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教学质量测试(期末)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尾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教学质量测试(期末)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6 23:25:44

文档简介

★开封前注意保密
2024年普通高中高三级教学质量测试


本试题共6页,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境,将条形马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请按盟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日的答题区战内作答,超出答题区战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时访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攻、弄故,不得使用涂改
液、修正带、刮纸刀。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时期,职业军官队伍逐浙形成,“官分文武”,即使像秦赵长平之战那样规模的大战,
方国君都没有亲临前线,而是交由国君任命的统帅指挥。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血缘玫治
B.争新战争转向兼并战争
C。皇帝制度建立强化军政集权
D.仁政思想影响日益广泛
2.西晋末年至北魏初年,中原地区经济遭到空前破坏。北魏中期以后,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却有
了很大的提高:《齐民要术》中提到的蔚犁以及用于插种的楼,都是当时先进的生产工具:
果木栽培及保墒技术等,在当时也是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主要归因于北魏中期以后
A.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B.经苏重心逐渐移向南方地区
C.抑制了大规模的土地集中现象
D.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封建化
3.武则天曾向唐高宗建议科举加试《老子),她说老子李耳是李唐皇室的始祖,《老子》是
“圣教”。武则天改唐为周后,令贡举人学习她自己维操的《臣轨》以明衡家君臣规范,
并下令科举考试停试《老子)。这一变化反映了武则天意在
A选拔最优人才
B.复兴儒学地位
C.巩固统治根基
D.完善科举制度
4.史载,宋真宗对宰臣王旦等说:“民间乏炭,秤二百文。令三司出炭四十万,减价鬻
(卖)与贫民,非惟(为)抑高价,且以济民。”该史料可作为直接证据,用于研究
A.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B.重农抑商思想影响朝廷经济决策
C.当时政府草握资源进行社会救济
D。南宋城市人口澈增带来燃料危机
5.忽必烈曾派专使探察黄河源头,并指出:“(河源之地)汉唐所不能悉其源,今为吾地,
联欲极其源之所出。”专使一行对黄河源头进行全面的国士资源调查,包括地貌、气候、
动植物、人口聚落等,都作了详尽记录,记载在国史中。这表明元代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A.就空前辽阔的疆域更新了地理认知
B.专制皇权高度重视水利工程治理
C。延续了前代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D.统治者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6.明代驻军的军粮主要来源于军屯和商电。军屯即戍卒屯田,战时征讨,闲时耕种。商屯是
政府鼓励商人运送粮米到边塞,并发放商人“盐引”,到食盐产地支盐售卖。明代中后
期,军屯和商屯制度均遭到了严重破坏。为此,明代中后期,朝廷
A.变革土地制度缓解统治危机
B.扩大边境贸易补充军粮不足
C.厉行闭关自守政策强化统治
D.面临严重的财政和边防压力
7.1903年,山西某乡村知识分子在日记中写道:“校士(考评士子)皆以策论考试,所最重
者外洋之法故当时人士俱舍孔孟之学而学西人之学,以求速效。间有讲求孔孟之道,
谨守弗失不肯效俗趋时者,竞呼之为·顽固党'。”这一记述表明当时
A.作者认同西方物质文明
B.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C.祥务运动取得重大成就
D。革命浪潮影响内地乡村
8.~1923年,国民党颁布(中国国民党宣言》,宜称中国已陷于“列强殖民地之地位”,国民
党必须“力图改正条约,恢复我国国际上自由平等之地位”,最终实现“内以促全国民族
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这一言论
A.得益于北伐战争的节节获胜
B.来源于三大政策的指引
C.彰显了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契合了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
9.图1所示为某时期少数民族民歌。这些民歌
“羊角花儿四手齐红军大队来羌塞。打倒土豪分田地各寨成主苏维埃。“
一四川光族民歌《各塞成立苏维埃》
“钠西人琅者阁苹命管理江山来作主。“
云南妫西旋民歌《虹旗漫天舞鼻》
红军北上打日本阿伦盼塑平回狂,解放各族受苦人。“
一青别仡优族民歌《红军阿鱼水情》
图1
A.抒发了全面抗战时少数民族的同仇敌忾B.体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基础
C.承载着红军战略转移过程中的历史记忆D.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得人心
10.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样式宜解放》的评论,称服装应该解放些,提倡男同志穿西
服、两用衫,女同志穿旗抱、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符合中国人
的习惯。这一评论体现了当时
A.服装样式变迁成为社会共识
B.市场经济推动服装潮流变化
C.思想解放仍有待进一步深人
D.服装工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11.大约公元前2600年,.一份记录提及了埃及一次40艘船只托运雪松木的商业活动。哈特
谢普苏特女王陵基中的壁画描绘了埃及大型船只在出发时装满了珠宝、工具和武器,船
只返回时满载奴隶、猩猩、霖子、狗、豹子和没药树。这些信息显示出当时
A.尼罗河流域的跨区域贸易繁荣
B.地中海成为当时世界经济中心
C.已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
D.已形成了严密的商业法律体系
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2024年普通高中高三级教学质量测试
答案及评分标准(参考)
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目
2
3
6
8
答案
A
D
C
C
A
D
B
D
题目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C
A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12分)
(1)示例一:
观点:清代皇帝勤于政事。(2分)
说明:清代皇权高度集中,加之统治者吸取了明代皇帝怠政的教训,清代皇帝大都勤于
政事。(2分)从“召见时间”一栏史料中可以看出,皇帝大都在清晨时段召见官员。(2分)》
示例二:
观点:召见制度有助于强化皇权。(2分)
说明:清代召见制度的建立使皇帝每天都要召见官员,以此来处理政务、获取信息,这
反映了清代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2分)由“召见内容”一栏来看,皇帝通过召见官员,
考查其履职能力,给出施政指示,获知国内外有关信息,这有助于皇帝强化对权力的掌控。
(2分)
[评分说明:提炼历史观点合理且符合材料主旨得2分,援引史料(可省略表述)与观
点相匹配得2分,对所援引史料与所提取的历史观点论述充分,逻辑清晰得2分。其他情况
不得分。]
(2)评述:晚清时期,伴随着“开眼看世界”思潮的影响和洋务运动的进行,中外交流
日益频繁,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逐渐深入,但仍囿于“天朝上国”观念的
影响。一方面,志刚等人的地理叙述,体现了中国对欧美各国地理位置和所选择的近代交通
出行方式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反映了西学东渐冲击了原有“天朝上国”的观念;另一方
面,慈禧告诫使臣约束手下勿失大国气派,以及志刚等人关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洋、西洋、
南洋等传统地理知识的叙述,也反映了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下,新旧历史要素的相互交织。
[评分说明:结合史实叙述对话背景得2分。结合史实说明当时统治阶层思想的进步性、
统治阶层对外部世界有一定的认知得2分。结合史实说明当时统治阶层思想的局限性得2分。
按采意表述给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高三·历史答案及评分标准(参考)第1页(共2页)
18.(12分)
评分标准:
拟定主题能符合问题要求选取适切角度,有明确提及《史记》书评相关要素的主题表达(2分)
运用史实
考生能运用两个以上史实进行论述,且引用史实准确,选取恰当(4分》
历史解释
考生能结合材料意涵对《史记》作出清晰评述,语言流畅,归纳概括材料精炼(4分)
能围绕图文展开论述;行文表述接近历史书评,史据选取典型,分析准确;关联词语运用恰
论述逻辑
当;逻辑结构完整(2分)
示例:
主题:《史记》
—一贯通古今、囊括世界的通史著作。
具体书评内容:汉武帝时期,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稳定和繁荣,文化事业也开始蓬勃发展。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尊崇儒术,积极开拓疆土,扩大对外交流,为《史记》的创作提供了
丰富的素材和背景。在这个时期,司马迁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识,成功地完成了《史
记》这部50万字的纪传体通史著作。《史记》以其恢弘的胸襟和卓越的史学价值,涵盖了数
千年的历史和整个世界。它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也开创了纪传体的通史体例,对中
国古代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拓宽视野,增强文化
自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9.(14分)
(1)表现: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
社会主义过渡;实行“五年计划”(或苏联模式),推动了国家工业化进程。(每点2分,任
答2点得4分)
现实考量:新中国成立前夕,急需学习苏联的建设经验;争取提高新生政权在社会主义
阵营中的影响力;强化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
针;近代中国的工业基础差,技术落后;苏联工业化道路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
(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2)变化:
国内:汲取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的经验总结);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现;国家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
整。(每点2分,任答2点得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国外: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中苏关系恶化(或外交环境恶化);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
纷纷建立,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每点2分,任答2点得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情给分)》
20.(14分)
(1)主观意图:揭露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表达对英国工人阶级处境的同情。(任
答1点得2分)
背景: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贫富差距加
大;英国社会缺乏保障体系;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化,社会矛盾激化。(每点2分,任答2点
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成因: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各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健
全;部分企业食品安全意识淡薄。(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意义:有助于提高全球食品安全水平;保护全球消费者权益;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推动
世界各国经济依存度的加深。(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高三·历史答案及评分标准(参考)第2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