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模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模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6 14:24:02

文档简介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B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理解并分析的能力。
A.“都产生了”错误,把未然当已然。原文中“如今……典型传播……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不能表明其已经产生巨大功绩。
C.“所以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不属于典型传播”错误。由原文中“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大众媒介再现历史、建构历史的过程”可知,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就是一次不断变化的典型传播,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迁。
D.“透过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变迁……获得现实社会强有力的精神力量”错误,偷换概念。从原文“通过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精神力量”可知,能给我们带来精神力量的不是“形象的变迁”,而是“典型人物媒介形象”。
故选B。
C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错误,于文无据。原文为“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没有说“必然会滋生”。
故选C。
C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由原文“典型传播是媒体通过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去反映、倡导某种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样式”“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演化的过程”等内容可知,“典型人物媒介建构”具有“通过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去反映、倡导某种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样式”“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演化的过程”的特征。
A.讲述八位共和国功勋人物的故事,属于“典型人物媒介建构”范畴。
B.讲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的事迹,属于“典型人物媒介建构”范畴。
C.媒体对于“李佳琦事件”的评论,不属于“典型人物媒介建构”范畴。
D.讲述全国“时代楷模”魏德友的事迹,属于“典型人物媒介建构”范畴。
故选C。
4. ①论证结构上: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证,开门见山提出“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的中心论点,然后从媒介建构、集体记忆、社会语境等角度分析论证了中心论点,最后作出了“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表征在本质上还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的结论。
②论证方法上:材料二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如列举电视剧《焦裕禄》的诸多细节来论证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
③论证语言上:材料二的论证语言严密,准确,逻辑性强。如原文中对于“媒介建构”“集体记忆”等核心概念的阐述用语准确,整体的论证语言也理据充分,符合逻辑。
5. ①在价值观念传达方面:要传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和情感诉求的渠道。
②在主题表达方面: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并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
③在处理现实与历史的关系方面:要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人物过去的事件为解决当下问题做出回应。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论证结构上看,材料二共分为三层,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的中心论点;然后,第二、三段“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另一方面,集体记忆是经由文化的、社会的因素联结起来的‘想象的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对焦裕禄集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的一种表现”“回到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从媒介建构、集体记忆、社会语境等角度分析论证了中心论点;最后,第四段作出了“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表征在本质上还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的结论。
从论证方法上看,从第三段“回到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典型报道的形式将焦裕禄突出建构为‘困境中的英雄’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再到上个世纪90年代电影《焦裕禄》上映……”可知,材料二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如列举电视剧《焦裕禄》的诸多细节来论证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
从论证语言上看,从“从历史发展来看,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曾先后以报纸、电影、电视剧为载体,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媒介形式对于焦裕禄形象建构的侧重点有所差异……”“集体记忆是经由文化的、社会的因素联结起来的‘想象的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它虽然是关于过去的概念,但并不仅仅只指涉过去,它是连接现在与过去的桥梁……”可知,原文中对于“媒介建构”“集体记忆”等核心概念的阐述用语准确,整体的论证语言也理据充分,符合逻辑。可见,材料二的论证语言严密,准确,逻辑性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越是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来引导,典型人物报道可以用新闻的手法在某一社会层面提供多种不同的典型形象,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情感诉求的渠道”可知,在价值观念传达方面:要传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和情感诉求的渠道。
结合材料二第二段“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媒体作为政党和政府的喉舌,首先就承载着政治宣传、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必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在每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等分析,在主题表达方面: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并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
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在每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对焦裕禄集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的一种表现”分析,在处理现实与历史的关系方面:要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人物过去的事件为解决当下问题做出回应。
B
7. A
8.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画像”时的诸多情节与“舅妈”密切相关,如“舅妈”找到全家福,“画像”才得以继续。
②侧面衬托人物。“舅妈”对小卿母亲一系列不正常行为的介绍,侧面印证小卿母亲的革命者身份。
9. ①第一层波折:舅妈请师傅来画像结果照片突然找不到了,不见的原因是被小卿烧掉了。
②第二层波折:虽然小卿烧掉了照片,但是舅妈在家里找到一张全家福。
③第三层波折:师傅开始画像,就在画像即将完成时,这副画像却突然不见了。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但师傅在舅妈真诚的邀请下,不得不冒险,最终凭借高超画技高度还原了照片”错误,“师傅掐灭香烟,盯着模糊不清的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舅妈焦急地催师傅:‘您倒是给个准话,行不行啊?’师傅再次把照片拿近端详着,‘好吧,就它吧。’他平静地说。”“师傅缓缓睁开眼,……他画得很慢,比平时要慢许多”“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到第四天,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师傅闭上眼,没有说一句话”“他打着了火,他在烧什么东西”,从一系列师傅行为的分析,师傅愿意画像,并非是因为舅妈真诚的恳求,而是另有隐情。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A.“行文中浓墨重彩的两处枪声”错误,原文“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隐隐约约的枪炮声”“遥远的枪炮声终于来到了城外,清晰而响亮”,文字不多,应为轻描淡写的两处枪声。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依据原文对舅妈的描绘,“舅妈一时也没了主意,一直埋怨小卿”“小卿舅妈回来了。把一张泛黄的全家福递给我师傅”“舅妈焦急地催师傅”,可知舅妈角色,推动情节的发展。“画像”时的诸多情节与“舅妈”密切相关,如“舅妈”找到全家福,“画像”才得以继续。
“舅妈坐在一边,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数落小姑子的欲望。她说:‘这兵荒马乱的世道,您说一个年轻女子,不好好在家,找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守着自己那个小家,好好过活。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谁知道她找的那个男人是谁,是干啥的。是好人还是坏人。她都自己决定了,也不让我们参考一下意见,甚至都不让我们见上一面。您说,哪有这样的。’”,舅妈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了人物。“舅妈”对小卿母亲一系列不正常行为的介绍,侧面衬托印证了小卿母亲革命者的身份。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师傅说:‘照片呢?’舅妈只找到了一本薄薄的相册,里面的照片却不见了。舅妈问小女孩:‘小卿,照片呢?’小卿指了指墙角处放着的一个红花的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这里。’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低头观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怪不得我刚才一直能闻到一股淡淡的烧焦味。没有照片,等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师傅面露难色,对舅妈说:‘没有照片,我画不出来。你还是另请高人吧。’”,第一层波折:舅妈请师傅来画像结果照片突然找不到了,不见的原因是被小卿烧掉了,画像不能进行了。
“舅妈一时也没了主意,一直埋怨小卿。最后经师傅提醒,回家去找”“小卿舅妈回来了。把一张泛黄的全家福递给我师傅”,第二层波折:虽然小卿烧掉了照片,但是舅妈在家里找到一张全家福,画像又可以继续了。
“第五天一早,我们就赶到了小卿家。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借着淡淡的月光,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一个人,他打着了火,他在烧什么东西。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第三层波折:师傅两次画像,就在每次画像即将完成时,画像却突然不见了。
10. CEG
11. A
12. C
13. (1)更何况用三个小州破落疲敝、困顿至极的残余势力,来抵挡全天下的力量,他们的失败很快就会到来。
(2)(殷高宗)凭天子的威严,讨伐叛国,三年才战胜(攻下),算不上晚。
14. ①阐明叛贼势微力衰、不堪一击之现状,树立皇帝必胜之信心;
②揭示优柔寡断、当断不断之危害,劝说皇帝当机立断,痛下平叛之决心;
③着眼国家利益、百姓安危、皇帝尊严,劝说皇帝善始善终,坚持平叛之恒心。
(2分一点,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得满分)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本来就应当把尽力杀敌作为自己的忠心,如果地方形势已经到了穷尽的地步,不能再作恶的,不要有过分的杀戮。
“以尽敌为心”是固定结构,“以……为”不能断开,“心”后C处断开;
“形势已穷”是主谓句,后面E处断开;
“不能为恶者”中的“者”一般放在句子末尾,其后G处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互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我”。句意:朝廷内外互相呼应。/屈驾来看望我。
B.正确。使……困惑;迷惑。句意:来使陛下的圣听困惑。/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C.正确。因此;用来……的。句意:因此要先在内心有决断。/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D.正确。泰山压顶:比喻遭遇到极大的压力和打击。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速战是关键”错。原文“在陛下断与不断耳”“所以要先决于心”,可见“决断”是关键。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况”,何况;“困剧”,困顿至极;“当”,抵挡;“立而待”,很快就会到来。
(2)“威”,威严;“伐”,讨伐;“克”,战胜、攻下;“以为”,认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虽时侵掠,小有所得,力尽筋疲,不偿其费……况以三小州残弊困剧之余,而当天下之全力,其破败可立而待也”可知,阐明叛贼势微力衰、不堪一击之现状,树立皇帝必胜之信心;
②由“然所未可知者,在陛下断与不断耳……所以要先决于心,详度本末,事至不惑,然可图功”“迟疑不断,未有能成其事者也”可知,揭示优柔寡断、当断不断之危害,劝说皇帝当机立断,痛下平叛之决心;
③由“陛下持之不坚,半涂而罢,伤威损费,为弊必深,所以要先决于心,详度本末,事至不惑,然可图功”可知,着眼国家利益、百姓安危、皇帝尊严,劝说皇帝善始善终,坚持平叛之恒心。
参考译文:
臣认为淮西这个只拥有三个小州的地方,自从节度使吴少阳生病之后,也就是去年春夏以来,其子图谋造成了今日叛乱之事。手拿兵器的士卒,四处侵扰掠夺;农夫织妇带着幼童弱子,在后面供给粮饷。虽然不时侵犯掠夺,也有小的收获,但他们必然筋疲力尽,得不偿失。又听说饲养的马匹很多,自半年以来,都开始喂养粮食。这好比有人有十个丁夫的力量,但从早到晚,常常大声呼叫跳跃,势必不能支撑长久,必会使自己疲劳困乏。乘着他们的力量衰弱时,三尺高的儿童就能置他们于死地。更何况用三个小州破落疲敝、困顿至极的残余势力,来抵挡全天下的力量,他们的失败很快就会到来。然而不能预料的,在于陛下决断还是不决断罢了。士兵不多,不足以一定取得胜利。一定能取得胜利的军队,一定在于速战速决,士兵多可是作战不迅速,那么所耗费的一定多。两个地界之间,战场之上,每天都互相攻打劫掠,一定有杀死和受伤的。靠近贼人的州县,用各种理由征发徭役,农夫织妇,不能安于本业。偶尔还会遇到水旱灾害,百姓十分愁苦。在这样的时候,那么人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来使陛下的圣听困惑。陛下持守不坚定,半途而废,损伤了朝廷威严,也损失了巨大的花费,造成的弊端很深,因此要先在内心有决断,在仔细揣度事情的过程,事情就会到不迷惑的地步,然后可以图谋功业了。作为统帅,在阵前尽力去冲锋;而作为参与谋划的人,在后方尽心侍奉。这样朝廷内外互相呼应,功业就会成功。从前殷高宗,是十分圣明的君主。凭天子的威严,讨伐叛国,三年才战胜(攻下),算不上晚。志向在于成功,不计较花费,《传》说:“决断之后施行,鬼神也会避开他(给他让道)。”迟疑不能决断,没有能够办成事的。臣错承皇上的恩宠,掌管诏令文告,地位亲近,职责重要,不同于一般的官员,总是想要竭尽愚拙的诚心,来献出一点作用。认真分条列出平贼的事情,一一写下,列在后面:
一:蔡州的士兵,被吴元济胁迫,于是和王师作战。推究这件事的根本,都是国家的百姓。无论是作战还是不作战都是死,实在是值得怜悯同情。应该明确命令各路军队,使他们深入领会这个意思。在作战的时候,本来就应当把尽力杀敌作为自己的忠心,如果地方形势已经到了穷尽的地步,不能再作恶的,不要有过分的杀戮。
一:《论语》说:“想要快,就不能达到目标;贪图眼前的小利益,那么大事就干不成。”臣认为淮西是三个小州汇聚的地方,吴元济又很平庸愚蠢,而陛下凭借圣明英武的姿态,使用四海九州的力量,除去这样的小贼寇,难易就可以知道了。用泰山压鸡卵也不值得比喻。
15.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表明了苏轼的志向,他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理解错误,应是“表明了董传的志向,他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
16.①“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气”指“气质”,这一名句蕴含着鲜明的情感态度,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②这一名句还阐明了读书与气质的联系,强调了饱读诗书可以培养人的高雅气质,充满着理趣。(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句的能力。首先通读诗歌,理解大意;然后结合全诗,分析诗句蕴含的“情”和“理”;最后整合答案,分点作答。
17.(1)仁以为已任 死而后已
(2)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3)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18.①舞文弄墨(纸上谈兵) ②杂乱无章(乱七八糟) ③志同道合(意气相投)(每处1分,如有符合语境的其他成语,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舞文弄墨:故意玩弄文字技巧。②杂乱无章:形容事情非常杂乱,各种东西混乱地放在一块儿。③志同道合:形容彼此志趣一致。
19.示例:怎能说鲁迅吝啬自己的时间呢?他常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热心地接待上门求教的青年。(每处错误修改正确得2分。如有其他修改方式,修改后无语病且不改变原意的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①不合逻辑(否定不当),删除“吝啬”前面的“不”;②搭配不当,将“接洽”改为“接待”。
20.①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涨②空喊多年仍难根本解决―③难以保证农民有稳定的种菜收益21.①“姜你军”“蒜你狠”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姜你军”,即将你军;“蒜你狠”,即算你狠。老百姓戏说姜、蒜等价格疯涨的现象幽默风趣。
②“过山车”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形容蔬菜的价格忽高忽低。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第一空,结合上文“蔬菜‘过山车’行情中有供求的原因”,此处是说“目前的生姜、大蒜涨价”是因为供不应求造成的,推断①处可以填入“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涨”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下文“以致老百姓抱怨”,推断②处是说“社会普遍反映的……多重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可以填入“空喊多年仍难根本解决”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结合“蔬菜价低”对应前文的“菜贱伤农”,推断③处是说农民种菜缺少收益,可以填入“难以保证农民有稳定的种菜收益”之类的内容。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结合语境“‘姜你军’‘蒜你狠’等这些调侃的背后,是老百姓对农产品价格的不满”可知,“姜你军”“蒜你狠”用同音字来代替本字,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姜你军”,即“将你军”;“蒜你狠”,即“算你狠”。此处运用谐音的修辞手法,耐人寻味,增加了幽默感和趣味性,使老百姓戏说姜、蒜等价格疯涨现象表达得幽默风趣,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合语境“蔬菜‘过山车’行情中有供求的原因”分析,此处的“过山车”用了比喻手法,把蔬菜价格极不稳定的情况比作“过山车”,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蔬菜价格的忽高忽低,能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富有的感染力。
22.这是一道话题类材料作文题。参考立意:
(1)竞争让人更快进步。
(2)互助才是竞争的最高境界。
(3)不追名逐利,不争是一种态度。高2022级仁寿县第三学期期末模拟联考试卷
语 文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典型传播是媒体通过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去反映、倡导某种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样式。在以往,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榜样示范、政策宣传、凝聚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历史功绩不可抹煞;如今,发生了巨大变迁的社会无疑仍然需要极具感召力、代表时代精神内核的精神楷模,而典型传播在现时的社会整合功能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
一方面,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现时社会还是一个同质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典型的认识与实践功能仍然是有效的”。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越是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来引导,典型人物报道可以用新闻的手法在某一社会层面提供多种不同的典型形象,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情感诉求的渠道。
(摘编自麦尚文《中国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研究》)
材料二
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从历史发展来看,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曾先后以报纸、电影、电视剧为载体,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媒介形式对于焦裕禄形象建构的侧重点有所差异。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大众媒介再现历史、建构历史的过程,而在信息社会中,大众媒介对历史的再现无疑是建构人们集体记忆的一种重要机制。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不同的媒介形象事实上在建构着不同的集体记忆。因此,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实际上涉及到媒介建构和集体记忆两个方面。
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我们知道,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的同时,总会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媒体作为政党和政府的喉舌,首先就承载着政治宣传、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中国的焦裕禄是共产党员干部的模范代表,对焦裕禄这一模范人物形象的建构事实上正是中国政府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因而,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必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另一方面,集体记忆是经由文化的、社会的因素联结起来的“想象的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它虽然是关于过去的概念,但并不仅仅只指涉过去,它是连接现在与过去的桥梁。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总是受到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心态的影响,在每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对焦裕禄集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的一种表现。
回到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首先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典型报道。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方面整个社会的阶级意识、革命色彩还很浓厚;另一方面,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典型报道的形式将焦裕禄突出建构为“困境中的英雄”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再到上个世纪90年代电影《焦裕禄》上映,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步入正轨,社会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的业绩。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因此,电影着重建构了焦裕禄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正是意在通过这一集体记忆来重新拉近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那么,现在的电视剧《焦裕禄》所建构的焦裕禄形象及相应的集体记忆又是如何与当下的现实语境相契合的呢?细细究之,也不难发现其内在关联。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的浪潮如今正势不可挡地涌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领地却多有荒芜。电视剧《焦裕禄》将另一种人生哲学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剧中,焦裕禄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衣裳,奔波于泥土地中。可以说,他对信仰的坚持和对理想的执着正是当下物欲社会所最缺乏的一种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当时官与民之间关系疏离的现状却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电视剧《焦裕禄》通过诸多细节讲述了作为党员干部的焦裕禄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他在寒冷的冬夜给偏远的公社送去棉衣,他亲力亲为给老百姓解决买煤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细节进行影像还原,焦裕禄形象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剧中得以凸显,而这种精神无疑是对当下党员干部的一次心灵洗礼。毋庸置疑,电视剧《焦裕禄》所展现的人和事与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呼唤的是对过度发展的消费主义的一种反思和对日渐疏离的官民关系的一种矫正,电视剧所建构的集体记忆也因此具备了独特的时代意义。
综上所述,从新闻报道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表征的不仅仅是时间流逝所带来的变化,抑或是传播形式的创新,在本质上它还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透过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我们所观照的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就当下而言,和谐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这方面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期盼,通过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能将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以集体记忆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社会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蔡琪、曹慧丹《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发展》)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有关“典型传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作为一种媒体传播样式,典型传播都产生了巨大的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
B. 目前,我国社会同质化程度高,结构复杂,转型速度快,因此,典型传播的存在是很必要的。
C. 不同的时期、不同媒介形式对于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侧重点有所差异,所以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不属于典型传播。
D. 透过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变迁,我们可观照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获得现实社会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2. 下列对于作者观点的分析与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媒体要承载着政治宣传、维护社会稳定功能,因此媒介形象的建构一定要结合主流意识形态。
B. 集体记忆既指涉过去,又把过去和现在相连接,它的建构一定会与当时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
C. 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这成为电影《焦裕禄》重构焦裕禄形象的重要原因。
D. 电视剧《焦裕禄》凸显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可能从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当时官与民之间关系疏离的现状的作用。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典型人物媒介建构”范畴的一项是( )
A. 电视剧《功勋》讲述八位共和国功勋人物的故事。
B. 《科技日报》发表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C. 央视频王牌财经节目《王冠红人馆》,多名嘉宾针对李佳琦“低价协议”一事发表评论,多名专家认为其行为可能构成协议垄断行为。
D. 根据全国“时代楷模”魏德友事迹改编创作电影《守边人》。
4. 请简析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特点。(4分)
在新的时代,如果我们要拍一部以“英雄”为主角的电影,对于他的媒介形象的塑造,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才能使其形象具有典型传播的意义?请结合材料进行归纳。(6分)
(二)文学类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
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我师傅大约四十岁。我师傅杨宝丰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三年前,他来到城里,在南关开了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
师傅说:“照片呢?”
舅妈只找到了一本薄薄的相册,里面的照片却不见了。
舅妈问小女孩:“小卿,照片呢?”
小卿指了指墙角处放着的一个红花的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这里。”
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低头观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怪不得我刚才一直能闻到一股淡淡的烧焦味。
没有照片,等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师傅面露难色,对舅妈说:“没有照片,我画不出来。你还是另请高人吧。”
舅妈一时也没了主意,一直埋怨小卿。最后经师傅提醒,回家去找。
小卿噘起嘴巴,不满地对我说:“我娘没死。”
“那你娘去哪儿了?”
“找我爹去了。”
“那你爹去哪儿了?”
“我娘说,我爹去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知道。”
小卿舅妈回来了。把一张泛黄的全家福递给我师傅。
师傅掐灭香烟,盯着模糊不清的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舅妈焦急地催师傅:“您倒是给个准话,行不行啊?”
师傅再次把照片拿近端详着,“好吧,就它吧。”他平静地说。
我开始做准备。师傅着我打方格,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隐隐约约的枪炮声。
我放下笔,把铅笔放在打好格的素描纸旁,放大镜放在打好格的照片上,压好素描纸,看着师傅。师傅缓缓睁开眼,目光在纸上扫视一遍,起身,净手,擦干,揉揉眼睛,松松筋骨,然后端坐在桌子前,拿起铅笔开始画头像的轮廓。他画得很慢,比平时要慢许多。
舅妈坐在一边,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数落小姑子的欲望。她说:“这兵荒马乱的世道,您说一个年轻女子,不好好在家,找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守着自己那个小家,好好过活。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谁知道她找的那个男人是谁,是干啥的。是好人还是坏人。她都自己决定了,也不让我们参考一下意见,甚至都不让我们见上一面。您说,哪有这样的。”
师傅紧皱眉头。
她继续喋喋不休。
师傅手中的笔前行的速度越来越慢。
天擦黑的时候,师傅才把人像的铅笔稿画完。
第二天画像的过程仍然延续着昨日的艰辛。
以往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
往常,师傅画出一幅8开的人像,大约是一白天的时间。可是这次,到第四天,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
师傅疲惫不堪而虚弱地说:“明天早晨收尾。”
按照惯常的规矩,我把肖像画镇尺压住,嘱咐小卿和舅妈,别动那张画。第五天一早,我们就赶到了小卿家。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
舅妈把小卿喊进来,吼道:“前两天你把你娘的照片烧了,这次你又把画像弄到哪里去了?”她倔强地憋着眼泪,昂着头不回答舅妈的问话。
师傅安抚她:“没有人怪你。不关你的事。你别怕。”又拍拍她的头。
接着,师傅淡定地说:“我重新画。”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每一天下来,师傅都疲态尽显,像是经历了一场永无尽头的长跑似的。返回的路上,他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我不忍心地说:“师傅,要不我们放弃吧。”
师傅说:“不能。”
师傅回答得那么坚决。肩上画夹中的那张薄薄的素描纸仿佛有雕塑般的形态,厚重了许多。
又过了五天,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师傅闭上眼,没有说一句话。小卿和舅妈并排站在桌子旁,她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的存在。她们被那幅画像吸引了,静静地观看着基本成形的画像,一向爱说的舅妈,也变得沉默了,她盯着那幅画,我在她脸上看到了一丝羞愧。小卿看了一会儿,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她一直相信,她的母亲,一定会在某个黎明时刻,在她睁开眼的一瞬间,回到她的身边。现在,当她看到自己的母亲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她面前时,也许她意识到了那个黎明永远不会到来。
我照旧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
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借着淡淡的月光,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一个人,他打着了火,他在烧什么东西。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
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我盘下了那个小店,我继续着师傅未教授完的技艺,一边画像,一边等待着师傅回来。就像小卿等待她的母亲一样。又过了一年,遥远的枪炮声终于来到了城外,清晰而响亮。
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说想请我给她娘画张像。
我觉得这个陌生的姑娘有些眼熟:“好的,把照片给我。”
她摇摇头:“有照片,但不在我手里。”
我微笑着向她解释:“没有照片我画不了。”
“我是小卿。”她说。
我内心涌动着一般暖流,不知道是因为见到小卿,还是想到了当年画像时的师傅。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给她沏茶。我小心地问她: “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我一直在寻找我娘,我不相信她会丢下我不管。有一天,舅舅突然来到学校,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惊呆了,我越看,其中一个越像我娘,我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告诉我,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她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对我说,那是你爹。”
我跟着她来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在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那张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但他们四人快乐的笑容溢出了照片。我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她告诉我说,这就是你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开了一家画像馆。我这才知道,我师傅叫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讲述了一位画师应邀来为女孩小卿失踪的母亲画像的故事,时间背景从抗战时期绵延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
B. 虽然舅妈找来的照片模糊不清,但师傅在舅妈真诚的邀请下,不得不冒险,最终凭借高超画技高度还原了照片。
C. 小卿一直不相信母亲已经离世,直到看到第二张画像,才产生了动摇,最终接受了事实。作者细腻地描写出母女这样特殊的“见面”时女儿的心理变化。
D. 小卿母亲和画师杨宝丰是革命战友,小卿母亲牺牲了,杨宝丰以开画像馆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最后也牺牲了。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944年的春末”到“1951年的一天”以及行文中浓墨重彩的两处枪声,勾连了整篇小说的情节,脉络清晰,行文流畅。
B. 小说通篇没有一个形容抗战形势如何紧张凶险的句子,但师傅在画像时的一笔一画都仿佛是在枪林弹雨中穿行,令人压抑和恐惧。
C. “无法完成的画像”成为讲述人“我”心中的未解之谜,制造了悬念,也从侧面塑造了小卿母亲的悲壮形象。
D. 小卿母亲的画像历经波折始终无法完成,然而,一幅清晰动人的革命者画像却被作家用其满溢的情感与娴熟的技巧悄然完成了。
8. 小说中“舅妈”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作者以工笔画般的技巧为我们细致勾勒出层层波折,请在文中找出三处波折加以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淮西事宜状①(节选)
韩愈
臣伏以淮西三州之地,自少阳疾病,去年春夏以来,图为今日之事。执兵之卒,四向侵掠;农夫织妇,携持幼弱,饷于其后。虽时侵掠,小有所得,力尽筋疲,不偿其费。又闻畜马甚多,自半年已来,皆上槽枥。譬如有人虽有十夫之力,自朝及夕,常自大呼跳跃,初虽可畏,其势不久,必自委顿。乘其力衰,三尺童子可使制其死命。况以三小州残弊困剧之余,而当天下之全力,其破败可立而待也。然所未可知者,在陛下断与不断耳。夫兵不多,不足以必胜。必胜之师,必在速战,兵多而战不速,则所费必广。两界之间,疆场之上,日相攻劫,必有杀伤。近贼州县,征役百端,农夫织妇,不得安业。或时小遇水旱,百姓愁苦。当此之时,则人人异议,以惑陛下之听。陛下持之不坚,半涂而罢,伤威损费,为弊必深,所以要先决于心,详度本末,事至不惑,然可图功。为统帅者,尽力行之于前;而参谋议者,尽心奉之于后。内外相应,其功乃成。昔者殷高宗,大圣之主也。以天子之威,伐背叛之国,三年乃克,不以为迟。志在立功,不计所费。《传》曰:“断而后行,鬼神避之。”迟疑不断,未有能成其事者也。臣谬承恩宠,获掌纶诰,地亲职重,不同庶寮,辄竭愚诚,以效裨补。谨条次平贼事宜,一一如后:
一:蔡州士卒,为元济迫胁,遂与王师交战。原其本根,皆是国家百姓。进退皆死,诚可闵伤。宜明敕诸军,使深知此意。当战斗之际,固当以尽敌为心若形势已穷不能为恶者不须过有杀戮。
一:《论语》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臣愚以为淮西三小州之地,元济又甚庸愚,而陛下以圣明英武之姿,用四海九州之力,除此小寇,难易可知。泰山压卵未足为喻。
【注】①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故,其子元济自立,第二年,唐宪宗下令,出兵讨伐吴元济。但讨伐并不顺利,僵持不下。时为中书舍人的韩愈撰《论淮西事宜状》上书宪宗。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固当以尽敌A为B心C若形势已D穷E不能F为恶者G不须过H有杀戮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相,文中两处置于动词前,与“枉用相存”中的“相”意思和用法一样,译为“互相”。
B. 惑,有“困惑”之意,此处为使动用法,与成语“大惑不解”中的“惑”用法不同。
C. 所以,“因此”之意,不同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中的“所以”。
D. 泰山压卵,比喻以绝对优势轻而易举地压倒对方,其意思不同于成语“泰山压顶”。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韩愈在文章中首先分析了当时存在的现实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B. 百姓深受战乱之苦,既需要承担战争带来的沉重赋役,又时常遭受兵卒骚扰。
C. 韩愈认为,想要平定淮西叛乱,在决断、用兵、速战等策略中,速战是关键。
D. 韩愈具有政治远见和军事卓识,在国家有难之时上奏朝廷,提出了应对措施。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句5分)
(1)况以三小州残弊困剧之余,而当天下之全力,其破败可立而待也。
(2)以天子之威,伐背叛之国,三年乃克,不以为迟。
14. 韩愈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劝说皇帝下决心平定叛乱的?(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和董传留别①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②,眼乱行看择婿车③。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注]①这首诗是苏轼被罢官风翔签判,途经长安时临别留赠朋友董传的。苏轼任风翔签判时,董传与之交游。董传当时穷困潦倒,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②苏轼说董传没钱置办马匹,不能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③史有记载,在唐代进士放榜日公卿之家倾城选取佳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董传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光彩夺人。
B.颔联表明了苏轼的志向,他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
C.颈联苏轼说董传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却有机会被“择婿车”包围。
D.尾联苏轼希冀董传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扬眉吐气,可以向世俗之人夸耀。
16.这首诗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颂,因为这一名句“情”“理”交融,引人共鸣。请简要分析“腹有诗书气自华”蕴含的“情”和“理”。(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泰伯》中,曾子认为士人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樽”是中国古代盛酒的器具,常常出现在李白诗句中,比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鲁迅说:“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这其实也是他自己的写照。鲁迅认真、苦干的精神曾给郁达夫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郁达夫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鲁迅不是一个只会 ① 的空头文学家。有关《奔流》的校对、集稿、算发稿费等琐碎的事务,完全是鲁迅一个人效的劳。我所认识的和我们在同时做文字工作的人,大抵十个有九个都是把书斋弄得 ② 的。而鲁迅的书斋,却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整理得必清必楚。
为实现理想,要做的事很多,鲁迅除了自己埋头苦干,也一直在寻找 ③ 的战友,怎能说鲁迅不吝啬自己的时间呢?他常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热心地接洽上门求教的青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0~21小题。
蔬菜等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不时发生,影响到农民的正常生产秩序和农产品的供求周期,增加了市民的消费支出,强化了社会对价格通货膨胀的预期。“姜你军”“蒜你狠”等这些调侃的背后,是老百姓对农产品价格的不满。
蔬菜“过山车”行情中有供求的原因。目前的生姜、大蒜涨价和往年猪肉价格上涨类似,_ ① 。以生姜为例,去年我国生姜产地经历了干旱、雨涝等不利天气,生姜产量锐减;今年鲜姜虽已收获,但供求间又夹杂了存储习惯、观望心态等多重因素。蔬菜流通环节成本高,更给菜价波动加码。社会普遍反映的农产品产销不对接、从农民“菜园子”到市民“菜篮子”(经过了“菜农——菜贩——产地批发商——长途运输户——销地批发商——莱贩——市民”多个中间环节)的成本居高不下、生产信息指导不足等多重问题,_ ②_,以致老百姓抱怨,“光打雷,不下雨”。
菜贱伤农,莱贵伤民;蔬菜价低,_ ③ _;蔬菜价高,影响了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为了保护老百姓的“超市自由”,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农业信息体系、重视流通尤其是批发环节的调控、着力生活必需品供给的稳定、消除可能的囤积居奇等工作势在必行。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文中加点的词语幽默风趣、形象生动,请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竞争是一切事物的源流与主宰。”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这样描述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道德经》有云:“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又言:“水利万物而不争。”
“争与不争”,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