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6 16:10:29

文档简介

江西高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原始社会的姓与氏是完全独立的”错,曲解文意。由原文“‘氏’则起源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是从‘姓’中衍生出的分支”可知,
“氏”是由“姓”洐生出来的,二者并不是完全独立。)
2.C(A项,“姓氏彰显着对祖先和族群的归属和认同,因而其始终带有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错,强加因果。由原文“从姓氏起源角
度出发,其始终带有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无论是族群之间共有的血缘意识和宗族意识,还是与国相系的姓氏,无不彰显着对祖
先和族群的归属和认同”可知,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B项,“由此可见姓氏文化的融合对国家统一起决定作用”错,推论不当。隋
朝统一这一事件无法推断姓氏文化的融合对国家统一起决定作用,且这一说法也夸大了姓氏文化融合的作用。D项,文中没有运
用“对比论证”。)
3.C(第四段核心观点是探寻中国姓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A项是说《百家姓》的价值,D项重在强调河南是华夏文
明重要的发祥地,均与本段论述的主要观点无关。B、C两项均述中华文化探寻问题,但B项讲的是两岸同胞共祭妈祖,妈祖是流传
于中国沿海地区的传统民间信仰,体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与姓氏文化及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关系不大。
C项是通过电视节目对姓氏追根溯源,能够论述第四段的主要观点。)
4.①先总述中华姓氏文化的重要意义,②再从文化根基、有形载体与实现路径等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华姓氏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的作用,③最后重申姓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民族及其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的重要作用。(每点1分,答
出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5.①深入分析姓氏文化的起源、发展,增强对同一文化渊源、文化根基的认同意识;②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各民族之间的
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③探寻合适路径,以姓氏文化为基础,以寻根活动为载体,因地因时制宜,开展寻根溯源活动。(每点2分,意
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的情给分)
6.B(“穷人都不喜欢…只喜欢在阴暗的地道中劳动”错,“喜欢阴暗的地道”是“另外还有一些更为古怪的穷人”,原文并不是说所有
的穷人都喜欢阴暗的地道。)
7.C(“由此也能看出其对穷人的同情”错,文中特派记者只是对穷人的行为感到奇怪、不理解,并没有同情。)
8.①小说开头和结尾以月球特派记者的身份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展现月球特派记者了解到的奇怪国家;中间大部分内容则通过富人
这一第三人称叙述,展示穷人的生活。②采用月球特派记者这一第一人称便于情感抒发,使描述内容更为真切,拉近了与读者之间
的距离;采用富人这一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展现了富人眼中的穷人,符合本文的报告体裁,更具有说服力。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
相结合,使得文章情节的展开更加通畅合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9.①自省意识:本文借一位月球特派记者的报告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贫富分化、贫富差距悬殊的反思:同是地球人,为什么穷人需要劳
动,而富人不需要劳动就能享受生活?为什么富人视穷人为异类?为什么富人拥有金钱,而穷人几乎一无所有?②社会的冷漠:文
中富人自诩为文明人,高高在上,对穷人嗤之以鼻,面对穷人的困境只是一味地指责,并不是真心关心穷人,他们认为穷人无可救
药,甚至要镇压穷人,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冷漠的批判。③堕落的习气:文中富人贪图享乐并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他们不喜
欢劳动却享受劳动的成果,十分虚伪,这些都包含了作者对社会堕落习气的批判。(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
酌情给分)
10.DFH(原句标点为:继忠独与麾下跃马驰赴,服饰稍异,契丹识之,围数十重。)
11.B(A项,前者是“退却”,后者是“使退却”。B项,前者是“厌恶”的意思,后者是满足的意思。D项,前者是“听说”的意思,后者是
“听见的事情,消息”。)
12.A(“陷入重围时被俘”不正确,从材料一最后一句可知,王继忠在陷人重围之时还未被俘,而是率残部到达白城后才被俘。)
13.(1)士兵伤亡惨重,拼死战斗,一边战斗一边奔走,沿着西山向北行进。(“重创”“殊死”“旁”各1分,句意1分)
(2)王继忠奋力迎战,被契丹抓获,(契丹)任命他伪职,又让他当将领,(他)渐渐被亲近信任。(“为…所…”“见”“亲信”各
1分,句意1分)
14.①契丹人侵北宋失利:②契丹萧太后年老厌恶打仗:③王继忠对辽军的劝说并向宋廷传递议和消息:④北宋议和使者张皓竭尽全
力,不辱使命。(每点1分,任答三点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威平六年,契丹的几万骑兵向南入侵,到了望都,王继忠与大将王超以及桑赞等人带兵增接望都。王继忠到了康村,与契丹大战,
【高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JA江西高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
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
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第二至三单元及《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伴随着姓氏起源与发展而积淀下来的
中华姓氏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是全世
界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入口,极大地推动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分析姓氏
文化的起源、发展,是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课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姓氏既是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和族群关系的标志,也是维系一个族群、
一个姓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在原始社会,姓与氏有所不同,“姓”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母系氏族社会,是以
女性为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志,且同姓之间往往拥有共同的祖先。而除母系血缘关系外,以“国”为姓也
较为常见,比如春秋时期的齐、鲁、宋、秦等。据《国语·周语》记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
而此姓不改。”即古人常说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因此,古代姓氏既是一个族群血脉延续的标志,同时也承载着
各个族群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历史情感。“氏”则起源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是从“姓”中衍生出的分支,既是区分不
同部落和族群的称号,也是区分身份贵贱的标志。直至秦汉之后,由于秦帝国对贵族的压制,使“氏”的贵族色彩逐
渐消失,渐渐与“姓”合二为一。综上所述,从姓氏起源角度出发,其始终带有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无论是族群
之间共有的血缘意识和宗族意识,还是与国相系的姓氏,无不衫显着对祖先和族群的归属和认同。从古至今,中国
人常常自称“炎黄子孙”,追根湖源,诸多姓氏都以炎帝和黄帝为共同祖先,既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同一文化渊源的认
同意识,也展现出中华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文化根基,由此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载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着姓氏文化的
演变、延续和传承,而姓氏文化的发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民族关系的变化,见证着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
程,并推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在二者相互促进、交流互动
【高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第1页(共8页)】
J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