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专练]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寒假预习专题:二氧化碳(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寒假专练]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寒假预习专题:二氧化碳(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1-17 09:1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寒假专练]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寒假预习专题:二氧化碳
一、单选题
1.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
A.用于灭火 B.气体肥料 C.供给呼吸 D.化工原料
2.检验某种无色、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
A.将燃烧的木条伸入此气体中 B.将它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C.将它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D.将它通入水中
3.集气瓶装满某气体,该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一种: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空气、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  )
A.①或② B.②或③
C.①或④ D.③或④
4.小科在寒假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观看了《二氧化碳的抽取和性质 》,深刻理解了相关的知识。下面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
C.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
D.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因而用作制冷剂
5.下列有关 CO2的性质实验中,无明显变化的是(  )
A. B. C. D.
6.(2023高一上·阜阳期中)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A. B. C. D.
7.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氮气用来保存食物,是利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B.用稀有气体制造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C.氧气用于发射火箭,是利用氧气的可燃性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与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关
8.证明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最合理的做法是(  )
A. B.
C. D.
9.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人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已知: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变浑浊)(  )
A.继续用大针简向澄清石灰水中压人空气
B.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C.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D.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10.我们刚开启一瓶可乐饮料,会在瓶口看到大量白气,在瓶内看到气泡(如图)。对此下列说法A.瓶口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
B.瓶内的气泡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平时喝的可乐饮料是乳浊液
D.开启可乐前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不变
二、填空题
11.下图是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
(1)在A处能观察到两支蜡烛 (填序号)熄灭.
A.从下而上 B.从上而下 C.同时
(2)根据实验A的现象可得出二氧化碳的什么物理性质:   ;还可得出   的化学性质.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可用CO2来作   .
(3)在B处能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同时,还能观察到   现象,请用文字表示该反应:   .
12.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历程中的部分资料。
资料一: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在一些洞穴处,有一种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气体,后来被证实是CO2。
资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得。室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
资料三:1823年,迈克尔·法拉第(M.Faraday)发现,加压可以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1835年,M.Thilorier制得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1)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2)如图,在室温下将容积为250毫升的广口瓶注满蒸馏水,通过导管a缓慢通入300毫升CO2。如果卡文迪许的结论是正确的,则在量筒中收集到的水约为   毫升。
三、实验探究题
13.某校课外活动小组,欲测定一待旅游开发的岩洞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假设洞内空气中除二氧化碳外的其他气体都不会被NaOH溶液吸收)。进行了如图实验:
(1)取样。他们准备从岩洞的底部取样,请你设计用广口瓶从洞中取回一瓶空气样品的方法   。
(2)用150mL的注射器从广口瓶中抽取100mL气体样本,按上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若乙装置中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且实验结束后,进入量筒内水的体积为99mL,此数据是__________的体积数(用序号填写)
A.二氧化碳
B.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
C.气体样本中除二氧化碳外的所有气体
(3)若岩洞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和正常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不同,原因可能 是   。
14.如图是同学们用碳酸饮料可乐做的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回答:
(1)往烧杯中注入水的同时,试管中会看到的现象是:   
(2)写出产生以上现象的文字表达式:   
(3)同学们设计此实验能够达到的实验目的是:   
(4)小明把题中的NaOH(氢氧化钠)颗粒换成食盐,没有出现以上现象,请解释原因   .
15.为了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某同学将实验中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导入A,B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生成某酸性物质,请写出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B装置中的现象是   ,说明二氧化碳   ,且密度比空气   。
四、解答题
16.根据所学知识,预测将一块干冰投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容器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性质决定用途,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判断即可。
【解答】A.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则可用于灭火,故A正确不合题意;
B.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可以作为气体肥料,故B正确不合题意;
C. 动物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故C错误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可以用于制取碳酸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B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与水,因此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时,如果出现白色沉淀,那么说明该气体含有二氧化碳,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气体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那么该气体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则该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碳和氮气,即①或④。
故选C。
4.【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性质决定用途,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A.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因此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二氧化碳能使潮湿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而不能使干燥的石蕊试纸变红,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因而用作制冷剂,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A不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够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故B不合题意;
C.二氧化碳溶于水时生成碳酸,但是没有明显的现象,故C符合题意;
D.将二氧化碳气体倒入烧杯后,蜡烛从小到上依次熄灭,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实验中包含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即可。
【解答】A.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后来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为物理性质;且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为化学性质,故A不合题意;
B.将石灰水加入到装满二氧化碳的瓶子内,瓶子会变瘪,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为物理性质;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为化学性质,故B不合题意;
C.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中后,溶液变成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为化学性质,故C不合题意;
D.向右边的托盘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后,右盘下沉,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为物理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用途判断。
【解答】A. 氮气用来保存食物,是利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用稀有气体制造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氧气用于发射火箭,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它本身不能燃烧,故C错误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因为它的密度大于空气,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A.燃烧的木条伸入汽水中熄灭,不能说明存在二氧化碳,因为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不只有二氧化碳,故A错误;
B.二氧化碳气体无色无味,没有刺激性气味,故B错误;
C.振荡汽水瓶后,瓶子没有明显变化,故C错误;
D.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能够证明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空气中二氧化碳很少,需多次重复向石灰水中通入空气才可验证分析。
【解答】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但量很少,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人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要验证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应继续用大针简向澄清石灰水中压人空气,以增加石灰水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至有现象为止,因为人呼吸作用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不能用嘴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
故选A。
10.【答案】B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
(2)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判断;
(3)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的物质,乳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小液滴;
(4)根据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打开瓶盖后,里面的二氧化碳快速溢出,从而使瓶口处温度降低,水蒸气在此放热液化变成小水珠,这就是看到的白气,故A错误;
瓶内的气泡为二氧化碳气体,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B正确;
可乐里面有大量的可溶性的物质,为溶液,故C错误;
开启后,可乐上方气压减小,于是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会有二氧化碳气体排出,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1)A
(2)密度大于空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灭火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水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解答;
(3)根据二氧化碳恶化氢氧化钙的反应分析解答。
【解答】(1)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氯化钙。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它先集中在底部,从底部上升,因此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故选A。
(2)根据实验A的现象可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密度大于空气。还可得出的化学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可用CO2来作灭火。
(3)在B处能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同时,还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水。
12.【答案】(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50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解答;
(2)量筒内收集到水的体积等于加入二氧化碳的体积与水中溶解二氧化碳体积之和。
【解答】(1)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根据“1体积水可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可知,250mL水可溶解250mL二氧化碳,因此流入量筒中水的体积为:300mL-250mL=50mL。
13.【答案】(1)将装满水的广口瓶带入岩洞,在洞内倒去水,并用吸水纸擦干后盖上瓶盖
(2)C
(3)洞内空气不流通,导致密度大的二氧化碳沉积,或洞内没有阳光,植物无法存活消耗二氧化碳(合计即可)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在将集气瓶放入洞口内收集里面的空气前,要想办法将瓶内外面的空气全部排出,可以尝试用瓶子装满水的方法达到收集目的;
(2)氢氧化钠能够吸收二氧化碳,不吸收其它的气体,据此分析判断;
(3)可从空气不流通和没有植物消耗二氧化碳的角度分析解答。
【解答】(1)他们准备从岩洞的底部取样,用广口瓶从洞中取回一瓶空气样品的方法:将装满水的广口瓶带入岩洞,在洞内倒去水,并用吸水纸擦干后盖上瓶盖。
(2)氢氧化钠能够吸收二氧化碳,不吸收其它的气体,因此剩余的气体体积就是除二氧化碳以外的所有气体,故选C。
(3)若岩洞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和正常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不同,原因可能是:洞内空气不流通,导致密度大的二氧化碳沉积或洞内没有阳光,植物无法存活消耗二氧化碳。
14.【答案】(1)石蕊试液中导管口出现大量气泡,石蕊试液变红
(2)水+二氧化碳——碳酸
(3)证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碳酸受热易分解,生成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与水反应生成的物质使石蕊变红
(4)不会,氯化钠溶于水,水温保持不变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瓶内的可乐吸热温度升高,于是其中的碳酸分解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进入石蕊试液,再与水结合生成碳酸,从而时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2)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根据实验过程的现象分析解答;
(4)根据食盐溶于水时是否会发热分析解答。
【解答】(1)往烧杯中注入水的同时,试管中会看到的现象是:石蕊试液中导管口出现大量气泡,石蕊试液变红。
(2)石蕊变色是因为生成了碳酸,即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二氧化碳→碳酸 。
(3)同学们设计此实验能够达到的实验目的是:
①证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
②碳酸受热易分解;
③碳酸分解生成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与水反应生成的物质使石蕊变红。
(4)小明把题中的NaOH(氢氧化钠)颗粒换成食盐,没有出现以上现象,原因:氯化钠溶于水,水温保持不变。
15.【答案】(1)二氧化碳+水→碳酸
(2)蜡烛由下往上熄灭;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大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文字表达式;
(2)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因此通入的二氧化碳会沉积在烧杯底部,然后慢慢上升,则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也证明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文字表达式为: 二氧化碳+水→碳酸 ;
(2)B装置中的现象是蜡烛由下往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16.【答案】变浑浊——发生化学反应
大量白雾——水蒸汽液化
大量气泡,有声音——大量二氧化碳气体逸出
降温一一升华吸热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由于干冰升华,投入澄清石灰水中会有大量二氧化碳出来,所以有大量气泡产生;
(2)干冰升华吸热,导致澄清石灰水和周围环境温度降低,周围水蒸气遇冷液化,所以会看到大量白雾。
(3)干冰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会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46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20.0(43.5%)
主观题(占比) 26.0(56.5%)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0(62.5%)
主观题(占比) 6(37.5%)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填空题 2(12.5%) 9.0(19.6%)
解答题 1(6.3%) 5.0(10.9%)
实验探究题 3(18.8%) 12.0(26.1%)
单选题 10(62.5%) 20.0(43.5%)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81.3%)
2 容易 (18.8%)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2.0(4.3%) 10
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2.0(69.6%) 1,3,4,5,10,11,12,14,15,16
3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0(4.3%) 10
4 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11.0(23.9%) 2,8,9,16
5 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2.0(4.3%) 7
6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9.0(63.0%) 1,4,5,6,7,11,13,14,15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