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7 18:4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程标准】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其伟大意义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一)背景:
1、政治:文革结束,个人崇拜依然盛行(“两个凡是”)。
2、经济:“文革”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体制僵化。
3、思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的讲话提供了指导思想。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二)内容:
(三)意义:
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指导思想
②思想路线:
③政治路线:
④组织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放弃“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文革”中受到迫害干部、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陆续得到平反,恢复了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
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等。
1981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民主法治建设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五四宪法 八二宪法
序言 序言
一 总纲 一 总纲
二 国家机构 二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三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三 国家机构
四 国旗、国徽、首都 四 国旗、国徽、首都
表明了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视;
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改革开放进程
(一)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①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②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③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压抑农民积极性。
(2)过程:
小岗村冒死尝试
农民的勇于尝试
皖、川两省顶风而进
皖、川试点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
全国推广
二、改革开放进程
(3)内容:
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深化: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②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经营方式:集体生产→分户经营
分配方式:平均主义→按劳分配
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

不变
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意义:①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②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知识拓展】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历次调整 主要原因及结果
1.土地改革 (1950—1952) 主要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社 (1953—1956) 主要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3.人民公社化 (1958) 主要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 主要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企业失去活力,阻碍生产力发展。
(3)意义:增强了企业活力,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2)内容: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改革开放进程
(二)对外开放:
1、目的: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2、过程:
(1)1980年四个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1990年上海浦东的开放;
(4)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
珠海
深圳
汕头
厦门
珠三角
闽东南
环渤海
长三角
浦东
岳阳
重庆
九江
武汉
芜湖

线

海南
特点:
由沿海、沿江、沿边到内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1982年十二大
1987年十三大
1992年南方谈话
1992年十四大
2000年
十五届五中全会
2001年加入世贸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课题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
解放思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正式加入世贸组,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到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的深化
十六大
十七大
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国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7年,中共十七大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的深化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着前后接续、继承发展的关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论 领导人 解决的核心问题 写入党章 意义/地位
形成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发展社会主义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指引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
力量之源
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 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007年 中共十七大 改善民生
公平正义
共同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都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②都以实事求是为核心;
③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C
下图所示为发表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上的特约评论员文章,该文的发表(  )
A.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局面
B.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D.标志着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农村地区出现了以某项专业的生产和经营为主的“专业户”,城镇地区出现了以个人及家庭为生产经营主体的“个体户”。这一现象的出现( )
A.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顺应了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C.缓和了城乡经济发展不均的矛盾
D.说明城乡体制改革同步推进
A
时间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私营企业 外资企业
1990-1996年 0.65 4.40 3.41 1.14
1990-1996年间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年均生产增长率(%)比较
据表可知,当时( )
A.对外开放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B.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初步显现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市场化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积极地推进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一内地的开放格局,其中与深圳在对外开放战略上同类的是( )
A.厦门和汕头 B.大连和天津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A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C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思想理论成果,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
A.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B.五位一体 四个全面
C.群众路线 统一战线 D.改革开放 民族复兴
A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平反冤假错案
民主法制建设
改革开放的深化
对外开放: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城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课堂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