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6份打包 含解析)-2024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6份打包 含解析)-2024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6 14:04:04

文档简介

微专题11 动物与环境
1.动物多样性与环境
环境要素 陆地动物 水生动物
生存空间 ①森林、湿地等面积大,生存空间广,物种丰富;②处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区域,物种丰富 ①水域(河、湖、海)广阔,水深,生存空间大;②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③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
生存环境 ①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跨经度广、水分差异大,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物种丰富;②地形起伏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物种丰富;③生态环境良好,环境污染小;④自然灾害少 ①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②纬度或海拔高(低),水温低(高),适宜冷(暖)水性鱼类生长;③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④水质好,适宜鱼类生存、繁殖
食物来源 ①水热条件优越,植被茂密,食物来源丰富;②小型动物种类多样,食物来源广 ①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充足;②大陆架水浅,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水生植物(藻类)繁盛,饵料丰富
天敌 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
人类活动 有利:①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受人类活动干扰少;②培育新品种,增加物种多样性。 不利:①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湿地面积减小,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②过度捕捞,生物多样性减少
注:同一山体,高差相同范围内,越往山顶,面积越小,物种丰富度一般会降低;另外,越往山顶,水热交换作用越强,水热差异减小,生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2.古老珍稀动物多的原因
思考方向 答题术语
自然原因 远离大陆,长期孤立存在,缺乏基因交流
少大型食肉动物,缺乏生存竞争,动物进化缓慢
地质历史以来,自然环境变化小,不利于生物的进化
人为原因 人类发现较晚(人迹罕至),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3.物种灭绝的原因
(1)自然原因——物种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
①火山喷发、陨石撞击地球、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自然事件。
②自然条件的变化,野生生物无法适应环境。
③生物之间竞争激烈,影响某些物种的繁衍和生存。
④近亲繁殖,使物种退化。
(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①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系统,动物失去栖息地和食物,种类减少乃至濒临灭绝。
②人类对植物的过度采伐或对动物的过度捕杀。
③环境污染加剧,生物的生存条件遭到破坏。
④外来物种入侵。
(2023·江苏盐城模拟)鸟类是自然界中的重要物种,迁徙是鸟类遵循大自然环境变化的一种生存本能反应。根据鸟类有无迁徙习性,可将鸟类分为留鸟和候鸟(包括夏候鸟、冬候鸟、旅鸟和漂鸟)两大居留类型。下图示意我国南方地区某山地鸟类居留类型与海拔梯度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该海拔带200米左右冬候鸟种数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温暖 B.地形平坦
C.水源充足 D.人类活动较少
2.该地海拔带500米左右留鸟种数较多,主要分布在(  )
A.阳坡缓坡 B.阴坡陡坡
C.阳坡陡坡 D.阴坡缓坡
(2023·湖南地理)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 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3~5题。
3.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昼夜长短 B.天敌数量
C.太阳辐射 D.食物数量
4.北京时间15:00左右,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5.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  )
①食物储备充足 ②冬季食物需求减少 ③需要调节体温 ④构筑雪下通道觅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23·浙江宁波模拟)2022年10月,白令海冷性雪蟹数量锐减,美国阿拉斯加相关部门宣布雪蟹捕捞季取消。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甲位于(  )
A.板块消亡边界
B.亚欧板块内部
C.板块生长边界
D.美洲板块内部
7.2022年雪蟹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大肆捕捞
B.极端天气多发
C.海水污染加剧
D.海域面积减小
8.(2023·山东临沂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印度西南海岸的喀拉拉邦回水区(海水与河水的交集区域)与阿拉伯海相连,水文特征受海水影响显著。回水区盛产黑蛤,黑蛤肉是一种廉价的蛋白质来源,它们的壳被用作石灰和水泥生产的原料。黑蛤捕捞曾是当地的重要产业部门。1976年,回水区内建成一座水坝,以防止海水在旱季进入南侧的稻田。水坝改变了回水区盐度的空间分布,对黑蛤的生存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制约了当地黑蛤产业的发展。下图示意喀拉拉邦回水区局部水系分布及不同采样点盐度和黑蛤丰度的年变化。
(1)对甲、丙两处采样点盐度的季节异同做出合理解释。(4分)
(2)根据黑蛤丰度的分布,分析黑蛤适合生存的水域环境。(4分)
(3)为减轻水坝对当地黑蛤产业的不利影响,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9.(全国文综Ⅲ)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类,适宜在16 ℃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栖息环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下图)。该流域是我国唯一属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1)根据支流的分布特征,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8分)
(2)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8分)
(3)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6分)考点2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2022·6月浙江选考)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①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洋流 B.地形 洋流
C.纬度 大气环流 D.地形 大气环流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
图像信息 ①结合图例可知陆地自然带类型及其分布。 ②地理位置:大致位于30°E至60°E,45°N至60°N ①图中自然带大致呈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体现了 地带分异规律。 ②图示区域是东欧平原,该地常年受 带控制,平原地形利于西风带来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气候的海洋性更明显,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为主
[设问分析]
第1题 根据自然带分布规律判断地域分异规律
第2题 结合区域定位,分析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
答案 1.  2.
1.自然带
(1)形成
(2)与气候的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提醒:
①常考的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
“一带两气”——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两带一气”——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性气候);“两带两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
②湿润地区,热量为主导因素;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为主导因素。
2.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垂直于海岸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平行于海岸线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考向1 通过“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考查“综合思维”
(2023·江苏扬州模拟)新西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但地带性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真正意义上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新西兰南岛西南部。下图为“新西兰相关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新西兰自然带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差异 B.海陆位置
C.热量差异 D.光照不同
2.新西兰南岛东部温带草原带形成的关键原因是(  )
A.受信风带影响
B.有暖流经过
C.沙漠广布
D.位于背风坡
考向2 通过“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考查“区域认知”
(2023·浙江台州模拟)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①②③为不同的自然带。完成3~4题。
3.图示①②③依次是(  )
A.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B.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温带草原带
C.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D.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温带草原带
4.导致该区域出现山地垂直带的内力作用是(  )
A.地震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地壳运动高考考查内容 考点 读真题设问知高考考向
核心价值 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规律为背景,考查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学科素养 1.人地协调观: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理解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2.综合思维:分析区域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 3.区域认知: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4.地理实践力:分析不同区域植被的生态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关键能力 结合图文资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本能力;调动运用整体性与差异性原理,分析区域背景、区域差异,考查学生论证、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必备知识 1.整体性原理的表现。 2.陆地地域、垂直地域和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形成。 3.土壤的形成。 自然环 境的整 体性  (2023·新课标全国文综)9.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 10.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
陆地地 域分异 规律  (2022·6月浙江选考)15.图示①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16.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
垂直地 域分异 规律  (2021·山东地理)5.图中三类草原的水分条件由好到差依次为 6.平台到察尔森出现草原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地方性 分异规律   (2021·江苏地理)6.决定该地林地分布的生态因子是 7.在河道变迁过程中,河道景观的演化过程是
考点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3·新课标全国文综)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1~3题。
1.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  )
A.基岩风化 B.流水搬运
C.冰川搬运 D.风力搬运
2.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 B.大气含氧量低
C.蒸发弱 D.太阳辐射强烈
3.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  )
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②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③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④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表现 ①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②自然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③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自然环境状态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应用 ①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用来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②分析自然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③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区域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环境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2.区域土壤发育的影响因素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发育
(2)人类活动对土壤产生明显的影响
3.土壤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性质 影响因素
土壤含 水量  ①“收”: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用水、凝结水等。 ②“支”: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壤中流)。 ③“储”:最大储水量受土壤空隙空间大小制约
土壤透 气性  受土壤空隙空间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 ①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小,土壤透气性好(但水分不足时,植物会凋萎)。 ②土质黏重、土壤含水量大,土壤透气性差(水分充足易导致空气受到排挤,土壤温度下降,透气性减弱,土壤肥力下降)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 ①“收”:外力搬运输入;自身有机质产出(生物提供);自身矿物质产出(岩石风化);人类活动补充(施肥)等。 ②“支”:植物吸收;雨水淋溶、径流侵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
土壤酸 碱度 ①母质:基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碱性;酸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酸性。 ②气候:湿润地区往往与酸性土壤的分布是一致的;干旱和少雨地区,淋溶弱,往往是中性或碱性土壤的分布区。 ③人类活动:增施生石灰可中和土壤酸性;酸雨导致土壤酸性增强等
土壤温度 ①“收”:直接来源为太阳辐射。 ②“支”:地面辐射、蒸发。 ③“调”:土壤含水量增加导致土壤温度变化减小,人类活动(如覆盖黑膜可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土壤温度降低;覆盖透明膜可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提高土壤温度)可以影响土壤温度
4.土壤养护措施
(1)种养结合: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2)改良土壤: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黄淮海平原采取引淡淋盐、井灌井排、适当覆盖抑制蒸发返盐、农业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带,果、椿、棉间作)等,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
(3)防治土壤污染:控制污染源,采取相应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治理。
(4)囤土恢复:开挖矿产之前把土壤移走,放在安全的地方进行保护;开挖后可以把土壤重新移植安置。
考向1 通过“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考查“区域认知”
(2023·辽宁沈阳模拟)种子雨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从母株上散落的种子量,对群落更新有着重要影响。如成熟的油松在合适的条件下果鳞开裂,种子脱落。下图为“某年秦岭子午岭林场油松林林内和林缘种子雨强度的时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林内种子雨强度的峰值滞后于林缘,主要是因为林缘(  )
A.对流较强 B.光照较强
C.降温较慢 D.风速较大
2.相比于林内,林缘种子雨强度更大,主要得益于林缘(  )
A.种内竞争较弱
B.昼夜温差较大
C.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D.降水强度较大
考向2 通过“土壤性质”考查“综合思维”
(2023·江苏扬州模拟)水稻土是在人为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重要土壤类型,东北的黑土、南方的红壤都可演变成为水稻土。图1为“水稻土结构示意图”,图2为“黑土、红壤和水稻土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水稻土在我国分布最广的气候区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温带季风气候区
C.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D.高原山地气候区
4.红壤和黑土演变为水稻土的过程中,差异性最大的土壤要素是(  )
A.温度 B.矿物质
C.水分 D.酸碱性微专题10 植物与环境
1.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2.植被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没有分布:说明该地区环境条件较差,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原因。
(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生长旺盛:说明这些植被具有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如下表:
植被形态 对环境的适应性
根系发达 耐旱;耐贫瘠;抵抗强风
叶片厚、 有蜡质层 反射阳光、减少蒸腾,抗旱
叶子细小 防蒸腾;防热量散失
茎粗壮 储水量大
倾斜 当地风力大
簇状或匍 匐在地面 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花色鲜艳 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生长速度快 当地气候暖季短或雨季短
3.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1)林冠层:截留雨水,降低雨滴的落地速度,减弱雨水对地面土壤的溅蚀。
(2)枯枝落叶层:截留降水;吸收和阻延地表径流;抑制土壤蒸发;防止土壤溅蚀;增强土壤抗冲(抗侵蚀)能力;森林土壤土质较为疏松、团粒结构大,入渗性好,可增加降水入渗。故枯枝落叶层的蓄水减沙效益显著。
(3)根系:固土,阻挡水流运动。
(2023·山东地理)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2.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生长季较长 B.有机物积累多
C.土壤肥力高 D.物种多样性高
(2023·江苏无锡调研)垂柳是我国广泛分布的落叶乔木,开花前需要经历一定的低温日数(指日均温低于5 ℃的日数)并达到一定的积温。研究发现,垂柳开花的积温需求量与年低温日数密切相关。下图示意年低温日数与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的关系。据此完成3~4题。
3.近几十年来,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增加幅度最大的城市是(  )
A.哈尔滨 B.北京
C.济南 D.杭州
4.气候变暖使东北地区垂柳开花始期提前最为明显,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使东北地区(  )
A.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大幅减少
B.年低温(低于5 ℃)日数显著减少
C.积温需求能更快得到满足
D.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明显增多
(2023·广东东莞模拟)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与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子密切相关。贵州省安顺市花江大峡谷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土壤中有机碳含量低于全国平均值。下图示意当地不同海拔和不同土层深度有机碳含量。据此完成5~7题。
5.花江大峡谷山麓地带性森林植被的典型特征是(  )
A.根系发达,形成板根
B.树干粗大,状如纺锤
C.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
D.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6.花江大峡谷1 100米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达最大值的原因是(  )
A.土壤透气性好
B.有机质分解慢
C.高山草甸广布
D.季节性冻土多
7.调查发现,重披绿装后花江大峡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增多,水土流失严重
B.温差减小,风化作用减弱
C.降水增多,淋溶作用增强
D.植物生长,消耗有机碳多
8.(2023·江苏无锡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曾为高原冲积平原,土壤矿物质含量高。当地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多风沙天气。治沙团队把植物性纤维黏合材料混入沙中,聚沙成土,改良土壤。经改造,沙蒿等耐旱植物无须灌溉也能正常生长。在改良土壤上试种的当地耐旱作物根系发达、生长旺盛、品质优良。其中,高粱的亩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倍多。图1为乌兰布和沙漠分布示意图,图2为乌兰布和沙漠降水与气温资料统计图。
(1)与治沙前相比,简述耐旱植物恢复后土壤条件的变化。(4分)
(2)分析当地耐旱作物根系发达的原因。(4分)
(3)从气候角度分析该地所种高粱亩产高的原因。(6分)专题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点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真题体验
1.D 2.A 3.C [第1题,由材料可知,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说明其来源不是基岩风化,A错误;流水搬运来的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而草毡层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B错误;冰川搬运的物质不具有分选性,冰川沉积物的粒径大小杂乱无章,C错误;风力搬运范围广,不受地表起伏影响,所以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风力搬运,D正确。第2题,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数量少,对植物死根的分解作用弱,A正确。第3题,草毡层可对大气与地下起到物理阻隔作用,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①错误,②正确;草毡层可涵养水分,增加下渗,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③正确,④错误。选C。]
预测演练
1.B 2.A [第1题,成熟的油松在合适的条件下果鳞开裂,种子脱落,种子或果实从母树向地表扩散,林内种子雨强度的峰值比林缘滞后,主要是因为林缘光照较强,果鳞开裂提前,种子脱落较早,风速、对流、降温对其影响较小,故选B。第2题,总体上看,林缘种子雨强度更大,主要得益于林缘树木较林内稀疏,种内竞争较弱,树木得到的光照、营养物质多,种子或果实数量多、成熟较好,A正确。昼夜温差差异不大,林缘人类活动影响较大,降水强度差异不大,B、C、D错误。故选A。]
3.A 4.C [第3题,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平原广阔,耕地多,但热量较低,降水较少,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多丘陵、山地,但热量高,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水稻土分布广泛。故选A。第4题,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得,黑土需要经过先脱沼泽(土地排水后晾晒)、再种稻形成黑泥土型水稻土;熟化红壤需要经过先渍水、再种稻形成黄泥土型水稻土。在转化的过程中黑土需要排水,红壤需要渍水,故差异最大的土壤要素为水分。故选C。]
考点2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真题研析
关键能力 纬度 西风
答案 1.C 2.D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②③④自然带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是由于热量条件差异主导的地域分异规律,体现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选C。第2题,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东欧平原,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相对平坦。根据纬度可判断,该地受西风带控制,由于该地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西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内陆,气候的海洋性更明显,主要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所以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大气环流,选D。洋流一般只影响沿海地区,“深入内陆”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距离海洋较远,A、B错误;纬度位置主要影响南北差异的植被类型,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深入内陆,受纬度影响较小,C错误。]
预测演练
1.C 2.D [第1题,新西兰自然带北部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部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温带草原带,影响自然带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差异,C正确。第2题,新西兰南岛东部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形成草原景观,D正确。]
3.B 4.D [第3题,图中①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②位于美国西部高原山地气候区内部,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植被稀少,自然带表现为温带荒漠带;③位于内陆中央大平原西侧,受东侧大西洋以及南部墨西哥湾暖湿气流影响,自然带表现为温带草原带,故选B。第4题,图示信息显示美国西部地区有多组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挤压碰撞使得地壳运动频繁,美洲板块受地壳抬升运动影响在沿海地区形成西部高原山地,海拔较高,垂直差异较大,出现山地垂直带,故选D。]
考点3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真题研析
关键能力 差 气温 上 下 下 上
设问分析 阳坡 升高 降低 升高 长 山麓 山顶
答案 1.A 2.A 3.B [第1题,据材料该地“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说明阴阳坡自然带主要因热量条件而产生差异,阳坡气温高,因此阳坡林线高、雪线高,A正确。第2题,林线升高是由于气温升高,雪线降低是由于降水增多,A正确。第3题,火山喷发会彻底破坏原有植被、冰川等景观,若干年后逐渐恢复,森林自下而上演化,冰雪逐渐积累,雪线自上而下演化,故选B。]
预测演练
1.B 2.D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老秃顶子海拔较低,不能形成山地荒漠带和高山冰雪带,C、D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顶部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很高,灌木和乔木物种丰富度低,说明山脉顶部以草本为主,加之辽宁省位于东部季风区,气候较为湿润,因此山顶形成的自然带为高山草甸带,故选B。第2题,据图可知,1 167 m以下乔木、灌木较多,而草本位于乔木、灌木之下,大量的光照被乔木、灌木阻挡和吸收,草本层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少,不利于草本植物的生长,海拔1 167 m以上,乔木、灌木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乔木、灌木遮蔽阳光少,草本植物获得光照较多,因此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明显多于低海拔地区,D正确。]
3.A 4.D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夷山地处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麓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对应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贺兰山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上,年降水量约200 mm,山麓自然带是温带荒漠草原带,对应植被为荒漠草原,故选A。第4题,武夷山脉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森林和植被茂密;而贺兰山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交界处,东坡受季风影响降水相对较多,但是降水总量少,高海拔处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适宜针叶林生长,D正确;贺兰山地处西北地区,晴天较多,太阳辐射较多,A错误;贺兰山东坡是冬季风的背风坡,寒潮影响较小,B错误;由图示信息可知,两山脉的相对高度相差不大,C错误。]
考点4 地方性分异规律
真题体验
1.C 2.D 3.B [第1题,图中显示,砂砾岩地层受到挤压,发生弯曲,形成褶皱构造,且砂砾岩地层倾斜方向与地表弯曲方向一致,故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构造运动,选C。第2题,谷地是集水区域,地下水水位较高,土壤中水分较多,形成沼泽化土壤,森林根系发达,若分布在谷地容易被淹沤根而死亡,所以谷地难以生长森林,只适合生长根系浅的草甸植被;与谷地相比,山坡地势高,土壤水分适宜,可生长森林,故选D。第3题,随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谷地地势越来越高,地下水水位将会不断下降,谷地土壤水分含量与周边山坡一致,生长于水湿环境的草甸比例下降,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选B。]
预测演练
1.B 2.D [第1题,图示为黄山的高山草甸与松林景观照片,由松林可知,该地海拔较高,气温低,此处的自然带应为针叶林带,而高山草甸分布在该区域内地势相对低洼的地方,水分条件较好,因此图中高山草甸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B正确;该地空间尺度小,气温、光照差别不大,土壤类型不是决定植被类型的主要因素,且同一区域土壤差异较小,可能主要表现为地形地势导致的土壤水分的差异,A、C、D错误。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此处的自然带应为针叶林带,为高山自然带,与图中植被相邻的较低海拔区域的主要植被类型应为森林种类的过渡地带,高山针阔混交林最有可能,故选D。]
3.B 4.C [第3题,根据图2信息可知,天山博格达峰北坡垂直自然带中,基带为温带荒漠带,主要是因为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故该自然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B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天山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比北坡更好,A错误;读图可知,南北坡纬度差异不大,北坡雪线低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来自大西洋的水汽的影响,降水多,雪线低,C错误;该地冰川、草原、森林、荒漠并存,这主要体现了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而不是地方性分异规律,D错误。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天山北坡为盛行西风迎风坡,而沙雅县地处塔里木盆地北侧边缘,天山南侧,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较少,C正确;北侧山地对冷空气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但这与该地绿洲面积较小关系不大,绿洲面积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源的丰歉程度,A错;天山北侧也属于盆地地区(准噶尔盆地),沙漠分布也较多,B错误;绿洲面积大小主要与自然条件有关,不是过度开发造成绿洲面积较小,D错误。]
微专题10 植物与环境
对点强化
1.B 2.B [第1题,由材料“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可知亚寒带针叶林生长在高纬度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进而推测在该区域其他树种难以生长,物种单一,只有耐寒的针叶林能够大量生长,从而形成了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的“绿色荒漠”,故选B。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生态系统中的碳储量包括生物体内的碳储量和土壤中的碳储量。由材料“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得出亚寒带针叶林数量众多,生物体内碳储量较高;又因该区域纬度高、气温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代谢速度慢,土壤中的碳储量较高。整体来看,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中有机物积累多,碳储量较高,故选B。]
3.D 4.C [第3题,读图可知,近几十年来,站点年低温日数越少,积温需求增加幅度越大。四城市中杭州纬度最低,年低温日数最少,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增加幅度最大,D正确。第4题,气候变暖导致的气温上升幅度较小,对东北地区的年低温日数(指日均温低于5 ℃的日数)影响小,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变化不大。但气候变暖可使东北地区垂柳开花积温需求能更快得到满足,故选C。]
5.C 6.B 7.D [第5题,贵州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根系发达、形成板根属于热带雨林植被的特征;树干粗大、状如纺锤属于热带草原植被的特征;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的特征,故选C。第6题,土壤透气性好,微生物分解有机质较快,易被植物体吸收固定或淋溶流失,使得土壤表层中有机碳减少,A错误;温度越低,土壤水分蒸发越慢,湿度越大,有机质分解越慢,花江大峡谷1 100米处海拔高,有机质分解慢,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大,B正确;花江大峡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拔1 100米处不会出现高山草甸广布现象,C错误;花江大峡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拔1 100米处季节性冻土较少,D错误。第7题,据题干“重披绿装”可知,花江大峡谷石漠化得到有效治理,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固定大量有机碳,使得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减少,D对;植被恢复后,水土流失状况得到缓解,A错;风化作用强弱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无关,B错;植被恢复,可能使降水量略有增加,淋溶作用略增强,但不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减少趋势的主要原因,C错。]
8.(1)土壤成团性变好(不再松散);水分含量更高;土壤中生物活动增多;有机质含量增加。
(2)耐旱作物根系生长快;土质疏松,利于根系生长;土壤矿物质含量高,养分充足;根系发达,利于抗风和吸收深层土壤水分。
(3)夏季白天气温高,热量充足;降水少,多晴天,光照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的积累;日低温较低,气候干燥,病虫害少;海拔较高,平均气温较低,生长周期长。
微专题11 动物与环境
对点强化
1.A 2.C [第1题,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带200米左右气候温暖,适宜鸟类居住,A正确;鸟类善于飞行,受地形、水源影响较小,B、C错误;人类活动对海拔200米左右影响较大,D错误。第2题,读图可知,该地海拔带500米左右留鸟种数较多,在人类活动极少的一些阳坡且坡度较陡的地方,人类活动破坏较少,保存有少量的常绿阔叶林,为鸟类的栖息提供了优良的环境,阳坡较温暖利于鸟类过冬,故选C。]
3.C 4.A 5.D [第3题,读图可知,在11:00至13:00(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冬季在地表活动的比例高于夏季,这是因为与夏季相比,冬季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要在地表晒太阳的时间多,故选C。第4题,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北京时间15:00时,当地地方时约为9:00。当地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9:00时太阳位于东北方位,东北坡阳光最佳,适宜冰鼠晒太阳,故选A。第5题,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晒太阳时间增多,③对;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非洲冰鼠为了获得食物,往往构筑雪下通道觅食,则地面觅食时间减少,④对;材料信息表明,非洲冰鼠不囤积食物,①错;非洲冰鼠不冬眠,气温较低时,为维持体温,需求的食物会增加,②错,选D。]
6.D 7.B [第6题,读图可知,图中甲为白令海峡,其位于美洲板块的内部,故选D。第7题,2022年雪蟹数量锐减的原因在于2022年的特殊天气,极端天气多发,有专家认为:导致白令海雪蟹数量锐减的真正原因是全球气候变化。雪蟹是一种生活在冷水中的生物,适宜栖息于水温低于2 ℃的水域,随着海冰消融、海水升温,阿拉斯加附近海域变得不利于雪蟹生存,B正确。美国阿拉斯加相关部门已宣布雪蟹捕捞季取消,A错误。海水污染加剧不会造成短时间内雪蟹数量锐减,C错误。该海域面积未减小,D错误。]
8.(1)雨季盐度都较低,主要因为该地盛行西南季风,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稀释作用强;旱季甲处受海水倒灌影响显著,盐度较高,丙处有大坝阻隔海水,盐度较低。
(2)黑蛤主要分布在河口地区,说明喜营养盐类丰富的环境;丙处盐度低,黑蛤丰度低,乙处黑蛤丰度较高,说明黑蛤喜盐度适中的河口水域,不耐淡水、咸水;分布在低纬度海域,说明黑蛤喜温暖环境。
(3)雨季适当关闸,拦蓄上游淡水,减轻水坝外侧水域被稀释的程度(提高外侧水域黑蛤丰度);在旱季有计划开闸,为水坝内侧水域适当补充咸水(又不至于淹没岸上的农田);在盐度适中的水域发展黑蛤人工养殖业,减轻对捕捞业的依赖;发展黑蛤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9.(1)分布特点:该流域降水北多南少。
原因:地处大陆内部,气候干旱。但北部山地为(西风)迎风坡,山体高大,能拦截水汽。
(2)支流发源于高山地区,水质好;纬度高,加之受高山融雪影响,水温低;干流流速较缓,水草丛生;河流下游冷水鱼可逆流而上(可构成统一种群)。
(3)生长繁殖的环境要求特殊,适宜生长繁殖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饵料少;水温低,生长缓慢。
解析 第(1)题,该地区位于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降水主要受西风带来的水汽影响,河流北侧高大山脉位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第(2)题,注意是“自然条件”,额尔齐斯河流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水源主要为高大山脉的冰雪融水,水温较低,水质清澈;干流流经地区,地形起伏较小,水流平缓,水草丛生,利于冷水鱼的逆流而上。第(3)题,白斑狗鱼生存条件要求高,适合生长的地区较少;属于冷水鱼类,生长缓慢,生长周期长,属于肉食性鱼类,食物来源少。考点3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全国文综Ⅲ)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
A.林线与雪线更高
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
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2.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3.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
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
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
文字信息 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 该地区的纬度高,气温低,热量条件 ,气温的少许变化都会对雪线、林线产生比较显著的影响
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 雪线、林线的变化受降水影响小,主要受 的影响
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 原有景观遭到破坏后,雪线和林线要从零开始逐渐恢复,恢复的方向是雪线自 而 、林线自 而
[设问分析]
第1题 “与……相比”这类的设问,一定要明确最后落脚到哪个主体上,本题是“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可知落脚到了“ ”上,实质上是问阳坡的雪线、林线分布规律
第2题 影响林线、雪线海拔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一般来说,气温升高可以使雪线升高、林线 ;降水增加可以使雪线 、林线
第3题 “若干年内”的“内”字,暗示时间段不会过 。本题限定在比较短暂的几年,就很容易思考火山喷发对雪线、林线的具体影响:林线和雪线景观被火山喷发全面摧毁后的重建过程,林线从 向上逐渐推进,雪线则是积雪从 向下逐步推进,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1.  2.  3.
1.常规垂直带谱的分布规律
(1)分布规律
(2)判读方法
判断角度 判断方法
判断热 量带  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所处的热量带
判断南 北半球 “哪低哪半球”,同一自然带哪坡低,就是哪半球。如甲图一般表示北半球,乙图一般表示南半球
判断纬 度高低 通常情况下,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判断阴 阳坡  同一自然带(雪线除外)在阳坡分布的海拔更高
判断迎 风坡和 背风坡 迎风坡雪线低(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因此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故雪线高)
2.雪线:终年积雪的下限,年平均降雪量等于消融量(受热融化、蒸发),其高度一般与温度、降水、坡度等有关。具体情况如下:
因素 影响
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
降水 雪线高度与降水呈负相关。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坡度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反之偏低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荒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增强,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3.林线:森林分布的上限,是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带,由于气温、水分、风力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生长乔木的界限。就热量条件而言,林线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 ℃的等温线较为吻合,在水平方向上一般是高寒地带针叶林的北限,即北纬60°~北纬70°。具体情况如下:
考向1 通过“垂直带谱分布”考查“区域认知”
(2023·江苏如皋模拟)老秃顶子为辽宁省最高峰,属于长白山系龙岗支脉向西南延伸部分。下图示意老秃顶子北坡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的垂直梯度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老秃顶子山顶部的自然带是(  )
A.山地针阔混交林带 B.高山草甸带
C.山地荒漠带 D.高山冰雪带
2.该山北坡草本植物种类在1 167 m以上明显多于较低海拔地区的原因是(  )
A.阴坡蒸发弱,空气湿度更大
B.水土流失少,土壤更肥沃
C.冰雪融水补给多,水源更充足
D.上层植被遮蔽少,光照更充足
考向2 通过“地域垂直差异”考查“人地协调观”
(2023·江苏徐州模拟)下图为“武夷山与贺兰山垂直地域分异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甲、丙自然带植被分别为(  )
A.常绿阔叶林 荒漠草原
B.热带季雨林 温带荒漠
C.热带季雨林 荒漠草原
D.常绿阔叶林 温带荒漠
4.与武夷山相比,贺兰山针叶林分布海拔更高,主要因为贺兰山(  )
A.太阳辐射少 B.寒潮影响大
C.相对高度大 D.降水总量少考点4 地方性分异规律
(2023·全国文综甲)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1~3题。
1.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构造运动 D.风沙作用
2.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
3.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
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
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
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
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
1.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缺失 由于海陆分布差异,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例如:南半球大陆上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缺失,是因为南半球同一纬度(56°S~65°S)的地方是海洋(影响因素是海陆分布)
改变 受地形、洋流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例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的背风坡,形成荒漠带(影响因素是地形)
约束 自然带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分布,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这是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块状 本来应该是均一分布的地理事物,却呈现出块状或斑点状分布。例如:荒漠中呈现斑块状分布的绿洲,这是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所形成的
2.从区域尺度的角度看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区域尺度 地域分异类型 形成原因
大尺度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造成热量纬度分布差异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海陆因素造成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中尺度 垂直地域分异 地壳隆起导致水热组合随海拔高度发生垂直递变
非地带性 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洋流、水源等因素,改变了水热纬向和经向分布规律
小(微小)尺度 地方性分异 地形、岩性、土质等因素,改变了大、中尺度的水、热分布规律,造成物质和能量再分配
考向1 通过“地方性分异规律”考查“区域认知”
(2023·江苏南京模拟)下图为游客在黄山某处拍摄的高山草甸与松林景观照片。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高山草甸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温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2.与图中植被相邻的较低海拔区域的主要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高山灌木林
C.高山针叶林 D.高山针阔混交林
考向2 通过“地方性因素”考查“综合思维”
(2023·福建福州模拟)胡杨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新疆沙雅县位于塔里木河沿岸,这里河床低浅,受汛期洪水满溢影响,分布有大面积的胡杨林。图1是“新疆绿洲分布图”,图2是“天山博格达峰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图”。据此完成3~4题。
3.天山博格达峰北坡(  )
A.垂直带谱比南坡多的原因是热量充足
B.基带是温带荒漠带,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C.雪线高度低于南坡,主要是因为纬度高于南坡
D.冰川、草原、森林、荒漠并存,地方性分异规律明显
4.与天山北麓相比,沙雅县所在绿洲面积较小,原因是(  )
A.山地阻挡冷空气南下,热量充足
B.位于盆地地区,海拔低,沙漠广布
C.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较少
D.古丝路沿线重镇,过度开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