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11月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 2023年9月27日,发生了木星“冲日”现象。行星“冲日”是指轨道在地球轨道之外的行星,绕日公转运行到与地球、太阳成一条直线,且与地球位于太阳同侧时的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面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四幅木星“冲日”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2.能够形成“冲日”现象的行星有( )
①木星、水星 ②土星、木星 ③火星、天王星 ④金星、火星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C
2.C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点评】天体系统,是宇宙各星系的统称。宇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总星系包括银河系与河外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与其它恒星系统。
1.若形成行星“冲日”现象,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①绕日转且公转轨道在地球轨道之外,②与地球、太阳成一条直线且与地球位于太阳同侧。C图中木星、地球、太阳位于一条直线上,且位于太阳同一侧,符合以上两点特征,正确,A图木星未和地球位于太阳的同侧,错误,B图三者未在同一直线,错误,D图中木星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之内,错误。
故答案为:C。
2.能够形成”冲日”现象的行星是地外行星,有土星、木星,火星、天王星,②③正确;水星、金星是地内行星,不能形成,①④错误。
故答案为:C。
3.(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轨道倾角是指其他行星公转轨道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偏心率是椭圆焦点到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偏心率越小,越接近正圆)。下图为行星绕日轨道倾角与偏心率曲线图,根据折线a.b可知,行星绕日运动具有的特征是( )
A.共面性同向性 B.近圆性特殊性
C.同向性近圆性 D.共面性近圆性
【答案】D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分析】知行星的轨道倾角很小,最大大约为8°,最小接近于0°,说明行星绕日运动具有共面性;而行星的偏心率也很低,最大的不超过0.25,大部分行星的偏心率都小于0.1(偏心率越靠近0,越接近于圆形),说明行星绕日运动具有近圆性。
故答案为:D。
【点评】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迹一般可以用倾角与偏心率曲线来表示。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太阳赤道面的夹角,偏心率是指行星轨道离心程度的参数。当倾角为0度时,行星轨道与太阳赤道面重合,这种轨道称为平面轨道。当倾角为90度时,行星轨道与太阳赤道面垂直,这种轨道称为极轨道。当偏心率为0时,行星轨道是圆形的,公转速度基本不变。当偏心率大于0时,行星轨道成为椭圆形,行星距太阳的距离随位置变化,公转速度也会有所不同。偏心率越大,行星靠近太阳时速度越快,离太阳越远时速度越慢。通过倾角与偏心率曲线,我们可以了解不同行星的轨道特征,其中距离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距离太阳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4.(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地球作为太阳系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表现在( )
A.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大的行星
B.具有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大气和水等条件
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D.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小的行星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分析】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主要表现在具有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大气和水等条件。地球作为一颗有利于生命产生和演化的行星,在太阳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而选项中其他三个说法均不准确。
故答案为:B。
【点评】地球的温度适宜生命存在,与其距离太阳适宜的区域以及大气层的构成有关。地球大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等组成,并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防止紫外线对生物体造成危害。此外,地球上有大量的水资源,这对生命的发展和演化至关重要。地球还拥有适宜的重力和稳定的自转轴,使得地球的气候和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5.(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维持地表温度的主要热源
②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地壳、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太阳辐射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④煤、石油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维持地表温度的主要热源: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温度的主要来源,约有一半的太阳辐射能被地表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地球吸收太阳辐射后,通过大气、水、土壤等方式进行热的转移和储存。③太阳辐射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太阳辐射是太阳能利用的来源,目前已经成为了人类所使用的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④煤、石油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古生物体在长期吸收太阳辐射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可以说化石燃料中存储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①③④正确;地壳运动的力量来源于地球内部,②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极为重要的能量来源,对地球上的环境、气候、生命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6.(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耀斑发生于( )
A.光球 B.色球 C.日冕 D.太阳内部
【答案】B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光球层上太阳活动类型是黑子,色球层上太阳活动类型是耀斑,太阳黑子和耀斑分别发生于光球层和色球层。
故答案为:B。
【点评】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7.(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有关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引起了空气的水平运动
B.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形成
C.全球气温有可能变暖
D.泥石流和滑坡现象的发生
【答案】A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太阳的辐射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导致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这种温度差异会引起空气的密度不均匀分布,从而形成气压的差异。而气压的差异则引发了空气的水平运动,即风的形成。
故答案为:A。
【点评】风的存在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改变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湿度,催化云的形成和降水的产生。风还能携带和分布热量,对气候和季节变化起到调节作用。此外,风还能将悬浮物质、颗粒物、花粉等物质输送到不同地区,对植被分布和生态系统影响较大。
(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 2023年2月,我国在欢庆兔年春节时,太阳发生了一系列爆发活动。据此回答 面小题。
8.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②产生“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短暂中断 ④我国北方会出现极昼现象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9.下列需要密切关注太阳活动的人类活动是( )
A.煤炭采掘 B.水产养殖 C.航天发射 D.道路施工
【答案】8.B
9.C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活动高峰年往往激烈天气现象增加,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等。②影响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和航天。③在极地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8.这次太阳活动的剧烈程度较高,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被地球磁场引导进入两极地区上空,从而使得两极地区出现极光的频率升高,地球各地并不都会出现极光现象,①错误;这次太阳活动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会干扰地球磁场,使得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②正确,这次太阳活动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会干扰地球电离层,使得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短暂中断,③正确,极昼现象的产生与太阳活动无关,是地球公转的结果,我国最高纬度仅53°N左右,因此我国北方不可能出现极昼现象,④错误。
故答案为:B。
9.太阳活动发生时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因此对航天发射造成影响;太阳活动对煤炭采掘、水产养殖、道路施工影响极小。
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下图示意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完成下面小题。
10.通常认为岩浆来源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11.甲圈层,随深度增加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
A.横波减小,纵波增加 B.横波增加,纵波减
C.横波增加,纵波增加 D.横波减小,纵波减
【答案】10.A
11.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10.通常认为岩浆来源于软流层,它存在于上地慢顶部,图中①是上地幔。
故答案为:A。
11.读图可知,在图示甲圈层中横波和纵波速度都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故答案为:C。
(2022高一上·长安期末)某地层分布有下图所示的化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地层形成的时间最不可能的是( )
A.寒武纪 B.二叠纪 C.石炭纪 D.泥盆纪
13.该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是( )
A.湖泊 B.高山 C.高原 D.盆地
【答案】12.A
13.A
【知识点】化石与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12.寒武纪最具代表性的生物为三叶虫,而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展示的鱼类化石,最早鱼类出现在奥陶纪,因此可知该地层形成的时间最不可能的是寒武纪,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由于该图展示的鱼类化石,因此可知该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是应该是水域环境,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鴻湖,是指被沙嘴或沙坝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河北省的七里海为瀉湖,曾是一个淡水湖,后由于河洪水侵入,在东北部冲开一条水道注入渤海,即新开口。20世纪70年代,当地对注入七里海的赵家沟等河流进行治理,河流泄洪能力增强,并发育了湖口三角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沙丘,沙子主要来源于( )
A.河流所携带来的泥沙 B.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C.枯水期湖底淤积的泥沙 D.海水侵蚀海岸带来的海沙
15.与20世纪70年代以前相比,湖口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水的顶托作用
B.河流注入湖口的地势低平
C.河流泄洪能力增强,入湖泥沙增加
D.入湖河流流速变慢,搬运能力下降
【答案】14.D
15.C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鸿湖的形成是由于外海海岸线的沙嘴或沙坝的自然地理特征,使得湖泊或内陆水域与外海隔开。河流的水流和泥沙侵蚀沙嘴或沙坝,可能导致湖泊水域与外海之间发生通道或"新开口",使得海水进入湖泊或内陆水域。七里海作为鸿湖,一度是一个淡水湖,但新开口的形成导致海水进入湖区。这种环境的变化对于湖区生态系统、水生生物以及相关的人类活动都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湖区的水质特征会由淡水转变为咸水,而咸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种类也会发生变化。此外,来自河流的泥沙也可能导致湖区的水深和水质发生变化。
14.图中的沙丘位于七里海与渤海之间这些沙源应当是由海水侵蚀海岸带来的泥沙沉积而形成,从而使得七里海与渤海相隔形成了七里海温湖;河流所携带来的泥沙,一般会在河口地区形成湖口三角洲;冬春季节风沙活动的沙源主要来自内蒙和西北干旱地区与湖泊东侧的沙丘的形成无关;图中的沙丘,沿海岸分布目内侧有农田分布,且分布范围很广,如果为枯水期湖底淤积的泥沙不会在海岸南北延长分布。
故答案为:D。
15.“20世纪70年代,当地对注入七里海的赵家沟等河流进行治理,河流泄洪能力增强,并发育了湖口三角洲。"而湖水的顶托作用,以及入湖口地区的地势低平和河流流速变慢,搬运能力下降,都不是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河流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但也时常发生灾害。图中为某河流、湖泊发展过程的四个阶段。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6.图中所示演化过程最可能出现在( )
A.洞庭湖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横断山区 D.云贵高原
17.图示河段,最易发生洪涝灾害的阶段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8.在乙阶段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有利于城市空间发展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16.A
17.B
18.C
【知识点】河流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点评】河流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在河流周围建设灌溉系统,利用河水灌溉农田,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实现农作物的丰收。河流的水源也为人畜提供饮水。河流可以作为航道,使得货物和人员能够通过船只进行远距离的运输和交流。河流是重要的水力资源,可以用来发电和提供能源。水电站利用河流水流的动力发电,为人们提供清洁、可再生的能源。然而,河流也经常会引发一些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洪水是河流最常见的灾害之一,通常发生在降雨较大或融雪较快的情况下。洪水可能导致河岸的决堤、河水倒灌、城市内涝以及农田的被淹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农田的生产造成威胁。
16.根据河道弯曲情况,可以判断该河段主要受侧蚀作用,应位于河流中下游,该地区地形平缓;塔里木盆地是干旱区,水量小,流程短,缺少河流的完整发育过程;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地区落差大,水流急以下蚀为主。
故答案为:A。
17.河流流速的快慢、河道的弯曲程度、流域面积的大小是影响洪涝灾害严重程度的因素。河道越弯曲,水流的侧蚀能力越强,堤岸越容易发生崩塌,易发生洪涝灾害,乙图中河流弯曲程度最强,泄洪能力最差,河流的侧蚀能力最强,最易发生洪涝灾害。
故答案为:B。
18.从河流的凹岸、凸岸来看,凸岸是沉积岸,凹岸是侵蚀岸,①③④是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面积不断增加,地势较高,不易发生洪涝灾害,故①③④地适宜城市空间的发展。②为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流速快,河岸易崩塌,面积不断缩小不利于城市空间的发展。
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演化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9.从原核细胞生物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段是( )
A.冥古宙 B.太古宙 C.元古宙 D.古生代
20.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的时期是( )
A.元古代 B.太古代
C.古生代寒武纪 D.中生代侏罗纪
21.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太古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
【答案】19.C
20.C
21.B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寒武纪生物大爆炸,也称为寒武纪爆发,发生在古生代的寒武纪时期,大约6亿年前。在这个时期,大量的生物种类迅速出现,导致生物多样性迅速增加。这是地球历史上生物进化速度最快、最重要的一次事件之一。在寒武纪生物大爆炸之前,生命多样性较低,主要是一些单细胞生物和简单的多细胞生物。然而,在寒武纪的早期,绝大多数现存的无脊椎动物门都有了初步的出现。在很短的时间内,海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腕足动物、软体动物以及海绵动物等。这些生物的出现和多样性极大地改变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19. 冥古由时期,地球上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迹象,到了太古南时期出现蓝藻等原核生物,元古由时期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生物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故答案为:C。
20.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寒武纪,属于古生代早期。
故答案为:C。
21.盛极一时的恐龙生活在中生代时期,在中生代未期的白圣纪完全灭绝。
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下图为我国西南某山脉中某河谷①②③④四个不同位置的横剖面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2.该段河流的流向可能为( )
A.西北—东南—东 B.东北—西南—西
C.西南—东北—东 D.东南—西—西北
23.图示河谷的形成过程为( )
A.地壳抬升—风力侵蚀—地壳下沉—流水堆积
B.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C.地壳下沉—流水沉积—地壳抬升—冰川作用
D.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地壳下沉—冰川作用
【答案】22.A
23.B
【知识点】河流地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地表形态变化通常由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驱动。内力作用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能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这些内部能量的释放会使地壳发生变形和运动,从而导致地表的高低起伏。例如,地壳运动可以引起地震和地壳抬升,进而形成山脉、高原和盆地等地貌特征。岩浆活动会导致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口、火山岩和火山地形等。而变质作用则会改变岩石的组成和性质,形成变质岩和变质地形等。外力作用主要来源于地球外部的能量。太阳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和水文循环过程中。太阳辐射的热能驱动大气运动和水循环,从而引起降水、蒸发和融雪等过程。这些气候和水文过程会导致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地表物质的变化。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和溶解,侵蚀作用通过水流、冰川和风力等力量将物质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这些搬运的物质在堆积过程中可以形成河流的沉积物、冰川的冰碛和风的沙丘等。重力能对地表形态变化也有影响,例如,在坡地和山地上,重力作用可以导致物质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现象。
22.四个河谷底部的海拔高度从高到低依次是①②③④,河谷走向与河谷剖面方向垂直,由河谷剖面标注的方向以及河谷底部的海拔高度可知,该河谷的走向为由东南-西北走向变为东一西走向。我国西南地区该山地河谷位于4500m左右,西南地区地势大致是西高东低,因此该段河流的流向可能为西北一东南一东。
故答案为:A。
23.我国西南地区原为海洋,后由于板块运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形成现有地貌。因此图示河谷的形成过程为地壳下沉一沉积作用一地壳抬升一流水侵蚀。
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尽管只有少部分到达地球,但对于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请回答下面小题。
24.关于太阳的正确叙述是( )
①巨大炽热的气体球 ②主要成分是氢和氧金
③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④地球形成发展关系最密切的天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5.下列能源来自太阳辐射的有( )
①煤 ②水能 ③核能 ④地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24.C
25.A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辐射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24.太阳属于恒星,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①正确;太阳的主要成分应是氢和氨,②错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应是月球,③错误;太阳辐射所产生的光和热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④正确。
故答案为:C。
25.煤炭都是地质历史时期储存下来的太阳能,水能能源来自太阳辐射,①②正确;核能能量来自原子的核聚变,地热能来自地球内部,③④错误。
故答案为:A。
二、综合题
26.(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地球的是 (填字母)。
(2)地球轨道内、外两侧轨道上分别运行着 和 (填名称)。
(3) 2008年6月20日,国际天文联合会宣布,将中山大学学生“苏梅克近地天体奖”获得者叶泉志发现的161715号小行星命名为“汶川星”。以此悼念在汶川大地震中的罹难者。“汶川星”在图中 星和 星(填名称)轨道之间。
(4)试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理环境的特点与生命物质存在条件的关系,将对应的关系填写在横线内。
①地球磁场…………………… A地球表层存在大气层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 B削弱到达地面的紫外线
③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C水经常能处于液体状态
④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层…… D导致高纬度地区多出现“极光”
【答案】(1)C
(2)金星;火星
(3)火;木
(4)D;A;C;B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分析】(1)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远及近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所以图中字母表示地球的是C,表示金星的是B。
(2)地球轨道内运行的是金星,地球轨道外运行的是火星。
(3)“汶川星”是小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可得知“汶川星”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4)①地球磁场可以捕获带电粒子流,带电粒子流与两极地区的稀薄大气摩擦产生极光,形成出现在两极地区的极光现象,故①对应D;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使得地球有足够的引力,可以吸附住大气,使得地球表层存在大气层,故②对应A;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从而使得地表有介于0-100℃的温度,由于地表平均温度适中,这就保证了水经常能处于液体状态,为生命提供了必备条件,则③对应C;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从而削弱到达地面的紫外线,据此,④对应B。
故答案为:(1)C;(2)金星;火星;(3)火;木;(4)D;A;C;B。
【点评】地球上有生命物质的条件主要是由距离、温度、大气层、水的存在、太阳光照条件、和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条件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生命的演化、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地球生命的长期稳定发展。
27.(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B各代表的地震波:A ,B 。
(2)描述在2900千米处,A波和B波发生的变化。A波 ,B波 。从而发现了D (界面)为不连续面。
(3)C面以上为 ,C面和D面之为 ,D面以下为 。
【答案】(1)横波;纵波
(2)突然消失;速度突然下降;古登堡面
(3)地壳;地幔;地核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分析】(1)根据地震波中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的特点,确定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
(2)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大约在2900千米深处,横波突然消失和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这个不连续面就是古登堡面不连续面。
(3)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慢、地核三个圈层。这三个圈层大体上以两个不连续面为分界线,莫霍面是地壳和地慢的分界面;古登堡面为地慢和地核的分界面。
故答案为:(1)横波;纵波;(2)突然消失;速度突然下降;古登堡面;(3)地壳;地幔;地核。
【点评】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和路径变化,可以将地球固体层面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核层是地球固体球体的最核心部分,呈球形,分内外核两个部分。
28.(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中①处地貌主要分布在 ,在乙图中,与甲图中①处地貌相同的是 (填字母)。
(2)乙图中河流在C处河流侵蚀作用以 和 侵蚀为主,河谷横剖面往往呈 型。
(3)指出乙图中A处的地貌类型,并简述其成因。
【答案】(1)河流流出山口处;B
(2)向下;向源头;“V”
(3)三角洲|位于河口附近,地形平坦,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形)、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①地为冲积扇,常常形成于河流的出山口,图乙中,C位于山谷,B位于河流的出山口,A位于入海口。冲积扇易形成于B位置。
(2)乙图中C位于河流的上游,靠近河源地,该处因落差大、水流急,故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的侵蚀为主,为下切侵蚀、溯源侵蚀,多成“V”型谷,而下游河段因落差小、水流缓,故侵蚀作用为侧蚀。
(3)乙图中的A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多因河流的沉积作用形成三角洲。河流在上游河段流速比较快,携带泥沙较多,而到了河流入海口,由于地势平坦,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从而形成三角洲。
故答案为:(1)河流流出山口处;B;(2)向下;向源头;V;(3) 三角洲位于河口附近,地形平坦,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
【点评】河口三角洲是指河流在注入海洋或湖泊时,因水流速度减缓而导致携带的沉积物沉积形成的三角形河口低洼地带,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主要由河流的下切、输移和沉积等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河口三角洲的形态和演化受到河流、海洋或湖泊、沉积物、环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会因河流和海洋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而发生演化。
1 / 1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11月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 2023年9月27日,发生了木星“冲日”现象。行星“冲日”是指轨道在地球轨道之外的行星,绕日公转运行到与地球、太阳成一条直线,且与地球位于太阳同侧时的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面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四幅木星“冲日”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2.能够形成“冲日”现象的行星有( )
①木星、水星 ②土星、木星 ③火星、天王星 ④金星、火星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轨道倾角是指其他行星公转轨道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偏心率是椭圆焦点到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偏心率越小,越接近正圆)。下图为行星绕日轨道倾角与偏心率曲线图,根据折线a.b可知,行星绕日运动具有的特征是( )
A.共面性同向性 B.近圆性特殊性
C.同向性近圆性 D.共面性近圆性
4.(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地球作为太阳系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表现在( )
A.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大的行星
B.具有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大气和水等条件
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D.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小的行星
5.(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维持地表温度的主要热源
②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地壳、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太阳辐射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④煤、石油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耀斑发生于( )
A.光球 B.色球 C.日冕 D.太阳内部
7.(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有关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引起了空气的水平运动
B.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形成
C.全球气温有可能变暖
D.泥石流和滑坡现象的发生
(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 2023年2月,我国在欢庆兔年春节时,太阳发生了一系列爆发活动。据此回答 面小题。
8.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②产生“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短暂中断 ④我国北方会出现极昼现象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9.下列需要密切关注太阳活动的人类活动是( )
A.煤炭采掘 B.水产养殖 C.航天发射 D.道路施工
(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下图示意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完成下面小题。
10.通常认为岩浆来源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11.甲圈层,随深度增加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
A.横波减小,纵波增加 B.横波增加,纵波减
C.横波增加,纵波增加 D.横波减小,纵波减
(2022高一上·长安期末)某地层分布有下图所示的化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地层形成的时间最不可能的是( )
A.寒武纪 B.二叠纪 C.石炭纪 D.泥盆纪
13.该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是( )
A.湖泊 B.高山 C.高原 D.盆地
(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鴻湖,是指被沙嘴或沙坝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河北省的七里海为瀉湖,曾是一个淡水湖,后由于河洪水侵入,在东北部冲开一条水道注入渤海,即新开口。20世纪70年代,当地对注入七里海的赵家沟等河流进行治理,河流泄洪能力增强,并发育了湖口三角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沙丘,沙子主要来源于( )
A.河流所携带来的泥沙 B.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C.枯水期湖底淤积的泥沙 D.海水侵蚀海岸带来的海沙
15.与20世纪70年代以前相比,湖口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水的顶托作用
B.河流注入湖口的地势低平
C.河流泄洪能力增强,入湖泥沙增加
D.入湖河流流速变慢,搬运能力下降
(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河流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但也时常发生灾害。图中为某河流、湖泊发展过程的四个阶段。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6.图中所示演化过程最可能出现在( )
A.洞庭湖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横断山区 D.云贵高原
17.图示河段,最易发生洪涝灾害的阶段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8.在乙阶段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有利于城市空间发展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演化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9.从原核细胞生物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段是( )
A.冥古宙 B.太古宙 C.元古宙 D.古生代
20.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的时期是( )
A.元古代 B.太古代
C.古生代寒武纪 D.中生代侏罗纪
21.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太古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
(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下图为我国西南某山脉中某河谷①②③④四个不同位置的横剖面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2.该段河流的流向可能为( )
A.西北—东南—东 B.东北—西南—西
C.西南—东北—东 D.东南—西—西北
23.图示河谷的形成过程为( )
A.地壳抬升—风力侵蚀—地壳下沉—流水堆积
B.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C.地壳下沉—流水沉积—地壳抬升—冰川作用
D.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地壳下沉—冰川作用
(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尽管只有少部分到达地球,但对于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请回答下面小题。
24.关于太阳的正确叙述是( )
①巨大炽热的气体球 ②主要成分是氢和氧金
③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④地球形成发展关系最密切的天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5.下列能源来自太阳辐射的有( )
①煤 ②水能 ③核能 ④地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综合题
26.(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地球的是 (填字母)。
(2)地球轨道内、外两侧轨道上分别运行着 和 (填名称)。
(3) 2008年6月20日,国际天文联合会宣布,将中山大学学生“苏梅克近地天体奖”获得者叶泉志发现的161715号小行星命名为“汶川星”。以此悼念在汶川大地震中的罹难者。“汶川星”在图中 星和 星(填名称)轨道之间。
(4)试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理环境的特点与生命物质存在条件的关系,将对应的关系填写在横线内。
①地球磁场…………………… A地球表层存在大气层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 B削弱到达地面的紫外线
③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C水经常能处于液体状态
④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层…… D导致高纬度地区多出现“极光”
27.(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B各代表的地震波:A ,B 。
(2)描述在2900千米处,A波和B波发生的变化。A波 ,B波 。从而发现了D (界面)为不连续面。
(3)C面以上为 ,C面和D面之为 ,D面以下为 。
28.(2023高一上·衡阳期中)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中①处地貌主要分布在 ,在乙图中,与甲图中①处地貌相同的是 (填字母)。
(2)乙图中河流在C处河流侵蚀作用以 和 侵蚀为主,河谷横剖面往往呈 型。
(3)指出乙图中A处的地貌类型,并简述其成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C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点评】天体系统,是宇宙各星系的统称。宇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总星系包括银河系与河外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与其它恒星系统。
1.若形成行星“冲日”现象,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①绕日转且公转轨道在地球轨道之外,②与地球、太阳成一条直线且与地球位于太阳同侧。C图中木星、地球、太阳位于一条直线上,且位于太阳同一侧,符合以上两点特征,正确,A图木星未和地球位于太阳的同侧,错误,B图三者未在同一直线,错误,D图中木星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之内,错误。
故答案为:C。
2.能够形成”冲日”现象的行星是地外行星,有土星、木星,火星、天王星,②③正确;水星、金星是地内行星,不能形成,①④错误。
故答案为:C。
3.【答案】D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分析】知行星的轨道倾角很小,最大大约为8°,最小接近于0°,说明行星绕日运动具有共面性;而行星的偏心率也很低,最大的不超过0.25,大部分行星的偏心率都小于0.1(偏心率越靠近0,越接近于圆形),说明行星绕日运动具有近圆性。
故答案为:D。
【点评】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迹一般可以用倾角与偏心率曲线来表示。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太阳赤道面的夹角,偏心率是指行星轨道离心程度的参数。当倾角为0度时,行星轨道与太阳赤道面重合,这种轨道称为平面轨道。当倾角为90度时,行星轨道与太阳赤道面垂直,这种轨道称为极轨道。当偏心率为0时,行星轨道是圆形的,公转速度基本不变。当偏心率大于0时,行星轨道成为椭圆形,行星距太阳的距离随位置变化,公转速度也会有所不同。偏心率越大,行星靠近太阳时速度越快,离太阳越远时速度越慢。通过倾角与偏心率曲线,我们可以了解不同行星的轨道特征,其中距离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距离太阳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4.【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分析】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主要表现在具有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大气和水等条件。地球作为一颗有利于生命产生和演化的行星,在太阳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而选项中其他三个说法均不准确。
故答案为:B。
【点评】地球的温度适宜生命存在,与其距离太阳适宜的区域以及大气层的构成有关。地球大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等组成,并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防止紫外线对生物体造成危害。此外,地球上有大量的水资源,这对生命的发展和演化至关重要。地球还拥有适宜的重力和稳定的自转轴,使得地球的气候和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5.【答案】C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维持地表温度的主要热源: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温度的主要来源,约有一半的太阳辐射能被地表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地球吸收太阳辐射后,通过大气、水、土壤等方式进行热的转移和储存。③太阳辐射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太阳辐射是太阳能利用的来源,目前已经成为了人类所使用的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④煤、石油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古生物体在长期吸收太阳辐射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可以说化石燃料中存储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①③④正确;地壳运动的力量来源于地球内部,②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极为重要的能量来源,对地球上的环境、气候、生命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6.【答案】B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光球层上太阳活动类型是黑子,色球层上太阳活动类型是耀斑,太阳黑子和耀斑分别发生于光球层和色球层。
故答案为:B。
【点评】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7.【答案】A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太阳的辐射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导致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这种温度差异会引起空气的密度不均匀分布,从而形成气压的差异。而气压的差异则引发了空气的水平运动,即风的形成。
故答案为:A。
【点评】风的存在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改变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湿度,催化云的形成和降水的产生。风还能携带和分布热量,对气候和季节变化起到调节作用。此外,风还能将悬浮物质、颗粒物、花粉等物质输送到不同地区,对植被分布和生态系统影响较大。
【答案】8.B
9.C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活动高峰年往往激烈天气现象增加,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等。②影响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和航天。③在极地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8.这次太阳活动的剧烈程度较高,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被地球磁场引导进入两极地区上空,从而使得两极地区出现极光的频率升高,地球各地并不都会出现极光现象,①错误;这次太阳活动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会干扰地球磁场,使得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②正确,这次太阳活动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会干扰地球电离层,使得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短暂中断,③正确,极昼现象的产生与太阳活动无关,是地球公转的结果,我国最高纬度仅53°N左右,因此我国北方不可能出现极昼现象,④错误。
故答案为:B。
9.太阳活动发生时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因此对航天发射造成影响;太阳活动对煤炭采掘、水产养殖、道路施工影响极小。
故答案为:C。
【答案】10.A
11.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10.通常认为岩浆来源于软流层,它存在于上地慢顶部,图中①是上地幔。
故答案为:A。
11.读图可知,在图示甲圈层中横波和纵波速度都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故答案为:C。
【答案】12.A
13.A
【知识点】化石与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12.寒武纪最具代表性的生物为三叶虫,而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展示的鱼类化石,最早鱼类出现在奥陶纪,因此可知该地层形成的时间最不可能的是寒武纪,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由于该图展示的鱼类化石,因此可知该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是应该是水域环境,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4.D
15.C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鸿湖的形成是由于外海海岸线的沙嘴或沙坝的自然地理特征,使得湖泊或内陆水域与外海隔开。河流的水流和泥沙侵蚀沙嘴或沙坝,可能导致湖泊水域与外海之间发生通道或"新开口",使得海水进入湖泊或内陆水域。七里海作为鸿湖,一度是一个淡水湖,但新开口的形成导致海水进入湖区。这种环境的变化对于湖区生态系统、水生生物以及相关的人类活动都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湖区的水质特征会由淡水转变为咸水,而咸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种类也会发生变化。此外,来自河流的泥沙也可能导致湖区的水深和水质发生变化。
14.图中的沙丘位于七里海与渤海之间这些沙源应当是由海水侵蚀海岸带来的泥沙沉积而形成,从而使得七里海与渤海相隔形成了七里海温湖;河流所携带来的泥沙,一般会在河口地区形成湖口三角洲;冬春季节风沙活动的沙源主要来自内蒙和西北干旱地区与湖泊东侧的沙丘的形成无关;图中的沙丘,沿海岸分布目内侧有农田分布,且分布范围很广,如果为枯水期湖底淤积的泥沙不会在海岸南北延长分布。
故答案为:D。
15.“20世纪70年代,当地对注入七里海的赵家沟等河流进行治理,河流泄洪能力增强,并发育了湖口三角洲。"而湖水的顶托作用,以及入湖口地区的地势低平和河流流速变慢,搬运能力下降,都不是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C。
【答案】16.A
17.B
18.C
【知识点】河流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点评】河流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在河流周围建设灌溉系统,利用河水灌溉农田,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实现农作物的丰收。河流的水源也为人畜提供饮水。河流可以作为航道,使得货物和人员能够通过船只进行远距离的运输和交流。河流是重要的水力资源,可以用来发电和提供能源。水电站利用河流水流的动力发电,为人们提供清洁、可再生的能源。然而,河流也经常会引发一些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洪水是河流最常见的灾害之一,通常发生在降雨较大或融雪较快的情况下。洪水可能导致河岸的决堤、河水倒灌、城市内涝以及农田的被淹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农田的生产造成威胁。
16.根据河道弯曲情况,可以判断该河段主要受侧蚀作用,应位于河流中下游,该地区地形平缓;塔里木盆地是干旱区,水量小,流程短,缺少河流的完整发育过程;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地区落差大,水流急以下蚀为主。
故答案为:A。
17.河流流速的快慢、河道的弯曲程度、流域面积的大小是影响洪涝灾害严重程度的因素。河道越弯曲,水流的侧蚀能力越强,堤岸越容易发生崩塌,易发生洪涝灾害,乙图中河流弯曲程度最强,泄洪能力最差,河流的侧蚀能力最强,最易发生洪涝灾害。
故答案为:B。
18.从河流的凹岸、凸岸来看,凸岸是沉积岸,凹岸是侵蚀岸,①③④是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面积不断增加,地势较高,不易发生洪涝灾害,故①③④地适宜城市空间的发展。②为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流速快,河岸易崩塌,面积不断缩小不利于城市空间的发展。
故答案为:C。
【答案】19.C
20.C
21.B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寒武纪生物大爆炸,也称为寒武纪爆发,发生在古生代的寒武纪时期,大约6亿年前。在这个时期,大量的生物种类迅速出现,导致生物多样性迅速增加。这是地球历史上生物进化速度最快、最重要的一次事件之一。在寒武纪生物大爆炸之前,生命多样性较低,主要是一些单细胞生物和简单的多细胞生物。然而,在寒武纪的早期,绝大多数现存的无脊椎动物门都有了初步的出现。在很短的时间内,海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腕足动物、软体动物以及海绵动物等。这些生物的出现和多样性极大地改变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19. 冥古由时期,地球上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迹象,到了太古南时期出现蓝藻等原核生物,元古由时期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生物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故答案为:C。
20.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寒武纪,属于古生代早期。
故答案为:C。
21.盛极一时的恐龙生活在中生代时期,在中生代未期的白圣纪完全灭绝。
故答案为:B。
【答案】22.A
23.B
【知识点】河流地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地表形态变化通常由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驱动。内力作用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能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这些内部能量的释放会使地壳发生变形和运动,从而导致地表的高低起伏。例如,地壳运动可以引起地震和地壳抬升,进而形成山脉、高原和盆地等地貌特征。岩浆活动会导致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口、火山岩和火山地形等。而变质作用则会改变岩石的组成和性质,形成变质岩和变质地形等。外力作用主要来源于地球外部的能量。太阳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和水文循环过程中。太阳辐射的热能驱动大气运动和水循环,从而引起降水、蒸发和融雪等过程。这些气候和水文过程会导致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地表物质的变化。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和溶解,侵蚀作用通过水流、冰川和风力等力量将物质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这些搬运的物质在堆积过程中可以形成河流的沉积物、冰川的冰碛和风的沙丘等。重力能对地表形态变化也有影响,例如,在坡地和山地上,重力作用可以导致物质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现象。
22.四个河谷底部的海拔高度从高到低依次是①②③④,河谷走向与河谷剖面方向垂直,由河谷剖面标注的方向以及河谷底部的海拔高度可知,该河谷的走向为由东南-西北走向变为东一西走向。我国西南地区该山地河谷位于4500m左右,西南地区地势大致是西高东低,因此该段河流的流向可能为西北一东南一东。
故答案为:A。
23.我国西南地区原为海洋,后由于板块运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形成现有地貌。因此图示河谷的形成过程为地壳下沉一沉积作用一地壳抬升一流水侵蚀。
故答案为:B。
【答案】24.C
25.A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辐射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24.太阳属于恒星,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①正确;太阳的主要成分应是氢和氨,②错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应是月球,③错误;太阳辐射所产生的光和热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④正确。
故答案为:C。
25.煤炭都是地质历史时期储存下来的太阳能,水能能源来自太阳辐射,①②正确;核能能量来自原子的核聚变,地热能来自地球内部,③④错误。
故答案为:A。
26.【答案】(1)C
(2)金星;火星
(3)火;木
(4)D;A;C;B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分析】(1)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远及近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所以图中字母表示地球的是C,表示金星的是B。
(2)地球轨道内运行的是金星,地球轨道外运行的是火星。
(3)“汶川星”是小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可得知“汶川星”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4)①地球磁场可以捕获带电粒子流,带电粒子流与两极地区的稀薄大气摩擦产生极光,形成出现在两极地区的极光现象,故①对应D;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使得地球有足够的引力,可以吸附住大气,使得地球表层存在大气层,故②对应A;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从而使得地表有介于0-100℃的温度,由于地表平均温度适中,这就保证了水经常能处于液体状态,为生命提供了必备条件,则③对应C;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从而削弱到达地面的紫外线,据此,④对应B。
故答案为:(1)C;(2)金星;火星;(3)火;木;(4)D;A;C;B。
【点评】地球上有生命物质的条件主要是由距离、温度、大气层、水的存在、太阳光照条件、和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条件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生命的演化、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地球生命的长期稳定发展。
27.【答案】(1)横波;纵波
(2)突然消失;速度突然下降;古登堡面
(3)地壳;地幔;地核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分析】(1)根据地震波中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的特点,确定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
(2)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大约在2900千米深处,横波突然消失和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这个不连续面就是古登堡面不连续面。
(3)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慢、地核三个圈层。这三个圈层大体上以两个不连续面为分界线,莫霍面是地壳和地慢的分界面;古登堡面为地慢和地核的分界面。
故答案为:(1)横波;纵波;(2)突然消失;速度突然下降;古登堡面;(3)地壳;地幔;地核。
【点评】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和路径变化,可以将地球固体层面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核层是地球固体球体的最核心部分,呈球形,分内外核两个部分。
28.【答案】(1)河流流出山口处;B
(2)向下;向源头;“V”
(3)三角洲|位于河口附近,地形平坦,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形)、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①地为冲积扇,常常形成于河流的出山口,图乙中,C位于山谷,B位于河流的出山口,A位于入海口。冲积扇易形成于B位置。
(2)乙图中C位于河流的上游,靠近河源地,该处因落差大、水流急,故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的侵蚀为主,为下切侵蚀、溯源侵蚀,多成“V”型谷,而下游河段因落差小、水流缓,故侵蚀作用为侧蚀。
(3)乙图中的A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多因河流的沉积作用形成三角洲。河流在上游河段流速比较快,携带泥沙较多,而到了河流入海口,由于地势平坦,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从而形成三角洲。
故答案为:(1)河流流出山口处;B;(2)向下;向源头;V;(3) 三角洲位于河口附近,地形平坦,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
【点评】河口三角洲是指河流在注入海洋或湖泊时,因水流速度减缓而导致携带的沉积物沉积形成的三角形河口低洼地带,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主要由河流的下切、输移和沉积等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河口三角洲的形态和演化受到河流、海洋或湖泊、沉积物、环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会因河流和海洋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而发生演化。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