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淳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含答案)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淳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含答案)统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7 19:25:53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B C C D C C B D C A C D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B A B C D C B C B B C D D
二、材料题
31.【答案】
(1)表现:政治上,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男耕女
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仍占据压倒优势;思想上,理学日益僵化,统治者对思想文化控制严密(或制造文字狱);对外关系,实行海禁、闭关自守政策。(4分)
影响:中国主权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冲击自然经济,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促使爱国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3分)
时间:1840年。(1分)
作者:《海国图志》——魏源;《瀛寰志略》——徐继畬。(2分)
理解:洋务运动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但没有实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来侵略的目的,因为其初衷是在不改变封建统治的前提
下(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通过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对封建制
度实行修修补补,因而其必然失败。(5分)
32.(1)方式:敌人对整片根据地的包围;敌人对单个根据地的包围;敌人处于我之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包围;日本侵略者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统一战线的包围。(4分)
意义: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2分)
(2)代表作:①《论人民民主专政》;②《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分)
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3分)
33.(1)举措:进行土地改革(或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米棉之战”(或“银元之战”,或稳定物价);统一财经。(3分)
(2)1957年: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推动。(2分)
1984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3分)
1993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分)
经验: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党的领导;改革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
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3分)淳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大约四五千年前,中国大陆上出现了许多光彩夺目的早期文化。有一处文化遗存分布在
长江下游至钱塘江流域,其中的古城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有着水利系统、宫殿、祭坛以及鲜明的城乡体系。该文化遗存是
A.河姆渡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良渚文化 D.龙山文化
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冋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下列各项体现这一举措的是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B.“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C.“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D.“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3.《汉书·主父偃传》称颂某位帝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该帝王在位期间 A.派张骞通西域 B.将郡县制在全国推广
C.推行商鞅变法 D.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
4.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一定类型的生产工具标志着一定水平的生产力。右图的农
业生产工具开始出现于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清代
5.“炎建议作 ▲。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材料中“ ▲ ” 应为
A.租调制 B.租庸调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6.1074 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被朝廷派往杭州担任通判。下列有关宋代通判这一
官职说法正确的是
A.使节度使成为虚衔 B.统管地方的财政
C.为地方各州最高长官 D.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
7.有学者在评述某一制度时说:“既不考虑地理条件,也不考虑民俗文化,反而尽量做到‘犬牙交错’,‘以北制南’,从根本上消除了……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四等人制
8.某部药典的编著以《本草经集注》为蓝本,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利用13个道、133个州开展药物普查。它由朝廷颁布,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这部药典是
A.《神农本草经》 B.《千金方》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9.下列思想观点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的是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B.“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D.“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10.赵翼(乾隆中期担任内阁中书和军机章京)在《檐曝杂记》记述:“当西陲用兵,有军报至,虽夜半亦必亲览,趣召军机大臣指示机宜,动千百言。余时撰拟,自起草至作楷进呈或需一二时,上犹披衣待也。”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西陲用兵”指雅克萨之战 B.清朝内阁被军机处所取代
C.奏折制度提高了决策效率 D.军机处负责起草机要文书
11.蒋廷黻说:“道光年间(1821—1850)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当放弃。”文中“放弃所不当放弃”指的是
A.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B.允许通商口岸设厂
C.接受协定关税 D.开放五口通商
12.论及近代某一思想,有学者指出:“这是近代中国最具远见卓识的救国思想之一,开创了近代倡导改革、引进西方器物的新风尚,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中的思想先导和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先声。”这一思想指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C.托古改制 D.三民主义
13.清政府在某战争中的惨败彻底暴露了它的腐朽与虚弱,从此西方列强再也不把中国视为东亚“睡狮”,而把它视作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并立即掀起了一片瓜分中国的叫嚣。这场“战争”  
A.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B.中国被迫签署《北京条约》
C.中国战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D.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14.从1840年开始,随着列强的步步侵略,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受严重践踏。下列列强在华攫取的侵略权益,按其获得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日本获得在中国投资设厂权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③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
④英法德美四国获得川汉、粤汉铁路的修筑权与投资优先权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③①②④
15.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这是有空前绝大的意义”。可作为上述观点佐证的是,辛亥革命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结束了中国的专制制度
C.实现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意愿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16.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国之所以不昌也,在于民智未开。”为此,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一场开启民智的运动。该运动是  
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北伐战争 D.国民大革命
17.中国共产党某一时期的土地政策规定:一概无任何代价地没收“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雇农、苦力、劳动贫民,均不分男女,同样有分配土地的权利。”这一时期是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战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18.1936年8月,毛泽东在一封电文中指示:“目前阶段(对蒋)实行他不来攻,我不去打;他若来攻,则一面坚决作战,一面申请议和。”毛泽东作出这一指示的主要原因是 
A.国共双方实力对比悬殊 B.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国民党抗战态度的转变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19.电影《八佰》讲述的是中国军队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该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该会战  
A.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B.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D.是华北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
20.某位同学在笔记本中记录的学习主题提纲如下。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  
(1)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2)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日本的主要兵力 (3)中国军队协助和配合盟军作战,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A.正面战场的抗战 B.东方主战场
C.敌后战场的抗战 D.抗战的胜利
21.下表所示为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中国在相关领域签署加入的国际多边条约数量(单位:个)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
时期 经济贸易 政治军事 环境 科教文卫 交通运输
1949年10月—1978年12月 2 9 0 2 10
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 23 16 15 13 19
A.积极引领全球化的发展 B.不断发展与世界大国的关系
C.深入参与全球多边治理 D.强化了同同盟国之间的关系
22.如图是1952年发表的年画《努力增产,保卫和平》。该年画反映了
A.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困难 B.当时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C.全国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 D.国内掀起爱国主义热潮
23.邓小平极为重视发展中国的对外关系,下列属于邓小平复出后的外交活动有
①实现中美建交 ②恢复中苏关系正常化
③出访日本,加强中日关系 ④推动中国加入不结盟运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4.人们对当时的景象用戏言表示:“跑了吭大吭,看个沙家浜;跑着上气不接下气,看个红灯记;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该时期最可能是在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中 B.“文化大革命”中
C.1958年“大跃进”中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25.下面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宣传画(赤脚医生:从农民中培养出来的医生,身份仍然是农民,要参加农业劳动)。这幅宣传画反映了
A.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比较完善 B.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C.对中国特色农村医疗体系的探索 D.“左”倾错误影响到农村医疗制度
26.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是
毛泽东 B.邓小平
C.叶剑英 D.周恩来
27.在航天技术领域,我国开创了“三步棋”的方法,即在同一时期内安排好三个层次的工作一是正在探索研究的二是正在设计的三是正在试制试验的。实践证明,这一模式一步一步地夯实了我国航天工程研制的技术基础。由此可见,科技发展需要
A.自力更生的精神 B.坚持管理创新
C.雄厚的物质基础 D.不断技术创新
28.1982年9月,在对阿根廷的“马岛海战”胜利三个月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来到北京,企图延续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结果等待她的是邓小平同志的“香港问题,一点都软不得!”“必须要驻军!”这说明中国解决香港问题的前提是
A.英国方面的配合 B.领导人的强硬态度
C.国家主权的收回 D.共和国的军事实力
29.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平举行盛大入城仪式时,毛泽东命令:“入城部队必须经过东郊民巷。”这一“命令”
A.昭示着反帝反封建取得了完全胜利 B.旨在树立中国政府的反帝形象
C.反映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 D.表明我党否定列强特权的立场
30.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的是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毛泽东思想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邓小平理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1题15分,第32题11分,第28题14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这种由战争而造成的变化意味着中国主权的丧失。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因素的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出现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定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其实必须走到尽头,然后能生效。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四个方面,简要说明第三帝国“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场战争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这场战争的爆发时间和两部著作的作者。(6分)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你对“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的理解。(5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从整个战争来看,由于敌人之战略进攻和外线作战,我处在战略防御和内线作战的地位,无疑我是在敌之战略包围中,这是敌对我之第一种包围。再从敌后抗日根据地本身来看,每一个孤立的根据地都处于敌人四面或三面包围中,但如果把各个根据地联系起来看,把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联系起来看,敌人又处于我之包围中。如果把中日战争放在世界范围来考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统一战线对日本侵略者又形成了一种包围。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
材料二
毛泽东在各个时期的理论著作(部分)
历史阶段 时间 代表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38年 《论持久战》
1949年 ①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953年 《为动员一切力量将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年 《论十大关系》
1957年 ②
概述材料一提到的“包围”的方式。结合所学,指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意义。(6分)
阅读材料二,写出表中①②处代表作。结合所学,概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5分)
3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其中重工业产值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这一个钢产量仅15.8万吨,减少80%,煤3242万吨.减少48%,粮食为11318万吨,减少约25%,棉花为44.4万吨,减少约48%。
——据王桧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图》
材料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困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的具体举措。(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1957年、1984年和1993年三个峰值出现的推动因素。(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经验有哪些?(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