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吉林省辽源市西安区田家炳高级中学友好学校高二(上)期末历史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共29小题,满分58分,每小题2分。在题目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分)下列作为古代中国事实上的中枢,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三公﹣﹣中朝﹣﹣尚书台﹣﹣三省﹣﹣中书省﹣﹣内阁﹣﹣军机处
B.三公﹣﹣三省﹣﹣尚书台﹣﹣中朝﹣﹣中书省﹣﹣内阁﹣﹣军机处
C.三公﹣﹣三省﹣﹣中朝﹣﹣尚书台﹣﹣中书省﹣﹣内阁﹣﹣军机处
D.三公﹣﹣中朝﹣﹣中书省台﹣﹣三省﹣﹣尚书﹣﹣军机处﹣﹣内阁
2.(2分)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还能( )
A.征税 B.废止法律
C.参与行政 D.自主组织常备军
3.(2分)1939年1月,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蒋介石作了《唤醒党魂、发扬党德与巩固党基》等报告,要求“各界民众均应尽量加入一种法定的人民团体,如工会、农会、同业公会、学生自治会、妇女会等,接受本党领导”。这一举措旨在( )
A.弘扬三民主义精神
B.扩大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C.维护一党专制局面
D.争夺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4.(2分)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此举对北魏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举措,并能起到同样效果的是( )
A.开通巩固统一的大运河
B.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C.广修寺庙,推崇佛教
D.颁布均田令,减轻农民负担
5.(2分)汉初,诏举贤良,方正。汉中期,察举制又增加了敦朴、直言、清白等名目,出现了“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的现象。这反映了( )
A.察举制出现弊端 B.察举制标准放宽
C.察举制注重品德 D.察举制传承发展
6.(2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大旨谓东汉以来的经学,多出刘歆伪造,“始作伪乱圣制者,自刘歆,布行伪经篡孔统者,成于郑玄”,所以叫做“伪经”,刘歆“饰经佐篡,身为新臣”,是新莽一朝之学,与孔子无涉,所以叫做“新学”。这种说法( )
A.借助经学的外衣来否定君主专制统治
B.是对古文经的证伪
C.动摇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
D.扫除了变法绊脚石
7.(2分)下表为唐、宋两朝科举取士及由进士入相的人数变化统计情况。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 )
时期 登科人数 宰相人数 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朝 6603 123 22
宋朝 45640 135 111
A.扩大了中枢机构的规模
B.考试录用程序更趋公平
C.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D.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发展
8.(2分)南朝梁武帝时,建康城有佛寺五百多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饶。北魏北齐时,洛阳一地有佛寺1000多处,国家大寺47所,三公等寺840所,百姓所造寺3万余所,僧尼大众有200万人。北齐有佛寺4万余处,僧尼大众有300多万人。这一现象( )
A.固化了人口比例结构
B.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消除了社会主要矛盾
D.加速了佛教本土化进程
9.(2分)岳麓书院藏秦简中显示,秦律规定,30户以上的里置典、老各一人;不足30户,与邻近的里共置,如果没有邻近的里,则置典而不置老。里耶秦简中有一则“有27户人家的成里向上级启陵乡请求设置典,却因为已有一典而被驳回”的文书。这两处秦简可以用来研究秦朝( )
A.法律制度的严苛 B.基层组织的结构
C.基层自治的状况 D.行政效率的提高
10.(2分)《十二铜表法》规定:“当一条公共道路被泛滥的河水或其他灾害毁坏时,离该道路最近的土地所有权人有义务提供通行的道路。”这表明罗马法( )
A.违反了自然法精神 B.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C.对个人权利的轻视 D.注重规范公共道德
11.(2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陈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 )
A.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B.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
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
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
12.(2分)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事件发生在(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八大
13.(2分)如图是1980﹣2010年深圳、珠海等城市与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
A.经济特区间的发展存在着差异
B.经济特区带动了全国的发展
C.对外开放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
D.对外开放呈现多层次的特点
14.(2分)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地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这说明蒙古西征客观上( )
A.加强了文化交流 B.推动了民族迁徙
C.促进了思想解放 D.引发了宗教改革
15.(2分)美国学者雅克 巴尔赞认为“它改变了围绕信仰慢慢形成的思想体系,即意识形态,它提出了观念和信仰的多样性这两个问题,培育了一种新的国家感,提高了方言的地位,打消了西方人同宗同祖的一体感。”材料中的“它”( )
A.彻底否定了神学世界观
B.挑战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C.冲击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D.否定等级权威崇尚理性
16.(2分)2010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战略不信任表现在( )
A.美国不断加大其在亚太区域的战略部署
B.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意图充满疑虑
C.美国始终担心中国把美国排挤出亚太区域
D.美国对中国挑战其世界霸权地位表现出焦虑
17.(2分)1945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内蒙工作方针给晋察冀中央局的指示》,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首先从各旗开始,争取时间,放手发动与组织蒙人的地方自治运动。”党中央这一指示( )
A.践行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明确了民族革命任务
C.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18.(2分)2021年11月,中国和东盟共同宣布建立面向和平、安全、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明确中国和东盟双方商定领域深化务实合作的承诺。这说明,我国( )
A.切实贯彻“亲诚惠容”理念
B.外交政策实现了重大调整
C.积极践行“真实亲诚”原则
D.为世界和平提出中国方案
19.(2分)图1和图2为不同时期的货币,其形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刷技术的进步 B.对外贸易的需要
C.商品贸易的需要 D.国家统一的推动
20.(2分)《隋书》记载,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高祖又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于是记账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这反映出当时( )
A.全国人口大幅增长 B.土地兼并情况严重
C.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D.三教并行局面稳定
21.(2分)据统计,美国收入在一万美元以下的家庭在1982﹣1985年大约少得联邦津贴470美元,收入在一万至两万美元的损失360美元;而收入超过八万美元的家庭则只损失170美元。这是因为( )
A.社会福利发展明显不均
B.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税收
C.缩小了“福利国家”的规模
D.没有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
22.(2分)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生活的最明显变化是( )
A.学会使用火 B.能够制造工具
C.开始过群居生活 D.生活逐渐稳定
23.(2分)在美洲,小麦是欧洲移民的主食,他们多在原先种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再适当施肥,便可丰收。当地农民还谈道:“小麦收割后,会被大量卖到里次德岛、新西兰等地。”这反映出小麦在美洲的推广( )
A.完善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结构
B.为美洲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C.拓宽了美洲人民的饮食习惯
D.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24.(2分)工业化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加快,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汉堡包、热狗、三明治、比萨饼、美式炸鸡、意大利面等快餐在世界各地开始流行起来。这一现象说明了( )
A.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营养结构逐渐趋向均衡
C.饮食方式变化迎合时代发展
D.食品安全迎来全新挑战
25.(2分)西晋陈寿《三国志》记载:“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该发明主要用于( )
A.灌溉 B.纺织 C.冶炼 D.制坯
26.(2分)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综合如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A.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27.(2分)有学者认为,1815﹣1848年的欧洲历史是1789﹣1814年欧洲历史的继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这两个时期( )
A.使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了全世界
B.社会主义思想逐渐成为了时代的潮流
C.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不断斗争的历史
D.出现的科技革命推动了工业化社会到来
28.(2分)美国学者詹姆斯 麦格雷戈 伯恩斯在所著《罗斯福》中,把罗斯福对付国会的方法列举出来如下:“充分利用宪法规定的权力,诸如否决权。选择有利时机。在行政部门草拟议案。几乎需要不断地施加压力,但却要机智巧妙。用人必须审慎。亲自说服立法领导人。诉诸国民公断。”这说明罗斯福新政时( )
A.对三权分立制度进行了改革
B.选举议院议长时进行干涉
C.并未动摇美国宪政的基础
D.国家权力重心在参众两院
29.(2分)历史研究中,人口的增加是衡量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指标,根据《上海市人口变化示意图》,指出1900~1950年间上海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
A.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B.新中国成立为上海经济发展创造必要前提
C.《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D.“一五”计划的实施促进了重工业快速发展
二.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30.(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93年,江苏连云港尹湾村出土了木牍《集薄》,它被认为是我国首次发现的西汉时期地方向朝廷呈报的上计薄。其部分内容如下:
乡百七十,口百六,里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
乡三老(民间推举,掌教化)百七十人,孝弟力田(发挥道德榜样作用的乡民)各百廿人
都尉一人,丞一人,卒史九人,属五人,书佐十人,啬夫(掌狱讼,赋税)一人
户廿六万六千二百九十,多前二千六百廿九,其户万一千六百六十二获流(安置流民)
提封(郡土地总数)五十一万二千九十二顷八十五亩二,如前
种宿麦十万七千三百十顷,多前千九百廿顷八十二亩
年七十以上受杖(鸠杖)二千八百廿三人
(蹑济)用谷七千九百五十一石八斗升半
春种树六十五万六千七百九十四亩,多前四万六千三百廿亩
一岁诸钱入二万万六千六百六十四万二千五百六钱
一岁诸钱出一万万四千五百八十三万四千三百九十一
一岁诸谷入五十万六千六百卅七石二斗二升少口升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汉考核官员的主要内容,并说明西汉时期国家治理的特点。
材料二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1854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思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任用官员方式有何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古人说:“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干部工作也好,人才工作也好,本质上都是用人问题。我们要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谋复兴,关键是要把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好、建设强。我说过,光有思路和部署,没有优秀的人来干,那也难以成事。
——引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四)》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及公务员考录工作采用的办法,概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干部队伍建设好、建设强”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31.(14分)赋税制度的变迁
材料一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施(一种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施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 食货志上》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内容,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意义。
材料二
康熙帝说:“致治之道,民为最要,凡是与民生有益,即益行之。”于是在1712年,他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准,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到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统一的赋税制度。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
(2)依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康熙年间到雍正年间赋税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简述唐朝到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税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从1990年起,国家开始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0年,国家决定安徽省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开。2004年,国家决定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并提出五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的目标。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中国存在了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中国成就档案:正式取消农业税》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要评析中国取消农业税这一历史现象。
32.(12分)图1、图2、分别为中国古代西汉和唐朝的手工业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提取图1、图2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其对应的历史时期。
2023-2024学年吉林省辽源市西安区田家炳高级中学友好学校高二(上)期末历史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9小题,满分58分,每小题2分)
1.【解答】根据所学可知,三公﹣中朝﹣尚书台﹣三省﹣中书省﹣内阁﹣军机处,对应的时代分别是秦朝、汉代、唐朝、元朝、明朝、清朝,故A项正确;
BCD项排序错误,排除。
故选:A。
2.【解答】1689年《权利法案》内容: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和军权。
故选:C。
3.【解答】1939年蒋介石提出各人民团体均要接受国民党的领导,这一举措旨在强化国民党的一党专制,C项正确;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三民主义精神,排除A项;
据所学知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这一举措不能扩大它的阶级基础,也并非其根本目的,排除B项;
将社会团体置于国民党的控制下并不能因此取得抗战的领导权,排除D项。
故选:C。
4.【解答】根据材料“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下令,不得在朝廷说鲜卑话,推广说汉话,有利于加强民族交融,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有利于鲜卑民族的汉化,有利于加强民族交融,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
开通巩固统一的大运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广修寺庙,推崇佛教,与加强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
颁布均田令,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排除D项。
故选:B。
5.【解答】根据材料“窃名伪服......请谒繁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沽名钓誉,权贵垄断,引发风气败坏,说明察举制存在弊端,A项正确;
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察举制增加考查项目不等于考查标准放宽,排除B项;
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注重品德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
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察举制是否被传承发展,排除D项。
故选:A。
6.【解答】康有为认为东汉以来的经学多是刘歆伪造的,由此就否定了经学的神圣性,从而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故选C;
康有为的做法动摇了封建理论基础,并不是在否定君主专制,更不是为了对古文经进行证伪,排除AB;
康有为的做法并没有扫除变法的绊脚石,排除D。
故选:C。
7.【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较之于唐代,科举取士的数量大增,由科举人相的进士人数也大增,由于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由社会精英组成的文官政治体制完全确立,彻底取代了唐代以前的门阀世族政治,并为后来的各个朝代所继承,D项正确;
材料内容无法判断中枢机构规模是否扩大,排除A项;
材料内容未涉及考试录用程序,排除B项;
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夸大了宋代科举变革的作用,排除C项。
故选:D。
8.【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南朝梁武帝时期和北魏北齐时期,寺院规模宏大,广占土地和人口,这必然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损失,不利于小农经济发展,故B正确;
A项中“固化了”说法有误,故A错误;
C项中“消除了”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
“加速了佛教本土化进程”和题干主旨不符,故D错误。
故选:B。
9.【解答】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国家规模宏伟,而官僚统治有其限度,国家行政权力渗透到广大基层社会,不得不在官僚之外吸收本地社会内部成员,授予他们一定的官方身份,让他们承担日常行政事务,他们主要处于县乡以下的“里”这个行政层级,出任里正、父老之类的“里吏”,根据材料可知是关于秦朝基层社会秩序的管理和设计,B项正确;
材料不能得出秦律严苛的特点,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基层社会的具体状况,排除C项;
材料只涉及基层社会的层级设置,未体现行政效率如何,排除D项。
故选:B。
10.【解答】依据材料“当一条公共道路被泛滥的河水或其他灾害毁坏时,离该道路最近的土地所有权人有义务提供通行的道路”可知,罗马法对公民的公共义务进行了明确规定,这说明罗马法注重规范公共道德,故D项正确;
罗马法蕴含了自然法精神,而非违反,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对公共责任的公布,未涉及私有财产的规定,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对公共责任的重视,而不是对个人权利的轻视,故C项错误。
故选:D。
11.【解答】根据材料“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可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除了可以列举事实,还可以援引谚语,而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言简意赅的短语,能够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非洲传统法庭上可以援引谚语,体现了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A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强调谚语是立法的基础,排除B项;
材料和公正的司法程序无关,排除C项;
援引谚语不等于遵循先例,排除D项。
故选:A。
12.【解答】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的会议是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故D正确;
ABC三项都是党的会议,无法通过宪法的修改,在我国宪法修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排除。
故选:C。
13.【解答】材料体现的是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发展较快,而汕头经济特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发展相对较慢,因此说明的是经济特区间的发展存在着差异,A正确;
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14.【解答】根据材料“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可知蒙古西征客观上打击了教会势力的经济基础,削弱了教会的思想控制,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C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蒙古西征对教皇思想统治的影响,没有促进文化交流,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蒙古西征对欧洲思想变革方面的影响,而不是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排除B项;
蒙古西征发生于13、14世纪,而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主要是由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所导致的,排除D项。
故选:C。
15.【解答】由材料信息“提出了观念和信仰的多样性这两个问题,培育了一种新的国家感,提高了方言的地位,打消了西方人同宗同祖的一体感”可知,“它”指的是宗教改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A错误;
文艺复兴冲击了宗教神学的束缚,故C项错误;
启蒙运动否定等级权威崇尚理性,故D项错误。
故选:B。
16.【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2010年以来美国对中国战略不信任主要表现为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意图充满疑虑,B符合题干的要求;
ACD选项都是错误的表现,不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B。
17.【解答】据材料“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首先从各旗开始,争取时间,放手发动与组织蒙人的地方自治运动”可知,在1945年,中共就已对内蒙古的自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这是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故选D项;
当时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尚未建立,排除A项;
B项说法错误,排除;
当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尚未确立,“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说法错误,排除C项。
故选:D。
18.【解答】A.根据“2021年11月,中国和东盟共同宣布建立面向和平、安全、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明确中国和东盟双方商定领域深化务实合作的承诺”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的关系,是对“亲诚惠容”理念的贯彻,正确;
B.“重大调整”不符合史实,排除;
C.“真实亲诚”原则适应于非洲国家,排除;
D.材料不涉及中国为世界和平提出中国方案,排除。
故选:A。
19.【解答】为了适应商品交易的需要,货币形制发生变化,转变为圆形方孔钱。纸币出现在北宋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铜钱短缺,满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当时的四川地区通行铁钱,铁钱值低量重,使用极为不便。此外,宋朝政府经常受辽、夏、金的攻打,军费和赔款开支很大,也需要发行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所以货币形制从汉五铢钱转变为宋代纸币的主要原因是商品贸易的需要,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技术的进步只是促进宋代纸发行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导致货币形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外贸易的需要不是导致货币形制变化的主要原因,只是促进形制变化的因素之一,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国家并未完成统一,所以国家统一并不是推动宋代货币形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选:C。
20.【解答】由材料信息可知,隋朝政府通过“大索貌阅”清查出大量隐匿不实的人口,体现了户籍制度完善与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C项正确;
新附人口是将之前隐匿的人口清查所得,并非实际的人口增长,排除A项;
土地兼并与清查户籍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
三教并行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现象,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21.【解答】社会福利均等化是战后福利国家发展的重要特点,由于美国低收入家庭获得联邦政府津贴最多,受福利政策调整影响最大,故A项错误;
材料只阐明美国各收入段家庭获得联邦政府贴减少幅度,与企业税收无关,故B项错误;
受制于“滞胀“困境,里根总统大幅度削减国家福利开支,致使各收入段家庭获得联邦津贴受不同程度影响,故C项正确;
里根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使关国济状况有所改善,故D项错误。
故选:C。
22.【解答】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原始农业,修建村落,开始过定居的生活,生活逐渐稳定,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23.【解答】根据材料“在美洲,小麦是欧洲移民的主食,他们多在原先种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再适当施肥,便可丰收”,“小麦收割后,会被大量卖到里次德岛、新西兰等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麦可以在原先种植烟草的土地上种植,还大量被当作商品销售,这反映出小麦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B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当地的经济结构情况,排除A项;
材料只涉及欧洲移民,排除C项;
材料只涉及欧洲移民在北美种植小麦,与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24.【解答】根据材料“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汉堡包、热狗、三明治、比萨饼、美式炸鸡、意大利面等快餐在世界各地开始流行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变快,因此汉堡包等快餐开始流行起来,反映了饮食方式变化迎合时代发展,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消费观念的变化,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营养结构的均衡,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时代变化影响了饮食方式,与食品安全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25.【解答】A.根据材料“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发明是马钧革新翻车,用于灌溉,故A项正确;
B.纺织与材料“灌水自覆,更入更出”不符,故B项错误;
C.冶炼与材料“灌水自覆,更入更出”不符,故C项错误;
D.制坯与材料“灌水自覆,更入更出”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26.【解答】对比表中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可知工人工资水平提高速度赶不上国民总收入增加速度,说明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A项正确;
表中涉及的数据变化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工人使用机器生产,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不是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故B项错误;
工人工资在1797﹣1835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说明工人生活在一定时期内有明显改善,故C项错误;
依据表中的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分析,可以看出英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赶不上国民总收入的增长,且1755﹣1797年甚至没有增长,所以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增长,故D项错误。
故选:A。
27.【解答】根据材料“1815——1848年的欧洲历史是1789——1814年欧洲历史的继续”可知,1789——1814年期间,在法国大革命尤其是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下,欧洲封建势力被沉重打击,资产阶级得到发展,而1815——1848年,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封建势力卷土重来,最终1848年欧洲各国爆发的一系列武装革命,据此说明这两个时期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不断斗争的历史,C项正确;
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了全世界是在二战之后,排除A项;
社会主义思想逐渐成为了时代的潮流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当时的欧洲尚未开始工业革命,排除D项。
故选:C。
28.【解答】”充分利用宪法规定的权力,诸如否决权。选择有利时机。在行政部门草拟议案。几乎需要不断地施加压力,但却要机智巧妙。用人必须审慎。亲自说服立法领导人。诉诸国民公断。”说明罗斯福新政时并未动摇美国宪政的基础,故C正确;
ABD材料未涉及,排除。
故选:C。
29.【解答】根据题干“人口的增加是衡量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及表格数据可知,1900年到1950年,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从而加快了城市化进程,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于1949 年10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与题干时间及信息无关,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实施于1953年至1957年,其主要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二.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30.【解答】(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西汉(中国)。第一小问,关于西汉考核官员的主要内容,据材料“乡百七十,口百六”“户廿六万六千二百九十,多前二千六百廿九”可知,西汉考核官员涉及户籍的登记与管理;由材料“乡三老(民间推举,掌教化)百七十人”“(蹑济)用谷七千九百五十一石八斗升半”可知,西汉考核官员涉及救济;由材料“啬夫(掌狱讼,赋税)一人”可知,西汉考核官员涉及赋税收支;由材料“种宿麦十万七千三百十顷,多前千九百廿顷八十二亩”可知,西汉考核官员涉及粮食产量;由材料“提封(郡土地总数)五十一万二千九十二顷八十五亩二”可知,西汉考核官员涉及垦田数量;由材料“年七十以上受杖(鸠杖)二千八百廿三人”可知,西汉考核官员涉及优抚。
第二小问,关于西汉时期国家治理的特点,据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各级官员的设置及上计制度,表明国家管理制度的严密;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管理人员如都尉、丞是中央任命的,三老是乡里推举的,说明政府管理与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相结合;材料中有大量农桑耕作收获情况,说明西汉以农为本;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视流民安置、敬老和救济情况,表明西汉重视民生;啬夫,三老、孝悌力田的不同职能,体现西汉国家治理中法律和教化并举。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关于近代英国任用官员方式的变化,据材料“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可知,中世纪及近代早期,英国采用恩赐制选拔官员;据材料“1854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可知,1854年后英国采用考试录用制选拔官员。因此,变化是:由官职恩赐制到考试录用制。
第二小问,关于原因,据所学可知,1854年以后英国采用文官制度选拔官员,这和当时的具体时代背景密切相关,19世纪中期,正值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代,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官员具备较高专业文化素质;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民主政治得到发展,对官员的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
(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第一小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很早就确立了党管理干部的原则。第二小问,关于公务员考录工作采用的办法,据所学可知,我国的公务员考核基本与西方国家文官制度同步接轨,实行公开考试、严格考核、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第三小问,关于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干部队伍建设好、建设强”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据所学可知,十八大以来,政府在官员廉政建设上力度很大,出台的相关廉洁制度不断完善,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故答案为:
(1)主要内容:户籍的登记与管理、垦田数量、粮食产量、赋税收支、救济、优抚等。
特点:各级官员的设置及上计制度,表明国家管理制度的严密;管理人员既有中央任命的都尉、丞,也有乡里推举的三老等,表明政府管理与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相结合:大量农桑耕作收获情况,反映西汉以农为本;重视流民安置、敬老和救济情况,表明西汉重视民生;啬夫,三老、孝悌力田的不同职能,体现西汉国家治理中法律和教化并举。
(2)变化:由官职恩赐制到考试录用制。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官员具备较高专业文化素质;民主政治的发展。
(3)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或党管干部)。
办法:公开考试、严格考核、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写全)
成效: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干部廉政建设方面的各项制度和规定不断完善。
31.【解答】(1)内容:根据材料“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施(一种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可概括出租庸调制。结合所学从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或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保证了农民充分的劳动时间(或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封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角度概括意义。
(2)变化:根据材料可知汉代田租和人头税分开征收,而由材料二信息“他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准,……‘勿增勿减,永为定额’。……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可知,清朝从固定人头税,到又把丁税纳入田赋中统一征收,征收更加简便。认识:此为开放性回答,根据两则材料主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赋税改革要与时俱进、要关注民生、要简化税种、简化征收手续等角度分析。
(3)评析: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可概括出改革开放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根据材料“从1990年起,国家开始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可概括出改善了民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故答案为:
(1)内容:租庸调制。意义: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或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保证了农民充分的劳动时间(或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封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2)变化:汉代田租和人头税分开征收,而清朝从固定人头税,到又把丁税纳入田赋中统一征收,征收更加简便。
认识:赋税改革要与时俱进;赋税改革要关注民生,减轻人民负担;赋税改革要简化税种、简化征收手续。
(3)评析:改革开放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改善了民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2.【解答】信息及其时期:依据图1可知,关中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工商业城市分布密度最高,南方地区工商业城市非常少,南北工商业城市分布差异明显。结合所学可知,这与西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西汉。依据图2可知,工商业分布偏重内陆,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政治中心位于北方,而且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据此判定图2为唐代。
故答案为:
图1:南北工商业城市分布差异明显,关中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工商业城市分布密度最高,南方地区工商业城市非常少。这与西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西汉。
图2:工商业分布偏重内陆,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同时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唐代。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