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外国诗二首 未选择的路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幽寂(jì) 哽咽(yè) 蝉蜕(tuì) 九曲连环(qǔ)
B.炽痛(chì) 默契(qì) 祈祷(qǐ) 脑髓(suí)
C.犹豫(yù) 救济(jì) 憎恶(zēng) 嫉妒(jí)
D.确凿(záo) 气氛(fèn) 泥泞(nìng) 讪笑(shàn)
2.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屋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鲁迅过去使用的东西和书籍。
B.考试的考场是放在宽敞明亮的阅览室里举行的。
C.多彩多姿的汉语方言,记载着各地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风土人情,是了解研究地域文化的重要依据。
D.今年我省高校招收的自费生,是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最多的一年。
3.从诗《未选择的路》的哪句话中,能看出“我”对未选择的那条路的留恋( )
A.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B.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C.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D.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4.对《未选择的路》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仅描绘选择,而不说面临的选择内容是什么,使此诗具有了内涵的开放性。
B.这首诗具有象征意味,读后令人深思。
C.“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是诗人对自己年轻时错误选择的悔恨。
D.“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说明选择其中一种意味着对另一种的放弃,选择时应慎之又慎。
5.读诗《未选择的路》,属于诗人未选择的路的一项是( )
A.消失在丛林深处的有许多人走过的一条小路。
B.荒草萋萋
C.十分幽静
D.少有人过。
6.对诗歌主题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未选择的路(诗)是最好的。
B.表明诗人没有主意,后悔没选对路。
C.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大的选择,一旦确定了要走的道路,就会决定一生的命运。
D.诗人想两条路都走走。
7.下面对《未选择的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
B.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写出,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
C.本诗采用暗喻手法,表现了诗人不畏辛劳地追求事业成功的人生态度。
D.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8.下列对本课两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人格魅力。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语调亲切委婉,热诚坦率,让人觉得似乎诗人就在眼前与自己交谈。
C.《未选择的路》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指的是人生之路。这是一种比喻手法。
D.《未选择的路》一文中“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说明选择其中一条路意味着对另一条路的放弃,选择时应当慎之又慎。
9.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组是( )
竹,是上苍赏赐南山的肺,吐纳氧气,滋生水汽,_________。
①泻进山脚下的洼地
②凝结在叶尖化为晶莹的露珠
③汇成一泓清莹的静湖
④跌落岩缝汇聚成“丁冬”作响的山泉
A.①③④② B.②④①③ C.④③①② D.②③④①
二、综合性学习
10.综合性学习
为了引导学生文明健康上网,学校主办了“绿色上网”签名活动
(1) 请你为这个活动设计一句主题语
(2)为了配合这一活动,七年(2)班同学就中学生上网究竟是有害还是有益举行了一场辩论会。甲方说:中学生上网浪费了很多时间,且容易受不健康信息影响,一些学生犯错误就是因为上网的缘故,所以,我认为中学生上网有害无益。
你如果是乙方的主辩手,你将从哪两个角度来反驳?请在下列横线上做简要陈述:
A .
B .
(3)在活动中,你看见有位同学随手扔掉手中未吃完的方便面,旁边的同学批评他,而他却说:“你管得着吗?这是我的自由。”听了之后,你会对他说:
三、诗歌鉴赏
11.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
(1)这首诗的思路非常清晰,请分别用四字词语把四节内容概括出来。
(2)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作家曾经对“路”有过精彩的描述,试写出两句让我们共勉。
诗歌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____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助读资料一】
小婺从《唐诗鉴赏辞典》中得知:常建原诗颔联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后被易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助读资料二】
远山的风景越来越明净。几只与世无争的小鸟,悠然自得地在树枝上飞来跳去,红尘的风雨穿不过它们透明的思想。潭影潋滟着岁月,一年四季的轮回,在这里平静地交替。清清的水,把每颗躁动的灵魂,都荡漾成透彻的纯洁。
大自然的一切,人世间的一切,似乎在这所禅院里 ▲ 着,唯听到袅袅的钟磬,空灵地拂过了古刹的篱墙。
节选自《唐诗素描·题破山寺后禅院》(有删改)
12.结合【助读资料一】,说说颔联中用“竹径”好,还是“曲径”好?为什么?
13.请根据诗文的理解,为【助读资料二】 处填上一个适当的词。
14.结合【助读资料二】,谈谈你对该诗颈联和尾联的理解,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A.“曲”读qū。B.“祈”qí。C完全正确 D.“氛”读fēn
故答案为:C
【点评】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答案】C
【解析】【分析】修改病句,指对一句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使其不改变原意,句子更通顺,有一定条理。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A成分残缺;B前后矛盾;C用词不当;D词序颠倒;E搭配不当;F语义重复;G不合逻辑;H句式杂糅;I表意不明等。
A语序不当。“各式各样”是不能修饰“鲁迅” 改为:屋里陈列着鲁迅过去使用过的各式各样的东西和书籍。B句式杂糅,改为:考试的考场是放在宽敞明亮的阅览室里。或:考试是在宽敞明亮的阅览室里举行的。C 没有语病 D句式杂糅,改为:今年我省高校招收的自费生,是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最多的。
故答案为:C
【点评】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能力训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注意句子的病因。改病句时要对症下药。
3.【答案】C
【解析】【分析】C项流露出诗人的留恋之情。故选C。
【点评】主要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4.【答案】C
【解析】【分析】诗人没有后悔之意。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5.【答案】A
【解析】【分析】诗人选择的是与众不同的路。故选A。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诗的理解。
6.【答案】C
【解析】【分析】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应该慎重选择。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7.【答案】C
【解析】【分析】象征与比喻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①被象征的事物往往是抽象的,而喻体则多是具体的事物。②象征着眼于全文的构思,而比喻则常以句子的形式存在。③象征讲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神似”,而比喻只讲究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形似”。
C是一种象征手法。A、B、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表现手法的掌握。
8.【答案】C
【解析】【分析】象征与比喻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①被象征的事物往往是抽象的,而喻体则多是具体的事物。②象征着眼于全文的构思,而比喻则常以句子的形式存在。③象征讲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神似”,而比喻只讲究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形似”。
C是一种象征手法。A、B、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表现手法的掌握。
9.【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事物逻辑顺序的把握。水汽只有先凝结成露珠,才有可能汇成山泉,才有可能泻进洼地,进而形成湖泊。因此正确的排序为:②④①③。
故答案为:B
【点评】做好此题关键在于熟读句子,在认真体会的写作思路后,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排序。
10.【答案】(1)绿色上网,我也签名
(2)网络方便,快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那些同学之所以犯错误是因为他们自控能力不强
(3)示例: 同学,方便面是你的,但是环保的事却是大家的。只有大家一起努力,从小事做起,我们才能有一个更加环保、更加美好的生活,你说呢?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拟写主题语。主题语类似于宣传语。为某个活动拟写宣传语,所拟写的宣传语一定要主题突出,语意简洁明了,有号召性和鼓动性,一-般多采用对偶的修辞。据此可拟写为:绿色上网,我也签名。
⑵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由题意可知,作答时,应持有的观点是.上网是有利的,理由可以是网络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学生犯错是因为自控力不强。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述合理即可。
⑶ 本题考查劝说。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该随手扔垃圾的角度组织语言,注意语气不要太生硬。
【点评】⑴ 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的拟写要紧扣主题且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⑵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⑶解答劝说类的表述题一般包含几个部分:首先打招呼,这是与人沟通的第一步。其次肯定对方的工作是辛苦的,这是良好沟通的前提。然后摆明自己的观点,说清楚理由,有理有据让人信服。最后表达期望。
11.【答案】(1)驻足徘徊——作出选择——义无反顾——回顾往事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辛弃疾)
【解析】【分析】积累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点评】考查学生对课内知识的迁移。
【答案】12.【示例一】我认为“竹径”更好。“竹径”照应“高林”,且与“禅房”对仗更工整。“竹径”表示小路被竹掩映,更显环境之幽。
【示例二】我认为“曲径”更好。“曲径”形容小路弯弯曲曲,突出了环境之幽,符合禅门之中幽静意境,更切合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
13.寂静、静默(写到与“静”“藏”“幽”“隐”有关的词语都对)
14.诗人举目四望,那时艳阳高照,万物生辉;活泼小鸟自由欢飞在茂林修竹间,惹人羡慕。禅房前一池水潭,倒映着蓝天白云、茂林修竹,让人心生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此刻万物沉寂,只有钟磬声。诗歌借“山光”“鸟”“潭影”等意象展现禅院逍遥忘俗之意境,后又以声衬静,寄托遁世无闷之情怀。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1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对于“竹径”好,还是“曲径”好的问题可以见仁见智,言之有理即可。如认为“竹径”好,可从内容和意境、对仗的角度分析。前句有“初日照高林”,那么此处的“竹”字能与之照应;且"竹”的意象代表高洁,远离尘俗,更符合“寺庙”的环境,写小路被竹掩映,更显环境之幽;从节奏和对仗来看,“竹径”与"禅房”对仗工整,读来音韵和谐。如认为“曲径”好,可从意境和作者心情角度分析。“曲"代表"弯曲”,写小路弯弯曲曲,与后面的“幽处”更和谐,给人宁静深邃之感,符合寺庙幽静的特点,更能突出意境之美;同时这样的环境有荡涤人心的作用,切合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认为“竹径”更好。“竹径”照应“高林”,且与“禅房”对仗更工整。“竹径”表示小路被竹掩映,更显环境之幽。
【示例二】我认为“曲径”更好。“曲径”形容小路弯弯曲曲,突出了环境之幽,符合禅门之中幽静意境,更切合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
1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并用准确词语表达的能力。助读资料二是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散文化表达。诗歌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诗歌意境的特点是“幽静”。助读资料二很好地描绘了诗歌的意境,因此填入的词语应当与“静”有 关,如寂静、静默等均可。
故答案为:寂静、静默(写到与“静”“藏”“幽”“隐”有关的词语都对)
14.本题考查对诗文的赏析能力。诗歌颈联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人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此句选择了“山光"“鸟”“潭影”这些意象,描绘了一个澄澈洁净、万物和谐美好的意境。而小文也写到了这些意象,如“远山的风景越来越明净。几只与世无争的小鸟,悠然自得地在树枝上飞来跳去”;小文通过合理的想象,把意象的特征写得诗意而形象,极具画面感。如“悠然自得地在树上飞来飞去" ,很好地表现出了小鸟的自由与快乐。从语言上看,颈联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悦”和“空”,“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颈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而小文的语言也能够很 好地表现这样的境界,如“把每颗躁动的灵魂,都涤荡成透彻的纯洁”,让人产生一种空灵美好的感觉,同时语言风格与“禅院”特别符合,透着禅意。
故答案为:诗人举目四望,那时艳阳高照,万物生辉;活泼小鸟自由欢飞在茂林修竹间,惹人羡慕。禅房前一池水潭,倒映着蓝天白云、茂林修竹,让人心生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此刻万物沉寂,只有钟磬声。诗歌借“山光”“鸟”“潭影”等意象展现禅院逍遥忘俗之意境,后又以声衬静,寄托遁世无闷之情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