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别云间
学习 目 标
(一)
学会知人论世,能结合特定背景,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
(二)
懂得学以致用,能熟练运用所学方法赏析诗句、品味诗歌。
(三)
能运用所学方法品味、鉴赏诗歌之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顺治二年(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跟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其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顺治四年(1647年)夏,作者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别云间》即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新课导入
任务一:知作者、明背景
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祖籍浙江会稽,明思宗崇祯四年生于松江(今属上海),家住郡城西花园浜。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与复社相应)。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天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允彝出游远方,常带完淳在身边,使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从陈子龙为师,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
背景简介:
《别云间》是作者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3.题目解说
《别云间》选自《夏完淳集》。云间《晋书.陆云录》载陆云自称“云间陆士龙”,这是地名的文化渊源。夏完淳于永历元年(1647)六月在家乡被捕,这是离别家乡、解赴南京前于狱中所写的。
任务二:认真朗读,读准字音
朗读指导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guān
jī
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重点字词:
【羁(jī)旅】长久漂泊外地。
【云间】即今上海松江西部,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坚毅的魂魄。
任务三:认真朗读,疏通文意
原文: 三年羁旅客,今日有南冠。重点词语:(南冠) 指囚犯。《左传 成公九年》记载,被晋国关押起来的楚国钟仪始终戴着南冠(指楚国的服饰),后来就用“南冠”代指囚犯。 翻译:过了三年漂泊在外的生活,而今又身陷囹圄间,今天又成了清兵的囚徒。抒发了诗人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句解:诉说别乡的缘由。写自己抗清的经历和现在的遭遇。一个“又”字,流露了诗人无限的伤痛和遗憾的心情。
首联:
原文: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重点字词:(河山泪) 山河破碎的伤心泪。(谁言天地宽) 反问句。意思是国土多已沦丧,还怎么能再说天地宽广!
翻译:因山河破碎有流不尽的泪,(国土沦丧)谁还说天地宽!
句解:作者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表示对清军入侵中原的强烈义愤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
颔联:
原文: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重点字词:(泉路) 指地下,旧时迷信者所谓的阴间。这里表示作者必死的决心。
翻译:自知慷慨赴死期将近,将要告别故乡情太难。
句解:表明诗人对死的态度与心态.作者在此已抱定了杀身成仁的决心,但又难以告别家乡和亲人,表现出了作者情感和心理的矛盾,抒发了依恋故乡之情。
颈联:
原文: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重点字词:(毅魄)坚强、果敢的魂魄。语出《楚辞 ·九歌 ·国殇 》:“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灵旗) 汉武帝为伐南越,告祷泰一,作灵旗。这里指抗清的旗帜,表示死后仍将抗清。 (空际) 无边远处。
翻译:坚毅的魂魄再来故乡的时候,(化作抗战)的灵旗在天际(来让人)观看。
句解:表示出诗人坚定的抗清斗志和对抗清事业的必胜信心与殷切期望。这里表现出了作者誓死不屈、战斗不止的决心。
尾联:
任务四:精读细研,小组合作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今日又南冠”句中的“又”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2.“无限江河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已沦丧,还怎能说天地宽!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3.是因为面对死神而流泪吗?
不是,是因为祖国沦亡,山河破碎,民族多难,壮志难酬。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4.“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
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必死的决心与难舍故乡亲人的情怀。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5.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
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6. 《别云间》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和意志?
有“泉路”“毅魄”“灵旗”几个词语。其意义都与‘死后”有关,不过没有丝毫的畏惧,更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悔恨,而是充满了战斗的豪情、英雄的气概。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7.《别云间》中哪两句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革命到底的豪情。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任务五:中考链接,提升技能
1.对《别云间》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作者在行军途中离开故乡时所作,诗风悲壮慷慨。
B.第二联深沉、强烈地表达了英雄失路之悲。
C.第三联“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情感和心理上的矛盾:作者已抱定杀身成仁之心,对死无所畏惧,可同时对生养自己的故乡又难以割舍。
D.最后一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猛然振起,表达了不停止战斗的决心。
A
【解析】这首诗是夏完淳在故乡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临别云间(松江)时所作。
当堂训练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夏完淳《别云间》中运用典故,写出被俘处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完淳《别云间》中表达了对山河沦陷的极度悲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有报国之志。夏完淳面对国家民族的危亡,慷慨赴死,以少年英魂祭祷“__________,__________。”(《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
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
谁言天地宽
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头两句概括了诗人三年未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经历。
B.三、四两句怆然问叹,吐露了诗人在环顾四野、俯仰天地时的满腔悲哀。
C.五、六句中,诗人对自己的人生结局是非常清楚的,因此他才能豁达、平静地告别故乡。
D.末尾两句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视死如归的赤子情怀。
C
“豁达、平静地告别故乡”理解有误。诗人对故乡、对故乡的亲人是不舍的。
3.试分析本诗与文天祥《南安军》抒发的感情的相同之处。
两诗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怀恋,对山河、故乡、亲人的不舍,对抗敌失败的悲痛,对死亡的无惧。
诗歌总结
这是一首用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它真实地记录了诗人永别故乡时复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末路的哀痛,音调悲凉,文情并茂,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布 置 作 业
拓展阅读夏完淳的诗文,摘录名句,积累故事,并与同学交流。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