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伟大的悲剧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2 伟大的悲剧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6 17:4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伟大的悲剧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拽出来(zhuài) 毋宁(wú) 坚持不懈(xiè) 毛骨悚然(sǒng)
B.威尔逊(xùn) 贮藏(zhù) 怏怏不乐(yàng) 广阔无垠(yín)
C.战栗(lì) 胆怯(què) 风餐露宿(lòu) 寒风凛冽(liè)
D.告罄(qìng) 厄运(è) 吞噬(shì) 羸弱(léi)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可思议 踉踉跄跄 夺眶而出 精疲力竭
B.坚持不懈 耀武扬威 姗姗来迟 忧心仲仲
C.疲惫不堪 鲁莽行事 语无伦次 荒无人迹
D.风餐露宿 白雪皑皑 海市蜃楼 小心翼翼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南方的持续低温使得今年江南的春天姗姗来迟。
B.他今年刚参加工作,毫无社会经验,工作起来常常是语无伦次。
C.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了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绝路。
D.侵略者的国旗耀武扬威地在被其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B.通过学习《伟大的悲剧》,我对斯科特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C.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些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D.在巡检排查过程中,我市供电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B.从日记中,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进发出绝望的厉叫:“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或者“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或者“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
C.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
D.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6.对下列句子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和斯科特一样,认为角逐失败意味着毫无价值和悲哀。其悲剧色彩也就表现在这里。
B.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斯科特和伙伴输给对手的痛苦心情。
C.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坦然面对失败,并忠实接受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可敬可佩。
D.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赞誉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崇高。
7.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烘托出斯科特等人知道已被人抢占先机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B.“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中的“它”是代词。
C.“接受任务”“履行职责”“热烈追求”都是动宾短语。
D.“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是议论性文字。
8.读《伟大的悲剧》回答: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9.下列对各句人物描写方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动作描写)
B.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于是作好了最后的准备。(心理描写)
C.终于出现了可怕的自白:“惟愿上帝保佑我们吧!我们现在已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语言描写)
D.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外貌描写)
10.读课文《伟大的悲剧》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11.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失败的下一站是“痛苦”,但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 因此,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
①一条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的路。
②另一条是汲取教训、奋起拼搏的路。
③这路通向失败或失败的反面——成功。
④这时的失败才是真正的失败。
⑤这岔道口分岔出两条路。
⑥但只有踏上这条路,才有成功的希望。
⑦这路通向彻底的失败。
A.⑤①②③⑦④⑥ B.①⑦④②③⑥⑤
C.⑤①⑦④②③⑥ D.①②③⑦④⑥⑤
二、语言表达
12.根据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探险是勇敢者的游戏,只有不畏艰险,才能赢得胜利。
仿句:探险是
13.【写法借鉴】《伟大的悲剧》中的细节描写为文章增色不少。使用细节描写时,要抓住人物的核心品质,用典型的行动、语言、肖像、心理描写来加以表现。如历尽艰险到达南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文学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感动了所有的读者。
【片段仿写】请你认真观察一位老师的神态,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片段。(100字左右)
三、综合性学习
14.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伟大的悲剧》后,某校七年级(1)班开展了以“我说探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发布新闻】请用一句话向同学们发布下列这则新闻。
天山网讯 2012年7月,新疆布尔津县进入夏季旅游高峰期,新发掘的石林景区成为探险旅游者的好去处。石林位于布尔津县冲乎尔乡伊列克高山夏牧场,海拔2 000多米,是近期才被发现的一处新景点,由于地处深山,只有极少数牧民在这里放牧。石林由巨型的花岗岩石组成,姿态万千、造型各异、惟妙惟肖。美丽奇险的风景吸引了新疆内外许多自驾车和徒步游爱好者的热情。
(2)【激烈辩论】班级组织了“探险的利与弊”辩论赛,下面是反方的观点,假如你是正方辩手,请进行反驳。
我们反对探险。因为探险消耗了许多时间;浪费了许多钱财;有生命危险;人类探险的足迹所到之时,也就是那里的灾难发生之日:人类飞向太空,太空的垃圾已环绕地球;人类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今天的长江之源已受到污染……如同哥伦布探出“新大陆”带来了殖民主义的扩张,当今人类无所自律无所限制的“探险”,也反映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扩张。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探险也是如此。人类探险在哪里留下脚印,也就在哪里留下了灰尘。
(3)【写颁奖辞】斯科特一行的故事确实令人感动,无情的暴风雪吞噬了五位探险者的生命,然而,他们面对厄运,面对死亡的悲壮场面却让人久久难以忘却。说说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个人物,说说感动你的理由,并且仿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的形式,为他写一段颁奖辞。
四、现代文阅读
15.阅读《伟大的悲剧》选段,回答问题。
①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逊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②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 福尔肯 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
③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每到一个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即热能。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1)请简要概括选文内容。
(2)联系上下文,赏析划线语句。
(3)“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划线的“这”具体指代什么?
(4)选文写出斯科特等人什么样的伟大精神?请结合选文内容回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两极徒步
我拖着雪橇车,以每小时3公里的速度徒步穿行于极端严寒、荒无人烟的“白色沙漠”。
这是我在南极徒步的第56天,海拔3 000米偏高,走起来有点气喘。地平线完全没有起伏,天是湛蓝的,严丝合缝地扣在地面上。太阳悬挂在天空45°角的位置,在头顶转一圈就是一天。呼出的热气钻进雪镜,结了一层薄霜,眼前的世界渐渐变成了模糊一片,只看到前面有一个蠕动的小黑点,那是我的同伴。徒步过程中,我每天都跟随着这个黑点。这是一个被完全隔绝的世界,纯净、孤独,除了呼呼的风声什么都听不到,最近的人类文明也在四五千公里以外。
当身体的运动进入了一种韵律,便与静坐或冥想颇为相似。徒步南极的过程中,我常常感觉思想占据了一切,前世今生,与我有关的一切都翻涌而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浸后,身体基本已经不存在,连思想也会渐渐消失,似乎自己就浮在空中,灵肉皆无,双腿似是我的,又似不是我的,我是自己,也是一切。
作为最后一个被发现的大陆,直到18世纪,南极的神秘面纱才被人类揭开,然而,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让人望而却步,至今这里依然没有常住人口。它是一个寒冷严酷的冰雪世界,也是一个神秘、梦幻的大陆,远离人类文明,有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异的绝美景色和最不可思议的神奇动物。在南极徒步,最强烈的体验是冰火两重天:寒冷无处不在,-60℃的气温迅速把身上的热量全部带走,稍微裸露一点皮肤就有冻伤的危险,遇到大风天气,天地间完全白化,3米外什么都看不到;而一旦钻进帐篷,温暖就扑面而来。抵达南极点后,我曾受邀参观了美国阿蒙森—斯科特考察站。进入庞大的考察站,热风扑面而来,我换上短袖T恤,吃着考察站工作人员提供的小吃,喝着饮料,看着窗外皑皑的白雪,幸福得有些不真实。
除了两次徒步南极,我也在北极徒步过两周时间。无论南极还是北极,最后一个纬度都是徒步旅行中最极致的体验。严寒,孤独、漫长而重复的行走,是极点徒步的共同特点。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南极,虽然两个极点的徒步路段都比较平坦,但南极更为干燥;而且北极点徒步只能在4月进行,虽然海拔不高,但是湿度很大,感觉尤其寒冷。南极点徒步时间是12月到次年1月,整体来说比北极要暖和、舒适。
南极点是距离海边1 000多公里的内陆,没有任何生物,企鹅、海豹都只在海边才能看到。而北极是开放海面,常有动物出没,四五月的时候,冰面还未裂开,徒步过程中,我看到冰面上有非常大的新鲜脚印,我要双脚并着站进去才能填满——那是成年北极熊的脚印。我们的领队Jack很紧张,端着枪,警惕地张望周围,因为冰盖没完全裂开,北极熊很难寻觅到食物,现在正是它们倍感饥饿而具有攻击性的时候。
南北极的环境非常特殊,在严寒的环境中,微生物缺乏且丧失活性,导致垃圾很难降解,生态十分脆弱,人类轻微的活动就有可能对这里的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人们在极地活动要遵守比其他目的地更为严格的要求,比如所有排泄物都必须带回基地并通过飞机运回南美。在文森峰徒步时,向导总会提醒大家把小便壶放在方便拿取的地方,如在途中需要小便,需要自己收集并带到指定的位置处理。
16.读完本文,联系课文《伟大的悲剧》,说说南极大陆有哪些特点。
17.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浸后,身体基本已经不存在,连思想也会渐渐消失,似乎自己就浮在空中,灵肉皆无。
②在南极徒步,最强烈的体验是冰火两重天。
18.作者在南极点徒步和北极点徒步的感受有何异同?
19.文中画线的句子为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0.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
C项中,“胆怯”的“怯”应读qiè,“露”是多音字,“风餐露宿”的“露”应读lù。A、B、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答案】B
【解析】【分析】ACD.正确。B.有误,“忧心仲仲”中的“仲”写作“忡”。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答案】B
【解析】【分析】 A.姗姗来迟:慢腾腾地来晚了。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语无伦次:形容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不符合语境,使用错误;
C.忧心忡忡:形容十分忧愁。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答案】B
【解析】【分析】A项,“提高”和“工作”搭配不当,可将“提高”改为“开展”;
B.正确。
C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去掉“随着”或“使”;
D项,语序不当,应将“解决”与“发现”互换位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5.【答案】B
【解析】【分析】A.有误,“残迹”后面应该有破折号,因为“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是具体解说前文的“残迹”是什么。B.正确。C.有误,根据“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一句,可知“要不然”后面表示省略,不需要再用逗号。D.有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表明后文内容是心里感受,不是语言表达,故此去掉双引号。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6.【答案】A
【解析】【分析】A.有误,这个句子,作者是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此观点。BCD.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语句的含义。 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7.【答案】C
【解析】【分析】A.B.D项均正确。
C:“热烈追求”是偏正短语。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对语文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理解。
8.【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对课文的描述选项C中“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错误。细节描写是记叙文最出彩的地方,本文有较多精美的细节描写。选项C说法有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学生对于课本上的课文,不能偏颇,大致内容、主题,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要掌握,不能放弃课内只顾课外,要从课内学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及赏析文章的方法,并和课外的拓展阅读结合起来,做到课内外结合,使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
9.【答案】D
【解析】【分析】D 项是神态描写。A、B、C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掌握。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10.【答案】C
【解析】【分析】错在“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点评】细节描写是记叙文最出彩的地方,本文有较大精美的细节描写,如果熟悉书本内容就能很快找到答案。
11.【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 这几句话主要是说失败的结果的.前面一句说失败的下一站是岔道口,接着交代岔道口有两条路,这两条路其中一条是什么,走这条路的后果是什么;另一条路是什么,走这条路后果是什么。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12.【答案】示例:智慧者的远航,只有发挥才智,才能到达彼岸。
【解析】【分析】本道题考查仿写语句。仿写句子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许多方面,也间接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及文化修养,反映出理解、表达运用等多层级的能力要求。可按照例句“探险是……(两个字)者的……(两个字),只有……(四个字),才能……(四个字)”的格式进行仿写,如:探险是科学家的足迹,只有身历其境,才能解开奥秘。
故答案为:示例:智慧者的远航,只有发挥才智,才能到达彼岸。
【点评】本道题考查仿写语句。仿写句子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许多方面,也间接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及文化修养,反映出理解、表达运用等多层级的能力要求。
13.【答案】示例:数学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同学,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讲台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倘若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
【解析】【分析】要求仿写时使用细节描写,要抓住人物的核心品质,用典型的行动、语言、肖像、心理描写来加以表现。如:数学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同学,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讲台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倘若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
【点评】此题考查对细节描写的运用能力。
14.【答案】(1)新疆布尔津石林美景受到探险旅游者青睐。
(2)答案(示例):我们支持探险。通过探险可以更好地开发地球资源,探险是一种超越自我,探索自然,拼搏进取,更是一种生命价值的体现。正是有了人类的探险,才有了如今万紫千红的世界。麦哲伦率船队开始了远航,从而最终第一次证明了大地球形说。我们去探险是为了研究大自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探险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人类走的每一步都是不断探索的历史,我们不能把这种探险与金钱对等。
(3)①斯科特②他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即使死亡与恐惧等把他包围,他也没有放弃希望。在令人心痛的结局面前,他毅然接受了对手给他的任务。③集伟大与悲剧于一身,在面临胜利只有一步之遥时,他失败了,这一次失败让他跌倒再也爬不起来,但他始终坚持,在生命的尽头与命运做着殊死抗争。
【解析】【分析】(1)对于一句话新闻或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一般格式是:“人物(或对象)+事件+原因或结果”(有的题还有字数限制)。要求在阅读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能将主要信息提取出来进行概括表达。这是事件报道,筛选信息时要把握关键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或结果。然后将其组成一个陈述句。如:新疆布尔津石林美景受到探险旅游者青睐。(2)辩论反驳型 :说话时要有尺度,要有理有据。掌握好说话技巧,学会说话得体。(3)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新闻的概括能力。(2)此题主要考查辩论反驳的能力。(3)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
15.【答案】(1)斯科特等一行五人历尽艰难到达南极点,悲哀地发现别人已捷足先登,在归途中悲壮地死去。
(2)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挪威国旗代表胜利者阿蒙森,在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在写出了斯科特和伙伴们角逐失败后的沮丧痛苦的心情。
(3)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4)忠实地为对手阿蒙森业绩作证,表现了他们诚实守信,坦然面对失败的高尚品质;悲壮地死去,但是无怨无悔,表现了他们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解析】【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
(2)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修辞,再答出修辞效果即可。学会结合语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从原文中找出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要求意思正确,文句通顺。
(4)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概括合理即可。
【答案】16.①极端严寒,荒无人烟;②到处是冰天雪地;③有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异的绝美景色和最不可思议的神奇动物;④生态十分脆弱。
17.①“灵肉皆无”指“我”在南极徒步的过程中,感觉身体基本已经不存在,连思想也会渐渐消失,似乎自己就浮在空中。②“冰火两重天”指在南极徒步,寒冷无处不在,-60℃的气温迅速把身上的热量全部带走;而一旦钻进帐篷,温暖就扑面而来。
18.共同点:严寒,孤独、漫长而重复的行走。不同点:①南极更为干燥。②北极点徒步只能在4月进行,湿度很大,感觉尤其寒冷;南极点徒步时间是12月到次年1月,整体来说比北极要暖和、舒适。
19.运用环境描写,描绘了南极独特的自然环境,突出了这是一个被完全隔绝的纯净的世界,烘托了作者徒步时的孤独。
20.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在两极徒步的独特感受,表达了他对极地美景的赞美和身处这种纯粹环境中的孤独之感,并号召人们保护两极脆弱的生态环境,表现了对极地生态环境的爱护。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并筛选信息。
(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3)本道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
(4)本道题考查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的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答题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5)本题考查梳理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文章线索按从前往后的顺序从文章中提取关键语句,就能原文的就用原文回答,不能用的就用简洁、恰当的语言归纳概括作者的情感态度。
16.结合文章第①段“以每小时3公里的速度徒步穿行于极端严寒、荒无人烟的‘白色沙漠’”第②段“这是一个被完全隔绝的世界,纯净、孤独,除了呼呼的风声什么都听不到,最近的人类文明也在四五千公里以外”第④段“它是一个寒冷严酷的冰雪世界,也是一个神秘、梦幻的大陆,远离人类文明,有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异的绝美景色和最不可思议的神奇动物”第⑦段“南北极的环境非常特殊,在严寒的环境中,微生物缺乏且丧失活性,导致垃圾很难降解,生态十分脆弱,人类轻微的活动就有可能对这里的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内容可知,南极大陆有:极端严寒,荒无人烟、到处是冰天雪地、有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异的绝美景色和最不可思议的神奇动物、生态十分脆弱等特点。
故答案为:①极端严寒,荒无人烟;②到处是冰天雪地;③有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异的绝美景色和最不可思议的神奇动物;④生态十分脆弱。
17.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①“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浸后,身体基本已经不存在,连思想也会渐渐消失,似乎自己就浮在空中,灵肉皆无。”句中的“灵肉皆无”指“我”在南极徒步的过程中,感觉身体基本已经不存在,连思想也会渐渐消失,似乎自己就浮在空中。②“在南极徒步,最强烈的体验是冰火两重天。”句中的“冰火两重天”指在南极徒步,寒冷无处不在,-60℃的气温迅速把身上的热量全部带走;而一旦钻进帐篷,温暖就扑面而来。
故答案为:①“灵肉皆无”指“我”在南极徒步的过程中,感觉身体基本已经不存在,连思想也会渐渐消失,似乎自己就浮在空中。
②“冰火两重天”指在南极徒步,寒冷无处不在,-60℃的气温迅速把身上的热量全部带走;而一旦钻进帐篷,温暖就扑面而来。
18.阅读文中第⑤段“无论南极还是北极,最后一个纬度都是徒步旅行中最极致的体验。严寒,孤独、漫长而重复的行走,是极点徒步的共同特点。”可知,作者在南极点徒步和北极点徒步的感受共同点:严寒,孤独、漫长而重复的行走。阅读文中第⑤段“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南极,虽然两个极点的徒步路段都比较平坦,但南极更为干燥;而且北极点徒步只能在4月进行,虽然海拔不高,但是湿度很大,感觉尤其寒冷。南极点徒步时间是12月到次年1月,整体来说比北极要暖和、舒适。”可知,南极点徒步和北极点徒步的不同点:①南极更为干燥。②北极点徒步只能在4月进行,湿度很大,感觉尤其寒冷;南极点徒步时间是12月到次年1月,整体来说比北极要暖和、舒适。
故答案为:共同点:严寒,孤独、漫长而重复的行走。不同点:①南极更为干燥。②北极点徒步只能在4月进行,湿度很大,感觉尤其寒冷;南极点徒步时间是12月到次年1月,整体来说比北极要暖和、舒适。
19.本道题考查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的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答题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地平线完全没有起伏,天是湛蓝的,严丝合缝地扣在地面上。太阳悬挂在天空45°角的位置,在头顶转一圈就是一天。呼出的热气钻进雪镜,结了一层薄霜,眼前的世界渐渐变成了模糊一片,只看到前面有一个蠕动的小黑点,那是我的同伴。”该句运用环境描写,描绘了南极独特的自然环境,突出了这是一个被完全隔绝的纯净的世界,烘托了作者徒步时的孤独。
故答案为:运用环境描写,描绘了南极独特的自然环境,突出了这是一个被完全隔绝的纯净的世界,烘托了作者徒步时的孤独。
20.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最后一段的议论句“南北极的环境非常特殊”“生态十分脆弱,人类轻微的活动就有可能对这里的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来分析。
故答案为: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在两极徒步的独特感受,表达了他对极地美景的赞美和身处这种纯粹环境中的孤独之感,并号召人们保护两极脆弱的生态环境,表现了对极地生态环境的爱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