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6 17:46:3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中短语的类型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 妇孺皆知 中国加油 血气方刚
B.河中石兽 驿路梨花 任重道远 冠状病毒
C.耀武扬威 海阔天空 仙露琼浆 天涯海角
D.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抗击病毒 逢入京使
2.下列作家、作品、朝代或国籍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一棵小桃树》——贾平凹——当代作家——《秦腔》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俄国诗人——《自由颂》
C.《望岳》——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工部集》
D.《登飞来峰》——王安石——唐代政治家、文学家——《临川集拾遗》
3.下列对《登飞来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概括了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说登上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诗的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4.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5.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义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
6.对《登飞来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的第二句巧妙地化用前人诗句“鸡鸣见日出”,把“日出”改为“日升”,增添了画面的跳动感。
B.这首诗立意高远,感情奔放,表现出王安石高瞻远瞩的气概。
C.诗歌的后两句,一反前人“忧谗畏讥”之意,与《岳阳楼记》所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7.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二、默写
8.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   。
9.《登飞来峰》: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   ,   。
三、诗歌鉴赏
10.阅读《登飞来峰》,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观察下面两幅图画,可以作为这首诗插图的是   。
(2)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本诗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都表达了诗人的自信。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表达这种自信的。
(3)“仁者乐山。”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山”字或写山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   ”和“②   ”。(本试卷中的诗句除外。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1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2.《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多层含义。首先表明 ① 的哲理思考,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浮云”最早出自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为无实际意义的事物;李白在《送友人》中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用“浮云”比喻游子行踪不定;在本诗中,诗人借“浮云”指 ② 。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及诗人后来实行变法,与保守派坚决斗争的史实,本诗可说是战斗的宣言,表明作者在政治上有 ③ 的精神
13.陈子昂在登上幽州台后“怆然而涕下”,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落泪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A.都是主谓短语;
B.“任重道远”是并列短语,其余是偏正短语;
C.都是并列短语;
D.都是动宾短语;
故答案为:B
【点评】短语类型的判断,要学会结合词语的词性去分析。还可以将每一个短语想象成句子,再进行判断。
2.【答案】D
【解析】【分析】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故答案为:D
【点评】文学常识涉及重要作家作品、古代科举、官职、典故、书法、称谓等等。知识复杂零碎,考生要注重平时积累,多阅读、多总结、多记忆。
3.【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ACD三项正确;B、错。“闻说鸡鸣见日升”的意思是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以看到旭日升起。“鸡鸣见日升”仅仅是“闻说”而已。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做此类题目,看是否曲解愿意,张冠李戴;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
4.【答案】B
【解析】【分析】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这里的“千寻塔”是一个名词,“寻”是量词,不是寻找的意思,故B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答题时应注意,熟记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特征及其作用,结合每一个选项,准确识别作者所用的手法,并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依据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彩强烈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答案】D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林的意思。因此,D项理解不准确。A、B、C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C“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A、B、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分析】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因此,D项理解不准确。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8.【答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
故答案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9.【答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
故答案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10.【答案】(1)甲
(2)答案示例: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等词表现了诗人的自信;王安石登上飞来峰顶,不怕浮云遮挡自己的视野。“不畏”“最高层”表现了其无畏的精神,自信的气度。
(3)①山气日夕佳;②横看成岭侧成峰
【解析】【分析】(1)诗歌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表达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甲图诗人站在山之巅,浮云皆在脚下,符合诗歌内容;乙图诗人仰望高山和红日,与诗歌意境不符。故选甲图。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表达的是诗人决心登临泰山极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会当”意思是“终当,终要”,“凌”意思是“登上”,表达出诗人对前途的乐观和自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诗人锐意改革,不畏惧艰难险阻的雄心和抱负。“不畏”意思是“不怕”,“最高层”表达出高瞻远瞩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是对改革前景的自信。
(3)含“山”字或写山的诗句有很多,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等。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故答案为:⑴ 甲
⑵ 答案示例: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等词表现了诗人的自信;王安石登上飞来峰顶,不怕浮云遮挡自己的视野。“不畏”“最高层”表现了其无畏的精神,自信的气度。
⑶山气日夕佳;横看成岭侧成峰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结合诗歌具体语句和写作背景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然后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⑶此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的能力。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
11.【答案】(1)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遇到的阻力
(2)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解析】【分析】(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这里的“浮云”可以理解为:挫折、磨难、艰辛等。
(2)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诗中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一个政治改革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3)《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写峰上的古塔之高,暗指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 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遇到的阻力。
⑵ 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⑶ 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点评】⑴这道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⑵本题考查探究诗句蕴含道理的能力。要想准确地理解诗句蕴含的哲理,要在理解文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⑶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答案】12.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奸邪小人(或当时的保守势力);不畏奸邪(不怕困难)、锐意进取(勇于改革)
13.诗人登临幽州台,俯仰古今,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不见当世明君,于是引发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苦闷;想到天地的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而个人孤单渺小,顿生人生短促、时不我待的孤独悲凉和无奈。所以落泪。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仔细阅读诗歌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表格示意去分析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把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作答。
1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根据题千“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可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
②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诗句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用“浮云"象征奸臣或奸邪小人;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的“不畏”“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表明了作者锐意进取的精神。
故答案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奸邪小人(或当时的保守势力);不畏奸邪(不怕困难)、锐意进取(勇于改革)
13.幽州台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诗人登临幽州台,俯仰古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意为作者不能遇到古代后来的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作者感慨不遇当世明君,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和苦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出了时间的绵长,“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出了空间的辽阔无限,作者用天地的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反衬自己的孤独渺小,表现了诗人孤独悲凉和无奈。因此落泪。
故答案为:诗人登临幽州台,俯仰古今,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不见当世明君,于是引发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苦闷;想到天地的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而个人孤单渺小,顿生人生短促、时不我待的孤独悲凉和无奈。所以落泪。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