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能力(3份打包 含解析)-2024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关键能力(3份打包 含解析)-2024年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6 17:26:47

文档简介

能力2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描述地理事物即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过程与联系,阐释地理事物即对地理事物的特征、过程与联系具体说明和解释。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细致、全面地观察,准确、简洁地表达;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则是在准确表达的同时,注重体现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等理性思维的水平。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即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描述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的能力。要用规范、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等形式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方法如下:
综合题常见的行为动词与试题设问指令词语及其含义如下:
描述 详细描写:先总体大概描述,后具体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概述 概要描写:从各个具体要素大概描述;不必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说明 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简述 “分析+叙述”:既要有原因,又要有结果和观点;语言格式:因为……所以(导致)……
例析 “实例+分析”:一定要结合具体实例,从这个例子分析其具体做法
评价 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评价,这需要平时树立科学的观点,具备正确的地理思想
分析 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判断 理由+结论。语言格式:正确(合理)或错误(不合理),因为……所以……
比较 分析不同事物异同和联系,分析相同事物的差别
(2022·全国文综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瑞士矿产资源贫乏,经济发达。年降水1 000毫米以上,河湖众多,工业、金融业、旅游业为经济的三大支柱,工业以低原料消耗的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医药、钟表等为主,技术先进。有完整的金融法律和监管体系,提供广泛、专业、高度国际化的金融服务。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水电占30%以上。下图示意瑞士的地形。
(1)说明瑞士利用优势自然资源发展的非农产业。(6分)
(2)分析瑞士主要发展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的原因。(8分)
(3)指出瑞士发展金融业的自身优势因素。(4分)
(4)简述瑞士经济发展特点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4分)
1.(2023·江苏南通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漓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流域的北部为山地,森林茂密;中南部以盆地、平原为主。漓江丰水期径流量较大,洪水暴涨暴落;枯水期水量锐减,河滩裸露。
材料二 下图为漓江流域位置及水系分布示意图。
(1)结合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推测漓江流域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3分)
(2)简析漓江洪水水位暴涨的自然原因。(4分)
(3)指出漓江枯水期水量锐减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对策。(8分)
2.(2023·北京丰台区模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大布苏湖位于松嫩平原南部,在地质时期受内力和干冷气候的共同作用形成封闭湖盆。该地年均降水量404.2 mm,其中83.8%集中在6~9月,年均水面蒸发量1 243 mm。该湖为我国东部极为罕见的盐湖。
(1)简述大布苏盐湖的形成过程。(8分)
城市收缩,即城市规模缩小,以人口流失为主要特征。东北三省是我国城市收缩最为显著的区域。
(2)鹤岗与绥化城市收缩成因不同,试分别解释两城市收缩的原因。(4分)
白城将牵头打造吉林省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将建设占地1.2万亩的氢能产业园区,加快建成“中国北方氢谷”。
(3)分析白城“中国北方氢谷”建设对吉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6分)关键能力
能力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真题印证
1.B 2.D 3.C [第1题,户籍人口来源于当地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外来人口的落户。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每年增长大约10万~20万,增长率可达5%~10%,与我国目前实际自然增长率不足0.6%相比明显偏高,意味着大量的户籍人口增量来自外来人口的落户,A错。2016年之前的户籍人口增量不大,2016年后增量明显加速,结合我国户籍管理实际情况可知,为保障本地市可持续发展,很多地区实施了优惠政策刺激各类人才落户本地,选B。医疗条件的改善和行政区划的变动对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影响是相同的,二者人口增长的速度不会存在较大差异,C、D错。第2题,本市常住人口数量远大于户籍人口,说明该市经济较发达,产业活动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了该市产业的变化。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时期,能吸引大量劳动力前来务工,一旦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可能会减少,常住人口的增速会减慢。2010年之前,常住人口增速较快,之后明显减慢,与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关系最大,选D。人口老龄化只是影响人口结构,对人口数量影响较小,A错;GDP是国民经济的宏观数据,是多种生产要素综合的结果,而不是要素变化的原因,B错;环境承载力是相对稳定的,并且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而提升,C错。第3题,一个区域内的采矿业大多是围绕某一种矿产资源发展,结构比较单一,需要的产业工人数量不会有几百万数量级,并且目前需要的工人数量随着机械化、自动化设备升级而减少,有些城市则因资源枯竭而人口大量外迁,A错;旅游业和物流业需要的人口数量不可能如此巨大,B、D错;制造业是我国目前产业的主体,制造业的产业链长,种类多,需要的职工数量庞大,并且我国的制造业目前也处于转型期,低端制造业正陆续向高端制造、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C更符合实际情况。]
能力落实
1.A 2.C [第1题,我国的外流河大多位于季风气候区,丰水期以雨水补给为主,依据丰水期的月份和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可知,从南(低纬度)到北(高纬度)依次为:乙-珠江,丁-闽江,甲-海河,丙-鸭绿江,故选A。第2题,乙河为珠江,位于我国华南地区,该地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流速快,搬运能力强,平均年输沙量大,C正确。]
3.B 4.D 5.C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呼伦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采取引河济湖,退耕还草等措施,湖泊面积持续增大,B正确。第4题,短期内湖泊面积扩大,原湖岸会被淹没,碱蓬因接近湖岸被水淹没而死亡;湖水的浸没导致优势物种由寸草苔变为水生芦苇,水生芦苇盖度增加;针茅远离湖岸,湖泊面积扩大对其影响较小。故选D。第5题,收缩期时,湖泊水量不断减少,盐分不断累积,导致湖水盐度升高,水质逐渐变差,①错误、②正确。收缩期时呼伦湖水位下降,部分湖床裸露,沙源增加,导致沙化加重,③正确。收缩期时的呼伦湖面积不断萎缩,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数量减少,④错误。故选C。]
6.B 7.A 8.B [第6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沙坡头地区沙丘形态大致是南坡较陡,北坡较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所以该地北坡为迎风坡,主导风向为偏北风,故选B。第7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荒漠地带,风沙灾害严重,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是限制该地营建乔灌木林带的主要条件,故选A。第8题,防沙、固沙体系对于区域降水的影响较小,A错误;防沙、固沙体系可以增大地表粗糙度,增加摩擦力,减弱地面风速,从而达到防风治沙的目的,B正确;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建设用地,都不是防沙、固沙体系的主要功能,C、D错误。]
能力2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真题印证
(1)降水丰富,河流众多,地势高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发展水电产业。
地势高差大,河湖众多,有冰雪覆盖,自然景观丰富——发展旅游产业。
(2)本国矿产资源贫乏,发展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可减少对进口原料的依赖程度,降低原料成本、运输成本等;技术先进,可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价值(附加值),获取更多利润。
(3)政策(制度),人力资源。
(4)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资源),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人的创新能力(制定合适的政策、制度、规则)。 (本大题答案仅供参考)
能力落实
1.(1)春夏多,秋冬少;年际变化大;北部多、南部少。
(2)春夏多暴雨;河流落差大;支流多;流程短,汇水速度快;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3)生态环境问题: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下降;水生生态环境萎缩,影响水生生物生存。
对策:上游修建水库,调节径流季节变化;建设水源涵养林。
2.(1)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下陷,并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洼地;后经泉水、大气降水、地表径流汇集于洼地形成湖泊;地表径流挟带大量盐分入湖;湖水没有外泄通道,盐分不易出湖;该区域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盐分不断累积。
(2)鹤岗是(煤炭)资源型城市,由于(煤炭)资源的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城市经济萎缩,人口外流;绥化距哈尔滨等大城市近,大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绥化人口大量外流,人口规模缩小。
(3)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研发能力,带动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低碳、绿色产业的发展。
能力3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真题印证
(1)气候异常干旱(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土壤湿度偏低,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域面积减少,地表裸露面积扩大,地表更易起沙尘。
(2)丙地。受低压槽控制,位于冷锋锋后;风速大,挟沙尘能力强。
(3)由偏北风转为偏西(南)风;气温降低。
(4)观点一:不干预。
理由:沙尘暴在地球演化史中对于地貌演变、物质迁移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种存在已久的自然现象;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调解人类活动,适应自然。
观点二:应适度干预。
理由:沙尘暴对人体健康、交通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威胁;人类可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沙源区生态环境,降低沙尘暴的危害程度。 (本大题答案仅供参考)
能力落实
1.(1)水渠降低地下水的水位,减少土壤中过多的水分,避免红蒜受涝烂根;干旱时积蓄于水渠中的地下水蒸发可增加土壤水分,满足红蒜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2)天气寒冷时段,水渠中汇集的地下水水温高于土壤温度;热量向上传递,提高土壤温度;为红蒜生长提供热量,促进红蒜早熟。
(3)赞同。(合瓦地年久失修,水渠逐渐干涸,)合瓦地调节土壤温度和水分的作用逐渐消失;修复成本高;红蒜品质下降,经济效益降低;改种粮食作物可保障粮食安全。
不赞同。红蒜是特色农产品,经济效益高;该地地下水埋藏浅,易渍涝;位于半干旱地区,易导致盐碱化,不利于种植粮食;合瓦地反映了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应加以保护;会导致特色农产品红蒜的消失。
2.(1)未直接借用太湖作为通道的原因:太湖水浅,船易搁浅;湖面宽广,风浪作用强;太湖水位季节变化大。
选址太湖东侧而非西侧的原因:西侧距无锡、苏州等城市较远,水运效率低,东侧靠近城市,利于发展货运;西侧多山地,地势起伏较大,地势高,运河水位与水量调控困难,东侧地形平坦,工程量小;东侧有出水河道。
(2)太湖水补给江南运河,保证运河通行水量;运河贯通太湖水网,沟通了长江和杭州湾,增加了输沙通道和水流通道。
(3)太湖提供充足的水源;水运条件便利;水产品丰富;调节径流(防洪排涝);旅游资源丰富;促进生态平衡。能力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一方面是指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另一方面是指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解读信息即对信息的理解和处理,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其实是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的思维过程。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学生地理学科关键能力形成的基础,是学生解答地理问题的起点。在解题中要关注组成试题的所有文字信息,关注图像中各种符号信息和注记信息,最大限度地获取试题中的有用信息。由上述内容简化可知:
(2021·山东地理)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1~3题。
1.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育政策调整 B.落户政策放宽
C.医疗条件改善 D.行政区划变动
2.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
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
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
3.该市的支柱产业是(  )
A.采矿业 B.旅游业
C.制造业 D.物流业
(2023·北京石景山区模拟)下表为“我国部分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统计表”。读表,完成1~2题。
河流 平均年径流量/(108m3) 枯水期 丰水期 平均年输沙量/(106t)
甲 154 2月 7~8月 9
乙 3 457.8 1月 5~6月 83
丙 345 4月 8月 2
丁 662 12月~次年1月 6~7月 8
1.表中河流为(  )
A.甲—海河 B.乙—鸭绿江
C.丙—闽江 D.丁—珠江
2.乙河平均年输沙量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台风影响,降水量大
B.流域内的植被覆盖率低
C.径流量大,搬运能力强
D.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
(2023·江苏常州模拟)2023年1月,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称:呼伦湖面积比十年前扩大了近500平方千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呼伦湖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湖,历史上历经多次扩张和收缩,对湖岸植被优势物种的高度、盖度、生物量都有影响。该地区的优势物种从湖边向外依次为碱蓬(嗜盐)、寸草苔(裸露湖床优势物种)、芦苇(水生或湿生植被)、羊草、针茅。据此完成3~5题。
3.推测近年来呼伦湖面积持续增大的可能原因是(  )
A.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增多
B.引河济湖,退耕还草
C.泉水上涌的补给量增多
D.环境整治,植被增多
4.短期内湖泊面积扩大对湖区物种的影响为(  )
A.碱蓬增多 B.寸草苔增多
C.针茅高度增加 D.芦苇盖度增加
5.与扩张期相比,收缩期时的呼伦湖流域(  )
①盐度减小 ②水质恶化 ③沙化加重
④生物数量增多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2023·江苏常州模拟)包兰铁路沙坡头段是穿越流动沙丘最长、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路段。下图为“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风沙防护体系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6~8题。
6.沙坡头主导风向为(  )
A.偏西风 B.偏北风
C.偏东风 D.偏南风
7.图中营建乔灌木林带的最大限制条件是(  )
A.降水少 B.肥力低
C.风力大 D.热量少
8.图中防沙、固沙体系的功能是(  )
A.恢复地表的植被,改善大气降水
B.增大地表粗糙度,减弱地面风速
C.改良土壤结构,增大耕地面积
D.增加建设用地,完善交通网络能力3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试题中论证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回答问题或完成题目要求时论述和证明的能力。论证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二是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而探讨,则是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探讨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立论的过程,即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考试过程中,探讨实质上表现为一种态度,是对未知问题研究的欲望,或对某些结论性的问题勇于提出批判或新的假设。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就是用已知原理和规律来说明尚不明确的、未知的、高层次的地理问题。这类问题在高考命题中多以开放性题目呈现。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观点明确。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必须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能含糊其词。在探讨地理问题时,尤其是对开放性题目进行解答时,要选择熟悉的论点,这样论证会更充分,要点会更全面,得分率会更高。
(2)表述清晰,逻辑严密。在论证观点时要表达清晰,逻辑性要强,切不可出现与观点相悖的论据或前后矛盾的论证。
(3)论证观点、表述和内容有机结合。论证时做到论点、论据相统一,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不能以原理代替答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作答。
(4)掌握一定的论证技巧。具备了以上基础和能力之后,具体的论证过程还需要一定的技巧,也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论证方式,如下:
针对性论证 主要是针对“区位因素的分析”“采取的对策”等的论证策略,这类试题在论证类试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解释性论证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有结果,需要对结果进行解释,在试题中往往以分析“原因”“成因”“规律”“特征”等形式出现
判断性论证 这类试题没有直接呈现结果,需要对结果先做一个判断,然后论述判断的理由,形成论点、论据相结合的完整的论证过程
评价性论证 主要是对“利弊”“优劣”“重要性”“影响”等的评价
比较性论证 主要是对不同地域、不同事物、不同现象的特点、过程和原因的辨析、对比
推理性论证 对于某些内容并不是很熟悉,但试题中又提供了充足的地理信息,可以根据试题信息进行推理论证
(2022·全国文综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1)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6分)
(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6分)
(4)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1.(2023·山东济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河南省北部某村地下水丰富且埋藏较浅,土壤中水分过多,影响农业生产。在古代,当地居民按“甲”“米”等字的形状布局开沟,再盖瓦成渠,最后覆土种植,独创出“合瓦地”(下图)。人们在“合瓦地”上种植本村独有、品质上乘的早熟特色产品——红蒜。红蒜在10月初播种,次年5月中下旬收获。近几十年来,由于合瓦地年久失修、水渠淤塞严重,红蒜品质下降,部分蒜农拆除合瓦地改种粮食作物。
(1)从土壤水分角度,简析合瓦地对红蒜生长的有利影响。(4分)
(2)简析合瓦地促进红蒜早熟的原因。(6分)
(3)对于拆除合瓦地改种粮食作物的行为,你是否赞同?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8分)
2.(2023·江苏常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周围有大小湖荡189个,进出口河道200余条。太湖水系是长江下游的主要支流水系,太湖入水河道主要有两条,位于太湖西侧,分别为宜溧山区、茅山的荆溪和天目山的苕溪,主要出水河道有三条,均位于其东侧,分别为娄江、吴淞江(黄浦江)、东江。
材料二 京杭大运河流经太湖流域这一段,被称为江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中最繁忙的一段。运河开凿于太湖东岸,距离太湖最近处约2千米。太湖不仅成就了京杭大运河,也成就了沿岸诸多城市,如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等,甚至也成就了上海。
材料三 下图为太湖流域简图。
(1)推测江南运河未直接借用太湖作为通道,并且选址太湖东侧而不是西侧的主要原因。(8分)
(2)从物质交换的角度,分析太湖与江南运河的相互作用。(4分)
(3)试解释“太湖不仅成就了京杭大运河,也成就了沿岸诸多城市”观点的合理性。(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