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登高》
登高
杜甫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诗歌并背诵,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锻炼想象和联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情感,把握诗歌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描绘的世界。
3、课程思政目标: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在对自然景色的领略中促进审美水平的提升,促进对人生的思考,感知中华民族文化蕴含的魅力,学习写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体会自然意趣,抒发人生感受。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在对自然景色的领略中促进审美水平的提升,促进对人生的思考,感知中华民族文化蕴含的魅力,学习写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体会自然意趣,抒发人生感受。
设计依据
登高
1、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目标”指出:“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之下,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审美素养”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材文本分析
《登高》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单元主题为“生命的诗意”。《登高》所在单元教学目标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学习这首诗,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基于此,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审美素养”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3、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并且在初中阶段学过杜甫的《望岳》《春望》等作品,对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并不陌生,学生能够自主对本诗进行初步的分析与鉴赏。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难以对诗歌创造的意境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需要教师的引导。
日出江花红胜火
登高
1、导入新课(提问导入)
2、整体感知
(1)出示作者资料:
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是他漂泊的第八个年头。3年后,他病死在出蜀途中。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种种悲痛压在他的心头。为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
(2)感知内容,学习朗读
①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内容
②学生有感情地自读,教师指导停顿和重音
③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并思考及提出问题
3、文本细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及对文本的深层把握,进行小组讨论。
4、巩固提升,引导学生进行发言,引导学生进一步体悟作者情感。
5、观看视频,体验情景,领会感情
6、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