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1-17 18:1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SW生老师
问题探讨
紫茎泽兰原分布于中美洲,传入我国后,先是在云南疯长蔓延,现已扩散至广西、贵州、四川等多个省份,对当地林木、牧草和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在《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名列榜首。
为什么紫茎泽兰在原产地没有大肆繁殖,在入侵地可以疯长蔓延?
适应、繁殖能力强,没有天敌等制约因素
像紫茎泽兰这样的入侵种,由于它的繁殖、适应的能力很强,而且没有天敌等制约因素,因此一旦蔓延,就会严重干扰入侵地的生态系统。虽然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不时受到外来干扰,但只要这种干扰没有超过限度,生态系统就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得以恢复,从而维持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功能。像这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一、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负反馈】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减弱或受到限制,它可使系统保持稳定。
兔增加
狼增加
草减少,兔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减少
兔减少
草增加,兔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增加
狼减少
发生偏离
种群密度降低
种群密度升高(郁闭)
种子萌发,幼苗迅速成长
光照充足、无机养料增多
森林火灾
负反馈调节的意义: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森林火灾
灾后的恢复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1)结构平衡
(2)功能平衡
(3)收支平衡
特征
负反馈调节
生态平衡
(1)结构平衡:生态系统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
(2)功能平衡: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
(3)收支平衡: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
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自我调节能力
负反馈调节
原因
基础
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不同生态系统在这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异!
蝗虫采食下,草原植物再生能力增强
干旱时树木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
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
食物网越复杂
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热带雨林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假如其中的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少
食物网越简单
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
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假如地衣受到大面积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用数学模型来表示两种稳定性的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
稳定性
营养结构复杂程度
一般为负相关关系
恢复力稳定性
环境恶劣地带的生态系统(北极冻原、荒漠),往往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都比较弱。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____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
____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大小可以作为恢复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
____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
m
n
TS
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
如果河流与土壤被有毒物质轻微污染,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可以很快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
如果被有毒物质重度污染,自身的净化作用已不足以消除大部分有毒物质,这些河流或土壤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被破坏了。
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砍伐,草原经过极度放牧后,它们恢复原状的时间漫长,难度极大!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人工造林、人工种草、鼠虫害治理、“黑土滩”治理
封山育林、休牧育草、围栏封育
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
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
措施
原则
对过度利用的森林与草原,首先应封育,待恢复到较好状态时再适度利用。
为使单一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保持稳定,需要不断施肥、灌溉、控制病虫害;
人工建造“生态屏障”;
建造"三北"防护林,有效地防风阻沙,保护草原与农田。
四、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实验原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非生物因素密切相关;必须考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对平衡。
设计要求 分析
生态缸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要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生态缸的材料须透明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缸内温度;便于观察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一定空间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选择的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减少对O2消耗,防止生产量<消耗量
放假山石:在土坡上放几块有孔的假山石,可作为小动物栖息的场所。
倒入自来水:向缸内倒入自来水,水位高5~10 cm,在水中放几块鹅卵石
制作生态缸框架:用玻璃板和粘胶制作
缸底部的铺垫:在生态缸内底部的一侧铺垫几块石块,再铺上一层颗粒较细的沙土,沙土上铺一层含腐殖质较多的土,使铺垫好的土和石块整体呈坡状
实验步骤
移置生态缸: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小动物栖息的场所。
观察记录:观察生态缸内生物种类及数量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放入植物和动物:①在土坡上选择苔藓、铁线蕨、鸭跖草、马齿苋、罗汉松、翠云草等进行种植,放入鼠妇、蛐蜓、蚯蚓、蜗牛等小动物;②在水中放入浮萍、金鱼藻等水生植物,放入虾、小鱼和小乌龟等小动物
封盖:用粘胶封上生态缸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