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应用专题二:赏析修辞手法及效果
(解析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栾树是一棵高大的树,一棵树的颜色就是一整个秋天。我生活的小城秋意渐浓,正浓在那一片片金黄的栾树叶上,也浓在那飘香万里的桂花中。看那栾树,挺拔的身姿矗立在路旁,一身金黄,宛如用黄金雕刻而成,阳光下( );那些叶子宛如一只只金黄的蝴蝶,在风中翩翩起舞,将秋天的韵味演绎得( )。栾树的美丽并不只是外表,它的花朵同样让人惊艳,它们如同一个个精致的小灯笼,挂在树上,为秋天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浪漫。
再看那桂花,它没有栾树的挺拔身姿,没有栾树叶子的金黄灿烂,却以其独特的芬芳征服了人们的心灵。桂花的香,是那种清新而悠远的香,是那种令人( )的香。每当秋风掠过,那淡雅的香气便四溢开来,弥漫在空气中,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中。而桂花的叶子,形状独特,生命力顽强,不论春夏秋冬,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1.给文中括号部分填上合适的成语。
2.整个文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望着香雪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你就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哦,香雪》)
B.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故都的秋》)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塘月色》)
D.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骆驼祥子》)
【答案】1.熠熠生辉 淋漓尽致 回味无穷 2.①对比;②从栾树和桂花的身姿、花朵、香气等角度进行对比,突出两种树各自的特征:栾树身姿挺拔,叶子金黄;桂花叶子生命力顽强,香气迷人。③对比使二者特点突出,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3.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本处是说栾树的叶子一片片的呈现出金黄色,就像用黄金雕刻而成,所以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可用“熠熠生辉”。“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第二处,本处是说栾树的叶子宛如一只只金黄的蝴蝶,在风中翩翩起舞,充分地展现了秋天的韵味,可用“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非常痛快。
第三处,本处是说桂花香味的特点,桂花的香是那种悠远的香,所以能让人经常想起,可用“回味无穷”。“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再看那桂花,它没有栾树的挺拔身姿,没有栾树叶子的金黄灿烂,却以其独特的芬芳征服了人们的心灵。桂花的香,是那种清新而悠远的香,是那种令人回味无穷的香。每当秋风掠过,那淡雅的香气便四溢开来,弥漫在空气中,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中。而桂花的叶子,形状独特,生命力顽强,不论春夏秋冬,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中,写到栾树的身姿、叶子的颜色,桂花的叶子、形状、香味以及生命力,并且将二者进行对比,所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对比能够突出对比双方的特点,多以通过对比,突出了栾树的身姿挺拔、叶子金黄的特点,突出了桂花的香味迷人、生命力强大等特点。对比使二者特点突出,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栾树的花朵比作小灯笼。
A.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属于夸张的手法;
B.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秋”比作名花、美酒。
C.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袅娜”“羞涩”将荷花人格化;
D.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故选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________。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________,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________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目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________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络绎不绝 原汁原味
B.相互映衬 热闹非凡 连绵不断 原汁原味
C.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连绵不断 汁醇味正
D.交相辉映 热闹非凡 络绎不绝 汁醇味正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B.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C.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D.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4.D 5.D
6.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交相辉映:意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互相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似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根据语境“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可知两者是不分主次的,所以“传统和现代”也是不分主次,所以选“交相辉映”合适。
喧闹无比:是指声音特别嘈杂,周围环境不安静,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的心里很烦闷,含贬义。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语境是指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的圈粉无数的火爆场面,选“热闹非凡”合适。
络绎不绝:用来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语境是指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不断地进入直播间,选“络绎不绝”合适。
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汁醇味正:形容菜肴美味。根据后文形容的是“文明盛宴”(使用了比喻),照应喻体,选“汁醇味正”合适。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中,并列成分结构混乱,应该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可改为“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或者“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二是“导致”使用不当,“导致”后常用于不好的结果,用于“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不恰当,可改为“使得”。
A.“导致”使用不当;“这”指代不明确,句子有歧义。
B.“导致”使用不当。
C.“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并列成分结构混乱,令人费解;“这”指代不明确,句子有歧义。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表达效果的能力。
对偶的构成从结构、字数、意义、声调等角度去分析,表达效果应结合内容从语言、节奏、感染力、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中“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且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都是传统节目,对仗非常工整。“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描绘”对“传播”,都是动词,名词“城乡”对应“时代”,名词“风物”对应“精神”,“城乡风物”“时代精神”都是偏正式结构,词性相同,意思相近,且对仗非常工整。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内容上相关,构成一组对偶句。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运用对偶(对仗)的形式,长短句结合,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剪纸灯谜”“秧歌花鼓”均选择了典型的节日活动,由点带面,凝练集中地概括了我国传统节日的节目内容各具特色、缤纷多彩花样繁多的特点,“描绘城乡风物”“传播时代精神”形容传统节日的价值和作用。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①。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②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筒、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③的。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7.①不解之缘
②密不透风
③司空见惯
8.整个团队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规划,先在陆地上的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模拟水下发射的环境,最后一步进行潜艇发射。
9.一问一答,从多个角度回答了研发失败对栾恩杰和航天工作者产生的影响;三个“意味着”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且有递进效果,加强语势,突出航天研发过程的艰难,侧面烘托出航天工作者的坚韧顽强和航天工作的重要性。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不解之缘”的意思是不能分开的缘分,形容难以解除的密切关系。前文提到科学家栾恩杰因为服从国家的安排,学习了自动控制。也正是因为改学了自动控制,他与国防和航天事业产生了联系,彼此之间关系密切。故填“不解之缘”。
第二空,“密不透风”形容包围紧密或防卫严密,连风也透不进去。前文提到,潜地导弹是欧美国家的秘密武器,那自然是需要严密防卫的,再由后文“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可以看出,潜地导弹的资料极少流出,保密性做得非常好。故填“密不透风”。
第三空,“司空见惯”指某事物常见,不觉得奇怪。前文提到,在“巨浪一号”研制攻关期间,“台、筒、艇”的每一步都失败过,这说明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讨程中是非常常见的。故填“司空见惯”。
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的方法是首先找到主干,即提取主语、谓语、宾语等中心词作为主干句,然后把余下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单独拿出来作为句子存在即可。
从“整个团队按照……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部分可以提取出句子的主干:整个团队开始“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
剩下的句子由“先……再……最后”三个连词引导。第一个分句中,“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已经是极为简洁的表述,可以保留;第二个分句由“以”字组合成了一个复合句式,可将其拆分为两个单句:“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模拟水下发射的环境”,最后一个分句也已经较为简洁,可全部摘录。最后,把以上句子组织在一起,便可得出答案。答案也可以表述成:“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规划是这样的:整个团队先在陆地上的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模拟水下发射的环境,最后一步进行潜艇发射
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首先明确设问的内容。画横线句子先对研究失败的意味进行提问,并从辛苦白费,工作更艰苦,可能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格局中改变赛道三方面进行回答,充分阐述了研究失败所带来的影响。
再看排比的使用。在设问的答句中,连用三个“意味着”,句式整齐,很有节奏感,回答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的同时,在影响的程度上,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阐述由此带来的后果。研究失败的后果如此严重,可失败却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的事情,足以说明航天研发过程的艰难。
而设问和排比都有突出强调的作用,由此可以概括出强调航天研发过程艰难的信息,而这些艰难困苦,无不烘托了航天工作者的艰辛以及这一工作的重要地位或价值意义。综合分析后,再组织答案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结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10.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成熟具体化为可见的光辉,生动形象地表现苏东坡脱胎换骨的成熟特点。2.原文增加的两句话:①突出几部作品要产生的重要价值和意义;②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表达的目的;③增强了文章抒情性和文学性,语言富有气势。
【解析】本题考查叙述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将“成熟”比作“光辉”,运用了暗喻的手法,将抽象事物具体化,表现了苏东坡脱胎换骨的成熟的特点。
11.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文增加的两句话:“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可知,采用了比喻修辞,主要是揭示出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作品要产生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同时,这句话将苏轼的作品引入其中也使这篇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起到了强调突出的目的;
“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增强了文章抒情性,使文章的抒情更加充分,打动读者。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
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1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是比喻,本体为“它的内部和种子”,喻体为“有生命流动的鲜血”,相似点为鲜红色。
A.拟人,“溅泪”“惊心”分别赋予花、鸟人的情态。
B.比喻,把“拉弓时弓弦的响声”比喻“特别响的雷声”。
C.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夸张说蜀道的高险。
D.借代或互文,“管弦”借代指音乐,“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应是“主人和客下马,主人和客在船”。
故选B。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北方人好吃,但吃得不像南方人那么讲究和精致,菜品味重色暗,所以真正能上得了席面的很少。不过寻常百姓家也是不需要什么席面的,所以那些家常菜一直是我们的最爱。如果不年不节的,平素大家吃得都很简单。由于故乡地处苦寒之地,冬季漫长,寸草不生,所以吃不到新鲜的绿色蔬菜。我们食用的,都是晚秋时储藏在地窖里的菜:土豆、萝卜、白菜、胡萝卜、大头菜、倭瓜。当然还有腌制的酸菜和夏季时晒的干菜,有豆角干、西葫芦干、茄子干等等。人们喜欢吃炖菜,冬天的菜尤其适合炖。将一大盆连汤带菜的热气腾腾的炖菜捧上桌,寒冷都被赶走了。人们喜欢把主食泡在炖菜中,比如玉米饼和高粱米饭,一经炖菜的浸润,有如酒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滋味格外醇厚。而到了夏季,炖菜就被蘸酱菜和炒菜代替了。园田中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等等,都适宜生着蘸酱吃;而芹菜、辣椒等则可爆炒。这个季节的主食就不像冬天似的以干的为主了,这时候人们喜欢喝粥,芸豆大碴子粥、高粱米粥以及小米绿豆粥是此时餐桌的主宰。
13.下列对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判定,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比 比喻 比拟 B.比喻 借代 对偶
C.借代 对比 排比 D.比拟 对偶 排比
1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园田中黄瓜、青葱、生菜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都适宜生着蘸酱吃”,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
【答案】
13.A
14.①原句将几种蔬菜独立成句,强调了菜的品种之多。②原句使用短句,句式活泼,节奏明快。③原句表述口语化,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一致。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北方人好吃,但吃得不像南方人那么讲究和精致,菜品味重色暗”,这是对比;
“寒冷都被赶走了”,把“寒冷”当作人来写,这是比拟;
把玉米饼和高粱米饭经炖菜的浸润比为“有如酒经过了岁月的洗礼”,这是比喻。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园田中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等等,都适宜生着蘸酱吃
“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原句将几种蔬菜一一罗列出来,独立成句,强调了菜的品种之多。
“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等等”等都是短句,句式活泼,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呀”表述口语化,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一致。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能不能有收获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燕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见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听不见了,他们的心又开始沉甸甸地往下沉了。心是这样地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但心里却快活:巴不得多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了,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15.请结合文本,分别说说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1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上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遇到难事就推,遇到好事就抢,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些为好。
B.AI可以学习任何“投喂”给它的内容,以便训练出一个完整、可用的模型。
C.“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
D.“包身工”的身体,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带工的老板。
【答案】15.①“屑屑索索”是象声词,形容细碎声,写出了蚕吐丝的声音。老通宝和儿子连这样细小的声音都能听见,衬托出他们对蚕吐丝结茧的关注、重视;2“忍不住”表示抑制不住,不由自主。老通宝和儿子不由自主地想笑,体现他们想象丰收时的喜悦心情;3“沉”指没入水中或往下降。这里写老通宝和儿子的心“往下沉”,突出他们听不到蚕声时内心的紧张、担忧。
16.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大四大娘的主观感受,突出四大娘看到成片的“蚕花”后内心的激动、喜悦,增强感染力和语言的生动性,引发读者联想。
17.B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词语含义和作用的把握能力。
“屑屑索索”,象声词,形容细碎声。本处是用来描写山棚上蚕吐丝的细碎声音。老通宝和他的儿子蹲在地上,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能够听到这样细碎的声音,从而表现出他们二人对蚕吐丝结茧的关注、重视。
“忍不住”表示抑制不住,不由自主。老通宝和他的儿子将所有的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他们听着山棚上蚕吐丝的细碎声音,就仿佛看到了丰收时的景象,所以他们不由自主地想笑,体现了他们想象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沉”指没入水中或往下降。本处是说老通宝和他的儿子将所有的钱和精力都投入到养蚕当中了,当他们突然听不到蚕吐丝结茧的声音时,他们的心就往下沉,写出了他们内心的紧张和担忧。
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本处写四大娘的心好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嗓子眼显然不可能真的会蹦出来,这是四大娘挑开芦帘角看到的成片的“蚕花”时的主观感受,因为成片雪片,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这也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来没见过的。可见此处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四大娘看到这一景象时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夸张能够增强文章的表达能力,增强感染力,使文章表达更加地生动,引发读者的想象。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上山”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引号表示讽刺和否定;
B.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C.引号表示引用;
D.引号表示特定称谓。故选B。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同的书,①。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气吞山河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了生命的热情;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神秘的幻想;优美的诗歌,是清丽的茉莉,读过之后连鼻尖似乎都带着墨香,仿佛我们的身心都沐浴在清香之中……这些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着我们每一段闲暇的时光,让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书,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就像石楠花一样,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有些书商,为了节省成本,谋得高利润,便会采用盗版的方式印刷书籍。那样的书,不仅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②。千万不要让这种书进入我们的视野,杜绝那一丝丝臭味腐蚀我们的心灵,从而影响我们美好的心情。
书香默默入心来,书能提升你的气质。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我想说,③。每一缕书香,都会遍历你全身的经脉,让你的气质散发着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爱读书的人,举手投足之中透出一种优雅感,身上散发着清淡的书卷味,灵魂里沐浴着浓郁的书墨香。有一种气质,会从书韵中获得升华,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18.请指出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9.请在文中划横线的三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
18.①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写出散文集、历史书、小说故事、诗歌或淡雅,或浓郁,或奔放,或清丽的特点,突出不同种类书籍独特的风格。②排比手法,句式整齐,增强气势,更能表达不同品类书籍对人心灵特殊作用,表达作者对不同种类书的喜爱之情。③拟人手法,赋予小说以人特质,突出小说不甘落后的特点。 19.①会散发不同的馨香 ②也损害了读者利益 ③你的气质里藏着那一缕缕书香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分别把散文集比作康乃馨,把历史书比作泡桐花,把小说故事比作芍药,把诗歌比作茉莉,分别突出其淡雅、浓郁、奔放、清丽的特点,更加形象地写出不同书籍不同特点。
四个排比句子,基本结构为“……是……可以……”,句式较为整齐,节奏感强,有音韵美,增强语言气势,从不同方面突出不同品类的书籍的作用,或让人沉静,或让人充满热情,或让世界充满神秘,或让人身心沐浴清香,写出书籍对人心灵特殊作用。
“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是拟人手法,突出小说的不甘落后,要与其它书籍争一席之地的特点。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上文是一个主语“不同的书”,后面应该填写书的具体作用,并且结构为动宾结构,同时,本句应为中心句,能够引领起下文的内容;下文通过四组句子分别写不同的书可以有不同的书香,故填写“会散发不同的馨香”。
第二空:大语境:上文写有的书粗制滥造,有的书商采用盗版,都影响了书籍的正常“书香”;下文写“我们”要如何对待这样书。小语境:结合上句内容,一是关联词语“不仅”,下句中也要有关联词语的照应;二是上句写作对象“创作者”,下文的写作对象应该是“我们”,即读者;三是“权益”,下文也应填与之同义的内容,故填写“也损害了读者利益”。
第三空:上文提到书香能提升气质,下文写书香浸润全身。同时,结合上句是“有人说”,下句是“我想说”,可知“说”后面的内容在形式上、结构上应该是一致的,根据“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的形式,和文段中重点记叙“书香”的内容,故填写“你的气质里藏着那一缕缕书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1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应用专题二:赏析修辞手法及效果
(原卷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栾树是一棵高大的树,一棵树的颜色就是一整个秋天。我生活的小城秋意渐浓,正浓在那一片片金黄的栾树叶上,也浓在那飘香万里的桂花中。看那栾树,挺拔的身姿矗立在路旁,一身金黄,宛如用黄金雕刻而成,阳光下( );那些叶子宛如一只只金黄的蝴蝶,在风中翩翩起舞,将秋天的韵味演绎得( )。栾树的美丽并不只是外表,它的花朵同样让人惊艳,它们如同一个个精致的小灯笼,挂在树上,为秋天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浪漫。
再看那桂花,它没有栾树的挺拔身姿,没有栾树叶子的金黄灿烂,却以其独特的芬芳征服了人们的心灵。桂花的香,是那种清新而悠远的香,是那种令人( )的香。每当秋风掠过,那淡雅的香气便四溢开来,弥漫在空气中,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中。而桂花的叶子,形状独特,生命力顽强,不论春夏秋冬,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1.给文中括号部分填上合适的成语。
2.整个文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望着香雪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你就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哦,香雪》)
B.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故都的秋》)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塘月色》)
D.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骆驼祥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________。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________,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________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目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________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络绎不绝 原汁原味
B.相互映衬 热闹非凡 连绵不断 原汁原味
C.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连绵不断 汁醇味正
D.交相辉映 热闹非凡 络绎不绝 汁醇味正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B.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C.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D.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①。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②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筒、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③的。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结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
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1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北方人好吃,但吃得不像南方人那么讲究和精致,菜品味重色暗,所以真正能上得了席面的很少。不过寻常百姓家也是不需要什么席面的,所以那些家常菜一直是我们的最爱。如果不年不节的,平素大家吃得都很简单。由于故乡地处苦寒之地,冬季漫长,寸草不生,所以吃不到新鲜的绿色蔬菜。我们食用的,都是晚秋时储藏在地窖里的菜:土豆、萝卜、白菜、胡萝卜、大头菜、倭瓜。当然还有腌制的酸菜和夏季时晒的干菜,有豆角干、西葫芦干、茄子干等等。人们喜欢吃炖菜,冬天的菜尤其适合炖。将一大盆连汤带菜的热气腾腾的炖菜捧上桌,寒冷都被赶走了。人们喜欢把主食泡在炖菜中,比如玉米饼和高粱米饭,一经炖菜的浸润,有如酒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滋味格外醇厚。而到了夏季,炖菜就被蘸酱菜和炒菜代替了。园田中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等等,都适宜生着蘸酱吃;而芹菜、辣椒等则可爆炒。这个季节的主食就不像冬天似的以干的为主了,这时候人们喜欢喝粥,芸豆大碴子粥、高粱米粥以及小米绿豆粥是此时餐桌的主宰。
13.下列对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判定,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比 比喻 比拟 B.比喻 借代 对偶
C.借代 对比 排比 D.比拟 对偶 排比
1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园田中黄瓜、青葱、生菜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都适宜生着蘸酱吃”,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能不能有收获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燕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见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听不见了,他们的心又开始沉甸甸地往下沉了。心是这样地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但心里却快活:巴不得多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了,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15.请结合文本,分别说说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1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上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遇到难事就推,遇到好事就抢,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些为好。
B.AI可以学习任何“投喂”给它的内容,以便训练出一个完整、可用的模型。
C.“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
D.“包身工”的身体,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带工的老板。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同的书,①。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气吞山河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了生命的热情;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神秘的幻想;优美的诗歌,是清丽的茉莉,读过之后连鼻尖似乎都带着墨香,仿佛我们的身心都沐浴在清香之中……这些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着我们每一段闲暇的时光,让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书,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就像石楠花一样,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有些书商,为了节省成本,谋得高利润,便会采用盗版的方式印刷书籍。那样的书,不仅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②。千万不要让这种书进入我们的视野,杜绝那一丝丝臭味腐蚀我们的心灵,从而影响我们美好的心情。
书香默默入心来,书能提升你的气质。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我想说,③。每一缕书香,都会遍历你全身的经脉,让你的气质散发着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爱读书的人,举手投足之中透出一种优雅感,身上散发着清淡的书卷味,灵魂里沐浴着浓郁的书墨香。有一种气质,会从书韵中获得升华,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18.请指出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9.请在文中划横线的三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