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学12月月考试卷
1.(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此图可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若图中③→②过程受阻,则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③中
2.(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
B.主动运输维持着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D.谷氨酸和一氧化氮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
3.(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4.(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剧痛、恐惧时,人表现为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
B.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C.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D.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
5.(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6.(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如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其中抗体的作用与激素B相同,①~③表示某些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病属于人体免疫失调中的自身免疫病
B.细胞乙产生抗体的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中心体、线粒体的参与
C.若细胞甲为甲状腺细胞,则该病的患者会出现新陈代谢加快、体温偏高等症状
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7.(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如下图是某些神经元突触示意图,轴突1所处的神经元属于突触前神经元,其释放兴奋性递质,神经元M是突触后神经元,轴突2所处的神经元属于抑制性神经元,其释放抑制性递质,轴突1和2会形成轴突一轴突突触,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冲动在到达突触前就会受到抑制性末梢的影响,这种抑制叫突触前抑制。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轴突2释放的神经递质不会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B.若图中一电极连接膜内,一电极连接膜外,则可测神经元M的静息电位
C.若箭毒能抑制突触后膜受体与递质的结合,当其作用于轴突—轴突突触时,轴突1兴奋,神经元M不会兴奋
D.若毒扁豆碱能抑制神经递质的分解,当其作用于轴突—轴突突触时,轴突1兴奋,神经元M会持续兴奋
8.(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辅助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B.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C.HIV主要侵染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D.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9.(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下图表示玉米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作用相抗衡
B.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促进种子萌发的机理不同
C.第25天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含量相同,促进种子的萌发
D.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都不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
10.(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不能用样方法
C.标记物脱落会导致标记重捕法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D.黑光灯诱捕法的原理是利用了动物的趋暗性
11.(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如图所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
B.图乙为“S”形曲线,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
D.图甲为“J”形曲线,每年以不一样的倍数增长
12.(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水东湾海洋公园是以红树林为主题的城市湿地公园,最大的特点是人工红树林生态修复,是全国最大的连片人工红树林种植示范基地,形成了独特的“海上森林”景观;也是广东省首批十佳观鸟胜地之一,观鸟时间全年均可,4-8月以鹭鸟等繁殖留鸟为主,秋冬季至翌年春季可见各种鸻鹬类等迁徙候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决定水东湾海洋公园鸻鹬类的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是其出生率与死亡率
B.水东湾海洋公园在夏季与秋冬季鸟类种群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C.水东湾湿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D.水东湾人工红树林生态修复,体现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3.(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池塘水的 pH 值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D.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
14.(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人体骨骼肌由快缩肌纤维和慢缩肌纤维组成,快缩肌纤维没有线粒体,慢缩肌纤维含有大量的线粒体。研究发现,无氧呼吸产生ATP的速率实际上高于有氧呼吸产生ATP的速率,举重或短跑等剧烈运动主要依靠快缩肌纤维产生更大的力,产生的乳酸随着血液运输流入肝脏,可在肝细胞中转变为葡萄糖。下列有关剧烈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快缩肌纤维产生大量乳酸引起肌肉酸痛、细胞外液pH下降
B.快缩肌纤维和慢缩肌纤维都能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ATP
C.人体骨骼肌细胞中CO2的产生场所只有线粒体基质
D.人体骨骼肌细胞中ATP的消耗速率高于合成速率
15.(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有机磷农药能抑制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可催化乙酰胆碱分解),使用后残留严重且难以降解。研究发现白腐真菌能产生多种降解有机磷类农药的酶。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机磷农药甚至会出现在鲜有人类活动的南极生物体内,体现了物质循环的全球性
B.在一受有机磷农药污染的生态系统内,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有机磷农药的浓度最高
C.有机磷农药中毒后,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递质过程受阻,导致患者肌肉瘫痪
D.向有机磷农药残留污染的土壤中投放白腐真菌合适时间后,会提高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16.(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如下图①-④表示甲刺激所引起的调节过程,乙表示参与调节的重要器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过程主要通过体液调节实现
B.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乙→胰岛”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
D.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则在乙处下丘脑产生渴觉,且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
17.(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已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表面具有多种蛋白,其中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其吸附并侵入细胞。人体对S蛋白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可与S蛋白结合,使病毒无法吸附到人体细胞表面而阻止感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体内可检测到病毒抗体但检测不到病毒核酸
B.新冠灭活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灭活的病毒,其中含有S蛋白
C.新冠灭活疫苗首次进入机体时引起体液免疫,再次进入机体时引起细胞免疫
D.健康人接种了两次新冠灭活疫苗后,第三针改为接种新冠重组疫苗更有利于机体免疫
18.(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h是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
B.c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图中丙是分解者,只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
D.能量在第一和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b-h)/a×100%
19.(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辣椒素受体TRPV1是感觉神经末梢上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蛋白,辣椒素和43℃以上的高温等刺激可将其激活,并打开其通道,激活机理如图甲,结合图甲、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辣椒素与TRPV1结合引起感觉神经末梢上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打开,Na+内流导致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变为 ,从而产生兴奋。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是 ,原因是 。
(2)某科研团队研制了TRPV1受体靶点镇痛药,据图乙分析其原理,该药与TRPV1受体结合后引起Ca2+通道 ,进而抑制 以阻断痛觉信号传递。
(3)据图分析,吃辛辣食物时,喝热饮会加剧痛觉,原因是 。
(4)饥寒交迫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 (填激素名称)含量增加,其主要生理功能是 ,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与此同时,肾上腺髓质对 的分泌量也增加,说明二者在调节血糖平衡的过程中表现为 作用。
20.(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胃肠感冒主要是由一些侵犯胃肠道的病毒引起的,同时可伴有细菌性混合感染。它的发病症状主要是胃胀、腹痛、呕吐、腹泻,部分患者伴有发热等。回答下列问题:
(1)胃肠道病菌进入胃和肠道,胃液和肠液中杀菌物质会杀死部分病菌,阻止其进入体内,属于第 道防线,该防线 (填“具有”或“不具有”)特异性。
(2)当胃肠道病毒侵入机体时,首先使B细胞活化,使B细胞活化的两个信号分别是 ,同时需要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当该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 细胞能识别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的变化,增殖分化形成 两类细胞,后者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3)有人建议定期接种流感疫苗来预防流感,流感疫苗在免疫学上相当于 ,其进入机体主要是刺激机体产生 。也有人认为接种流感疫苗不能有效地预防流感,原因是 。
21.(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为探究生长素对根生长的影响,某科研人员以菊花为实验材料进行以下实验:对菊花幼苗施用不同浓度的α―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10天后对主根长度和侧根数目分别进行计数,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测定项目 α―萘乙酸浓度(10-6 mol/L)
0 50 100 150 200
主根长度(相对值) 1 0.9 0.7 0.5 0.3
侧根数目(个) 4 6 8 6 3
(1)农业生产上,常使用α―萘乙酸而不用生长素的原因是 。在菊花幼苗生长过程中,生长素在根尖(幼根)进行 (填“极性”或“非极性”)运输。
(2)α―萘乙酸浓度为150×10-6 mol/L时,对主根和侧根生长的作用分别是 、 。从细胞的角度分析,α―萘乙酸促进菊花幼苗生根的机理同生长素,其机理是 。
(3)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得出促进菊花幼苗侧根生长的最适浓度是100×10-6mol/L,原因是 。现有某一浓度的α―萘乙酸溶液,其作用于菊花幼苗后侧根的数目是6,为确定其实际浓度,最简便的方法是 。
22.(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Ⅰ:下图为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 。⑤表示 。
(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代表的含义是 。
(3)利用方法⑦调查某草原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Ⅱ: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4)A、B图中能反映该鱼种的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原因之一是 有限,种内竞争加剧使种群的增长停止。若不考虑食物因素,下图能表示同水层中不同种鱼的关系是 。
(5)调查红树林中主要植物的种群数量时,常用 法。红树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既能提高群落利用 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的分层提供了 。
23.(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未体现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和 。
(2)该食物网中,蛙属于第 营养级;鹰和蛇的关系是 和 。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能量单向流动的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据图可知,题图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正确;
B、此图可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正确;
C、③→②过程为淋巴循环,淋巴循环受阻,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即发生在细胞内液中,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血浆和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进入淋巴,但淋巴不能转化为组织液,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
2.【答案】C
【知识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解答】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A说法正确;
B.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维持K+浓度细胞内高于细胞外,K+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B说法正确;
C.内环境K+浓度升高,K+顺浓度梯度外流减少,静息膜电位差减小,C说法错误;
D.谷氨酸和一氧化氮都属于等神经递质,可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 1、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2、神经递质的分子质量一般较小,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一些氨基酸、激素和气体等,由突触前膜所在的细胞合成,储存在突触小泡之中,经过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3.【答案】B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乙释放的多巴胺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与丙上的受体结合后会使其膜发生电位变化,产生兴奋,A正确;
B、由图可知,多巴胺可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而甲和乙之间通过乙酰胆碱传递信息,B错误;
C、由图可知,乙膜既是乙酰胆碱作用的突触后膜,又是释放多巴胺的突触前膜,C正确;
D、多巴胺的释放受乙酰胆碱的调控,故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4.【答案】A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剧痛、恐惧时,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A错误;
B、边听课边写作业属于反射活动,反射活动的进行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B正确;
C、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依靠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完成,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数量的减少会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C正确;
D、人在情绪激动、焦虑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协助扩撒),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协助扩撒),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递下去,且为双向传递。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胞吐)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2、在神经调节过程中,人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下丘脑兴奋,通过交感神经,其神经末梢会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促使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肾上腺素。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5.【答案】D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不符合题意;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不符合题意;
C、由题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传出神经直接作用于心脏、也可通过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间接调节心脏活动,不符合题意;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主要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兴奋是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惊吓可以是我们看到的物象,可以是听到的声音,或者是摸到的东西,所以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体现了神经系统可以直接调节也可以通过内分泌间接调节心脏活动;肾上腺素是由人体分泌出的一种激素。当人经历某些刺激(例如兴奋,恐惧,紧张等)分泌出这种化学物质,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
6.【答案】B
【知识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免疫功能异常;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答】A、分析题图可知,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引起的,故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细胞乙产生的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参与合成、加工、运输与分泌抗体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不需要中心体参与,B错误;
C、若细胞甲为甲状腺细胞,则激素A为甲状腺激素,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由于抗体的作用与激素B(促甲状激素)相同,但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不会抑制浆细胞分泌抗体,从而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量,因此该病的患者会出现新陈代谢加快、体温偏高等症状,C正确;
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降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使得抗体分泌减少,能够有效地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免疫失调: (1)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3)免疫缺陷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如艾滋病。
2、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首先氨基酸在核糖体上合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初步加工后,以囊泡运至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成熟的蛋白质再以囊泡运至细胞膜,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外,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3、体液免疫:
7.【答案】B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轴突2所处的神经元属于抑制性神经元,其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也能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使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的差值变大,A错误;
B、静息电位是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因此若图中一电极连接膜内,一电极连接膜外,则可测神经元M的静息电位,B正确;
C、若箭毒能抑制突触后膜受体与递质的结合,当其作用于轴突一轴突突触时,即作用于轴突2和轴突1形成的突触,则会抑制抑制性神经递质与轴突1的膜结合,使轴突1的兴奋不被抑制,轴突1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会使神经元M兴奋,C错误;
D、若毒扁豆碱能抑制神经递质的分解,由于轴突2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不被分解,持续抑制抽突2兴奋,突触不能释放兴奋性递质,神经元M不会兴奋,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8.【答案】C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可见辅助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A正确;
B、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引起过敏反应,再次遇到相同过敏原才会发生,B正确;
C、HIV主要侵染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引起免疫缺陷病,C错误;
D、人体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称为二次免疫(再次免疫)。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3、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4、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5、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免疫排斥和供体器官不足等,器官移植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可以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T细胞的增殖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9.【答案】C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A、脱落酸抑制细胞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的分裂,二者作用相反,A正确;
B、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的分裂从而增加细胞数量;赤霉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两者促进种子萌发的机理不同,B正确;
C、图中第25天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曲线相交,但它们纵坐标数值并不相同,因此含量不同,C错误;
D、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都是激素,都不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只是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作用:(1)生长素:在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的分化、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生长、影响花、叶、果实的发育。 (2)赤霉素:在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中合成,能促进细胞的伸长,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促进种子的萌发、开花和果实的发育。 (3)乙烯:植物的各器官均能合成,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促进开花,促进花、叶、果实的脱落。 (4)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合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的合成。 (5)脱落酸:在根冠、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能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气孔的关闭,促进叶、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的休眠。
10.【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从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不宜作为种群密度调查的对象,A错误;
B、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采用样方法,B错误;
C、利用标记(志)重捕法得到的种群密度会偏大。因为在实际情况下,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再次被重捕的机会会降低,有时标记物会脱落。 ,C正确;
D、黑光灯诱捕法利用了动物的趋光性,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 (2)黑灯诱捕法:趋光性昆虫。 (3)样方法: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4)标志重捕法: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11.【答案】A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即K/2左右,此时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A正确;
B、曲线乙为“S”型增长,G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增长速率为0,B错误;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E点前进行,严防达到K/2值,若达K/2值,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C错误;
D、曲线甲为“J“型增长,增长倍数不变,但由于每年的基数不同,故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不同,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K/2值为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数量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值,若达K/2值,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12.【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鸻鹬类为迁徙候鸟,故决定水东湾海洋公园鸻鹬类的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是其迁入率与迁出率,A错误;
B、水东湾海洋公园的鸟类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发生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B正确;
C、水东湾湿地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C正确;
D、水东湾人工红树林生态修复,体现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的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在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2)人类活动也可使群落朝向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13.【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光、水、空气、无机盐等,池塘水的pH值不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B、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只是其中的部分生物,不能构成群落,B错误;
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C正确;
D、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故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多,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1)组成成分: ①生产者:包括光合自养型生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能够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并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②消费者:包括大多数动物、寄生植物、寄生细菌等,能够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③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腐生动物,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4.【答案】B,C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血浆中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快缩肌纤维产生大量乳酸进入细胞外液与缓冲物质中和,细胞外液的pH基本保持不变,A错误;
B、快缩肌纤维进行无氧呼吸,慢缩肌纤维进行有氧呼吸,二者的第一阶段相同,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都能产生ATP,B正确;
C、人体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只产生乳酸,进行有氧呼吸才能产生CO2,故其产生场所只有线粒体基质,C正确;
D、人体骨骼肌细胞中ATP的合成与分解处于动态平衡中,故其消耗速率与合成速率基本相等,D错误。
故答案为:BC。
【分析】1、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1)有氧呼吸: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葡萄糖丙酮酸+[H]+少量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H2OCO2+[H]+少量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H]+O2H2O+大量ATP。 (2)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第一阶段:葡萄糖丙酮酸+[H]+少量ATP。 第二阶段:丙酮酸+[H]乳酸。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正常人的体温为37℃左右。
15.【答案】A,B,D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有机磷农药甚至会出现在鲜有人类活动的南极生物体内,A正确;
B、有机磷农药使用后残留严重且难以降解,因此会随着食物链逐渐积累,在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有机磷农药的浓度最高,B正确;
C、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过程不受影响,C错误;
D、白腐真菌能产生多种降解有机磷类农药的酶,向有机磷农药残留污染的土壤中投放白腐真菌合适时间后,会使土壤中有机磷农药含量降低,从而可提高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D正确。
故答案为:ABD。
【分析】 1、组成生物图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全球性和循环性。
2、生物富集: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一旦含有铅的生物被更高营养级的动物食用,铅就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
3、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可作为神经递质的物质包括乙酰胆碱等。
16.【答案】A,B,C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体温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③过程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这个过程主要通过体液调节实现,A正确;
B、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胰岛过程是高浓度血糖刺激血管壁上的血糖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某一区域,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胰岛B细胞,属于神经调节,B正确;
C、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过程是寒冷刺激通过神经调节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到达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强新陈代谢,使体温升高,在该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C正确;
D、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兴奋后,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D错误。
故答案为:ABC。
【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2、血糖平衡调节:
3、体温平衡调节:
4、水盐平衡调节:
17.【答案】A,C
【知识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即感染了新冠病毒但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发热、咳嗽等症状,其体内可检测到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A错误;
B 、由题意"人体对S蛋白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可与S蛋白结合"可知,S蛋白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所以新冠灭活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灭活的病毒,其中含有S蛋白,B正确;
C、新冠病毒为胞内寄生物,其表面的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其吸附并侵入细胞,由此可知,新冠灭活疫苗无论是首次进入机体还是再次进入机体时,均能诱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C错误;
D、健康人接种了两次新冠灭活疫苗后,机体内已经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第三针改为接种新冠重组疫苗后,会刺激机体迅速发生再次免疫应答,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因此更有利于机体免疫,D正确。
故答案为:AC。
【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8.【答案】A,B,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 、图中h表示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A正确;
B、据图可知,图中的c是摄入量减去粪便量,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B错误;
C、由图示可知,图中丙表示分解者,分解的是动植物的遗体和排遗物,C错误;
D、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这一营养级的同化量x100%,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是b-h,生产者的同化量是a,所以能量在第一和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b-h)/ax100%,D正确。
故答案为:ABD。
【分析】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19.【答案】(1)外负内正;单向的;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关闭;神经递质的释放
(3)较高温度刺激也能激活TRPV1,促进Ca2+、Na+进入神经细胞,增强电信号的传导,使痛觉增强
(4)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促进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进而升高血糖;肾上腺素;协同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Na+内流会使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从而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是单向的。
(2)某科研团队研制了TRPV1受体靶点镇痛药,说明该药是作用于TRPV1受体,据图乙分析其原理,该药与TRPV1受体结合后会引起Ca2+通道关闭,进而抑制了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的移动,阻止了过程②即神经递质的释放,即抑制了图中的过程①,进而阻断痛觉信号传递。
(3)根据题意,辣椒素和43℃以上的高温等刺激可激活TRPV1,并打开其通道,由此推测,吃辛辣食物时,喝热饮产生的刺激能激活TRPV1,激活的TRPV1促进Ca2+、 Na+进入神经细胞,增强电信号的传导,使疼觉增强。
(4)饥寒交迫时,体内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也会增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促进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共同使血糖浓度升高,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
【分析】1、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3、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 (1)胰岛素: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2)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
20.【答案】(1)一;不具有
(2)病原体与B细胞的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的结合;细胞毒性T;记忆T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
(3)抗原;记忆细胞和抗体;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单链RNA,容易发生变异(合理即可)
【知识点】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1)胃液和肠液中杀菌物质属于第一道防线中的分泌物,故属于第一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不具有特异性。
(2)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抗原呈递细胞吞噬,是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的结合,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被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一变化信号,之后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他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3)流感疫苗相当于抗原,其进入机体主要刺激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有人认为接种流感疫苗不能有效地预防流感的理由是,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单链RNA,容易发生变异。
【分析】1、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获得,具有特异性。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1.【答案】(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含量低,提取困难,且植物体内存在分解生长素的酶;极性
(2)抑制;促进;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
(3)不能;实验组中α―萘乙酸溶液浓度梯度过大;将该浓度的α―萘乙酸溶液适当稀释后作用于幼苗,统计侧根数目
【知识点】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的作用;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含量低,提取困难,且植物体内存在分解生长素的酶,故农业生产上,常使用α―萘乙酸而不用生长素。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在菊花幼苗生长过程中,生长素在根尖(幼根)进行极性运输。
(2)α―萘乙酸浓度为150x10-6mol/ L 时,主根的长度小于对照组,对主根有抑制作用,侧根的数目大于对照组,所以对侧根具有促进作用。α―萘乙酸促进菊花幼苗生根的机理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与生长素的机理相同。
(3)实验组中α―萘乙酸溶液浓度梯度过大,所以不能得出促进菊花幼苗侧根生长的最适浓度是100x10-6mol/L ,应该在缩小浓度梯度进一步的实验来探究。某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作用于插条后生根的数目是6,此浓度可能是50x10-6mol/L或150x10-6mol/L,为确定该生长素的实际浓度,可将生长素溶液适当稀释后作用于插条,若生根数目大于6,则生长素浓度为150x10-6mol/L;若生根数目小于6,则生长素浓度为50x10-6mol/L。
【分析】生长素:(1)合成部位:在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 (2)作用: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的分化、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生长、影响花、叶、果实的发育。 (3)作用特点: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生长。 (4)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比较迟钝。 (5)运输方式:
22.【答案】(1)出生率或迁入率;年龄结构
(2)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3)偏大
(4)B;稳定型;食物和空间(或资源);③
(5)样方;阳光;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1)分析图可知,①②可增加种群密度,故为出生率和迁入率,则③④为死亡率和迁出率,⑤可以预测种群的密度变化,故⑤为年龄结构,则⑥为性别比例。因此图中①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⑤表示年龄结构。
(2)种群的“J”型曲线増长数学模型Nt=N0·λt中,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Nt表示t年之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3)样方法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标记重捕法仅适合动物,故⑦为标记重捕法,利用标记重捕法得到的种群密度会偏大。因为在实际情况下,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再次被重捕的机会会降低,有时标记物会脱落。
(4)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刚开始食物、空间充裕,种群数量増长,但由于食物、空间有限,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最终保持相对稳定,所以种群数量表现为“S”型曲线,符合B图。t0时种群増长速率为0,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稳定型,由于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故t2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①曲线为捕食关系,②曲线应为互利共生关系,③曲线为竞争关系,若不考虑食物因素,同水层中不同种鱼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关系,对应的是③曲线。
(5)调査植物的种群数量通常采用样方法。红树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既能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的分层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分析】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1)“J”型曲线:Nt=N0·λt,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2)“S”型曲线:食物、空间有限等。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 (2)黑灯诱捕法:趋光性昆虫。 (3)样方法: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4)标志重捕法: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为稳定型。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间关系:(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4)寄生:一种生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4、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3.【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三、四;捕食;种间竞争
(3)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4)单向传递;逐级递减;食物链中营养级关系(捕食关系)不可逆转,个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无法再利用
【知识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而图示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该食物网中,植物→食植物昆虫→蛙→蛇鹰食物链中蛙处于第三营养级,植物→食植物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食物链中蛙处于第四营养级。蛇和鹰都捕食鼠,鹰捕食蛇,因此蛇和鹰的关系包括竞争和捕食。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4)由于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能量只能从上一个营养级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流经每个营养级的能量都有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传递给分解者,故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1)组成成分: ①生产者:包括光合自养型生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能够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并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②消费者:包括大多数动物、寄生植物、寄生细菌等,能够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③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腐生动物,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只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成分,不含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成分。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源头:太阳能。(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3)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4)散失途径: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5)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6)规律: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这一营养级的同化量x100%。(7)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1 / 1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学12月月考试卷
1.(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此图可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若图中③→②过程受阻,则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③中
【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据图可知,题图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正确;
B、此图可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正确;
C、③→②过程为淋巴循环,淋巴循环受阻,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即发生在细胞内液中,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血浆和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进入淋巴,但淋巴不能转化为组织液,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
2.(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
B.主动运输维持着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D.谷氨酸和一氧化氮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
【答案】C
【知识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解答】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A说法正确;
B.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维持K+浓度细胞内高于细胞外,K+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B说法正确;
C.内环境K+浓度升高,K+顺浓度梯度外流减少,静息膜电位差减小,C说法错误;
D.谷氨酸和一氧化氮都属于等神经递质,可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 1、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2、神经递质的分子质量一般较小,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一些氨基酸、激素和气体等,由突触前膜所在的细胞合成,储存在突触小泡之中,经过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3.(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答案】B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乙释放的多巴胺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与丙上的受体结合后会使其膜发生电位变化,产生兴奋,A正确;
B、由图可知,多巴胺可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而甲和乙之间通过乙酰胆碱传递信息,B错误;
C、由图可知,乙膜既是乙酰胆碱作用的突触后膜,又是释放多巴胺的突触前膜,C正确;
D、多巴胺的释放受乙酰胆碱的调控,故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4.(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剧痛、恐惧时,人表现为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
B.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C.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D.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
【答案】A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剧痛、恐惧时,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A错误;
B、边听课边写作业属于反射活动,反射活动的进行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B正确;
C、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依靠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完成,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数量的减少会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C正确;
D、人在情绪激动、焦虑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协助扩撒),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协助扩撒),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递下去,且为双向传递。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胞吐)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2、在神经调节过程中,人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下丘脑兴奋,通过交感神经,其神经末梢会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促使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肾上腺素。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5.(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答案】D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不符合题意;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不符合题意;
C、由题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传出神经直接作用于心脏、也可通过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间接调节心脏活动,不符合题意;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主要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兴奋是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惊吓可以是我们看到的物象,可以是听到的声音,或者是摸到的东西,所以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体现了神经系统可以直接调节也可以通过内分泌间接调节心脏活动;肾上腺素是由人体分泌出的一种激素。当人经历某些刺激(例如兴奋,恐惧,紧张等)分泌出这种化学物质,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
6.(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如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其中抗体的作用与激素B相同,①~③表示某些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病属于人体免疫失调中的自身免疫病
B.细胞乙产生抗体的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中心体、线粒体的参与
C.若细胞甲为甲状腺细胞,则该病的患者会出现新陈代谢加快、体温偏高等症状
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答案】B
【知识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免疫功能异常;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答】A、分析题图可知,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引起的,故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细胞乙产生的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参与合成、加工、运输与分泌抗体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不需要中心体参与,B错误;
C、若细胞甲为甲状腺细胞,则激素A为甲状腺激素,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由于抗体的作用与激素B(促甲状激素)相同,但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不会抑制浆细胞分泌抗体,从而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量,因此该病的患者会出现新陈代谢加快、体温偏高等症状,C正确;
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降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使得抗体分泌减少,能够有效地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免疫失调: (1)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3)免疫缺陷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如艾滋病。
2、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首先氨基酸在核糖体上合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初步加工后,以囊泡运至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成熟的蛋白质再以囊泡运至细胞膜,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外,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3、体液免疫:
7.(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如下图是某些神经元突触示意图,轴突1所处的神经元属于突触前神经元,其释放兴奋性递质,神经元M是突触后神经元,轴突2所处的神经元属于抑制性神经元,其释放抑制性递质,轴突1和2会形成轴突一轴突突触,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冲动在到达突触前就会受到抑制性末梢的影响,这种抑制叫突触前抑制。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轴突2释放的神经递质不会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B.若图中一电极连接膜内,一电极连接膜外,则可测神经元M的静息电位
C.若箭毒能抑制突触后膜受体与递质的结合,当其作用于轴突—轴突突触时,轴突1兴奋,神经元M不会兴奋
D.若毒扁豆碱能抑制神经递质的分解,当其作用于轴突—轴突突触时,轴突1兴奋,神经元M会持续兴奋
【答案】B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轴突2所处的神经元属于抑制性神经元,其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也能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使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的差值变大,A错误;
B、静息电位是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因此若图中一电极连接膜内,一电极连接膜外,则可测神经元M的静息电位,B正确;
C、若箭毒能抑制突触后膜受体与递质的结合,当其作用于轴突一轴突突触时,即作用于轴突2和轴突1形成的突触,则会抑制抑制性神经递质与轴突1的膜结合,使轴突1的兴奋不被抑制,轴突1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会使神经元M兴奋,C错误;
D、若毒扁豆碱能抑制神经递质的分解,由于轴突2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不被分解,持续抑制抽突2兴奋,突触不能释放兴奋性递质,神经元M不会兴奋,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8.(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辅助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B.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C.HIV主要侵染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D.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答案】C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可见辅助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A正确;
B、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引起过敏反应,再次遇到相同过敏原才会发生,B正确;
C、HIV主要侵染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引起免疫缺陷病,C错误;
D、人体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称为二次免疫(再次免疫)。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3、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4、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5、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免疫排斥和供体器官不足等,器官移植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可以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T细胞的增殖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9.(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下图表示玉米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作用相抗衡
B.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促进种子萌发的机理不同
C.第25天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含量相同,促进种子的萌发
D.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都不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
【答案】C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A、脱落酸抑制细胞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的分裂,二者作用相反,A正确;
B、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的分裂从而增加细胞数量;赤霉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两者促进种子萌发的机理不同,B正确;
C、图中第25天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曲线相交,但它们纵坐标数值并不相同,因此含量不同,C错误;
D、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都是激素,都不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只是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作用:(1)生长素:在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的分化、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生长、影响花、叶、果实的发育。 (2)赤霉素:在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中合成,能促进细胞的伸长,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促进种子的萌发、开花和果实的发育。 (3)乙烯:植物的各器官均能合成,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促进开花,促进花、叶、果实的脱落。 (4)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合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的合成。 (5)脱落酸:在根冠、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能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气孔的关闭,促进叶、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的休眠。
10.(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不能用样方法
C.标记物脱落会导致标记重捕法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D.黑光灯诱捕法的原理是利用了动物的趋暗性
【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从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不宜作为种群密度调查的对象,A错误;
B、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采用样方法,B错误;
C、利用标记(志)重捕法得到的种群密度会偏大。因为在实际情况下,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再次被重捕的机会会降低,有时标记物会脱落。 ,C正确;
D、黑光灯诱捕法利用了动物的趋光性,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 (2)黑灯诱捕法:趋光性昆虫。 (3)样方法: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4)标志重捕法: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11.(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如图所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
B.图乙为“S”形曲线,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
D.图甲为“J”形曲线,每年以不一样的倍数增长
【答案】A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即K/2左右,此时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A正确;
B、曲线乙为“S”型增长,G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增长速率为0,B错误;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E点前进行,严防达到K/2值,若达K/2值,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C错误;
D、曲线甲为“J“型增长,增长倍数不变,但由于每年的基数不同,故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不同,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K/2值为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数量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值,若达K/2值,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12.(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水东湾海洋公园是以红树林为主题的城市湿地公园,最大的特点是人工红树林生态修复,是全国最大的连片人工红树林种植示范基地,形成了独特的“海上森林”景观;也是广东省首批十佳观鸟胜地之一,观鸟时间全年均可,4-8月以鹭鸟等繁殖留鸟为主,秋冬季至翌年春季可见各种鸻鹬类等迁徙候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决定水东湾海洋公园鸻鹬类的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是其出生率与死亡率
B.水东湾海洋公园在夏季与秋冬季鸟类种群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C.水东湾湿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D.水东湾人工红树林生态修复,体现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鸻鹬类为迁徙候鸟,故决定水东湾海洋公园鸻鹬类的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是其迁入率与迁出率,A错误;
B、水东湾海洋公园的鸟类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发生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B正确;
C、水东湾湿地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C正确;
D、水东湾人工红树林生态修复,体现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的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在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2)人类活动也可使群落朝向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13.(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池塘水的 pH 值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D.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光、水、空气、无机盐等,池塘水的pH值不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B、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只是其中的部分生物,不能构成群落,B错误;
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C正确;
D、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故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多,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1)组成成分: ①生产者:包括光合自养型生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能够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并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②消费者:包括大多数动物、寄生植物、寄生细菌等,能够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③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腐生动物,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4.(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人体骨骼肌由快缩肌纤维和慢缩肌纤维组成,快缩肌纤维没有线粒体,慢缩肌纤维含有大量的线粒体。研究发现,无氧呼吸产生ATP的速率实际上高于有氧呼吸产生ATP的速率,举重或短跑等剧烈运动主要依靠快缩肌纤维产生更大的力,产生的乳酸随着血液运输流入肝脏,可在肝细胞中转变为葡萄糖。下列有关剧烈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快缩肌纤维产生大量乳酸引起肌肉酸痛、细胞外液pH下降
B.快缩肌纤维和慢缩肌纤维都能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ATP
C.人体骨骼肌细胞中CO2的产生场所只有线粒体基质
D.人体骨骼肌细胞中ATP的消耗速率高于合成速率
【答案】B,C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血浆中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快缩肌纤维产生大量乳酸进入细胞外液与缓冲物质中和,细胞外液的pH基本保持不变,A错误;
B、快缩肌纤维进行无氧呼吸,慢缩肌纤维进行有氧呼吸,二者的第一阶段相同,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都能产生ATP,B正确;
C、人体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只产生乳酸,进行有氧呼吸才能产生CO2,故其产生场所只有线粒体基质,C正确;
D、人体骨骼肌细胞中ATP的合成与分解处于动态平衡中,故其消耗速率与合成速率基本相等,D错误。
故答案为:BC。
【分析】1、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1)有氧呼吸: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葡萄糖丙酮酸+[H]+少量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H2OCO2+[H]+少量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H]+O2H2O+大量ATP。 (2)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第一阶段:葡萄糖丙酮酸+[H]+少量ATP。 第二阶段:丙酮酸+[H]乳酸。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正常人的体温为37℃左右。
15.(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有机磷农药能抑制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可催化乙酰胆碱分解),使用后残留严重且难以降解。研究发现白腐真菌能产生多种降解有机磷类农药的酶。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机磷农药甚至会出现在鲜有人类活动的南极生物体内,体现了物质循环的全球性
B.在一受有机磷农药污染的生态系统内,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有机磷农药的浓度最高
C.有机磷农药中毒后,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递质过程受阻,导致患者肌肉瘫痪
D.向有机磷农药残留污染的土壤中投放白腐真菌合适时间后,会提高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答案】A,B,D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有机磷农药甚至会出现在鲜有人类活动的南极生物体内,A正确;
B、有机磷农药使用后残留严重且难以降解,因此会随着食物链逐渐积累,在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有机磷农药的浓度最高,B正确;
C、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过程不受影响,C错误;
D、白腐真菌能产生多种降解有机磷类农药的酶,向有机磷农药残留污染的土壤中投放白腐真菌合适时间后,会使土壤中有机磷农药含量降低,从而可提高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D正确。
故答案为:ABD。
【分析】 1、组成生物图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全球性和循环性。
2、生物富集: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一旦含有铅的生物被更高营养级的动物食用,铅就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
3、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可作为神经递质的物质包括乙酰胆碱等。
16.(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如下图①-④表示甲刺激所引起的调节过程,乙表示参与调节的重要器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过程主要通过体液调节实现
B.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乙→胰岛”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
D.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则在乙处下丘脑产生渴觉,且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
【答案】A,B,C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体温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③过程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这个过程主要通过体液调节实现,A正确;
B、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胰岛过程是高浓度血糖刺激血管壁上的血糖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某一区域,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胰岛B细胞,属于神经调节,B正确;
C、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过程是寒冷刺激通过神经调节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到达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强新陈代谢,使体温升高,在该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C正确;
D、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兴奋后,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D错误。
故答案为:ABC。
【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2、血糖平衡调节:
3、体温平衡调节:
4、水盐平衡调节:
17.(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已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表面具有多种蛋白,其中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其吸附并侵入细胞。人体对S蛋白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可与S蛋白结合,使病毒无法吸附到人体细胞表面而阻止感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体内可检测到病毒抗体但检测不到病毒核酸
B.新冠灭活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灭活的病毒,其中含有S蛋白
C.新冠灭活疫苗首次进入机体时引起体液免疫,再次进入机体时引起细胞免疫
D.健康人接种了两次新冠灭活疫苗后,第三针改为接种新冠重组疫苗更有利于机体免疫
【答案】A,C
【知识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即感染了新冠病毒但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发热、咳嗽等症状,其体内可检测到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A错误;
B 、由题意"人体对S蛋白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可与S蛋白结合"可知,S蛋白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所以新冠灭活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灭活的病毒,其中含有S蛋白,B正确;
C、新冠病毒为胞内寄生物,其表面的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其吸附并侵入细胞,由此可知,新冠灭活疫苗无论是首次进入机体还是再次进入机体时,均能诱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C错误;
D、健康人接种了两次新冠灭活疫苗后,机体内已经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第三针改为接种新冠重组疫苗后,会刺激机体迅速发生再次免疫应答,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因此更有利于机体免疫,D正确。
故答案为:AC。
【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8.(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h是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
B.c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图中丙是分解者,只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
D.能量在第一和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b-h)/a×100%
【答案】A,B,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 、图中h表示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A正确;
B、据图可知,图中的c是摄入量减去粪便量,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B错误;
C、由图示可知,图中丙表示分解者,分解的是动植物的遗体和排遗物,C错误;
D、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这一营养级的同化量x100%,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是b-h,生产者的同化量是a,所以能量在第一和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b-h)/ax100%,D正确。
故答案为:ABD。
【分析】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19.(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辣椒素受体TRPV1是感觉神经末梢上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蛋白,辣椒素和43℃以上的高温等刺激可将其激活,并打开其通道,激活机理如图甲,结合图甲、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辣椒素与TRPV1结合引起感觉神经末梢上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打开,Na+内流导致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变为 ,从而产生兴奋。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是 ,原因是 。
(2)某科研团队研制了TRPV1受体靶点镇痛药,据图乙分析其原理,该药与TRPV1受体结合后引起Ca2+通道 ,进而抑制 以阻断痛觉信号传递。
(3)据图分析,吃辛辣食物时,喝热饮会加剧痛觉,原因是 。
(4)饥寒交迫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 (填激素名称)含量增加,其主要生理功能是 ,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与此同时,肾上腺髓质对 的分泌量也增加,说明二者在调节血糖平衡的过程中表现为 作用。
【答案】(1)外负内正;单向的;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关闭;神经递质的释放
(3)较高温度刺激也能激活TRPV1,促进Ca2+、Na+进入神经细胞,增强电信号的传导,使痛觉增强
(4)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促进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进而升高血糖;肾上腺素;协同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Na+内流会使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从而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是单向的。
(2)某科研团队研制了TRPV1受体靶点镇痛药,说明该药是作用于TRPV1受体,据图乙分析其原理,该药与TRPV1受体结合后会引起Ca2+通道关闭,进而抑制了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的移动,阻止了过程②即神经递质的释放,即抑制了图中的过程①,进而阻断痛觉信号传递。
(3)根据题意,辣椒素和43℃以上的高温等刺激可激活TRPV1,并打开其通道,由此推测,吃辛辣食物时,喝热饮产生的刺激能激活TRPV1,激活的TRPV1促进Ca2+、 Na+进入神经细胞,增强电信号的传导,使疼觉增强。
(4)饥寒交迫时,体内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也会增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促进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共同使血糖浓度升高,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
【分析】1、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3、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 (1)胰岛素: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2)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
20.(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胃肠感冒主要是由一些侵犯胃肠道的病毒引起的,同时可伴有细菌性混合感染。它的发病症状主要是胃胀、腹痛、呕吐、腹泻,部分患者伴有发热等。回答下列问题:
(1)胃肠道病菌进入胃和肠道,胃液和肠液中杀菌物质会杀死部分病菌,阻止其进入体内,属于第 道防线,该防线 (填“具有”或“不具有”)特异性。
(2)当胃肠道病毒侵入机体时,首先使B细胞活化,使B细胞活化的两个信号分别是 ,同时需要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当该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 细胞能识别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的变化,增殖分化形成 两类细胞,后者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3)有人建议定期接种流感疫苗来预防流感,流感疫苗在免疫学上相当于 ,其进入机体主要是刺激机体产生 。也有人认为接种流感疫苗不能有效地预防流感,原因是 。
【答案】(1)一;不具有
(2)病原体与B细胞的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的结合;细胞毒性T;记忆T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
(3)抗原;记忆细胞和抗体;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单链RNA,容易发生变异(合理即可)
【知识点】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1)胃液和肠液中杀菌物质属于第一道防线中的分泌物,故属于第一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不具有特异性。
(2)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抗原呈递细胞吞噬,是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的结合,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被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一变化信号,之后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他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3)流感疫苗相当于抗原,其进入机体主要刺激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有人认为接种流感疫苗不能有效地预防流感的理由是,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单链RNA,容易发生变异。
【分析】1、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获得,具有特异性。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1.(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为探究生长素对根生长的影响,某科研人员以菊花为实验材料进行以下实验:对菊花幼苗施用不同浓度的α―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10天后对主根长度和侧根数目分别进行计数,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测定项目 α―萘乙酸浓度(10-6 mol/L)
0 50 100 150 200
主根长度(相对值) 1 0.9 0.7 0.5 0.3
侧根数目(个) 4 6 8 6 3
(1)农业生产上,常使用α―萘乙酸而不用生长素的原因是 。在菊花幼苗生长过程中,生长素在根尖(幼根)进行 (填“极性”或“非极性”)运输。
(2)α―萘乙酸浓度为150×10-6 mol/L时,对主根和侧根生长的作用分别是 、 。从细胞的角度分析,α―萘乙酸促进菊花幼苗生根的机理同生长素,其机理是 。
(3)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得出促进菊花幼苗侧根生长的最适浓度是100×10-6mol/L,原因是 。现有某一浓度的α―萘乙酸溶液,其作用于菊花幼苗后侧根的数目是6,为确定其实际浓度,最简便的方法是 。
【答案】(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含量低,提取困难,且植物体内存在分解生长素的酶;极性
(2)抑制;促进;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
(3)不能;实验组中α―萘乙酸溶液浓度梯度过大;将该浓度的α―萘乙酸溶液适当稀释后作用于幼苗,统计侧根数目
【知识点】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的作用;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含量低,提取困难,且植物体内存在分解生长素的酶,故农业生产上,常使用α―萘乙酸而不用生长素。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在菊花幼苗生长过程中,生长素在根尖(幼根)进行极性运输。
(2)α―萘乙酸浓度为150x10-6mol/ L 时,主根的长度小于对照组,对主根有抑制作用,侧根的数目大于对照组,所以对侧根具有促进作用。α―萘乙酸促进菊花幼苗生根的机理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与生长素的机理相同。
(3)实验组中α―萘乙酸溶液浓度梯度过大,所以不能得出促进菊花幼苗侧根生长的最适浓度是100x10-6mol/L ,应该在缩小浓度梯度进一步的实验来探究。某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作用于插条后生根的数目是6,此浓度可能是50x10-6mol/L或150x10-6mol/L,为确定该生长素的实际浓度,可将生长素溶液适当稀释后作用于插条,若生根数目大于6,则生长素浓度为150x10-6mol/L;若生根数目小于6,则生长素浓度为50x10-6mol/L。
【分析】生长素:(1)合成部位:在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 (2)作用: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的分化、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生长、影响花、叶、果实的发育。 (3)作用特点: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生长。 (4)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比较迟钝。 (5)运输方式:
22.(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Ⅰ:下图为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 。⑤表示 。
(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代表的含义是 。
(3)利用方法⑦调查某草原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Ⅱ: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4)A、B图中能反映该鱼种的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原因之一是 有限,种内竞争加剧使种群的增长停止。若不考虑食物因素,下图能表示同水层中不同种鱼的关系是 。
(5)调查红树林中主要植物的种群数量时,常用 法。红树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既能提高群落利用 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的分层提供了 。
【答案】(1)出生率或迁入率;年龄结构
(2)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3)偏大
(4)B;稳定型;食物和空间(或资源);③
(5)样方;阳光;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1)分析图可知,①②可增加种群密度,故为出生率和迁入率,则③④为死亡率和迁出率,⑤可以预测种群的密度变化,故⑤为年龄结构,则⑥为性别比例。因此图中①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⑤表示年龄结构。
(2)种群的“J”型曲线増长数学模型Nt=N0·λt中,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Nt表示t年之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3)样方法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标记重捕法仅适合动物,故⑦为标记重捕法,利用标记重捕法得到的种群密度会偏大。因为在实际情况下,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再次被重捕的机会会降低,有时标记物会脱落。
(4)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刚开始食物、空间充裕,种群数量増长,但由于食物、空间有限,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最终保持相对稳定,所以种群数量表现为“S”型曲线,符合B图。t0时种群増长速率为0,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稳定型,由于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故t2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①曲线为捕食关系,②曲线应为互利共生关系,③曲线为竞争关系,若不考虑食物因素,同水层中不同种鱼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关系,对应的是③曲线。
(5)调査植物的种群数量通常采用样方法。红树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既能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的分层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分析】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1)“J”型曲线:Nt=N0·λt,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2)“S”型曲线:食物、空间有限等。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 (2)黑灯诱捕法:趋光性昆虫。 (3)样方法: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4)标志重捕法: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为稳定型。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间关系:(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4)寄生:一种生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4、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3.(2023高二上·鸡泽月考)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未体现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和 。
(2)该食物网中,蛙属于第 营养级;鹰和蛇的关系是 和 。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能量单向流动的原因是: 。
【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三、四;捕食;种间竞争
(3)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4)单向传递;逐级递减;食物链中营养级关系(捕食关系)不可逆转,个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无法再利用
【知识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而图示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该食物网中,植物→食植物昆虫→蛙→蛇鹰食物链中蛙处于第三营养级,植物→食植物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食物链中蛙处于第四营养级。蛇和鹰都捕食鼠,鹰捕食蛇,因此蛇和鹰的关系包括竞争和捕食。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4)由于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能量只能从上一个营养级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流经每个营养级的能量都有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传递给分解者,故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1)组成成分: ①生产者:包括光合自养型生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能够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并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②消费者:包括大多数动物、寄生植物、寄生细菌等,能够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③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腐生动物,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只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成分,不含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成分。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源头:太阳能。(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3)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4)散失途径: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5)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6)规律: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这一营养级的同化量x100%。(7)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