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十五从军征
学习 目 标
(一)
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二)
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三)
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那么,继《诗经》之后,我国的诗词文化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诗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吧。
新课导入
任务一:知作者、明背景
关于“乐府”
1、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2、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3、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4、《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新知导入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一本书,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汉乐府民歌大多是叙事诗,这些诗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其主要内容有:
(1)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
(2)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3)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
(4)揭露了贵族的腐朽生活和社会的黑暗。
新知导入
文化常识
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如《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等,其文体较《诗经》,《楚辞》更为活泼自由,发展了五言体、七言体及长短句等,并多以叙事为主,塑造了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孔雀东南飞》、《木兰辞》被称为乐府双璧。
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中,这首诗就写了一个老兵回家后见不到亲人的痛苦经历。
背景链接
任务二:认真朗读,读准字音
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
阿 松柏 冢
贻 狗窦 旅葵
雉 舂 羹
(ā) (bǎi) (zhǒng)
(yí) (dòu) (kuí)
(zhì) (chōng) (gēng)
2.词义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上。
阿: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疑问代词等前面。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望:远远地望去。
松柏:松树、柏树。
冢:坟墓。
累累:众多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野鸡。
讲析准备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
持:用,拿着。
作:当做。
羹:就是饭菜的意思。
一时:一会儿就。
饴:同“贻”,送给。
沾:渗入。
舂:用杵臼捣掉谷物的皮壳或捣碎谷物。
讲析准备
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松柏冢
累累
狗窦
雉
舂谷
羹饭
饴
任务三:认真朗读,疏通文意
重点词语含义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阿:语气词,没有意思。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地看去。
冢:坟墓。
累累: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疏通文意
重点词语含义。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旅谷:野生的谷子。
旅葵:即野葵。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重点词语含义。
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做。
羹:就是饭菜的意思。
一时:一会儿就。
贻:送,赠送。
沾:渗入。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翻译文意
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他说)“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任务四:精读细研,小组合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暴露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和兵役的繁重。“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战争时间之久;
作者几十年来昼夜思家,愁肠几断,盼归不得,如今年朽力衰方得回归家园,心情亦悲亦喜。
始
夸张
精读课文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写出了庭院因无人居住而荒芜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象征死亡的坟墓暗示亲人的离去。
远景
精读课文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近景
白描:以哀景写哀情,表达老兵心中的悲哀凄凉。
照应: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
荒凉破败的景象
侧面
从军时间之久,回乡已物是人非
精读课文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进一步突出老兵的孤苦伶仃的处境和心情,令人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产生极度痛恨之情。
这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几句诗暗指老兵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老兵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几句诗也将哀景推向极致,为下文抒情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精读课文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写老兵的行动和内心世界。把一个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体现出老兵举目无亲的孤独、凄凉之情。
细节描写
精读课文
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主要是讲了一个80岁的老兵退伍回到家里,却发现自己家里亲人没有了,家也荒芜了的事情。
精读课文
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
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精读课文
满怀希望
希望落空
悲哀流泪
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整首诗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的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通过强烈的对比,表现出人民的悲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精读课文
合作探究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请简要分析。
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盼归家,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喜忧)
希望落空(忧)
彻底失望(悲)
悲哀流泪,心茫然(悲)
合作探究
2.本诗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揭露了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及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任务五:拓展提高,发散思维
在那个时代,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的遭遇吗?是什么造成了老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
不是。这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
是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连年的战争造成了老百姓们悲惨的生活。
拓展提高
中国古代兵役制度的演变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拓展提高
反映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其它诗歌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兵车行(节选)
杜甫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
拓展提高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十五从军征》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和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板书设计
从军之久:
行动:
十五从军征
兵役残酷
厌恶战争
狗窦:兔入
梁上:雉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回乡所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近看
松柏冢累累
舂谷、做饭、采葵、作羹
回乡心情:
泪落沾我衣
远望:
1.发挥想象,扩充细节,将这首诗改 写成一篇记叙文。
2.背诵并默写课文。
布 置 作 业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