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秦王、安陵君、唐雎的形象特征;
2.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通过衬托、对比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习唐雎不畏强秦,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通过衬托、对比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习唐雎不畏强秦,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教学过程
读懂一则故事
(课前根据人物对话,在黑板上分角色书写人物对话的重点词句,根据板书背诵课文。)
(1) 分角色朗读课文
①前后桌组成合作组,分配好角色进行朗读训练
②教师提示朗读要求
准确、流畅、清晰;
把握节奏、语气、语调;
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2)请两个合作组到讲台处展示分角色朗读
(3)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诵读,可使学生对于文本内容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而且角色扮读的重要前提便是对人物此句此时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进而对下一环节人物形象的分析做一铺垫。
1、文中的秦王是对他的真实评价吗?请参考以下资料,思考如何评价秦王。
资料链接: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秦王扫六合》李白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李斯列传》
“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西汉]主父偃
秦王表面上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前倨后恭,但结合他的身份,也能判断出他是一个能屈能伸、真帝王、大气魄、隐忍的人。所以对于人物的评价要全面。
2、荆轲刺秦时要想尽办法藏匿凶器,最后才图穷匕见,那么,唐雎的剑是从哪里来的呢?
a、根据当时的法律,使臣上殿禁止携带武器;
b、唐雎没有接近秦王的机会,不可能是秦王之剑;
c、《战国策》介于子、史之间的古书,其中记载的有的是民间传说,有的引寓言故事(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曾参杀人),也有一些历史事实。此情节朱东润先生认为是虚构,不能视为真实的史料记录,《史记》中无此人。
d、作为小国之臣,在孤立无援之下能折服秦王,不辱使命,从道义上暗刺秦王不义,他坚守的是正义和尊严。秦国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料却为他人所屈,平衡了许多亡国者和将亡国者的心。真实与否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设计意图:学生接触知识的场所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且他们思维活跃,一些看似合理的不合理之处难以逃脱法眼。课堂上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以便更能理解唐雎的精神。
作业设计
1、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如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故事,和大家交流分享。
2、《战国策》的故事精彩动人,主要记叙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课后,看看书中策士(苏秦、张仪)、刺客(荆轲、聂政)等的精彩故事,任选一位,了解其生平事迹,领略人物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