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阿长与《山海经》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0 阿长与《山海经》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6 17:57:3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阿长与《山海经》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惊骇(hài)  孤孀(shuāng) 疮疤(chuāng)
B.掳去(lǔ) 惧惮(dàn) 憎恶(zèng)
C.絮说(xù) 诘问(jié) 霹雳(pī)
D.烦琐(suǒ) 粗拙(zhuō) 震悚(sǒng)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人们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后,都觉得老李那么做是情有可原的。
B.虽然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他还是念念不忘那个曾救过他的医生。
C.汤阿英在桌边低声细语地说了最近的往来,时断时续,还有些羞答答的,怕难为情。
D.他极其郑重其事地告诉我说:“你的入党申请已经被批准了。”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A.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
B.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
C.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D.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截至20日闭馆时,“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累计参观人数约25万余人次。
B.能否准确把握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情,是读好这篇课文的关键。
C.《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文章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组合在一起,塑造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D.鲁迅先生之所以让后人铭记的原因,在于他人格的不朽,而不是无证可考的坊间情事。
5.下列语法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乌当区永乐乡的桃花很美丽。”“这段旅程美丽了我的心情。”两句中的两个“美丽”都是形容词。
B.“她生得黄胖而矮”这个句子的补语是“黄胖而矮”。
C.“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句中“在你怀里”是状语。
D.“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句子的主干是“长妈妈是女工”。
6.“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十分害怕起来。
B.遇到一个霹雳是比喻的说法,表明了我的震惊。
C.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全部的人都感到震惊。
D.我似乎遇到霹雳,其实我并没有遇到,表明我很胆小。
7.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呐喊》。
B.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C.《阿长与<山海经>》以记叙为主,作者通过对长妈妈的回忆,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热情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同时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毒害。
D.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切渴望平安,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8.对《阿长与<山海经>》题目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阿长这个不识字的劳动妇女与历史名著《山海经》联系起来,看似矛盾,实则令人好奇,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作者称“长妈妈”为阿长,显然是因为儿童时期讨厌她的缘故,到了中年这种情绪仍未消除。
C.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表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
D.题目用的是作者46岁写作时的口气,用阿长称呼很合适。
二、综合性学习
9.综合性学习。
文韬中学将举行“成长的足迹”系列活动,请你参加。
(1)请你设计一个活动,仿照示例,写出活动名称。
示例:聆听名人故事
(2)请你以文学社社长的身份给著名女作家秦文君打电话,邀请她于6月20日下午两点到学校礼堂作关于成长的主题报告。请写出你的电话内容。
(3)下列篇目选自《朝花夕拾》,请任选一篇,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鲁迅早年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阿长与〈山海经〉》 《父亲的病》 《藤野先生》
三、语言表达
10.下面是有关《阿长与<山海经>》的漫画,请仔细赏读后回答问题。
(1)这幅漫画所描述的是什么事情?
(2)用简洁的语言描绘画面的内容,用上“津津有味”“迫不及待”两个成语。
四、语段阅读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的节选部分,回答问题 。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③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④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⑤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1.《朝花夕拾》原以   为总题目发表,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以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   ,也可了解当时中国的   。
12.节选部分画线处的“神力”指什么?
13.从节选部分的内容可以看出阿长具有   、   的性格特点,请用两个词语概括作答。
五、现代文阅读
14.课外精选美文阅读。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
“吃 ……”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崖”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 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的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 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喇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裸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有删改)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①   。波澜顿起。
②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③   。波澜又起。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ACD无误;B“憎”应读“zēnɡ”。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读准字音,考生复习时要根据汉语拼音规则认读汉字,能够准确地选择注音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能分辨常见的字音误读类型,如社会因素干扰字、形似误读字、多音误读字等。
2.【答案】D
【解析】【分析】A情有可原: 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B念念不忘: 牢记在心,时刻不忘 。C低声细语: 形容小声说话。 D.“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与“极其”语意重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运用。正确运用成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准确理解成语的意思,切忌望文生义。②辨清成语的感彩。③注意成语运用的范围。④注意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⑤注意区分同义成语。⑥注意某些成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
3.【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改为: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故答案为:B
【点评】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4.【答案】C
【解析】【分析】A.有误,语意重复,删去“约”或“余”。B.有误,两面对一面,可去掉“能否”。C.正确。D.有误,句式杂糅,去掉“之所以”或“的原因”。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语病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各个选项的句子,判断有无语病,作出正确的选择。
5.【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法知识。
BCD.正确。
A.有误,后一个“美丽”是动词。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词性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词性分类以及常见短语类型并能准确辨析。
6.【答案】B
【解析】【分析】当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时,我对长妈妈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我没想到别人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却”体现了我的出乎意料,表明了我的震惊。所以正确选项为B项。
【点评】此题应结合文章内容来理解。而在内容上可从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突出文章主题等方面来分析。
7.【答案】A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情节,比较判断正误。
A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呐喊》是小说集。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文学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与作品有关的内容,解答此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积累。
8.【答案】B
【解析】【分析】阅读选项,B项显然不符合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故答案为:B。
【点评】探究记叙文题目的含义和作用,一要看它与主题的关系,二要看它的表达方式、表达效果。
9.【答案】(1)阅读文学名著、观看励志电影、参观英雄故居等。(写出一个即可)
(2)秦老师,您好。我是本校文学社社长,很冒昧打扰您,想邀请您在百忙之中来我校做一个关于成长的主题报告,时间初定为6月20日下午两点,地点是学校礼堂。不知道您是否方便?
(3)示例一:《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作者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使他看到了劳动人民的善良,让他明白了很多道理。阿长买来的《山海经》,使童年的鲁迅逐步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乃至在文学上影响了他一生。
示例二:《父亲的病》 作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体现出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庸医误人的深切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到人生的伤悲。
示例三:藤野先生是鲁迅在 留学时的老师。在日本留学学医期间,日本“举国上下都弥漫着鄙视中国人的风气”,藤野先生不但不歧视他,反而对他这个中国学生特别热情、友好与尊重;藤野先生还特别理解和尊重他,尊重他的人生选择。这令饱受歧视的鲁迅终生怀念与感激。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生活习惯、治学态度和日本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选择一个回答即可)
【解析】【分析】第一题,根据活动主题“成长的足迹”按照示例动宾短语的结构拟写活动名称;第二题,根据对方作者的身份使用恰当的称谓,首先礼貌地表达对对方的敬仰,说明活动的内容,热情地邀请对方来做报告;第三题,选一篇熟悉的作品,简要说明其生活经历对其成长的影响。
【点评】第一小题难度较小,第二小题要注意将信息表述完整,第三小题可拓宽思维,大胆想象。
10.【答案】(1)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
(2)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共四本,当阿长解开包裹时,“我”迫不及待地拿起其中的一本,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课文内容。《阿长与<山海经>》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这幅插图描述的就是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这件事。
(2)本题考查画面描述。题干要求用上“津津有味”“迫不及待”两个成语来描述画面内容。从图画上看,阿长给“我”买回来的《山海经》一共四本,“我”因为期待已久,所以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裹,并且立马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足见“我”的高兴。
【点评】
⑴)本题考查课文内容。平时的学习要注意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内容所涉及的插图等内容要熟悉。
⑵本题考查画面描述。介绍或描述漫画内容解题方法。这类题型,只需要把画面的组成部分用记叙性或说明性的文字表述即可,不需要做评论或联系社会现实探讨寓意。不可超越漫画所给图文信息进行添枝加叶,不可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的东西。对于漫画的说明,在整体上要做到“总—分—总”,即起笔一句点明介绍对象,然后依据一定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介绍画面内容。
【答案】11.《旧事重提》;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社会状况与风气
1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13.善良;真诚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学知识。作答此题,学生要重视日常学习的积累,尤其要掌握一些经典名著中的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结合文章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特点的能力。作品通常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11.《朝花夕拾》原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发表,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以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也可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 。
故答案为:1、《旧事重提》2、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3、社会状况与风气
12.根据"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可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故答案为: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13.从"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可知,她的善良、真诚。
故答案为:善良;真诚
14.【答案】(1)"我”忙于写作,没空陪母亲,楼上人家送给母亲几只小蜗牛,母亲精心养它们;母亲把蜗牛放了,做了蛤蒯汤给儿子喝
(2)结构作用:承上启下;内容作用:承接上文邻居送母亲蜗牛,引出下文母亲对几只蜗牛的细心照顾和爱护,为下文写母亲对蜗牛有了特殊的感情并“偷放’,蜗牛作了铺垫。
(3)示例一: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母亲和儿子的两次不同的一问一答,侧面表现了儿子想吃蜗牛肉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蜗牛的一种怜惜和保护的心理。示例二:语言描写。通过母亲和儿子的对话,侧面表现了儿子想吃蜗牛肉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蜗牛的一种怜惜和保护的心理。
(4)主题一:赞美母亲的智慧。主题二:要从心灵精神上对老年人关心通过儿、户想吃蜗牛肉,“我”对儿户的教育,儿子明白了道理;通过母亲对蜗牛的细心照顾,以及后来把蜗牛放了,可以看出母亲渴望得到心灵深处情感的交流。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的理解和运用,在熟悉和理解短文的基础上回答此题不难。(1)①"我”忙于写作,没空陪母亲,楼上人家送给母亲几只小蜗牛,母亲精心养它们。波斓顿起。③母亲把蜗牛放了,做了蛤蒯汤给儿子喝。波澜又起。(2)第二自然段结构作用:承上启下;内容作用:承接上文邻居送母亲蜗牛,引出下文母亲对几只蜗牛的细心照顾和爱护,为下文写母亲对蜗牛有了特殊的感情并“偷放’,蜗牛作了铺垫。(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一: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母亲和儿子的两次不同的一问一答,侧面表现了儿子想吃蜗牛肉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蜗牛的一种怜惜和保护的心理。二:语言描写。通过母亲和儿子的对话,侧面表现了儿子想吃蜗牛肉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蜗牛的一种怜惜和保护的心理。(4)本文的主题一:赞美母亲的智慧。主题二:要从心灵精神上对老年人关心通过儿、户想吃蜗牛肉,“我”对儿户的教育,儿子明白了道理;通过母亲对蜗牛的细心照顾,以及后来把蜗牛放了,可以看出母亲渴望得到心灵深处情感的交流。
【点评】做好每一个小题,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