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驿路梨花》 课件(共50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驿路梨花》 课件(共50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6 16:1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15 驿路梨花
出自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驿路”“陡峭”“修葺”等常考词语。
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重点)
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难点)
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重点)
写作背景
出处
本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
作者经历
作者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在西南边疆四十余年,足迹踏遍云贵高原。
创作缘由
1977年秋,党中央重新提出学习雷锋精神。作者想起边疆许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及默默为小茅屋做事的人,一股无形的力量使他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彭荆风
(1929—2018)
人物介绍
主要著作
作家。江西萍乡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鹿衔草》《断肠草》《蛮帅部落的后代》《绿色的网》《驿路梨花》等。
寨( ) 撵( ) 扛( )
驿路( ) 迷茫 陡峭
露宿( ) 竹篾( ) 简陋( )
悠闲 修葺( ) 晶莹
折损( ) 麂子( ) 恍惚( )
四溢( )
读读写写
zhài

miè
lòu
lùsù
niǎn
kánɡ

zhé
安营扎寨
意为“驱逐,追赶”。
不要漏写中间的“口”。
字词清单

huǎnɡhū

( )菌子
( )细菌

多音字
jùn
jūn
( )扛着
( )力能扛鼎

kánɡ
ɡānɡ
( )露宿
( )一宿
( )星宿
宿

xiǔ
xiù
( )喷香
( )喷泉

pèn
pēn
形容力气很大。
葺( )
茸( )
修葺
茸毛

rónɡ
形近字
【串句记忆法】1.在这间驿( )路边的小屋内,他们演绎( )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2.陡峭( )的悬崖边上开满了俏( )丽的花朵。

篾( )
蔑( )
竹篾
蔑视
miè
miè

qiào
qiào
迷茫
修葺
陡峭
简陋
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词语集注
还可以形容(神情)迷离恍惚。
着重指坡度大,近乎垂直。
使用对象较窄,多用于房屋,有时用于其他建筑物。
反义词:豪华
02
在这片梨花掩映之下有一间小茅屋,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与小茅屋有关的人物,并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
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人物及事件
①按照每分钟400字的速度阅读课文,限时5分钟读完。
②略读时要注意不能指读,必须默读,可以扫读。
③勾画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并概括他们与小茅屋之间的事件以及他们做这些事情的目的,填写下面表格。
略读要求
人 物 事 情 目 的 时 间
人 物 事 情 目 的 时 间
“我”和老余 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瑶族老人 归还粮食;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感激、回报曾受到的照料,也为方便后来人 现在
一群哈尼小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姐姐出嫁后
解放军战士 砍树、割草、盖小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
梨花 照料小茅屋 被解放军战士感动,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屋后

①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复述。
②按小茅屋的建造为起点复述。
根据要求,复述课文故事
“我”和老余发现并借宿小茅屋
瑶族老人来小茅屋归还粮食
梨花的妺妺照管小茅屋
十多年前解放军战士造了小茅屋
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复述故事: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
——————————
十多年前解放军战士造了小茅屋
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
梨花出嫁后,她的妹妹继续照管小茅屋
瑶族老人到小茅屋借宿,后来归还粮食
“我们”夜宿小茅屋,修葺小茅屋。
复述故事:按小茅屋的建造为起点复述
第二课时
01
这篇小说人物众多,在这些人物中,哪一个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精读课文,勾画出小说中对人物描写的句子,并谈一谈。
品读课文,品析人物
解放军
方便路人
修建茅屋
梨花
深受感动
照料小屋
哈尼小姑娘
主动接力
照看小屋
瑶族老人
受到照料
照料小屋
“我”和老余
受到照料
修葺小屋
他们是一群乐于助人的有雷锋精神的人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文中小茅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作者想要刻画的主要人物。作者塑造群体形象的好处是,说明助人为乐的品质存在于一个群体中,大家的共同特征是都在为人民服务,都在学习雷锋精神。
他们都是主人公
02
课文标题“驿路梨花”出自陆游的诗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又有何含义呢?
聚焦“梨花”,体悟情感
①分析景物的特点,主要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实写、虚写)、描写方法(正面、侧面)、描写角度(感官、动静、声色)等方面进行品析。
②品析小说中的物象的含义,要从字面含义、深层含义、象征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理解。
学法指导
品析:从视觉角度描写梨花的洁白、繁多、美丽,给身处困境的我们带来“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同时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品析: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品析语句
品析:这是侧面描写,将景物的“梨花”和人物的“梨花”建立起关联。
③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品析:虚写,从嗅觉和听觉写梨花和人,先写花,后写人,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用自然界梨花的香气四溢正面衬托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使梨花与人相映生辉,和谐一体。
④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品析语句
品析:引用诗句,梨花寓意双关,指花和人,“处处开”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升华了文章主题。
⑤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品析语句

字面含义:指自然界的梨花
深层含义:指梨花姑娘
象征意义:象征雷锋精神
“梨花”的含义
01
02
03
①“驿路梨花”既指自然界的梨花:洁白、香气四溢。又指梨花姑娘:助人为乐,朝气蓬勃,淳朴热情。还指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也指边疆民族的优良民风:淳朴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更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
②“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
③“驿路梨花”出自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课文用《驿路梨花》作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引用诗句将洁白盛开的梨花与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融为一体,梨花成了助人为乐的人物群像的象征,梨花的朴实无华,就是边疆少数民族淳朴民风的象征,梨花的香气四溢,就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象征,“处处开”的“驿路梨花”,饱含了作者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淳朴民风、对发扬光大雷锋精神的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
文章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 有什么妙处?

顺序
倒叙
插叙
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先写结果,然后按照时间先后来写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使文章有波澜,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情节更曲折,内容更充实。
课文顺序
时间顺序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顺叙
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插叙
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
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盖茅屋
03
文章的记叙方式十分巧妙,“我”和老余在找寻小屋主人的过程中误会重重,悬念迭起。细读课文,找找看,文中描写了几次误会、设置了几个悬念?
细读课文,探究构思
悬念即在文章中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对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急切期待和热切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作用:激发读者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持有一种急切了解和期待的心情。
悬 念
两次误会
误认为梨花姑娘是小茅屋的主人
误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
第二次
第一次
第8自然段
有屋没人,悬念初起
悬念初起
第14自然段
“我们”以为瑶族老人就是小屋的主人,可他却回答“不是”。
悬念又生
第32自然段
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间小草房呢?
悬念再起
三次悬念
课文围绕“小屋的主人是谁”,运用了“设悬—释悬—再出悬”的手法巧制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悬念和误会的妙处
04
梨花掩映下的小茅屋里发生的故事生动有趣,与小茅屋有关的人都善良、朴实,在这一群人中,谁才是小屋真正的主人呢?
追根溯源,寻找主人
解放军
方便路人
修建茅屋
梨花
深受感动
照料小屋
哈尼小姑娘
主动接力
照看小屋
瑶族老人
受到照料
照料小屋
“我”和老余
受到照料
修葺小屋
一群乐于助人的有雷锋精神的人。
驿路梨花
板书设计
雷锋精神
瑶族老人
送粮、修葺
“我”、老余
梨花
解放军
哈尼小姑娘
学习雷锋,传承精神
猜测主人
误认主人
修葺
照料
照管
建造
讲述来历
说明原委
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发芽、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主旨归纳
本文阅读考点
品味标题的妙处
谈感受、感悟
重要写作技法
设置悬念
本文考点回顾
(一)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的内涵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
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
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
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
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拓展延伸
(二)王兰花:一心向党,活出人生的意义和光芒
穿着红马甲的她身上有蓬勃的力量——居民把她当作“主心骨”,大事小情总想找她说说;困难群众把她看作“活雷锋”,一声“王姨”未语先哽咽;志愿者以她为“领头羊”,一群人年复一年地跟着她开展志愿服务,不求任何回报。她就是“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
2005年,王兰花联系6名离退休干部和爱心人士,成立了宁夏吴忠市首个社区志愿者服务小组——王兰花热心小组。没有工作场所,她腾出家中的一间房;自己的手机,成了小组的热线电话。就这样,他们每天奔走在社区各个角落,照顾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帮助邻里解决琐事、化解纠纷,协助开展文明劝导、治安巡逻……
如今,以王兰花名字命名的“兰花芬芳”,已成为利通区乃至宁夏一个响当当的志愿服务品牌。当地以“利通区兰花芬芳志愿服务”为统一活动名称,成立了多级志愿服务队,注册登记志愿者已超过6.5万人。
正如“七一勋章”的寓意一样,王兰花像一株向日葵,一心向党,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活出了人生的意义和光芒。
(三)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释】①武均州,即武钜,当时任均州知府兼安抚使。西京,即洛阳。据宋史记载: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二月九日,武钜派遣乡兵总辖杜隐等,乘金人内部混乱引兵北退之机,一举收复西京洛阳。陆游闻之激动万分,写了这首充满激情的诗。
【赏析】诗人热情歌颂了宋军收复西京的壮举,嘲笑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迷梦一朝破灭。诗的结尾处,诗人浮想联翩:预知来年寒食节,朝祭北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处处梨花盛开的驿道到达洛阳。
设置悬念
《驿路梨花》一文通过层层设置悬念,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请你也试着运用设置悬念的手法写一个片段。
写作策略
①倒叙法。将故事的结局放置在开头,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矛盾法。利用情节发展过程中相互矛盾的片段、细节,引起读者的好奇与思考。
③误会法。利用人物之间的误会,使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④抑扬法。对要褒扬(贬低)的人物先以贬损、否定(褒扬、肯定)的口吻进行描写,以使文章波澜起伏。
一课一得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端坐在座位上,等着语文老师的到来。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过去了,刘老师却还没有出现。怎么回事?这可不是刘老师的作风,她一向是伴着上课铃声进教室的呀!
这时,教室里出现了一阵骚动,有的同学窃窃私语,猜测刘老师没来的原因;有的同学将脖子伸得老长,不停地向窗外张望;急性子的班长坐不住了,丢下一句“我找老师去”就冲出了教室……
终于,班长回来了,身后跟着姗姗来迟的刘老师。 她没有给我们解释迟到的原因,而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老师迟到之后”几个大字,然后面带笑容地说:“这节课是作文课,黑板上就是作文的题目,请同学们回忆刚才的场景,开始写作吧!”
写作实践
一向守时的刘老师没按时来上课,由此设下悬念,引出同学们的种种反应,推动情节发展,最后由刘老师释疑解开悬念,让人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