (2)自学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识记字形。
  三、证实审题推测。理出课文思路。
  根据审题时学生推测的内容,逐一与课文有关段落对应起来。
  板书:
          远(1)
       特点 大(2)
          热(3)
   太阳  动植物(4)
   关系  天气变化(5-6)
   (4-8)  防治疾病(7)
       总结全段(8)
  四、学习“提示”,对照以上板书,明确阅读训练重点,给课文分段。
  1.看板书,说说课文安排哪几方面的内容,课文可以分几段。
  2.齐读“提示”,对照刚才的归纳,看看是否归纳正确,强调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了解课文作者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
  五、检查字词学习情况(词浯表中11个词语),重点教学“繁殖”、“水蒸气”两个词。
  六、细读第一段。
  1.默读第—段,边读边填写表格。(表格见《教参》65页)
  2.讨论填表的情况,然后齐读表格的内容。
  3.读读下面的句子,给加点的词语换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A.其实(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
  B.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 )它却大得很。
  C.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 )要走3500年。
  D.中心温度估计( )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七、作业
  1.抄写课后习题4中的词语,含生字的词多写两次。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细读课文第二段,完成部分书面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太阳有哪三个特点 用数据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二、细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并回答;
  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 (总分总)划出总起句和总结句。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具体说明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边讨沦边板书:
    (1)动植物人的吃穿用靠太阳
  关系(2)云雨雪是太阳带来的,
  密切(3)热冷风是太阳带来的
    (4)太阳光可用来防冶疾病
  3.齐读最后—个自然段。讨论:
  (1) 这段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总结,强调)
  (2)在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正面叙述和反面叙述配合),哪—段也是这样说明的;
  (3)在段中分别找出“光明”和“温暖”的反义词:
  4.朗读第4和第8自然段。
  师导读:“太阳离我们这么远,……关系密切。”作者从正面叙述——
  生接读:有了太阳……
  师导渎:从反面叙述——
  生读:如果没有太阳……
  三、作业,
  (1)作业本第1题。
  (2)背诵第8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全文,明确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完成全部书面作业:
  教学过程
  —、默读课文,填写课后习题2的表格。
  二、讨沦检查填表情况。
  三、看表格完整地回答:课文作者按太阳的哪几个方面写的 每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四、本课是一篇说明文,这类文章一般有什么特点呢 (可从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及语言方面来认识,详细见《教参》)
  五、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直接写太阳离我们很远的句子是哪几句?可不可以单列为一段 与原文相比,哪种开头好 为什么 (进一步理解“传说”)
  六、作业;
  (1)听写词语。
  (2)作业本第3、4、5题。
 
《太阳》教学设计之7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多种方法。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特点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难点: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多种方法。
  教具: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初读课文。
  1.出示课题,启发谈话。
  太阳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天晴时,我们都能见面。经常见面不等于就能了解,请一位同学说说,你对太阳了解多少。这篇课文就是一篇介绍太阳的文章。
  2.这篇课文一段段内容比较清楚,要求大家用比较快的速度读一遍,就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大家用三分钟把课文读完,并说出主要内容。
  3.学生默读课文。
  4.介绍本课主要内容。
  二.默读课文,画出要点。
  1.读“预习”,交代阅读要求。
  (1)遇到生字新词查字典解决。
  繁殖:生物中的传宗接代。
  杀菌:杀死病菌。
  治疗:用药物或手术等手段医治疾病。
  (2)认真读每个自然段,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如果有概括主要意思的词语,把它画下来,如没有就自己概括。把介绍的对象名称注在旁边。
  (3)全文读完,把各段内容连起来想一想,全文围绕太阳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并按内容给课文分段。
  (4)意思理解不透的句子用铅笔做上记号,真正理解了再擦去。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三.逐段交流对内容的理解。
  第一自然段讲太阳离地球很远。一是用数字说明,太阳离地球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二是用设例说明,日夜步行要走三千五百年,做飞机要飞二十几年。
  第二自然段讲太阳很大。用比较法,有130万个地球那么大。
  第三自然段讲太阳的温度高。一是用数字说明,表面温度有6000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二是用设例法,如钢铁碰到太阳也会变成气。
  第四自然段讲太阳和地球上动物、植物关系密切。用分析说明法,先讲有了太阳,地球上的植物才能生长,动物才能生存;再讲人类吃的、穿的、用的都和太阳有密切关系,最和讲似乎没关系的煤炭也和太阳有关系。
  第五自然段讲太阳和雨雪的关系。分析雨雪形成的过程,说明它和太阳的关系。其中也讲到了云的形成。
  第六自然段讲太阳和风的关系。也是分析风的形成过程。
  第七自然段讲太阳和病菌的关系。因为太阳有杀菌的能力,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第八自然段讲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和人类的关系。它综合前面内容,逐层讲下来。太阳主要是会发光发热。因为太阳给地球送来光和热,所以就有了风雪雨露,植物、动物才能生存;有了风雪雨露,有了植物动物,人类才能生存。最后用一个总结句: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四.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2.独立完成课后练习。
  重点:分段、总结段意。
  难点:总结段意。
  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把每段概括主要内容的词句圈画出来,如果没有,自己概括一下,写在各段的末尾。再在每段的开头旁边注上说明的内容。
  二.用同类合并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讲太阳的特点是离地球远,它又大又热。
  第二段(第四至第八自然段)讲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密切。
  三.思考回答“思考、练习”第1题。
  四.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给下面两句话填上标点符号,然后指导标点符号的用法。
  1.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
  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
  3.说明分号的用法,再练习为下面的两段画加上标点。
  1.他临死还叮嘱儿子要打虎除害交代了两条一条是见了老虎不害怕更不该逃另一条是老虎见了人总要扑过来要打它的咽喉和肚子
  2.我国首都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能够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五.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太  阳
                  远  1.5亿公里
              特点  大  130万个地球
                  热  6000度1800万度
                  植物、动物  吃 穿 用
              与地  气候     云 雨 雪 风
              球的  疾病     细菌 
              关系  地球     人类、世界
《太阳》教学设计之8
教学目标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本课生字词。初步体会数字说明和比较说明的作用和方法。学习使用“如果……就……”造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二)用“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理解自然段的内容,特别是没有中心句的第5、6自然段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读解生字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划下来。再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情况,并纠正读音。
   1.读准本课生字读音,特别注意“菌(j&n)”不要读作“(j(n)”的音。
   2.防止读错以下多音字读音:
    传 chu2n(传说、传递)        都d#u(都是太阳送来的)
      zhu4n(自传、水浒传)        d&(首都、都市)
    差 ch4(差不多)              漂pi1o(漂浮)
      ch1(差数、差错)             pi4o(漂亮)
      ch1i(出差)
   3.注意不要读错以下带点字的读音:
     比较(ji4o)
     疾(j0)病
     虽(su9)然
     哪(n3)能
     那(n4)里
     抵(d!)得上
   4.“兽”“殖”“蔬”“蒸”是翘舌音,注意不要读错。
   5.正字:
     生字中,“殖”的右半部“直”不要少一横;“蔬”字不要少写一点;“菌”的下部不要写成“因”;“疗”是病字头,不是广字头。
     “抵得上”的“抵”是“扌”旁,不要写成“亻”旁。它的意思是顶、相当。
     “汽”和“气”:“汽”,由液体或固体变成的气体。如汽车、汽水。“气”,如气体、空气、气味。
  (二)思考解答: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课文?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活动?
    这篇是写物——太阳(属天体)的说明文,但不是自然课。学习这一课,除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还要学习介绍有关太阳知识的语言和表现方法。
  (三)按自然段轻声读课文,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明确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如果没有中心句,自己概括拟写。投影幻灯出示:
   1.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2.太阳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3.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4.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第一句是第二段的总括句,如画了这一句也不算错误。)
   5.有了太阳才有云、雨、雪。
   6.有了太阳才有风。
   7.太阳光有杀菌能力(或利用太阳光预防和治疗疾病)。
   8.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或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四)引导学生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划分出两个结构段。
    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很大,很热。
    第4~8自然段为第二段: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提醒学生:第一段写太阳的特点,第二段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第二段开头的一句话即第4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既是两段之间的过渡,也是第二段的总括。
  (五)指名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自然段之间和结构段之间要掌握适当的停顿。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一边读,一边想”,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特点;明确“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二)体会数字说明和比较说明的作用,并初步学习用数字说明问题的方法。
  (三)学习用“如果……就……”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一边读,一边想”,通过阅读,了解太阳的特点,明确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二)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认识数字和比较说明的方法,做好词语、句子的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
   1.指出课文引用了后羿(上古夏代有个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射日的传说做开头,后羿射日的传说是真实可信的吗?
    (不可信,这是神话传说。)
   2.既然不可信,课文为什么引用它做文章的开头呢?看看不用它做开头,一上来就说“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可以不可以?
    (可以)
    既然可以,课文用后羿射日的传说做开头,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3.这一小段后羿射日的传说和“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之间用“其实”过渡,“其实”是什么意思?不用这个词可以吗?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段落中还有这个词或类似的词语。其实,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起转折作用。
   4.接着课文写了太阳离我们很远,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远呢?(用数字)
    如果不用数字,只说“很远很远”或“特别特别远”,哪一种说法好?为什么?
    (肯定:用数字说明问题,是说明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它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确切的,有较强的说服力。)
   5.指名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看看这两个自然段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大、很热的?写太阳很大时,把太阳和什么作比较?写太阳很远时,为什么用钢铁作比较?要求学生把数字填在“思考·练习”第2题的括号里,然后归纳:
    (这一小段不仅用了数字说明的方法,表现太阳很大、很远,还用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作比较,进一步说明太阳很大,就更加具体、鲜明了。钢铁是坚硬的金属,碰到太阳表面六千度的温度,竟变成汽。这就把太阳很热,形象具体地告诉了我们。)
   6.齐读第一段,做课堂练习:
    ①用数字说明天气很冷或很热,火车行驶很快,塔楼很高,树干很粗,等等。
    ②有一位篮球运动员身材很高,用数字或比较的方法,具体说明很高。
    ③公园有一棵老槐树,树干很粗,用数字或比较的写法,说明它很粗。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这一段是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从哪些事实说明这种密切的关系呢?第4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归纳了这段的意思,把它找出来。
   2.这一小段的第二句的意思和第三句的意思一致不一致?这两句话在说法上相同不相同?
    (意思是一致的,都说明太阳和地球上的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说法上不相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是事实;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不是事实。)
    第二句虽不是事实,可是当作事实说的,从哪个词看出来?(如果……就……)
   3.指出:“如果……就……”通常用在表示假设的句子里。“如果”后面提出的事实“没有太阳”是假设的,“就”的后面是假设的事实所产生的结果: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4.课堂造句练习:教师提出假设的事实,学生补充可能产生的结果。
     如果明天下雪,________________
     星期六如果爸爸妈妈都休息,________________
     村前这条小河如果架起一座桥梁,________________
   5.读第五自然段。根据前面概括,这一段告诉我们: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云、雨和雪,为什么?根据下面的问题,画出段中的答案:
    雨和雪是什么生成的?(云)
    云是什么生成的?(无数小水滴)
    无数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水蒸气是哪里来的?(从地面上的水)
    地面上的水是怎样变成水蒸气呢?(吸收了太阳的热变成的)
   6.看看这一小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讨论: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句话?上一句末尾的词语和下一句开头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也是下一句开头的词语)
    归纳:这一小段话,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清楚地写明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云、雨和雪。
   7.做课堂练习,用课堂讨论形式模拟第5小段句式,说几句话。上句末尾和下句开头使用同一个词语。出示第一句:“走进公园大门,迎面是一个圆形的花坛……”,接下去,要求学生用“花坛”开头说出第二句。如“花坛里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朵”,“花朵围绕着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喷出清亮的水珠”,“水珠映着阳光,闪着七色光彩”。
    (如有同学问起这种说法叫什么,可以说明是“顶针”辞格)
   8.读第6自然段。提问:这一小段是写有了太阳才产生了风,从段中指出的,谁能用一句话归纳:风是什么?
    (风是流动的空气)
     空气为什么会流动?
     (空气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热的缘故)
     空气为什么会有的冷,有的热?
    (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的热量多空气就热,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热量少,空气就冷)
     为什么空气有冷有热就会流动呢?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补充: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受热膨胀变轻就会上升、移动,随着冷空气就会补充,这就形成了流动,也就是形成了风。
   9.读第7、8自然段。简要地说说太阳光有杀菌能力,可以利用它防病、治病的实例(师生共同举例)。
     提问:第8自然段共写了三句话,哪一句是全文的总结?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第一句话)
     再谈谈“第一句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什么词语可以替换它?
     (总之、总而言之、总括起来说)
   10.回忆一下第4自然段的学习,再看看这一小段前两句的意思和说法上有什么特点?
     (意思相同,说法不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是假设的,也用了“如果”。)
     这一小段中的“自然”是什么意思?是自然界的意思吗?用什么词可以替换它?
     (当然、理所当然)
  (三)通读课文,结合板书总结:
    《太阳》这篇说明文,通过阅读、分析,我们获得了有关太阳的特征的知识,明确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课文两大段在内容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太阳很大,很热,距离我们又很远,才能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也才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通过课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数字”和“比较”的说明事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说明问题,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
  (四)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会背最后自然段。
    2.做模句练习如下。
      仿照第1、2句,做第3~5句的模句练习:
《太阳》教学设计之9
一、教学要求
   1.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2.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3.理解“……其实……”“如果……就……”“虽然……但是……”等关联词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
    投影幻灯,火红太阳的幻灯片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结合儿童的生活,引起学习新课的兴趣)
  太阳,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早晨,从东方升起,把光明带给大地;傍晚,从西天落下,黑暗便来临。太阳对于我们好像是挺熟悉的;其实又是很陌生的。因为对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得太少了。需要不断地去研究它,揭开它的奥秘。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太阳》。
  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做个小小科学家,研究研究太阳。(板书:太阳)
  二、创设研究太阳的情境,促使儿童对新课主动地思考(出示太阳幻灯)
  1.创设情境: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出示太阳。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投影幻灯的电光源使画面富有真实感。此时,距离地球一亿五千万公里的太阳一下子推到学生眼前。这样鲜明的形象加上儿童的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进入情境。
  要研究一个事物,首先要提出问题。(板书:“?”)现在你们面对太阳,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问。(估计学生对太阳的大小、远近、温度等均会提出问题。)
  2.教师将学生问题分类概括。
  教师鼓励: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说明同学们肯动脑筋。
  你们提的这些问题怎样去寻找答案呢?一是从课文《太阳》中找答案,二是课外自己去阅读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三是有的现在我们人类还没有得出结论,要靠你们去研究,去发现,去解答。
  (这样去处理问题,不仅使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学习课文——这是最主要的,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起了很好的导引作用。)
  三、自学课文,寻找答案(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并初步培养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关于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与人的关系,课文上说得很清楚。现在我们就把这篇课文当作一份资料阅读。研究科学,要提出问题,还需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查阅资料,有的还要搞实验。现在就请你们阅读这份有关太阳的资料。看谁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答案。
  (无形之中,就把学生带入了研究科学、阅读资料的情境中。他们似乎是一个小小科学家。这时,他们读起课文来分外专注。)
  2.学生自学
  指导①
  对于这类科普的说明文,一般一个自然段说明一个意思。我们阅读时,要一边读一边想每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要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板书,一个自然段一个意思)
  要求学生读后把每个自然段概括的内容写在旁边,像加注一样。
  板书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太阳远
  2.太阳大
  3.太阳热
  4.太阳与人的关系
  5.太阳与雨雪
  6.太阳与风
  9.太阳与杀菌
  10.总结
  指导②
  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出来了,还要进一步弄清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引导学生交流,允许不同分段方法。
  A:
   
  B:
   
  8.总结
  指点:阅读说明文,一般可在了解新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概括段意。
  (实际上,这是教给学生阅读课文,特别是学习说明文、阅读科普读物的方法。)
  四、再读课文,运用不同形式进行检查,报告答案
  (让学生继续担当小小科学家的角色,把学生进一步带入研究太阳,深入了解学习资料的情境中。)
  第一段:
  1.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你们这些小小科学家自己能找到答案吗?(学生回答,教师将数字填入表中。)
   
  2.指点:从表上我们可以知道课文上说太阳的远、大、热是通过什么来说明的?
  (板书:列举数字)
  对资料中数字比较多的,可以列表,将数字一填,就一目了然了。
  3.文章中是不是光用数字来说明的?还用了什么办法?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后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指点。
  ①引用传说。(板书:引用传说)
  谁还记得我们二年级时学过的一个关于太阳传说的故事?(《后羿射日》)谁能说说。
  如果这里不用传说,光用数字,这三节课文就变为:
  “太阳离我们很远,有一亿五千万公里。
  太阳很大,有130万个地球大。
  太阳很热,表面温度有6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文章这样写,你们觉得怎么样?(文章用数字说明,一看就明白,其中“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这样一比,就非常具体,感到太阳大极了。但光用数字,比较枯燥。课文引进传说,就生动多了)
  (这样教学既了解了写法,又强化了学生学习兴趣。)
  ②指点:“传说”是流传在民间口头的故事。研究科学非常讲究科学性,必须说明它的实质。这儿在传说以后,用一个什么词语来揭示实质?(“其实”)文章中引用传说,引人入胜,接着用“其实”一词揭示实质。
  (板书:觉得实际上)
  ③说太阳,怎么又说了地球,说了钢铁呢?(突出“抵得上”“变成汽”等词语)
  (板书:进行比较)
  比较的方法能够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所说明的事物。
  ④引导学生从事物的相互关系上思考问题。太阳的“大”、“热”、离我们“远”这三大特点,与我们的地球是相互联系的,你们要做科学家,阅读资料时,就得认真思考,自己先思考一些问题。
  例句:(出示句式:因为……所以……)
  太阳虽然大,但因为远,所以看起来很小。
  太阳虽然热,但因为远,所以烧不死地球上的生物。
  因为太阳大,所以整个地球太阳都照得到。
  因为太阳热,又离我们远,所以太阳光使找们感到温暖。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
  1.识记繁殖蔬菜煤炭细菌估计野兽治疗水蒸(zh5ng)气
  2.书写带点的生字,并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听写。
  突出“殖”右边是三横;“蔬”右下不是“荒”;“炭”下边是“灰”;
  
  二、讲读课文
  第三段
  1.提示:大家都分析得很好,具体说来,太阳与人的关系怎样密切呢?这个问题我们要好好研究。现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2.你们自己读第二部分,根据你平时观察所得和书上提供的资料说说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怎么密切。
  提供句式
  A.有了太阳……
  B.如果没有太阳……就……,因为……
  (出示两种句式,由学生自己任意选择,以体现因材施教。)
  3.阅读,讨论后学生回答,进行以上句式的说话训练。
  4.指点:第四自然段先正面说,“有了太阳……”再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太阳……就……”说明了关系的密切。用“看起来……其实……”从现象说到实质。
  5.提问: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可以用哪一句话来概括?书上把这一段内容概括成一句话“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写在这一段的开头,这叫“段首概括”。我们刚学的《威尼斯小艇》中“船夫的技术非常好”也是这样。(板书:段首概括)
  阅读这类文章要注意每个自然段开头的话,它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自然段的内容。
  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照理关系不大,这里意思转折,所以用上“虽然……但是……”。
  6.朗读全段。齐读第一句,以下几句轮读。
  第三段
  第二段说了太阳与人的关系,那么太阳与自然关系怎样呢?我们学习时可以用箭头标明,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分别出示两组卡片。
  1.太阳 水 雨 雪 水蒸汽 小水滴 云
  2.太阳 热量多 热量少 热 冷 风
            
  第四段
  是全文的总结。
  指名读。齐读。(突出“没有……就没有……”)
  三、创设《太阳》的小型展览的情境,进行巩固练习
  激发兴趣,明确要求。
  1987年9月23日,在我国看到罕见的日环食,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太阳,我们这些小小科学家,举办一个关于“太阳”的小小展览会。展览会用多种形式,用图画,用幻灯,还有动画演示、介绍、说明太阳与人的关系,这是展览会主要的部分。现在请一人扮演动画中的太阳公公,一个扮小朋友,两人对话。小朋友提问,太阳公公回答,帮助小朋友认识太阳。
  同座对话。(全班进行分角色普遍训练)
  指名扮演讲解员。
  动画表演
  (此时创设情境需具有综合性,不仅要巩固本课学得的知识,加深印象,而且能灵活运用,培养能力。创设“展览会”情境,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尤其是动画角色的扮演,这种形式使儿童兴趣浓厚。)
  总结
  1.这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知道了太阳与人的关系密切。没有太阳就没有动物、植物、人类,没有风云雨雪霜,没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学习这篇文章也使我们懂得了怎样阅读说明文。
  说明文一般在写作上常用“引用传说”“列举数据”“进行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所以在阅读时,针对这些特点,可采用“逐段读思学概括”“引用传说增兴趣”“列举数据画表格”“简笔绘画明因果”等方法。
  板书设计
                   太阳
               
  四、作业
  1.完成“思考·练习”2。
  2.会用“如果……就……”造句。
  3.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太阳》教学设计之10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2、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能够正确填写关联词。
   3、了解列举数字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讲述神话传说 “后羿射日”  
  2、有关太阳的神话、传说、故事
  太阳给人类送来了光明与温暖,从古至今,有许多关于太阳的故事。
  看,这就是古代人眼中的太阳——三足乌。(出示图片)
  3、过渡语
  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人类在远古时代对太阳的认识。现在人们对太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出示课题。21、太阳(点读)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知识的文章,也是一篇说明文,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而且要学习写说明文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生字,生词。
  3、开火车复习生字、生词
  4、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太阳?
  (板书:特点关系密切)
  三.新授
  1、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
  太阳是个大火球。
  太阳这个“大火球”有什么特点?各用一个字概括。
  2、分析指导
  远:距离地球1.5亿公里。在学生回答时,出示有关的图片。
  问,课文是分几步来说明太阳的“远”的?(列数字、比较)
  齐读有关的句子。
  教师小结。
  (出示要点)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太阳的“远”,
  再用比较的方法让人形象地感到太阳的距离远。
  学生齐读要点
  3、学生自学“大”和“热”
  大:130万个地球。
  热:表面温度6000度,中心温度更高。
  分小组自学,自学后交流,说说课文中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
  4、能不能把太阳的这些特点连起来说?
  刚才同学的话中运用了许多数字,用了这些数字有什么好处?
  通过列举数字和比较,可以给人留下比较清晰的印象。
  5、教师小结:太阳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恒星,它有巨大的质量和引力,它与地球距离有1.5亿公里,那么遥远。
  6、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A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子。
  划出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交流中提出来。提出问题,解答疑问。
  B学生读有关的句子,提出不能解答的问题。
  C归纳,集体解答
  7、学生表演:
  谁愿意来扮演太阳,回答同学们的几个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教师提问:太阳,有人用箭射你,能射到吗?
  为什么我每次看你总感到很刺眼?
  书上说,埋在地层底下的煤炭与水的循环、风的形成你有关,可是我怎么也看不出来,你能告诉我吗?(观看有关的影片)
  妈妈很喜欢晒被子,她说有好处,这是真的吗?
  老师说,刮风下雨,也和你有关,这是什么道理?
  出示关联词练习:()没有太阳,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
  三.结束
  1、练习:我这里有一段影片,可惜它没有配音,谁愿意当一回播音员,给影片配音?
  (先看一遍影片,讨论后确定解说词)
  (边看影片边配音)
  2.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太阳》,它介绍了太阳的几个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与地球的关系十分密切。
  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些有了答案,有些还没有答案。因为人类对于太阳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宇宙中还有许多奥秘正等待人们去揭开。希望在将来,人们能揭开这些奥秘。
  板              太阳(大火球)
                   远
               特点  大
                                动植物的生长
                       与地球关系密切  天气的变化
                   热
《太阳》教学设计之11
[教学目的]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吗?太阳能不能用箭射下来?为什么?
    太阳离我们有多远,有多大,有多热?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太阳》。
  二、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把生字新词画出来,并练习读正确。
    注意“氏”读shì,不读sì;
    “兽”读shòu ,不读sòu ;
    “殖”读zhí,不读zí;
    “蔬”读shū ,不读sū ;
    “较”读jiào ,不读jiǎo 。
  2、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让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3、特别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
    “氏”不要写成“氐”字,“抵”字的右边是“氐”不是“氏”;
    “疗”字下面不要写成“子”;
    “庄”字不要写成“压”,也不要多一点。
  4、指导书写
  三、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写明白的。
  a. “远”: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课文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这些数字要精确、有科学依据。
  b. “大”:
         
  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体会太阳大的特点。
  c. “热”:
  用笔画一画,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一特点的?
  引导说出列数字和用假设事例来说明的方法
  动手算出太阳的中心温度?
  一千八百万度。
  小结:
         
  太阳的特点说明的方法
  远一亿五千万公里 走:三千五百年 飞机:二十几年
  大一百三十万个地球
  热表面温度:六千摄氏度 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2、距离我们那样遥远的太阳,和我们人类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的第4~8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
  归纳:与人类的关系:
  动植物的生长
  人类生活
  自然气候
  人类健康
  3、太阳的特点和人类的关系有什么联系?
  引导同学们把课文第一与第二部分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认识到正因为太阳具有“大”“热”的特点,又“离地球很远”,才造就了我们地球这一美丽可爱的世界,才给我们人类及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最适宜的环境,而且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4、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5、《太阳》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和它与人类的关系。课文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多种说明的方法,让我们形象、直观地了解了太阳。老师相信,只要大家主动地学习,今后肯定能掌握更多有关太阳的知识,将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太阳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太阳》教学设计之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3、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倍、庄稼、野兽、凝结、埋、炭、水滴、钢铁、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教具准备:
   1、识字课件。
   2、有关太阳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知道你们特别喜欢看动画片。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后弈射日》)
     [从学生的爱好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同学们,这个动画片讲了什么事?谁来说说。
   3、天上的太阳到底能不能被射下来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说明太阳的课文。(板书:太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圈出自己不会的字。
   2、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长组织本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不会的生字,互教互学。
    (2)小组成员都不会的生字可以一起查字典学习。
    (3)小组成员接读课文,把课文读通。
      [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的能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4、出示生字课件,学生读熟巩固。
   5、重点指导以下字的写法“嫁、兽、蔬、滴、凝、菌”
    (1)观察字形,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2)生写字,同桌互评。
    (3)写字交流展示。
  三、再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
   1、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远大热)
   3、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4、互相交流读书体会。
  四、作业:
   1、向家长介绍太阳的特点。
   2、搜集有关太阳及太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影像导入,激发兴趣。
   1、早晨,当红通通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把它那金灿灿的光芒洒向大地的时候,你可曾想过,是太阳给我们带来了这个可爱的世界。(播放太阳升起的录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太阳。
   2、质疑梳疑:
     太阳是怎样一个星球
     太阳与我们有着怎样的关系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让学生学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抓词理解,品读课文。
   1、讨论:太阳是怎样的一个星球
    (1)根据学生选择来学习
     ①远:重点词句:三万万里远
        日夜不停的走走三千五百年;坐飞机飞二十几年;从地球上看只有盘子那么大。
     ②大:重点词句: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抵得上
     ③热:重点词句:大火球很高
        表面六千度钢铁碰到变成气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三千倍
       (看课件体会理解“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以学定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3)在你读出的这些句子中,有什么发现?(引导生体会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用你的朗读来再现一下太阳的特点吧!
   2、太阳离我们那么远,那么大,还那么热,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讨论:太阳与我们有着怎样的关系
    (1)学生自读课文。自由发言。
    (2)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真是很密切。请你找出最能表现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一句话。(学生练读)
    (3)看录像:有关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联系录像及生活实际谈太阳与我们的关系。
    (4)根据你平时观察所得和书上提供的资料说说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怎么密切。提供句式:①有了太阳……②如果没有太阳……就……,因为……
      [出示两种句式,由学生自己任意选择,体现因材施教。]
      阅读、讨论后学生回答,进行以上句式的说话训练。
    (5)太阳与人类有这么密切的关系,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三、朗读展示, 读出体会
    同学们了解了太阳的特点, 知道了太阳与动植物、人类生活、雨雪形成、风的形成、人类健康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这些密切的关系吧!
    [读是理解文章的很好表现形式, 也是教师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简易方法。]
  四、课外资料交流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五、小结升华
    人们说太阳是光辉灿烂的,不仅仅指它的光彩夺目,还有对它无私精神的赞美,让我们也做一个小太阳,无私的把光和热撒向身边的每一个人。
  教学反思:
  《太阳》一课为说明文,课文较为枯燥,学生不易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几下几点:
  1、激发学生读书的情趣。新课标提出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知、感受、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每节课要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为学生创设了情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在读中感悟。课堂中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师互动的多方位的课堂结构。
  2、听说读的能力有机结合,促语文能力协调发展。本节语文课不是单一的说与读,而是读说结合,在读中感悟,并有意识培养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并与他们交流,正确表达自己的体会,让读与说有机结合,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得以发展与提高。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件的使用上,运用太阳图片和太阳活动录像,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太阳的大、热、远这些特点,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文中表述的较概括,学生不易理解,这时多媒体的运用,使文字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4、知识的拓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课外知识的适当介入,使学生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而是与生活实际和自己所了解的内容相联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目光由课内投向课外。
  以上四点的体现,使学生学得容易,教师教得轻松。
《太阳》教学设计之13
 一、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课文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第二部分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这两部分内容互相关联。正因为太阳那么大,温度那么高,距离我们又那么远,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合人类生存的光明和温暖,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可爱。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课文在介绍太阳时,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明了,这样描写太阳的特点因此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三、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前两句(学生自由读)
  (2)、说一说: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故事?(指名说)
  师:《后羿射日》是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神话故事,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文《太阳》与它在写法上完全不一样。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它将会给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多拼读两遍,把课文读通,不通顺的地方再读一遍。
  (2)、学生按要求自读。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①、课件出示:(指名读开小火车读)
     摄氏度 差不多 生存 繁殖 估计
     杀菌 治疗 蔬菜 比较 凝成
   ②、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4)、说一说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教师:概括起来讲,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课文。
  学习课文(l-3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l-3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介绍了太阳的哪几个特点?
  (2)、学生汇报交流。
  ①、交流“远”的特点:
  a、师:我们知道太阳离我们居住的地球很远很远,那到底有多远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它说清楚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b、比较:“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
  c、师:这样写好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这些数字要精确、有科学依据。用人们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学生很容易理解)
  (板书:列数字举例子)
  d、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②、交流“大”、“热”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a、“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作比较列数字)
  b、“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打比方)
  c、“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列数字)
  小结: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太阳离我们那么远,它与我们的关系是不是也很远呢?
  4、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
  (1)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太阳与我们密切的关系?
  出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指名读) 
  (2)交流: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可见,我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太阳带来的。也就是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5、学习4-7自然段
  1.默读4-7自然段,思考: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自读情况。
  3、选代表交流汇报。
  (l)课文是从太阳同动植物、同人类生活的关系、太阳同气象的关系以及太阳同防治疾病的关系这几方面来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
  ①第四自然段讲太阳和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的:“如果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
  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从吃的、穿的、烧的三个方面举例进行说明的。
  ②第五、六自然段讲太阳和气象的关系,是通过云、雨、雪、风的形成来说明的。
  ③第七自然段讲了太阳和防治疾病的关系。
  ④第八自然段总起来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的。
  第一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这是从正面说。
  第二句“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说。
  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的基础上,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6、总结全文
  《太阳》这篇课文集中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是从它具有的特征和它与地球的关系两方面来具体讲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7、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四个人的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蒸”“蔬”等字的书写。
  (3)读写词语。
  8、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必须背诵最后一段)
  (2).课外阅读有关太阳的知识,可阅读书籍,也可网上测览。
  (3)、练习写《太阳的自述》,
  教案点评:
  本课的重点是:读懂课文,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是:理解课文中所阐述的有关太阳的知识,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说明事物的。为很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教师从启发谈话引入新课,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在交流中相机指导,在学生大致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视频演示,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布置学生通过书刊和网络搜集、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究。
  戴善娣评
  《太阳》是一篇科学说明文,作为三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但文章语句优美,多种说明方法并用。教学中抓住太阳的特点和人类的关系一条主线,通过读,品评来感受说明文的语言,培养语感。这样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以一种探索者、研究者的姿态投入了学习过程,我想学生定会学得情趣盎然。
  竺亦瑾评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其内在的活的语言文字的因素,促使学生能唤起这些活的因素,从而成为自己可以加以灵活应用的有益部分。在课后设计练习写写《太阳的自述》,能够使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而又因语言的运用有章可循,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运用语言文字的积极性。
《太阳》教学设计之14
教材分析:
  《太阳》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和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学生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强,同时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常常能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也可利用学校的电脑室、本班的多媒体教室上网查找资料。根据以上情况,我感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可借此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积累信息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关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体会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