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7 18:5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重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综合国力竞争力的关系。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20世纪80年代
(1)经济
①在全面改革的推动下,1984年至1988年,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②1990年“七五”计划(1986-1990年)各项指标绝大部分完成或超额完成,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影响综合国力的因素:
领土、资源、人口、经济、政策、政府、外交、科技、交通通讯和国防。
863计划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向国家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建议。经过邓小平批示,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1986年11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朱光亚是总负责人。总体目标:集中少部分精干的科技力量,在所选择的领域积极跟踪国际发展前沿,努力创新,缩小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力争有所突破,并带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家安全创造条件。
(2)科技:国家在科学技术多个领域取得新成就。
①1983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Ⅰ”,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研制的空白。
②1988年,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
(3)重大工程建设:1991年,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2.20世纪90年代
进入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
(1)经济:
①我国取得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一系列重大斗争的胜利。
亚洲金融危机:指发生于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面对金融危机冲击,党中央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出口,从多方面拉动经济增长。中国兑现了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在克服亚洲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定海神针的关键作用。
(6)科技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①1999年,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
②1999年“神威”计算机,打破西方国家在高性能计算机方面封锁。
(7)重大工程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一批重大工程捷报频传。
②2000年,“九五”计划(1996-2000年)的主要任务完成或超额完成,完成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幅提升。
(3)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
(4)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5)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九八抗洪
(1)受灾:包括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江河流域,涉及29个省(区、市),其中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受灾最重。受灾面积3.18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2500多亿元。
(2)抗灾: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亲赴现场视察,慰问作战军民,朱镕基总理、温家宝副总理亲临一线指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投入兵力36万多人,地方党委和政府组织调动了800多万干部群众参加抗洪抢险。
抗洪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
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3.21世纪初(到2011年)
(1)成功应对各种风险和困难: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家战胜非典疫情(2003年),夺取汶川抗震救灾胜利(2008年),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以来)。
(2)经济实力: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3)社会民生
①取消农业税: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粮食产量自2004年起实现8年连续增长。
王三妮和他铸造的告别田赋鼎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由此,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 一个在我国存在 2600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附加在农业税上的一系列地方性收费也一并取消。
②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7%和8.9%。
③社会保障:
a.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覆盖人数超过13亿。
b.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c.基础教育“两免一补”。
2006年,张桂梅把自己获得的30万元首届云南省“兴滇人才奖”奖金给了这所教学条件艰苦的学校修建教学
两免一补
中共十六大以后,国家大幅度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书费,在西部农村地区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到2008年, 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全部免除学杂费,惠及1.6亿学生,减轻了亿万家庭的经济负担,确保了所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当年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
(3)科技领域的成就:重要学科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神舟五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2003年);“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成功进行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2008年),“嫦娥一号”首次完成绕月探测(2007年)。
(4)电子信息产品地位:到2011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2)内涵: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灵活性)。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则性)。
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
——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提出过程
(1)最初萌芽: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建议两岸实行“三通”;时任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宣布停止自1958年以来解放军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注意:最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2)正式提出:1982年初,邓小平提出:“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性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定为国策: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明确概念。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问题由来
(1)香港问题:①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割香港岛; ②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 ③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2)澳门问题: 16世纪中期,葡萄牙殖民者开始长期占据。
(3)台湾问题: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败逃台湾。
2.实践:港澳回归
(1)香港回归:
①1984年12月,中国同英国政府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②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澳门回归:
①1987年4月,中国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中葡联合声明。
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3)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香港回归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群众基础: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其他因素: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4)香港、澳门回归后的发展
①中央政府严格按照宪法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取得显著成绩。
②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关于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补充协议,促进内地与港澳之间的货物、服务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实现了港澳与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③开放内地部分城市居民个人赴港澳旅游,扩大人民币在香港、澳门业务,推动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
④意义:香港、澳门社会保持稳定,经济更加繁荣,显示了“一国两制”方针的强大生命力。
3.台湾问题
(1)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2)达成“九二共识”: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3)举行“汪辜会谈”: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亲爱的台湾同胞:
我们伟大祖国的美好前途,既属于我们,也属于你们。统一祖国,是历史赋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我们早一天完成这一使命,就可以早一天共同创造我国空前未有的光辉灿烂的历史,而与各先进强国并驾齐驱,共谋世界的和平、繁荣和进步。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这一光荣目标共同奋斗!
(5)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进入21世纪,“台独”分裂活动不断加剧,党和国家将反对和遏制“台独”摆在对台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明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6)胡连会:2005年4月,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成功开启两岸政党交流。双方达成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等多项共识。
(7)2008年12月,两岸海、空直航及直接通邮正式启动,两岸全面直接双向通邮、通商、通航的“三通”迈开实质性步伐。
(8)大陆方面实施多项对台惠民政策措施,两岸在学术、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的交流交往不断深化。
2005年胡连会是继重庆谈判以来两党主要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015年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异同
比较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经济特区
不同点 目的 稳定社会‘解决民族问题’ 祖国和平统一 发展经济,促进现代化建设
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权限 根据本地区执行法律法规政策的自治区 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 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制度
范围 5个民族自治区 港、澳、台 5个经济特区
相同点 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地方行政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与中央的关系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1978——2012)
1.20世纪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
(1)目的: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2)依据: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邓小平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论断。
(3)内容:
①主张世界上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富贫、强弱一律平等;
②中国决不称霸,也坚决反对任何霸权主义。
③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对一切国际问题都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④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借口,占领别国领土、干涉别国内政。
(4)成果:
①1978年8月,中国同日本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②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③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④到1992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达154个。
(5)意义:中国外交得到全方位发展,一个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初步形成。
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
1989年5月 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
中美两国于1978年12月15日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即“中美建交公报”)。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外交关系的正常化,为东西方全面交流奠定了基础,国际大企业们蜂拥而至,争抢着来开拓中国这块庞大的市场,而中国也在这场世界经济浪潮中日趋成熟。
2.20世纪90年代: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
(1)积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分别同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及欧盟等建立了发展面向21世纪双边关系的基本框架。
(2)同美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这一时期,我国向国际社会提出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 …… 倡导并致力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
——《中国共产党简史》
2001年4月1日,美国海军EP-3型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东南70海里(110公里)的中国专属经济区上空,与王伟驾驶的歼-8II战斗机发生碰撞,歼-8II战斗机坠毁,翻滚坠落的飞机上传来了王伟镇定的报告声:“81192收到,我已无法返航,请继续前进!”。王伟跳伞下落不明,后被确认牺牲,年仅33岁
①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
②2001年,美国战机在中国南海空域挑衅,发生了撞机事件。
③面对美国侵犯中国主权的野蛮暴行和在双边关系中挑起的种种事端,中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3)中国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睦邻友好关系,倡导并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4)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5)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6)意义:世纪之交,我国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2000年9月7日,在中国倡议下,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的中、美、俄、英、法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联合国历史上的首次会晤。
2001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第九次非正式会议中美领导人合影
3.进入21世纪(到2011年)
(1)原则: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2)总体布局:提出“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积极开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外交活动;
(3)外交成就:
①大国关系:中美关系总体稳定,中俄关系高水平发展。2003年,中国与欧盟确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经贸合作迅速发展。
②周边关系取得突破:2002年11月,中国同东盟国家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为相关国家在南海开展务实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
中日关系在曲折中发展。2008年5月,胡锦涛访问日本,两国领导人共同发表 《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2012年9月,针对日本政府对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 的声明》和《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并通过常态化执法巡航等措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实施管理,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③通过多边舞台,推动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a.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b.从2009年开始,中国和其他金砖国家领导人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增强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c.积极参与安全与反恐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充分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中国的伙伴档次
伙伴关系:我相信你不会害我,你也相信我不会害你,别的没了。
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不会互相损害,我们还要互相赚对方一些钱。
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不会互相损害,我们还要互相赚对方很多很多的钱。
战略伙伴关系:我们不会互相损害,我们来一起分配利益吧。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不会互相损害,分配利益的时候都为对方着想一下。
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唯巴基斯坦):大哥,风里来,雨里去,就跟定你了。
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唯俄罗斯):协同进退,步调一致,你弃权我也弃权,你投反对票,我也投反对票。
建设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唯美国):本来我们是敌对阵营的,要互相搞死,但我们建设性一下,还是可以商量商量的。
战略互惠关系(唯日本):你的利益分配对我有好处?是吗?真的吗?我不信,你肯定要害我!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初
“一国两制”构想
实践:港澳回归
台湾问题
20世纪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
20世纪90年代: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
进入21世纪: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课堂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