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地表形态变化(6份打包 含解析)-2024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四 地表形态变化(6份打包 含解析)-2024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6 14:06:03

文档简介

微专题9 侵蚀基准面与河流阶地
1.侵蚀基准面
(1)概念
①(终极)侵蚀基准面:入海的河流,其下蚀深度达到海平面时,由于河床坡度消失,流水运动停止,不再向下侵蚀,因此海平面高度是入海河流下蚀深度的最低基面,在这个面上侵蚀停止或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陆方向引伸的平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但对于不入海,终止于内陆盆地的河流而言,盆地最低部分就是它们的终极侵蚀基准面。)
②局部(或暂时)侵蚀基准面:不直接入海的河流,以其所注入的水体表面,如湖泊洼地、主支流汇口处的水面等为其侵蚀基准面,称为局部(或暂时)侵蚀基准面。
(2)影响侵蚀基准面的因素
①构造运动:地壳抬升,河源距离原侵蚀基准面的垂直距离加大,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地壳下沉,侵蚀基准面则相对上升。
②气候变化:冰期时降水多以降雪形式存在,入海径流量减少,海平面下降,(终极)侵蚀基准面降低;间冰期时降水增加,入海径流量增加,海平面上升,(终极)侵蚀基准面上升。
(3)侵蚀基准面引起河流冲淤变化
①如果侵蚀基准面上升,由于河流纵坡降减小,将导致河流挟沙能力减弱和河床淤积。
②如果侵蚀基准面下降,由于河流纵坡降增大,将导致河流挟沙能力增强和河床侵蚀。
2.河流阶地
(1)概念: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经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注意:由河漫滩向谷坡上方,依次命名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等;海拔越高,年代越老。
(2)河流阶地的成因
成因 形成过程
构造 运动 ①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形成开阔平坦的河漫滩。 ②地壳上升期间,河水下蚀加强,河床加深,平坦的河漫滩成为高出河水的阶地。 ③地壳运动是间歇性的,地壳每上升一次,就会形成一级阶地;多次地壳抬升就会形成多级阶地(有几级阶地,就至少有几次上升运动)
气候 变化 ①气候干冷期间,径流量减少,流域内植被减少,坡面侵蚀加强,含沙量增加,河床堆积,形成河漫滩。 ②气候湿热期间,径流量增加,流域内植被茂密,泥沙量减少,导致河床下切侵蚀加强,形成阶地。 ③长期的气候干湿变化引起河水的堆积与侵蚀交替作用,形成一系列阶地
(3)研究河流阶地的意义
①阶地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
②阶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发展农业。
③阶地地势平坦,建筑施工难度低。
④阶地往往与河流堆积作用有关,河流从上游挟带的泥沙,含有多种重金属砂矿,如金、锡在阶地堆积富集形成矿床。
⑤通过对河床两岸阶地岩层的研究,可以推测该地的地质运动,如褶皱、断层等。
(2023·安徽省名校联盟联考)河流侵蚀基准面指河流下切侵蚀的界限,在这个面上侵蚀停止或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就各河段而言,一些坚硬的岩坎、湖泊与河流的交汇处等地易成为局部河段的侵蚀基准面。图1是“鄱阳湖示意图”,图2是“1998~2011年鄱阳湖流域侵蚀基准面海拔变化图”。完成1~2题。
1.图1中最靠近鄱阳湖流域侵蚀基准面的城市是(  )
A.湖口 B.彭泽
C.九江 D.星子
2.1998~2011年期间,鄱阳湖流域水文特征的主要变化是(  )
A.鄱阳湖枯水期水量增加
B.湖口附近湖水流速变快
C.鄱阳湖泥沙输出量减少
D.星子附近湖泊水位升高
(2023·江苏南通模拟)乌鲁木齐河发源于天山主脉某冰川,某河段因河流下切侵蚀山前冲积扇,从而在河流东西两岸发育了多级河流阶地。下图示意该河段地质构造剖面及阶地分布。读图,完成3~4题。
3.与阶地T2相比,阶地T4(  )
①形成年代更晚 ②形成时地壳稳定时间更长 ③地表沟壑更多 ④形成时地壳抬升时间更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T5、T7处阶地面上的黄土或黄土状沉积物可能来自(  )
A.基岩风化 B.山地崩塌
C.流水沉积 D.风力堆积
5.(2023·江苏淮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太行山南缘,地质构造和地貌非常独特。王莽岭园区信号塔地貌特点是河谷上宽下窄,下部形成纵深的大峡谷地貌。下图为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信号塔地貌剖面图。
(1)推测图示地区地壳运动的特点,并说明理由。(6分)
(2)分析河流两岸阶地(平坦面)和阶坡(位于两个阶地之间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坡)的形成过程。(6分)
(3)推测图示大峡谷的形成原因。(4分)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金沙江自云南楚雄州元谋县江边乡折向东流,为金沙江深切河谷中的宽谷段。该段河谷的上、下游段河谷非常狭窄,谷坡陡峭,滑坡崩塌频繁,经常造成河道堵塞。该段河谷发育有5级河流阶地,研究表明,阶地的形成除受控于不同时空尺度上构造抬升、基准面变化外,还受气候变化或河流系统内在动力变化的影响。下图示意该段河谷的位置及某断面河流阶地状况。
(1)说明河谷中湖相沉积物的形成过程。(4分)
(2)分析图示湖相沉积物的形成对河流侵蚀作用的影响。(6分)
(3)说明气候变化与河流阶地形成之间的关系。(4分)考点4 地质灾害
(2021·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 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 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 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 100 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 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4分)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6分)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6分)
[关键能力]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
文字信息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 该区域地形崎岖,山 谷
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 源头附近有雪山,可推知该区域存在 活动
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 流域自上而下相对高度较大,谷地宽窄不同
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 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降水总量大,降水 大,且冰川融水较多
图像信息 ①上图中海巴洛沟流域、雪山、河流的相对位置。 ②下图中雪山、沟道、断层、崩滑体、等高线的分布 ①流域内断层、崩滑体较多,岩石破碎, 较多。 ②图中不同河段具有不同特征,AB段是河源,等高线密集,坡度 ,水流速度 ;BC段河谷长度长,沿途陆续汇入了很多支流,等高线稀疏,是地形比较 的宽阔河谷,可以富集大量的松散泥沙物质;CD段河道顺直,等高线比BC段密集,坡度有所增大,河道变 ,泥石流流速
(2)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根据等高线的疏密描述沟道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从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强度、隐蔽性等方面分析自然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
[设问分析]
第(1)题 “指出”即简单说出某地理事物或者地理现象,不需要体现因果关系。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来源主要是 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碎屑物
第(2)题 “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要结合图中等高线特征来回答,等高线的疏密影响沟道的 ,进而影响水流 、碎屑物的来源和数量、泥石流的速度
第(3)题 注意设问的要求,本题只需回答自然原因。自然灾害的灾情大小与灾害发生的频次、 大小和发生灾害时人们是否有防范措施有密切关系
答案 (1)
(2)
(3)
1.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
(1)概念
①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②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③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2)三者关系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滑坡、崩塌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固体碎屑物来源丰富
①地形地质: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坡体堆积物、崩塌物、冰碛物、滑坡松散物、古老泥石流的堆积物等。
②人类活动:滥伐山林造成水土流失、堆放的尾矿、工程渣土等。
(2)突发性巨大水流
①暴雨:泥石流暴发的主要动力。
②快速融水:冰川融水或积雪融水,是高海拔地区泥石流的主要动力。
③堤坝溃决:堰塞湖或水库溃决,水量集中挟带着松散的堰塞体很容易形成泥石流。
(3)坡度较大的沟谷
沟谷上、中、下游地区的形态分别影响了泥石流的贮集、运动和停淤,如下表所示:
沟谷部位 形态特点 对泥石流的影响
沟谷上游 山高坡陡,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地形,容易崩塌 是泥石流的贮集区:水和固体碎屑物质汇集处,为泥石流提供物质基础
沟谷中游 狭窄、陡深、顺直的峡谷 泥石流的运动区:有利于泥石流快速通过
沟谷下游 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较宽阔的河谷 泥石流的停淤区:有利于泥石流物质堆积
3.滑坡的形成条件
(1)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如较陡的坡面。
(2)岩土软弱面:如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
(3)触发因素:如地下水、地表水、降水对岩土软弱面的润滑作用,以及地震、河流侵蚀、人工活动等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
考向1 通过“地质灾害的演变”考查“综合思维”
(2023·山西太原模拟)黄土高原地区的地面沉降、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互相转化,协同发生,在空间和时间上形成复杂的黄土地质灾害链(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黄土地质灾害演化的先后顺序一般为(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2.除水作用明显外,黄土地质灾害链的突出特征是(  )
A.季节性 B.无序性
C.复杂多变 D.规模衰减
考向2 通过“泥石流”考查“区域认知”
(2023·江苏南通模拟)冰川泥石流是由冰雪融水或冰湖溃决冲蚀形成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形成的堆积体常对河道产生影响。西藏东南部帕隆藏布江流域是我国冰川泥石流的多发地区,近些年来,该流域冰川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增加。下图示意帕隆藏布江流域某沟谷冰川泥石流堆积体对河道的影响。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该流域冰川泥石流发生频率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A.人类活动 B.地壳运动
C.植被变化 D.气候变化
4.与河口三角洲相比,冰川泥石流堆积体中的沉积物(  )
A.粒径较小 B.分选性好
C.棱角分明 D.多粉砂质考点2 外力作用与地貌
(2023·新课标全国文综)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莲花盆需要(  )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 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 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A.曲折的河道 B.平坦的河床
C.充足的水汽 D.丰富的泥沙
1.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因素 表现
气 候 气温 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降水 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地质地貌 基岩 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地形地势 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生物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2.河流主要的侵蚀地貌及形成过程
(1)流水侵蚀强弱的主要影响因素
①河流侵蚀力的强弱:径流量大小(降水强弱和持续时间)、地形坡度(落差)。
②地表的抗侵蚀能力:表土性质(疏松)、河床性质(泥质、石质)、植被覆盖率、人类活动(加固堤坝、硬化路面、植树造林)。
(2)河流主要的侵蚀地貌
①“V”形谷(峡谷):地壳抬升、流水下切侵蚀而成。
②曲流(河曲):一般见于地形平坦的草原地区。形成过程:地势平缓、河床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平原上;河流流速缓慢,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草场茂盛,草根固土作用较强。
③曲峡: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势平坦,河流流速缓慢,侧蚀作用强,形成曲流;后来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时保留了原来的曲流形态。
3.河流堆积地貌及形成过程
(1)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
①堆积物: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②流速减缓:地势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③沉积环境: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2)常见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地貌 形成
洪积— 冲积平原 ①河流上游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挟带大量砾石和泥沙;②河水或季节性的洪水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降低;③河流挟带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④洪(冲)积扇扩大并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 平原  河流泥沙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季节性出露水面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 ①形成:河流中上游泥沙来源丰富;河流入海口处地形坡度变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②变化 a.无三角洲形成:泥沙、沉积环境(沉积空间:河流入海处地势陡峻;海水运动:洋流等带走泥沙;地壳沉降)。 b.三角洲面积增大或减小:泥沙来源变化,海平面变化(海退时,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增大,导致三角洲面积增大;海进时,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小,三角洲面积减小)
4.河流冲淤原理
(1)冲淤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①淤积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
②冲刷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降低。
③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和堆积往往“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以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主。
④河口区域:河流和潮汐(海浪)共同影响,两者的强弱“此消彼长”。流水沉积+海浪侵蚀,流水侵蚀+海浪堆积,同时会引起海岸线的进退变化。
(2)影响冲淤的因素
5.风沙地貌形成条件分析
(1)物质条件——沙源
①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堆积;河流将沙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堆积。
②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沿海地区的沙滩或沙丘。
(2)动力条件——大风
①当地所处区域的大气环流(风带或季风)或距离冬季风源地远近。
②地形特征:平坦的地形,如广阔的平原,没有阻挡,风力大;峡谷或河谷走向与风向一致,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大;面积广大的湖泊或海域,下垫面摩擦力小,风力大。
③特殊天气、气候背景: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
考向1 通过“雅丹地貌”考查“区域认知”
(2023·湖南衡阳模拟)雅丹,又称风蚀垄槽,主要是由连片的风蚀丘、台组成的特殊地貌。受地层岩性和外力作用等因素影响,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缘的罗布泊广泛发育且形态多样。罗布泊历史上曾为大型湖泊,湖底地层上、下部的主要岩层分别是砂质粉砂层、黏土粉砂层。研究表明,近年来新疆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下图示意罗布泊地区的雅丹演化过程。读图,完成1~2题。
1.罗布泊雅丹地貌发育过程由早到晚的顺序依次是(  )
A.①③②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2.罗布泊雅丹未来的发展变化可能有(  )
①风蚀残丘体积增加 ②成为“水上雅丹” ③雅丹完全消失 ④发育流线状垄地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考向2 通过“曲流地貌”考查“区域认知”
(2023·江苏徐州模拟)千回百转的曲流是常见的河流地貌。下图为我国某地曲流景观。据此完成3~5题。
3.与曲流形成相关度最大的河流水文特征是(  )
A.流量不稳定 B.水流速度慢
C.含沙量大 D.无结冰期
4.该河流地貌多见于(  )
A.黄土高原 B.横断山区
C.内蒙古东部 D.祁连山区
5.推测若干年后,该地牛轭湖的变化最可能是(  )
A.湖面扩大 B.形态趋直
C.湖床深切 D.逐渐淤塞专题四 地表形态变化
考点1 内力作用与地貌
真题研析
关键能力 干旱 岩浆 坚硬 高 轻 低 重
设问分析 强
答案 1.D 2.A 3.D [第1题,阅读材料可知,花岗岩是布兰德山的典型岩石类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花岗岩属于深层岩浆侵入冷却凝固的岩石,故D正确;火山喷发冷却凝固形成的是喷出岩,故A错误;沉积作用形成的是沉积岩,故B错误;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有片麻岩、大理岩等,不会形成花岗岩,故C错误。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布兰德山的山体海拔较高,四周的地势较低,主要是由于周围的岩层坚硬程度较弱,易被侵蚀,而以花岗岩山体为主的布兰德山岩石较为坚硬,不易被侵蚀,故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差异侵蚀,故A正确;溶蚀作用一般发生在石灰岩分布区域,故B错误;图示区域内的河流较少,河流侵蚀作用弱,故C错误;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区域,地势越高,侵蚀越强,故D错误。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兰德山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区地势较低,距离布兰德山有一定距离,形成的年龄相近,但与布兰德山最接近的接触变质岩区紧靠布兰德山花岗岩体,其是在岩浆侵入时,高温作用形成的变质岩,时间最为接近,故A错误,D正确;变质岩区的变质作用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形成时间差别较大,故B错误;沉积岩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和布兰德山花岗岩形成时间接近,故C错误。]
预测演练
1.B 2.D [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判断该板块边界位置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时,太平洋板块向下俯冲,在板块交界处形成海沟,故选B。第2题,根据图文信息可知,该区域板块受挤压,岛陆距离应逐渐缩小,A错误;河流封冻期长,对岛陆连接影响不大,B错误;材料中未有任何图文信息体现人类活动的影响,C错误;由图可知该区域多沼泽分布,结合材料“流经地区地形平坦”可知,河流挟带泥沙在沿途提前堆积,挟带至河口的泥沙量较少,河口沉积作用弱,陆地扩展慢,始终无法与库页岛相连,故选D。]
3.A 4.D [第3题,根据图示板块运动可知,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导致位于两大板块之间的地壳抬升,形成秦岭山脉,故选A。第4题,根据材料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地质历史时期,南秦岭以海相沉积为主,相对平缓。北秦岭位于两个板块交界处,上升为陆地时间较久,地壳岩浆活动频繁,且山脉主脊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所以山坡短且较陡峭。北秦岭以岩浆岩为主,煤炭、化石较少,植被种类差别不大,故选D。]
考点2 外力作用与地貌
真题体验
1.B 2.B [第1题,莲花盆是喀斯特地貌中的淀积地貌,是富含Ca(HCO3)2的水随着水的蒸发、CO2的挥发而淀积成CaCO3的过程。溶洞内的莲花盆呈圆盘状,且自下而上发育,可以推知是顶层裂隙的水不断滴落,水滴溅落到地面后,细小的水珠以滴点为中心、向四周散落,长期淀积下的CaCO3积累形成了莲花盆,①正确;莲花盆的形成需要水滴自由下落,溅起水花后,才能四下分散开,通过这种方式淀积下的CaCO3才能形成圆盘状,如果水沿着洞壁渗出,则无法溅起水花,②错;流动的水会增加溶蚀能力,不利于淀积过程的形成,③错,④正确,选B。第2题,莲花盆是洞中地下河消失之后才能形成的,河道的曲直与莲花盆的形成没有关系,A错;莲花盆形成于薄水层中,盆的直径可达9米,可知发育莲花盆的地表必须有足够大的空间、有容纳薄水层的平坦地面,这离不开大面积的平坦地形,选B;莲花盆发育需要的是顶层滴水,与溶洞本身的水汽无关,C错;莲花盆是含CaCO3的水长期淀积而成,不需要泥沙物质,D错。]
预测演练
1.B 2.D [第1题,罗布泊所在地区气候干旱,大风天气多,抬升的湖相沉积地层出露地表后由于气候干旱,地层干裂,在风力作用下出现风蚀沟槽,为③图所示;随着风蚀作用增强,沟槽持续加深展宽,槽间形成流线状垄地乃至演变成长垄状残丘,为①图所示;在持续风力侵蚀作用下,长垄状风蚀残丘最后会变成破碎长垄状或柱状风蚀残丘,风蚀残丘体积变小,由于向下侵蚀的加剧,土层厚度随之变薄,依次为②④图所示,故其发育过程由早到晚的顺序依次是③①②④。故选B。第2题,根据材料“近年来新疆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可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冰川融水和大气降水日益增多,地表径流汇集;罗布泊蓄水后可能会再次变为湖泊,风蚀残丘部分出露在湖泊之中,成为“水上雅丹”,随着气候暖湿化发展,罗布泊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将会不断增强,导致风蚀残丘体积变小,流线状垄地减少,最终雅丹地貌完全消失,①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D。]
3.B 4.C 5.D [第3题,曲流一般出现于地势平坦的地区,水流速度慢,以侧蚀为主。所以与曲流形成相关度最大的河流水文特征是水流速度慢,B正确;河流流量不稳定,易形成游荡型河道,A错误;河流流速慢,挟沙能力弱,含沙量小,C错误;河流结冰期与其形态弯曲关系不大,D错误。第4题,曲流一般出现于地势平坦的地区,内蒙古东部地势平坦,可以发育曲流地貌,C正确;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山高谷深,祁连山区海拔较高,都不易发育曲流地貌,故选C。第5题,牛轭湖是弯曲河流发生自然裁弯后的遗留河道,原河道的进出口泥沙淤积,经历若干年后变成封闭的浅水湖泊甚至逐渐淤塞,故选D。]
考点3 地形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真题研析
关键能力 亚热带季风 低 高 分散 条带 不便
答案 1.C 2.D 3.B [第1题,据图可知,该地东南部主要为水田及田垄,地势较低,西北部分布有旱地及经济林,地势较高,C正确。第2题,据图可知,该地住宅分散分布,田地和住宅交错相间,便于田间管理,D正确。第3题,图中田块面积狭长,不具备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特点,A、C错误;图中公路数量少,交通不便,D错误;该地区位于安徽省,且水田面积占比较大,故为精耕细作的水田农业,B项正确。]
预测演练
1.C 2.B [第1题,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降雪最大值区靠近五大湖区,降雪的水汽来自五大湖;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降雪最大值区靠近大西洋,降雪的水汽来自大西洋,故选C。第2题,与阿巴拉契亚山脉相比,美国西部地区山体更加高大,其主要原因是美国西部地区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挤压抬升(内力作用)更明显。故选B。]
3.B 4.C [第3题,通过图中各路段的路程和时间可算出各路段的行驶速度,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快说明该路段线路越平直、坡度越小,速度越慢则说明线路越弯曲、坡度越大。通过计算可知四路段中汽车行驶速度最慢的是康定—雅江段,故选B。第4题,为了避免逆光的干扰,他们应尽量避开面向太阳的方位,根据材料信息北京时间12:00到达稻城-亚丁景区,该地与北京时间的经度相差20°,时间相差1小时20分钟,因此此时该景区地方时约为10:40,太阳位于东南方位,故取景时应尽量避开东南方。故选C。]
考点4 地质灾害
真题研析
关键能力 (1)高 深 冰川 强度 碎屑物 陡 快 平缓 窄 加快
设问分析 内力 坡度 速度 强度
答案 (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
(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来源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时间。
(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积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
预测演练
1.D 2.C [第1题,黄土地质灾害在水作用下,一般经过从连续固体到变形崩塌,到破碎、松散、流动的过程。故选D。第2题,黄土地质灾害链的复杂多变性体现在激发因素多样化。一因一灾、一因多灾、多因一灾、甚至多因多灾,即使灾害链演化模式中的环数相同,导致的灾变效应也不同,C正确。而其灾害链演化具有一定的顺序,规模一般逐渐扩大,水作用明显,但并非具有季节性,在不同季节下其灾害链都有可能发生,故A、B、D错误。]
3.D 4.C [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冰川泥石流是由冰雪融水或冰湖溃决冲蚀形成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受气候变化影响,近些年气温升高,冰雪融化,冰碛物出露,松散物质增多,且冰雪融水量增多,冰湖更易溃决,地表径流量增加,侵蚀和搬运能力增强,易发生冰川泥石流,D正确;该地区冰川泥石流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人类活动影响较小,A错误;地壳运动易造成地震、滑坡等,冰川泥石流受地壳运动影响较小,B错误;植被的变化对泥石流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冰川泥石流发生频率增加的主要因素,C错误。第4题,风和流水作用随着能量减小,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沉积物分选性好,而冰川泥石流沉积物分选性差。因为冰碛物多是粗细不等、棱角分明的碎块,有的角砾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分选性和磨圆性较差。因此,与河口三角洲相比,冰川泥石流堆积体中多为粒径较大的砾石,粉砂质沉积物较少,棱角分明、大小混杂、磨圆度和分选性差,故选C。]
微专题8 沙丘
对点强化
1.C 2.A 3.B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b位于沙丘的中部,a、c位于沙丘的边缘,由于沙丘边缘受风力搬运的作用,细颗粒的沉积物被搬走,因此沙丘边缘沉积物颗粒较粗,沙丘中部沉积物颗粒较细,所以a→b→c沉积物粒径变化特征是先变小后变大,故选C。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该地区沙丘的东北侧坡度较缓,西南侧坡度较陡,说明东北风为该地主导风向,因此该沙丘会不断地向陆移动,所以沙丘脊线的移动趋势是向陆移动,故选A。第3题,该地区的沙丘是在风与海浪的作用下泥沙堆积而形成的。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该地区入海口附近泥沙沉积,随后在向岸风和海浪的作用下泥沙堆积,形成沙丘,所以该地区沙丘的形成过程是入海口附近泥沙沉积→向岸风和海浪作用→泥沙堆积,形成沙丘,故选B。]
4.B 5.A [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金字塔形沙丘是由新月形沙丘改造而成的,所以最开始应该为新月形沙丘的形态,即②;随着其他风向的改造,其棱面逐渐增加,出现④①,最后形成③,选B。第5题,祁连山位于鸣沙山的南侧,受山谷风影响,鸣沙山地区夜晚盛行来自祁连山的山风,即偏南风,A正确。鸣沙山地区深居内陆,受东南季风影响小,受海陆风影响小,B、D错误。亚洲高压盛行时间是在冬季,不是晚上,C错误。]
6.(1)箭头指向东北(西南风);
INCLUDEPICTURE "G:\\2023\\二轮\\成盘\\大二轮 地理(江苏)\\学生用书Word版文档\\答案精析\\28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G:\\2023\\二轮\\成盘\\大二轮 地理(江苏)\\学生用书Word版文档\\答案精析\\281.TIF" \* MERGEFORMATINET
主要外力作用:流水沉积、冰川沉积、风化作用。
(2)冬季河床裸露(或者植被稀疏),沙源丰富;风力强劲,沉积作用强;冬季温度低,(沙丘表面水分好)沙丘表面冻结,不易被侵蚀。
(3)变化特点:暖湿与干冷交替。
判断依据:腐殖质层与砂层交替分布。
7.(1)大风日数多,风力较大;降水偏少;沙源丰富。
(2)特点:植被覆盖密度较大;植株高度较大。
原因:蒸发弱;风力小。
(3)红柳沙包隐含着环境变化的信息,说明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活动会影响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进而引起其他自然要素的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微专题9 侵蚀基准面与河流阶地
对点强化
1.A 2.B [第1题,结合图1可知,湖口位于湖泊与河流的交汇处,在这里侵蚀和堆积达到平衡,所以最靠近鄱阳湖流域侵蚀基准面的城市应该为湖口,A对。第2题,由图2可知,1998~2011年鄱阳湖侵蚀基准面的海拔下降,而侵蚀基准面是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的界限,侵蚀基准面下降说明侵蚀能力增强,应是湖口附近湖水流速变快,B对。]
3.C 4.D [第3题,阶地主要是在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和地壳稳定、河流侧蚀堆积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一般而言,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抬升运动;阶地的位置越高,形成年代越老。读图可知,T4位置高,形成年代较早,①错误;T4比T2更宽阔,说明T4形成后,地壳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经历下一次抬升,T2面积窄小,说明形成后没多久就经历地壳的下一次抬升,②正确;T4形成后,地壳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受外力作用时间长,与T2相比地表沟壑多,③正确;形成时地壳抬升时间长短决定阶地高低,T4比T2阶地抬升低一些,说明抬升时间短,④错误。故选C。第4题,结合该阶地所处的位置可推测,黄土或黄土状沉积物最可能来自蒙古—西伯利亚或中亚荒漠地区,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D正确;基岩风化和黄土无关,A错误;山地崩塌中除了黄土外应该还有大量砾石等其他岩石,B错误;流水沉积主要是砾石和粉砂,黄土占一小部分,C错误。]
5.(1)间歇式升降的地壳运动。有厚度较大的灰岩、砂岩和泥质灰岩沉积,说明曾经发生过下沉运动;该地区为一深陷的河谷地貌,是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作用增强的结果。
(2)在地壳运动稳定期,河床两岸形成河漫滩;地壳上升时,河漫滩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岸;随地壳抬升,河流下蚀作用强烈,阶地之间的山坡被流水侵蚀,形成具有一定坡度的阶坡。
(3)地壳持续抬升,且抬升幅度大,诱发流水持续的下切作用,形成狭窄的大峡谷。
6.(1)滑坡体堵塞该地下游河道形成堰塞坝体,坝体上游形成堰塞湖;堰塞湖上游水流挟带的泥沙受堰塞湖湖水顶托,水流速度减慢,沉积形成堰塞湖相沉积物。
(2)堰塞湖形成后,堰塞湖区与上游河段落差减小,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溯源(下切)侵蚀减弱;大量沉积物覆盖湖区基岩,阻滞和减缓了河流对河床的下切侵蚀;堰塞湖区与下游河段落差增大,河流下切侵蚀增强。
(3)气候变化通过流域降水、植被覆盖度等变化影响河流的径流量和泥沙量;控制河流的侵蚀与堆积过程,从而影响阶地的形成。考点3 地形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021·江苏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下图为2021年由遥感影像解析转绘的“安徽省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图示区域地势总体上(  )
A.从中间向四周降低
B.从四周向中间降低
C.从西北向东南降低
D.从东南向西北降低
2.住宅分散分布有利于(  )
A.交通出行 B.防洪避险
C.生活取水 D.田间管理
3.图示区域农业生产模式是(  )
A.高度集约的设施农业
B.精耕细作的水田农业
C.规模经营的商品农业
D.休闲观光的城郊农业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
文字信息 安徽省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 安徽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 气候
图像信息 图中水田及田垄、旱地、经济林、住宅、公路的分布状况 ①水田及田垄位于该地东南部,地势较 ;西北部分布有旱地及经济林,地势较 。 ②该地住宅 分布,田地和住宅交错分布,便于田间管理。 ③图中田块呈 状分布,田块面积狭长,不利于规模化和集约化作业;图中公路数量少,交通
[设问分析]
第1题 当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类型可反映地势
第2题 住宅分散布局,田地和住宅交错相间,便于田间管理
第3题 区域农业生产模式与该区域的耕地状况、人口密度、交通等密切相关
答案 1.  2.  3.
1.地形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气 候 气温 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②地处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冷空气影响大,气温低;地处冬季风的背风坡:a.受冷空气影响小,气温高;b.冷空气翻越山脉(相对高度大),下沉增温(焚风效应)。 ③地处盆地、谷地,热量不易散失,气温高
降水 地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明显,降水多
其他 气候 要素 ①地势高,光照充足,紫外线强。 ②地势高,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 ③对风的影响体现在阻挡和增强(狭管效应)
河 流 水文 ①坡陡,则流速快,水能较丰富,航运价值较低。 ②坡陡,流速快,侵蚀、搬运能力强,河流的含沙量较大。 ③下游地形平坦,水流不畅,易诱发洪灾。 ④地势起伏大,流速快,河流不易结冰
水系 ①影响河流流向和流程长短。 ②影响水系形状:盆地地形多呈向心状、山地高原多呈放射状、陡崖多呈梳子状。 ③影响河网密度:地形平坦、降水多的地方,一般河网密度大。 ④影响流域面积大小:地形平坦、河流展宽,流域面积较大。 ⑤影响河道状况:河流上游多流经山区,流速快,多峡谷(V形谷);下游地势低平,河道展宽,多曲流
土壤 山地地形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土层浅薄
植被 ①影响植被类型:阳坡-喜阳植物;阴坡-喜阴植物。 ②影响植被分布的海拔:同一山体同一垂直带阳坡分布的海拔高于阴坡。 ③地势起伏大,植被的垂直分异明显
自然灾害 山区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
2.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口 人口分布:平原、盆地、丘陵地区的人口密度较大;山区、高原地区的人口密度较小;热带地区人口大多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
聚落 ①聚落形态:平原地区多为集中式,呈带状(河流较多的平原区)、团块状、棋盘状(河流较少的平原区);山区聚落多为散居式。 ②聚落规模:平原地区聚落规模大,山区聚落规模较小。 ③聚落分布:山区多分布于河流阶地、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河谷。 ④聚落密度:平原地区是聚落分布的理想场所,聚落较多;山区聚落较少。 ⑤聚落的发展方向:聚落向地形平坦的地方延伸发展
农业 ①农业生产类型: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高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山地以林业为主。 ②农业机械化水平:平原地区耕地集中成片,机械化水平较高
交通 ①交通运输线的走向与形状:丘陵、山地交通运输线一般分布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形态上一般呈“之”字形,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呈网状分布。 ②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为主(原因:修建成本低,难度小;较安全;公路灵活性强,便于深入山区),而后才是铁路。 ③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山区。 ④交通运输网密度:山区交通网密度小,平原地区密度大。 ⑤位于大地形单元连通处易形成交通要道: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大型山脉的垭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尼泊尔)公路、中巴(巴基斯坦)公路就经过多个垭口
考向1 通过“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考查“综合思维”
(2023·江苏南通模拟)下图为“美国东北部某日降雪量分布图”。完成1~2题。
1.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和以东降雪最大值区,形成降雪的水汽分别来自(  )
A.大西洋 大西洋 B.五大湖 五大湖
C.五大湖 大西洋 D.大西洋 五大湖
2.与阿巴拉契亚山脉相比,美国西部地区山体更加高大,其主要原因是西部(  )
A.侵蚀作用相对较弱 B.内力作用强烈
C.风化作用相对较弱 D.堆积作用较强
考向2 通过“地形对交通的影响”考查“综合思维”
宜宾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暑假组织甘孜州研学活动。小明同学在游记中描述如下:“全程都是清一色的沥青路面,进入甘孜州后我们的大巴车多数时间都是在盘山公路上行驶,在公路接近山顶处多建有隧道。北京时间12:00我们到达稻城-亚丁景区”。下图示意此次研学活动的行程安排。据此完成3~4题。
3.推测研学路上最崎岖的路段是(  )
A.宜宾—康定 B.康定—雅江
C.雅江—理塘 D.理塘—景区
4.兴趣小组一到稻城—亚丁景区就四处拍摄风景,为了避免逆光的干扰,取景时应尽量避开(  )
A.正南方 B.正北方
C.东南方 D.西南方微专题8 沙丘
1.沙丘的成因
(1)要有沙源
(2)要能够搬运至此。在有了沙源的情况下,搬运力越强,搬运的沙质颗粒物越多、越远。
(3)要能够在此堆积。该区域存在某种因素导致搬运力减弱,使挟带的沙质颗粒物堆积在此。
2.沙丘变化的原因思路分析
3.沙丘的危害思路分析
(1)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2)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倒作物、摧毁电线杆等)。
(3)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4.沙丘的治理措施思路分析
(2023·江苏无锡模拟)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黄金海岸的沙质海岸闻名于世,连绵起伏的沙丘与碧海、蓝天、绿林共同构成一幅罕见的海洋沙漠景观。该地区风况复杂,向岸风(从海上吹向岸边的风)与离岸风(由陆地吹向水域的风)交替出现。下图为“昌黎黄金海岸地理位置及部分海岸沙丘等高线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a→b→c的粒径变化特征是(  )
A.一直变大 B.一直变小
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2.推断沙丘脊线的移动趋势是(  )
A.向陆移动 B.向海移动
C.保持不动 D.逐渐消失
3.该地区沙丘的形成过程是(  )
A.向岸风和海浪作用→地壳抬升→泥沙堆积,形成沙丘
B.入海口附近泥沙沉积→向岸风和海浪作用→泥沙堆积,形成沙丘
C.地壳抬升→入海口附近海泥沉积→向岸风和海浪作用形成沙丘
D.向岸风和海浪作用→地壳抬升→海泥沉积,形成沙丘
金字塔形沙丘在许多沙漠中都是最大的风成地貌,其形态特殊,稳定少动,分布广泛。通过分析与实验模拟,金字塔形沙丘是在新月形沙丘基础上,受其他风向的改造,形成的具有3~6个棱面的星状沙丘。下图为“祁连山北侧的甘肃敦煌鸣沙山上金字塔形沙丘形成模式图”(箭头代表盛行风向)。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表示金字塔形沙丘形成过程的模式图顺序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②
5.实际观测中,发现敦煌鸣沙山地区偏南风具有频率高且多出现在夜晚的特点,其原因主要是(  )
A.夜晚受来自祁连山的山风的影响
B.夜晚东南季风更为强盛
C.夜晚亚洲高压势力更强,风力强盛
D.受海陆风影响,夜晚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6.(2023·四川成都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普若岗日冰原(图1)海拔多在5 500 m以上,随着冰川退缩,普若岗日冰原边缘发育了新月形沙丘群,沙丘表面水分条件较好。冬季时沙丘个体规模增长快,但是移动速度慢。图2示意该地区新月形沙丘的发展及结构。
(1)在图1方框中用“→”画出当地的盛行风向,并指出该区域沙丘沙源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
(2)分析冬季时该区域沙丘个体规模增长快、移动速度慢的原因。(6分)
(3)依据图2信息,推测该区域沙丘发育过程中气候的变化特点并指出判断依据。(4分)
7.(2023·江苏南通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科学家观察和分析红柳沙包的沉积纹层,可以了解沙漠地区的气候与环境变化。红柳是生长在沙漠地区的一种灌木,其枝条细长柔韧,根系发达。红柳秋季落叶,形成枯枝落叶层;初春和夏季,风沙在灌丛中堆积。年复一年,逐渐堆高,形成具有沉积纹层的红柳沙包,各沉积层颗粒物大小不尽相同,迎风坡和背风坡植被状况存在差异。罗布泊西南缘红柳沙包的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罗布泊地区。下图示意罗布泊西南缘红柳沙包景观。
(1)红柳沙包某些年份的沉积层颗粒物较粗,推测其形成的环境条件。(6分)
(2)描述红柳沙包背风坡的植被覆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
(3)从研究红柳沙包的视角,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整体响应过程。(4分)高考考查内容 考点 读真题设问知高考考向
核心价值 以我国山川湖海和地理事实材料为背景,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 学科素养 1.综合思维:结合地质剖面图等,综合分析地貌的形成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2.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地形图,描述不同地区地貌的特点、分析形成原因。 关键能力 结合图像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描述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必备知识 1.岩石圈物质循环。 2.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方法。 4.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防御措施。 内力 作用 与地貌 (2022·江苏地理)10.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11.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 12.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
外力 作用 与地貌 (2023·新课标全国文综)7.形成莲花盆需要 8.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地形对自然 环境及人类 活动的影响 (2022·江苏地理,24)(1)写出图中自然带Ⅱ的类型,并简析其向南凸出的原因。 (2)根据右图中冰川、河流的分布,简述该局部区域的地势特征;结合地势特征,用曲线绘出虚线框内M河流域与N河流域的分水岭。 (3)分析右图中R处附近冰川较多的原因。
地质灾害 (2021·山东地理,18)(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
(2020·7月浙江选考,27)(2)青藏高原泥石流高发区相对集中分布在高原的________部。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此次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3)说出防御泥石流对山区公路危害的主要工程措施。
考点1 内力作用与地貌
(2022·江苏地理)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下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回答1~3题。
1.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
A.火山喷发 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 D.岩浆侵入
2.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  )
A.差异侵蚀 B.化学溶蚀
C.河流侵蚀 D.风力侵蚀
3.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  )
A.花岗岩区 B.变质岩区
C.沉积岩区 D.接触变质岩区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
文字信息 ①纳米比亚北部。 ②花岗岩山体 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纳米比亚大部分地区气候较 ,降水较少。 ②花岗岩为典型的侵入型 岩,质地较
图像信息 各类岩石分布状况、地形标高及位置 布兰德山所在的位置标高数值较大,海拔较 ,受侵蚀程度较 ;周围的变质岩区、沉积岩区和花岗岩区标高数值较小,海拔较 ,受侵蚀程度较
[设问分析]
第1题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题 与周围地区相比,该山体高耸说明该山体抗侵蚀能力_________
第3题 岩石形成时间基本一致的岩体年龄最接近
答案 1.  2.  3.
1.内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1)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与地貌的关系
①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②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③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内力作用主导影响下的地貌分布
(1)板块构造运动影响下的宏观地貌的分布
①板块张裂处:多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和海洋。
②大陆板块碰撞处:多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③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处:多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2)不同地质构造影响下的微观地貌的分布
①褶皱构造中,背斜处形成山地,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处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②断层构造中,岩块上升处形成断块山地,岩块下降处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3.地质剖面图的应用
(1)推断岩层新老关系
(2)推断地质作用过程
考向1 通过“板块运动”考查“区域认知”
(2023·广东综合素质评价开学调研)阿穆尔河是亚洲东北部的一条河流,流经地区地形平坦。入海口处,沿岸多山地地形,植被茂密,水流清澈。库页岛距河口仅10千米,深度只有3~20米,但始终未能与大陆相连。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M处所代表的海底地形和板块边界性质分别是(  )
A.海岭 消亡边界
B.海沟 消亡边界
C.海岭 生长边界
D.海沟 生长边界
2.阻碍库页岛与大陆相连的主要因素是(  )
A.板块运动岛屿外移
B.河流封冻期较长
C.人类活动影响
D.河口沉积作用弱
考向2 通过“地质构造”考查“综合思维”
(2023·江苏宿迁模拟)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北秦岭早在4亿年前就已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山脉主脊偏于北侧,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南秦岭却淹于海水中,接受沉积,在距今3.75亿年的地壳运动中,南秦岭隆起,露出海面。下图示意秦岭地质历史时期构造。据此完成3~4题。
3.秦岭的主要成因是(  )
A.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地壳隆起
B.扬子板块断裂下陷,南秦岭形成地垒
C.位于板块张裂地带,海底火山灰堆积
D.陆地多河流发育,泥沙在半深海沉积
4.图示地质历史时期,与南秦岭相比,北秦岭(  )
A.煤炭资源更丰富 B.植被种类更少
C.岩层中化石更多 D.山坡短且陡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