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16 16:1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为探究与一元酸HA(mol·L)的化学反应热效应,进行了如下四组实验。已知℃。
实验序号 试剂I 试剂Ⅱ 反应前温度 反应后温度
① 40 mL 2.12 g 25℃
② 20 mL HCl+20 mL 2.12 g 25℃
③ 20 mL +20 mL 2.12 g 25℃
④ 20 mL HCl 2.12 g 与20 mL 形成的溶液 2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溶于水放热 B.与HCl反应放热
C. D.
2.化学电源在日常生活和高科技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g2O+2e-+H2O=2Ag+2OH-
B.甲:溶液中Zn2+向Cu电极方向移动,电子由锌经电解质溶液流向铜电极
C.丁:使用一段时间后,电解质溶液的酸性减弱,导电能力下降
D.丙:锌筒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锌筒会变薄
3.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g)+3Y(g)2Z(g)达到平衡时,测得X和Y转化的转化率均为2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B.开始充入容器中的X、Y物质的量之比为1∶3
C.若Y的反应速率为0.2 mol·L-1·s-1,则Z的反应速率为0.3 mol·L-1·s-1
D.若容器体积不变,向容器中充入氦气,压强增大,反应速率增大
4.下列实验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实验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取两支试管,一支加入10 mL 0.1 mol/L 溶液,另一支加入5 mL 0.1 mol/L 溶液、5 mL蒸馏水,同时向两支试管加入10 mL 0.1mol/L 溶液 前者出现浑浊的时间更短,说明增大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B 探究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向其中通入氩气,反应速率不变 化学反应速率不受压强影响
C 证明溶液是否含 向溶液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瓶口 若试纸未变蓝,则说明不含
D 探究KI与反应的限度 取1 mL 0.1 mol/L KI溶液于试管中,加入5 mL 0.1 mol/L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5滴15% KSCN溶液 若溶液变血红色,则KI与的反应有一定限度
A.A B.B C.C D.D
5.已知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有可能是放热反应
B.断裂和键,放出能量
C.和反应生成吸收的热量为
D.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6.由和NO反应生成和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生成时转移
B.反应物能量之和大于生成物能量之和
C.和如图中完全反应放出139kJ能量
D.断键吸收能量之和小于成键释放能量之和
7.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用H2O2分解制O2,加入MnO2后,反应速率明显加快
B.2SO2+O2 2SO3反应中,SO2不能全部转化为SO3
C.在金属钠与足量的水的反应中,增加水的量能增大反应速率
D.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制取CO2,用碳酸钙粉末比用块状碳酸钙反应要快
8.我国最早的造纸技术是以嫩竹为原料,加入消石灰制成纸浆,再经多道工序加工成纸。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造纸过程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B.将等物质的量的消石灰与碳酸钠混合溶于水,溶液呈碱性
C.消石灰为常见的二元弱碱
D.可将竹子剁碎以提高反应速率
9.下图为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拆开和中的化学键成为H、O原子共放出能量
B.由H、O原子形成共吸收能量
C.和应生成共吸收能量
D.和反应生成共放出能量
10.保罗·克拉兹等三位科学家因在氟利昂和臭氧层方面的工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研究揭示了大气中臭氧层被破坏的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在反应中作催化剂
B.过程②中一氧化氯断键形成过氧化氯
C.臭氧分子最终转变成氧气分子
D.过氧化氯的结构式为C1-O-O-Cl
11.某同学研究浓硝酸与KSCN溶液的反应,在通风橱中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能被氧化为黄色的,可聚合为红色的。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被氧化为的过程中,S的化合价升高
B.分析①②③知,聚合为的速率大于其被硝酸氧化的速率
C.取少量③中的溶液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最终有生成,沉淀可能是碳酸钡
D.①中改用溶有的浓硝酸重复上述实验,溶液先变红后迅速褪色并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可能是气体对反应的进行起了催化作用
12.在恒温恒容下,可逆反应N2(g)+ 3H2(g)2NH3(g)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A.N2、H2、NH3在容器中共存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C.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D.v正(N2)=2v逆(NH3)
13.已知某化学反应A2(g)+2B2(g)=2AB2(g)(A2、B2、AB2的结构式分别为A=A、B-B、B-A-B),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进行一定需要加热或点燃
B.该反应若生成2molAB2(g),则放出的热量为(E1-E2)kJ
C.该反应断开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大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
D.生成2molB-A键放出E2kJ能量
14.某温度时,在容积为3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反应开始至2min末,X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C.该反应是由正、逆反应同时开始的,3min时反应停止
D.若增加或减少X的物质的量,化学反应速率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
15.在化学反应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中,人们除了选择合适的化学反应以实现新期特的物质转化或能量转化,还要关注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和程度,以提高生产效率。
(1)控制条件,让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用传感器测得不同时间NO和CO的浓度如表。
时间 0 1 2 3 4 5
10.0 4.50 2.50 1.50 1.00 1.00
3.60 3.05 2.85 2.75 2.70 2.70
前2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___________,从表格看,已达化学平衡的时间段为:___________。
(2)如图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气体后,发生反应,已知是红棕色气体,是无色气体。反应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时,反应未达到平衡,浓度在减小
b.时,反应达到平衡,反应不再进行
c.各物质浓度不再变化
d.各物质浓度相等
e.,浓度增大
f.反应过程中气体的颜色不变
(3)在压强为条件下,与的混合气体在催化剂作用下能自发放热反应生成甲醇:。为了寻得合成甲醇的适宜温度与压强,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部分实验条件已经填在下面的实验设计表中。表中剩余的实验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编号 (℃)
① 180 0.1
② 5
③ 350 5
(4)比较相同浓度的溶液和不同浓度的溶液反应的反应快慢可通过测定___________来实现。
(5)在四个不同的容器中,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合成氨反应:根据在相同时间内测定的结果判断,生成氨气的反应速率由大到小排列___________
A. B.
C. D.
16.氮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一定温度下,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可发生下列反应:。下表为反应在温度下的部分实验数据:
0 500 1000 1500
(mol) 10.00 7.04 4.96 4.96
请回答:
(1)从反应开始到500 s,生成的平均速率_______。
(2)温度下,该反应达到平衡时的转化率_______。
(3)NO和NO2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被NaOH溶液完全吸收,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_______,在此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
(4)对于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
A.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B.不可能100%转化为
C.该条件下当混合气体密度不再变化,反应达到最大限度
D.通过调控反应条件,可以提高该反应进行的程度
E.200℃时,转化率几乎为0,可能原因是能量不足以破坏的分子间作用力
(5)①若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和,发生反应:,该反应的正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请解释正反应速率如图变化的原因:_______。
②氮的另一种氢化物肼(),是一种可燃性的液体,可用作火箭燃料。键能是指破坏1 mol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下列共价键的键能信息如表所示:
共价键 N-H N-N O=O O-H
键能(kJ/mol) 391 161 498 946 463
关于反应,则32g 与完全反应将放出热量_______kJ。
17.燃料电池是利用燃料与氧气反应从而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1)以葡萄糖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①A为生物燃料电池的______(填“正”或“负”)极。
②正极反应式为______。
③放电过程中,H+向______极区迁移(填“A”或“B”)。
④在电池反应中,每消耗1mol氧气,理论上生成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体积是______,通过外电路的电子是_____mol。
(2)一氧化碳无色无味有毒,世界各国每年均有不少人因一氧化碳中毒而失去生命。一种一氧化碳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该装置中电解质为氧化钇—氧化钠,其中O2-可以在固体介质NASICON中自由移动。传感器中通过的电流越大,尾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越高。
①工作时,O2-电极______移动(填“a”或“b”)。
②电子在外电路中通过传感器的流动方向是______(填“由a向b”或“由b向a”)。
18.已知,回答下列问题:
(1)在100℃时,将气体充入的密闭容器中,隔一段时间对容器内的物质进行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时间/s 0 20 40 60 80 100
0.100 0.050 a b
0.000 0.060 0.120 0.120 0.120
①表中___________(填“>”“<”或“=”,下同);a___________b。
②时的浓度___________,在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
(2)一定温度下,体积为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若上述反应在甲、乙两个相同容器内同时进行,分别测得:甲中,乙中,则___________中反应更快。
②。该反应达最大限度时Y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若初始压强为,则平衡时___________(用含的表达式表示)。
③下列描述能表示该反应达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
A.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B.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
C.容器内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D.容器中X与Y的物质的量相等
E. F.容器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由实验①可知,溶于水后,温度℃,则该过程放热,A正确;
B.由实验①②对比可知,温度,则与HCl反应放热,B正确;
C.由实验②③对比可知,将盐酸换成醋酸,醋酸是弱酸,其电离过程是吸热的,则温度,C正确;
D.实验②④对比可知,实验④中减少了碳酸钠溶解的过程,则放出的热量会少一些,故,D错误;
故选D。
2.B
【详解】A.乙中金属锌为负极,Ag2O为正极,正极上Ag2O得电子生成Ag和氢氧根离子,电极反应式为Ag2O+2e-+H2O=2Ag+2OH-,A正确;
B.甲Zn为负极,Cu为正极,Zn2+向Cu电极移动,但是电子不经过电解质溶液,B错误;
C.丁中总反应方程式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随着反应进行,硫酸逐渐被消耗,电解质溶液的酸性减弱,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减少,导电能力下降,C正确;
D.丙中锌筒为负极,Zn失电子生成Zn2+,发生氧化反应,锌筒变薄,D正确;
故答案选B。
3.B
【详解】A.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也增大,A项错误;
B.设开始充入容器中的X、Y的物质的量依次为amol、bmol,达到平衡时X、Y的转化率均为25%,则从开始至达到平衡,X、Y转化物质的量依次为0.25amol、0.25bmol,根据转化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0.25amol∶0.25bmol=1∶3,解得a∶b=1∶3,B项正确;
C.若Y的反应速率为0.2mol/(L s),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Z的反应速率为mol/(L s),C项错误;
D.若容器体积不变,向容器中充入氦气,压强增大,由于X、Y、Z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D项错误;
答案选B。
4.A
【详解】A.只有浓度不同,前者出现浑浊的时间更短,说明增大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故A正确;
B.容积不变,通入氩气,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不能证明化学反应速率不受压强影响,故B错误;
C.向溶液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必须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瓶口检验,故C错误;
D.因为溶液过量,反应后有剩余,充分反应后滴入5滴15% 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不能证明反应的限度,故D错误;
故选:A。
5.C
【详解】A.由图可知,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该反应为吸热反应,A项错误;
B.断裂化学键吸收能量,根据图示可知断裂1 mol A-A和1 mol B-B键,吸收a kJ能量,B项错误;
C.该反应为吸热反应,1 mol A2(g)和1 mol B2(g)反应生成2 mol AB(g)吸收的热量为(a-b) kJ,C项正确;
D.由图可知,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D项错误;
答案选C。
6.A
【详解】A.化学方程式:N2O+NO = N2+NO2,,生成1 mol N2时转移电子2 mol,故A错误;
B.根据能量变化图,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此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B正确;
C.根据能量变化图,N2O(g)+NO(g) = N2(g)+NO2(g) ΔH=(209-348) kJ·mol 1=-139 kJ·mol 1,故C正确;
D.断键吸收能量,成键释放能量,此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断键吸收能量之和小于成键释放能量之和,故D正确。
故选A。
7.C
【详解】A.实验室用H2O2分解制O2,加入MnO2后,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反应速率明显加快,A正确;
B.由于反应2SO2+O2 2SO3是可逆反应,所以SO2不能全部转化为SO3,B正确;
C.水是纯液体,增加用量没有改变浓度,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C错误;
D.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制CO2,用碳酸钙粉末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因此比用块状碳酸钙反应要快,D正确;
答案选C。
8.C
【详解】A.造纸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A正确;
B.消石灰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氢氧化钠,溶液碱性增强,B正确;
C.消石灰是氢氧化钙,为二元强碱,C错误;
D.粉碎能够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D正确;
故选C。
9.D
【详解】A.断开化学键吸收能量,则拆开2molH2(g)和1molO2(g)中的化学键成为H、O原子共吸收1368kJ能量,故A错误;
B.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则由4molH、2molO原子形成2molH2O(g),共放出1852kJ能量,故B错误;
C.由图可知,2molH2(g)和1molO2(g)反应生成2molH2O(g)共放出484kJ能量,故C错误;
D.由图可知,2molH2(g)和1molO2(g)反应生成2molH2O(g)共放出484kJ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10.A
【分析】由图可知,反应的历程为:,ClO + ClO→ClOOCl,据此分析。
【详解】A.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都没变,该过程的总反应为2O3→3O2,所以氯原子在反应中作催化剂,A错误;
B.过程②中ClO + ClO→ClOOCl,一氧化氯断键形成过氧化氯,B正确;
C.该过程的总反应为2O3→3O2,则臭氧分子最终转变成氧气分子,C正确;
D.氯原子半径大于氧原子半径,所以图片中原子半径较大的是氯原子,较小的是氧原子,所以,过氧化氯的结构式为:Cl-O-O-Cl,D正确;
故选A。
11.C
【详解】A.在SCN-被氧化为(SCN)2过程中,S元素的化合价由SCN-中的-2价升高为(SCN)2中的-1价,A正确;
B.根据溶液颜色变化及反应时间的长短,可知(SCN)2聚合为(SCN)x的速率大于其被硝酸氧化的速率,B正确;
C.③中的溶液显强酸性,取少量③中的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在强酸性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只能是BaSO4,可证明SCN-最终被氧化有SO生成,C错误;
D.①中改用溶有NO2的浓硝酸重复上述实验,溶液先变红后迅速褪色并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可能是NO2气体对反应的进行起了催化作用,D正确;
故选C。
12.C
【分析】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解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详解】A.N2、H2、NH3在容器中共存时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A不选;
B.质量守恒,容积不变,密度一直不变,故B不选;
C.正反应体积减小,压强是变量,所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说明达平衡状态,故C选;
D.v正(N2)=2v逆(NH3)不满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故D不选;
故选C。
13.C
【详解】A.根据图像可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或点燃,故A错误;
B.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该反应为吸热反应,生成2molAB2(g)吸收的能量为(E1-E2)kJ,故B错误;
C.断键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因此该反应断开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大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故C正确;
D.1molAB2中有2molB-A键,形成4molB-A键放出能量为E2kJ,即生成2molB-A键放出能量kJ,故D错误;
答案为C。
14.D
【详解】A.由图像可以看出,反应中Z、Y的物质的量减少,应为反物。X的物质的量增多,应为生成物,当反应尖锐。,,则::,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A错误;
B.反应开始至2min末,,容器体积为3L,所X的化学反应速率为,B错误;
C.X、Y、Z起始量不为0,该反应是由正、逆反应同时开始的,3min时反应达到平衡,反应并未停止,C错误;
D.若增加或减少X的物质的量,生成物的浓度发生变化,逆反应速率会发生改变,D正确;
故答案选D。
15.(1) 1.875×10-4mol/(L s) 4s
(2)ace
(3) 180 2:3
(4)溶液出现浑浊的时间
(5)BADC
【详解】(1)前 2s 内(NO)=mol/(L s)=3.75×10-4mol/(L s),相同时间内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 (N2)=(NO)=×3.75×10-4mol/(L s)=1.875×10-4mol/(L s);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4s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变,此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答案为:1.875×10-4mol/(L s);4s;
(2)a.t1时,反应未达到平衡,反应正向进行,反应物的浓度减小,则二氧化氮浓度减小,a正确;
b.t2时,反应达到平衡,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等不等于0,所以反应没有停止,b错误;
c.t2~t3段为平衡状态,各物质的浓度不变,c正确;
d.t2~t3段为平衡状态,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但不相等,d错误;
e.0~t2段反应正向进行,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增大,则N2O4浓度增大,e正确;
f.二氧化氮浓度越大,气体颜色越深,0~t2段反应正向进行,二氧化氮浓度减小,气体颜色变浅,f错误;
故答案为:ace;
(3)寻找合成甲醇的适宜温度和压强,故温度压强为变量,相同,m=2:3;①②中压强不同,则温度相同为180℃,故答案为:180;2:3;
(4)已知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则比较相同浓度的Na2S2O3溶液和不同浓度的H2SO4溶液反应的反应快慢可通过测定溶液出现浑浊的时间来实现,故答案为:溶液出现浑浊的时间;
(5)将反应速率全部转化为氢气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A.(H2)=0.6mol/(L min);B. (N2)=0.3mol/(L min),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所以(H2)=0.9mol/(L min);C. (NH3)=0.15mol/(L min),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所以(H2)=0.225mol/(L min);D. (H2)=0.3mol/(L min);所以该反应的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D>C,故答案为:B>A>D>C。
16.(1)
(2)50.4%
(3) NO+NO2+2NaOH = 2NaNO2+H2O 1:1
(4)CE
(5) 温度升高大于反应物浓度下降对正反应速率的影响,使正反应速率增大;反应物浓度下降大于温度升高对正反应速率的影响,使正反应速率减小;t3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287.5kJ/mol
【详解】(1);
故答案为:;
(2)根据数据可知,1000s时反应达到平衡,;故答案为:50.4%;
(3)NO和NO2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被NaOH溶液完全吸收,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O+NO2+2NaOH = 2NaNO2+H2O,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比为1:1;
(4)A.刚开始反应时候,反应物浓度最大,生成物浓度最小,则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最小,A正确;
B.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则N2O5不可能100%转化,B正确;
C.根据公式,,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恒容容器的体积不变,则密度不变,C错误;
D.升高温度、增大压强、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促进平衡正向进行,D正确;
E.分子间作用力决定物理性质,E错误;
故答案为:CE;
(5)①温度升高大于反应物浓度下降对正反应速率的影响,使正反应速率增大;反应物浓度下降大于温度升高对正反应速率的影响,使正反应速率减小;后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②反应焓变=反应物键能-生成物键能=;
故答案为:287.5kJ/mol。
17.(1) 正 O2+4H++4e-=2H2O A 22.4L 4
(2) a 由a向b
【详解】(1)①葡萄糖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燃料为负极,氧化剂为正极,则A为生物燃料电池的正极;故答案为:正。
②该燃料电池传递氢离子,则正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故答案为:O2+4H++4e-=2H2O。
③放电过程中,根据“同性相吸”,则H+向正极即A极区迁移;故答案为:A。
④在电池反应中,每消耗1mol氧气,转移4mol电子,1mol葡萄糖变为二氧化碳转移24mol电子,生成6mol二氧化碳,则理论上生成二氧化碳1mol,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22.4L,通过外电路的电子是4mol;故答案为:22.4L;4。
(2)①根据图中信息CO为燃料,作负极,空气中氧气是氧化剂,作正极,根据“同性相吸”,因此工作时,O2-电极负极即a移动;故答案为:a。
②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移向正极,因此电子在外电路中通过传感器的流动方向是a向b;故答案为:a向b。
18.(1) > = 0.070 0.0015
(2) 甲 60% BCF
【详解】(1)①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60s时反应已经达到平衡。在60s前,随着反应进行,N2O4的浓度减小,NO2的浓度增大,c3≤0.050,c2≥0.120,所以c2>c3;60s后达到平衡,所以a=b;
②20s时生成了0.060mol/L的NO2,则消耗了0.030mol/L的N2O4,时的浓度0.100mol/L-0.030mol/L=0.070mol/L;在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015。
(2)①用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的系数比,甲中,则用NO2表示的速率为,大于乙中,所以甲中反应更快。
②从图中可以看出,起始时Y的物质的量为1mol,平衡时为0.4mol,则转化为Y为0.6mol,平衡时反应达到最大限度,则该反应达最大限度时Y的转化率为;在恒容容器中,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起始时X和Y的物质的量之和为1mol+0.4mol=1.4mol,平衡时总物质的量为0.7mol+0.4mol=1.1mol,则平衡时P平==。
③密度等于气体总质量除以容器体积,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气体,根据质量守恒,气体总质量不变,容器体积恒定,所以密度是定值,当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时,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不选;该反应前后气体系数之和不相等,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是变量,当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时,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故B选;容器内气体颜色不再改变,说明NO2的浓度不再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选;容器中X与Y的物质的量相等和是否平衡无关,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D不选;没有指明正逆反应速率,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E不选;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总质量除以总物质的量,气体总质量不变,气体总物质的量是变量,所以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在未平衡前是变化的,当容器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时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故F选;故选BCF。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