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下关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12月段考(二)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科幻小说《三体》中虚构的三体外星文明来自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属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三体人乘坐飞船从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到达地球,所经过的天体系统级别最低的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2019年7月,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矿工在当地矿区发现了完整的海王龙化石(如图),这种海洋爬行动物生活在7000万年前,它与恐龙属于同一时代。曾经是海洋里的一代“霸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新生代 C.中生代 D.前寒武纪
4.关于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描述正确的是( )
A.地球铁矿总储量的60%成于该地质年代
B.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C.是裸子植物繁盛的时代
D.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下图为地球6亿年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工业革命时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为1)变化曲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植物的出现和发展 B.频繁的火山爆发
C.生物的呼吸作用 D.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6.古生代时期出现的森林大部分是( )
A.海生藻类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蕨类植物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读太阳的外部圈层结构特征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有关太阳大气层结构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最高的是色球层 B.亮度最大的是太阳内部
C.厚度最大的是色球层 D.温度最高的是日冕层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黑子和耀斑都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色球层
B.新加坡的小朋友在晚上做作业时看到了美丽的极光现象
C.前一次太阳活动峰年到再一次太阳活动峰年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
D.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扰乱地球臭氧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①~④表示地球内部圈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软流层在③圈层的顶部 B.莫霍面是①②圈层的分界
C.④圈层是液态 D.岩石圈由①和②圈层共同组成
10.对图中M、N两种地震波的解释,正确的是( )
A.M是纵波,传播速度较慢 B.N是横波,传播速度较快
C.N在固、液、气三态中都能传播 D.M只能在液态中传播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2019年国庆节上映的电影《中国机长》根据真实事件改编,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由重庆飞往拉萨,在起飞半小时后、飞行高度9800米时突发事故,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副机长曾半个身子被吸出机外,后经机组人员齐心协力,最后所有人和飞机都安全返航,机长刘传健创造了比“萨利机长”更伟大的航空奇迹。下图是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影片中航班返航过程中遇雷暴云,剧烈颠簸,此时飞机所处大气分层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12.航班突发事故时机上人员面临的危险不包括( )
A.低温 B.强辐射 C.强风 D.缺氧
13.对图中各层大气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A.丁层高度随着纬度增加而增高
B.丁层复杂的天气利于航空飞行
C.丙层含有绝大部分的水汽和尘埃
D.甲层中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下图所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被海风“吹弯了腰”的草丛。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能正确示意图中风向形成原因的是( )
A. B.
C. D.
15.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因海陆间温度差异发生季节变化。盛行风若从陆地吹向海洋最显著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读我国长江口附近地区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示地区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7.关于水循环各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节①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B.环节②与下垫面温度无关
C.环节③基本态势与海陆分布无关
D.环节④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深刻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下图示意某地常见的地貌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形成图中天窗的主要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板块断裂
19.该地地下可能发育的地貌有( )
①石芽②石笋③石柱④峰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该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 )
①该类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发达地区
②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③地表水缺乏,生产生活供水不足
④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适合发展旅游业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下图是新疆准噶尔盆地著名的乌尔禾魔鬼城的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形成魔鬼城四面壁立,怪石嶙峋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溶蚀 C.冰川侵蚀 D.风力侵蚀
22.乌尔禾魔鬼城地区地貌的形成的自然环境关系最密切的是( )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落差大
C.深居内陆,降水少风力强 D.冬冷夏热,降水季节变化大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读某风力沉积地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3.上图中能正确表示移动沙丘的图是( )
A.a B.b C.c D.d
24.若想营造灌木林带固定移动沙丘,则营造灌木林带一般应在( )
①沙丘陡坡一侧②沙丘缓坡一侧③沙丘移动的前方④沙丘移动的后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裁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下图示意牛轭湖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25.导致②阶段虚线处河道最终相连通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搬运 C.流水沉积 D.地壳下陷
26.河流裁弯取直可以( )
A.增加航运距离 B.增加河道淤积
C.减弱洪水灾害 D.减小河流流速
27.下列地区最容易形成牛轭湖的是( )
A.横断山区 B.呼伦贝尔草原
C.黄土高原 D.塔里木盆地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读河岸线示意图,图中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自然状态下不同时期的河岸,完成下面小题。
28.有关该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线所示河岸形成时间较早
B.河岸线的变迁与地转偏向力无关
C.该河段以侵蚀作用为主
D.该类河段一般发育于河流的上游
29.沿所作河流剖面最有可能与右图剖面相一致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下图表示四类地貌的速写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0.①②③④地貌景观类型依次是( )
A.U型谷、三角洲、冲积扇、新月形沙丘
B.峡谷、冲积扇、风蚀蘑菇、三角洲
C.峡谷、三角洲、风蚀蘑菇、新月形沙丘
D.瀑布、冲积扇、水蚀崖、三角洲
31.对于①②③④地貌景观所处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景观多位于河流中下游
B.②景观多位于干支流交汇处
C.③景观多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D.④景观在我国主要位于西北地区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2.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
A.气候和地形 B.气候和生物 C.母质和生物 D.地形和母质
33.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4.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较快
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较慢
35.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
A.地表疏松物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差 D.水分条件差
二、综合题,共30分
36.(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A、B、C为我国某地地貌图,图D为我国某沿海地区图。
(1)从地貌形态上看,A图地貌名称是 ,B图地貌名称是 。B图中的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B图地貌主要分布地区的显著气候特点是 。
(2)C图地貌名称为 ,其通常分布位置位于 ,因为河流流到这里摆脱了 。
(3)A图地貌分布在D图中 处(填数字),在D图河流的a、b处,若要修建港口应选择 ,若要修建城市则应选择 。
37.(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a为“北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图b为“太平洋沿170°W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图c为“8月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分布图”。
(1)图a中,甲、乙、丙、丁四个海区能形成大渔场的是 ,判断依据是 。
(2)图b中,①②③三个观测站中,纬度最低的是 观测站,判断依据是 。
(3)洋流会对流经海域及附近地区产生一定影响。图18a中,D洋流对沿岸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
(4)图c中,曲线①为 曲线,其最低值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地区,主要原因是 。
(5)图c中,反映全球海水盐度分布规律的曲线是 曲线(填数字),其全球分布的总体规律是 。
(6)图c中,影响曲线③全球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是 。
38.(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某地理社团利用暑假到云南研学旅行,计划考察昆明路南石林,金沙江虎跳峡,梅里雪山和红河州元阳梯田。下图为各考察点示意图。
材料二:该地理社团研学至元阳县,发现该地村寨多建在半山向阳坡,每个村寨上方,都会有一片或几片“神树林”,“神树林”根系发达,固沙保土,能有效防治当地的地质灾害。
(1)虎跳峡大峡谷横剖面形态特征呈 , 作用强烈(填外力作用具体名称);路南石林属 地貌,该地岩石为 。
(2)“日照金山”是指日出或日落时阳光照射在雪山上呈现出金色的壮丽景观,该地理社团暑假去梅里雪山时,因云层较厚,看到“日照金山”的概率较 ,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较强。
(3)元阳县在山地缓坡开辟梯田,使地表径流流速变 (填“快”或“慢”),下渗 (填“增加”或“减少”)。
(4)元阳县“神树林”的植被类型主要属于 ,其生态功能主要是 。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A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
【解析】【点评】银河系是包含太阳系的大型星系,而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个恒星系统,地月系则是太阳系中的一个天体系统,由地球和月球组成。这三个系统在宇宙中有不同的层级关系。
1.“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可知,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属于银河系;地月系、太阳系和河外星系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答案为:C。
2. 三体人乘坐飞船从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到达地球,所经过的天体系统依次是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级别最低的是地月系。
故答案为:A。
【答案】3.C
4.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其中时间表述单位包括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包括宇、界、系、统、阶、带。不同地质时代,自然地理特征出现明显不同,影响不同生物演化。
3.海王龙生活在7000万年前,属于中生代(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与恐龙属于同一时代,恐龙在中生代盛行。
故答案为:C。
4.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盛行;地球的铁矿等金属矿成矿时期是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新生代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故答案为:C。
【答案】5.A
6.D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它能够吸收地球表面辐射的热能并向地表和大气层重新释放热量,使得地球保持了适合生命存在的平均温度。然而,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会导致增强温室效应,进而造成地球平均温度上升,即所谓的全球变暖。
5.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的出现和发展,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从而导致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变化;频繁的火山爆发、生物的呼吸作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都会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与地质时期的变化不符。
故答案为:A。
6.在古生代时期,地球的气候和环境条件适宜蕨类植物的生长,所以蕨类植物在那个时期的森林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和海生藻类在古生代时期也存在,但它们的数量和分布相对较少。
故答案为:D。
【答案】7.D
8.C
【知识点】太阳的圈层结构
【解析】【点评】太阳活动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和带电粒子,这些粒子与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大气层扰动。这会影响地球的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可能导致通信中断或降低质量。太阳活动释放出的大量带电粒子会扰动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磁暴可以导致地球磁针剧烈颤动,使其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同时,磁暴还可能对电力设施和卫星通信等基础设施造成干扰和破坏。当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地球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气体原子和分子发出光的现象,形成极光。极光是一种美丽的天文现象,经常在极地地区观察到。
7.读图可知,太阳大气层亮度最大的是光球层,温度最高、厚度最厚的是日冤层。
故答案为:D。
8.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光球层上,耀斑发生在太阳色球层上;极光现象出现在两极地区的夜空,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在晚上不可能看到极光现象;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即前一次太阳活动极大年到再一次太阳活动极大年的平均间隔时间;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扰乱地球高层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
故答案为:C。
【答案】9.B
10.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具体地点的破坏程度,不同地点的地震烈度也不同。地震震级,地需震级通常指地需的大小,是依据地需释放出来的能量的多少来划分地震震级的,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
9.软流层在②圈层(地幔)的顶部;莫界面是①(地壳)、②(地幔)圈层的分界;④圈层是地核的内部;岩石圈由①和②圈层的顶部 (上地幔顶部)共同组成。
故答案为:B。
10.M为横波,传播速度较慢,N为纵波,传播速度较快;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三态中都能传播;横波只能在固态传播。
故答案为:C。
【答案】11.D
12.B
13.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根据大气运动状况、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的变化,地球大气层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自下而上依次是:1. 对流层: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中最接近地表的一层,厚度约为8至16公里,在赤道附近更厚。在这一层中,物质主要通过对流运动进行混合和传输。对流层中的温度随海拔的上升而逐渐降低。这是因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而被加热,导致对流层中温度的垂直递减。2. 平流层: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大约从对流层顶部(高度约为8至16公里)延伸到约50公里的高度。在平流层中,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上升。平流层中有一层特殊的臭氧层,它能吸收紫外线辐射,起到保护地球表面生物的作用。3. 高层大气:高层大气包括中间的中间层和上部的热层。中间层的上限大约从50公里的高度开始,到约80至85公里的高度结束。然后,热层继续延伸到外部空间。在这些高层大气中,温度在起伏中变化,并且随着海拔的上升而上升。高层大气中的气体非常稀薄,而太阳辐射的影响逐渐增大。
11.航班返航过程中遇到的雷暴云属于丁所代表的对流层,因为该层大气运动以垂直为主,对流运动强烈,且含有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态杂质,容易成云致雨。
故答案为:D。
12.中纬度对流层的平均厚度约为12km,飞行高度达9800m突发事故,此时飞机所处高度的气温大约在-60℃,气温低;太阳辐射到达对流层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强辐射造成的影响小,且太阳辐射强的应是高层大气;对流层有刮风雨雪等现象,且对流层越往高空,密度越小,风受到的摩擦力越小,会出现强风,缺氧。
故答案为:B。
13.丁层代表对流层,对流层高度随着纬度增加,气温下降对流弱,高度会下降;且该层复杂的天气如雷雨等,对航空飞行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丙代表平流层,绝大部分的水汽和尘埃集中在对流层;甲代表高层大气,高层大气含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故答案为:D。
【答案】14.C
15.D
【知识点】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
【解析】【点评】水循环是维持全球水量平衡的重要机制。在水循环过程中,水从海洋、湖泊、河流和土地中蒸发和蒸发,随后形成云和降水。这个过程可以确保地球不会因为水资源的过度消耗而出现缺水的情况。其次,水循环更新陆地淡水资源。通过水循环,大气中的水蒸汽被运输到陆地并降落为降水,这样就更新了陆地淡水资源。这种循环也有助于保护生态系统,并提供可持续的水资源供应。此外,水循环还有助于联系四个地球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水循环使得这些圈层之间进行了物质的移动和能量的转换,从而形成了更加复杂的生态系统,为生命提供了生存的条件。
14.依据图中草的倒伏方向可知,当时风从海洋吹响陆地。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白天升温慢,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故答案为:C。
15. 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形成热低压,因此风从洋吹向陆地,冬季相反;春、秋海陆温差异小,风向不明显。
故答案为:D。
【答案】16.B
17.A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解析】【点评】水循环包括三大类型: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大循环,其中,海陆间循环是促进陆地水体更新的最重要的循环类型。水循环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方面,其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明显的为地表径流和下渗。
16.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太平洋上的水汽在东南季风的吹送下到达陆地上空,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降水,而降水最终汇集成径流,流入海洋中,故图示地区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夏季。
故答案为:B。
17.环节①为地表径流,参与了地球表面形态的塑造;环节②为蒸发,蒸发量的多少与地表温度密切相关;环节③为水汽输送,其水分含量的多少受海陆分布影响;环节④为降水,而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深刻的环节是地表径流。
故答案为:A。
【答案】18.C
19.B
20.B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地表喀斯特景观主要有:石芽、溶沟、石林、溶丘、峰丛、峰林、孤峰、溶蚀洼地、溶蚀平原等。地下喀斯特景观主要有: 溶洞、地下暗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18. 根据图中信息此处有钟乳石,钟乳石为典型的喀斯特景观。而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此天窗的形成过程:地表水沿岩层裂隙不断向下溶蚀、侵蚀形成落水洞,地下溶洞不断扩大,顶部不断坍塌,最终形此景观中的天窗。
故答案为:C。
19.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地表喀斯特景观主要有: 石芽、溶沟、石林、溶丘、峰丛、峰林、孤峰、溶蚀洼地、溶蚀平原等。地下喀斯特景观主要有:溶洞、地下暗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石笋、石慢属于地下喀斯特景观。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B。
20. 该地貌主要位于云贵高原,经济发展水平不是特别突出①错;喀斯特地貌土壤贫瘠,不适合发展种植业,②正确;石灰岩分布区岩石裂隙发育,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易下渗,因此地表水缺乏,③正确;地貌景观丰富独特,适合发展旅游业,④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21.D
22.C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风力作用是一种地表作用力,对地貌和岩石造成了显著的影响。它可分为风蚀和风积两大类。风蚀是风力作用导致物质从地表陆地、岩石表面等地方被风吹掉,导致这些物质形态的改变和侵蚀的过程。岩石和地表当中的松散物质受到风的吹拂和侵蚀,最终会被风吹走,这个过程就叫做风蚀。另一方面,风积作用就是指风力吹拂地表,挟带起一些细小的物质,最终集聚成不同的地貌景观。例如,在沙漠、荒漠等地区,风能以其强有力的运动能力作用于不同尺寸的沙子、石子等颗粒,使其堆积在一起形成沙丘、流沙等地形景观。这就是风积作用的典型表现。
21.魔鬼城是西北地区的雅丹地貌,它的形成和气候密切相关,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风力将山地岩石侵蚀成城堡或者怪石嵘响的模样,所以地质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流水作用多发生在湿润或者半湿润地区;冰川侵蚀所发生在高纬度或者高海拔地区。
故答案为:D。
22.乌尔天魔鬼城的地貌主要是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光照充足,风力强;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是青藏高原特征;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落差大,是横断山区特征;冬冷夏热,降水季节变化大是温带季风区的特征。
故答案为:C。
【答案】23.A
24.D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沙丘通常呈现新月形的平面形状,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这种形状是由于风力作用将沙子吹到沙丘顶部,然后在沙丘背风侧形成一个相对平缓的坡度,而在顺风侧形成一个更陡峭的坡度。1. 输沙量:沙丘的移动速度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而输沙量与起沙风速的三次方成反比。风速越大,沙丘移动的速度越快;而输沙量越大,沙丘移动的速度越慢。2. 沙丘高度:沙丘的移动速度与沙丘高度成反比。较高的沙丘由于受到更强的风力作用,移动速度相对较慢。3. 植被和水分:植被能够减小风速,从而减缓沙丘移动的速度。湿润的沙粒需要更高的起沙风速,因此水分也会影响沙丘的移动速度。4. 下伏地面因素:下伏地面的粗糙程度可以阻碍沙粒的起动和移动,从而影响沙丘的移动速度。
23.移动沙丘在迎风一侧的坡度缓,根据图中箭头表示风向,图C、图D在迎风一侧坡度陡;沙丘移动,迎风侧被侵蚀,背风侧沉积,所以堆积的一层层沙基本上是和陡坡平行,固定沙丘才是一层层形成由里到外逐渐变新的堆积方式。
故答案为:A。
24.若想营造灌木林带固定移动沙丘,造林地带一般应在沙丘的上风向,这样通过植被削弱风力达到防风固沙的目的,因此造林地带应位于沙丘的迎风坡一侧,即沙丘缓坡一侧、沙丘移动的后方,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25.A
26.C
27.B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河流侵蚀地貌形成过程:1. V形谷(峡谷):这种地貌形成于地壳上升并被流水侵蚀的过程中。河流在地势较陡的山区或高原上流动时,通过剧烈的下切侵蚀,形成了V形的谷底和陡峭的峡谷壁。2. 曲流(河曲):这种地貌形成在地势平缓、河床由松散堆积物构成的平原上。由于流速缓慢,水流在凹岸处进行侵蚀,而在凸岸处进行堆积。同时,草场生长茂盛,草根固土的作用也较强。这种河流形态呈现出弯曲的形状。3. 曲峡:曲峡形态是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形成的。起初,地势平坦,流速缓慢,河流进行侧蚀作用,形成了曲流形态。但随着后来地壳的抬升以及河流的下切侵蚀,曲流形态保留下来,并最终形成曲峡。
25. 弯曲河道往往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虚线框内两个弯曲处的凹岸不断受到侵蚀,随着侵蚀持续发展,两个凹岸相隔越来越近,最终相连,形成相对平直的河道,因此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
故答案为:A。
26.河流裁弯取直后,河水可以直接由取直后的河道流走,水流速度会变快,其在弯道处滞留的时间会减少,有利于洪水快速排泄,从而减弱洪水灾害;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后,河道长度变短,因此会减少航运距离;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后,河水流动速度增加,不利于河道淤积。
故答案为:C。
27.牛轭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裁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河流发生裁弯取直是在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的情况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的,地形平坦的区域河流侧蚀作用强,更易发育曲流,从而形成 牛轭湖。横断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地势高,河流落差大,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不易形成牛辄湖;塔里木盆地虽然平坦,但是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河流流量较小,不易形成牛轭湖;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呼伦贝尔高原,地势平坦,东部河流发源于湿润半湿润区,水量较充足,河流两岸易被侵蚀,曲流发育,易形成牛轭湖。
故答案为:B。
【答案】28.A
29.B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河岸地貌的变化主要受到水文流量、泥沙输移、坡度、地质物质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当河水流量过大时,河岸地貌受到的冲击就会变得更强。洪水会导致河岸的侵蚀作用变得更加明显,可能会造成岸壁崩塌、河道淤积、土石流等。河水的冲击力还可能导致河床的改变和沿岸地区的淹没。地震会产生地壳的突然变形,从而引发滑坡和岩层的崩塌,导致河岸地貌形态的改变。泥石流则会通过沿岸的冲刷,造成植被的破坏和土壤侵蚀,加剧河道淤积。在河道工程建设过程中,河岸地貌的变化也会发生。例如,人为开采沙石、修建堤坝、疏浚河道都会导致河床和河岸地貌的改变。此外,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导致河岸地貌的变化,比如城市化和工业化会增加土地的利用和经济活动,从而带来投放垃圾、污水、化学药品等垃圾污染问题,加剧河水的污染程度,同时也会导致河岸地貌变化。
28.图示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受惯性作用,在第一个弯道处,受惯性冲击南岸,南岸流速快(侵蚀)北岸流速慢(堆积),在第二个弯道处,受惯性冲击北岸北岸流速快(侵蚀).南岸流速慢(堆积)。根据分析实线所示河岸形成的时间较早。
故答案为:A。
29.根据所学可知,直线河道水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弯曲河道水流受离心力影响,L1-L2处河道北岸(L1)受侵蚀严重,河岸较陡:南岸(L2)堆积河岸较缓;②图符合。
故答案为:B。
【答案】30.C
31.D
【知识点】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峡谷是由于河流长时间侵蚀作用而形成的深而狭窄的地貌特征。河流在固体地质材料上切割出峡谷,通常形成陡峭的峭壁。峡谷常常具有壮丽的景色和丰富的地质构造,因此经常成为旅游景点。三角洲是河流在进入湖泊或海洋时输运的泥沙沉积物逐渐扩散和堆积形成的地貌特征。这种地貌通常呈三角形状,有多个河道交汇在一起,其中的土壤和沉积物有助于植被的生长。三角洲区域常常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场所。风蚀蘑菇是一种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特征。它们通常是由岩石顶部较硬的部分保护下方较软的岩石层造成的。风通过冲击和侵蚀,使较软的岩石被吹走,而较硬的岩石形成类似蘑菇的形状。这种地貌常见于干旱和风力较强的地区。新月形沙丘是由于风力作用在沙丘两侧形成的翼部扩展造成的地貌特征。新月形沙丘通常呈半圆形或弯月形状,有一个平缓的背风侧和一个陡峭的顺风侧。这种形状是由于风力将沙粒推到沙丘前缘,然后在背风侧形成沉积,而在顺风侧形成侵蚀。
30.①②③④地貌景观类型依次是峡谷、三角洲、风蚀蘑菇、新月形沙丘。
故答案为:C。
31.④景观在我国主要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①景观多位于河流中上游、②景观多位于河流入海口、③景观多位于干旱半干旱区。
故答案为:D。
【答案】32.B
33.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32.根据该图可知,土壤的形成受诸多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和地形等因素。但是,气候和生物因素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更加活跃,因为它们对土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
故答案为:B。
33.植被覆盖率越高,下渗量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小,①正确;陡坡上流水侵蚀强,土层薄,②正确;土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成土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植被和降水特征影响大,与气温关系不大,④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34.B
35.A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热带雨林的水分和温度条件较为适宜,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微生物能够迅速分解掉枯枝落叶等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盐。这也意味着有机物在土壤中的积累较少,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而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相对于其他气候区,热带雨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肥力相对较差。其次,热带雨林气候区的降水量较大,容易导致无机盐的快速淋失。降水通过土壤沉积和径流等方式,带走了部分土壤中的无机盐。由于降水量大且频繁,无机盐被迅速淋失掉,使得土壤中的无机盐含量减少,进一步影响了土壤的肥力。
34.黑土的土中有机质含量较大,而红壤的有机质含量较少,故不能说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就少,在枯枝落叶层较丰富的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的有机质含量较多;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较快;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快,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故答案为:B。
35.陡哨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的迁移速度快,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陡峭的山坡上光热条件不一定差;水分条件差不是土壤难发育的原因,水分条件差主要影响植被的生长。
故答案为:A。
36.【答案】(1)三角洲;沙丘;风力沉积;干旱
(2)冲积扇;出山口处;侧向约束
(3)①;a;b
【知识点】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1)读图,从地貌形态上看,A图为河流地貌,根据其形态可知是三角洲,B图为风成地貌,根据形态是沙丘,结合所学可知其形成原因是风力沉积,因风速变慢,所携泥沙沉积形成。
(2)C地貌为冲积扇,在其形成过程中,随着河流流速变慢,所携泥沙不断沉积。出山口位置流速快,所携泥沙颗粒较大,河流到这里拜托了侧向约束,沉积的颗粒大;到扇缘位置流速较慢,河流携带至此的泥沙颗粒小,沉积的颗粒小,因此从出山口位置到冲积扇扇缘位置的沉积物颗粒物大小呈现由粗到细分布。
(3)结合上题分析,A地貌为三角洲,分布在河口处,读图D可知,为图中O处。在D图河流的a,b处,必为凹岸,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水深,利于修建港口,b处为凸岸,流水沉积作用为主,适合修建城市。
故答案为:(1)三角洲;沙丘;风力沉积;干旱;(2)冲积扇;出山口处;侧向约束;(3)A地貌为三角洲,分布在河口处,读图D可知,为图中①处。在D图河流的a,b处,a为凹岸,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水深,利于修建港口,b处为凸岸,流水沉积作用为主,适合修建城市。
故答案为:(1)三角洲;沙丘;风力沉积;干旱;(2)冲积扇;出山口处;侧向约束;(3)①;a;b。
【点评】河流地貌是因河流长时间的侵蚀和运动而形成的地貌特征。河流在固体地质材料上切割出的长而狭窄的低地区,常常呈V形或U形横截面。河谷通常由两侧的峭壁或山丘所环抱,与周围的平原或山地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些河谷的谷底会形成台地状的梯田状地貌。这是由于河流在不同的时期或过程中削减河床,形成不同高度的河床台地,最终形成梯田状下切的地形特征。河流在洪水期间带来的泥沙沉积物形成的平坦的地区,一般位于河流两侧。洪积平原具有肥沃的土壤,常常被用于农业。河流进入湖泊、海洋或其他河流时,形成的扩大的三角洲状或漏斗状地区。河口常常有丰富的沉积物,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的重要场所。弯曲的河流段,一般形成在比较平坦的地势上。河流的流速较慢,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会不断转弯蜿蜒,形成钝拐地貌。这些河流地貌特征是地质、水文和侵蚀作用的结果,每个特征都展示了河流对地表造型的影响。同时,它们也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生态系统,对于地理学、地质学和生态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37.【答案】(1)甲;位于寒暖流交汇处
(2)②;该区域表层海水温度最高
(3)降温减湿
(4)海水密度;水温高
(5)②;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和低纬递减
(6)太阳辐射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分析】(1)由图a可知,甲、乙、丙、丁四个海区中仅甲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营养物质被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渔场的形成提供丰富的饵料。
(2)图b为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从图中可以读出三个观测站表面水温数据由高到低是②①③,纬度最低的是②,因为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所以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因此三个观测站由低纬向高纬排列顺序是②①③。
(3)D洋流是寒流,寒流会让沿岸地区降温减湿。
(4)曲线①代表海洋水温的变化。根据图c,曲线①的最低值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地区。这是因为在赤道附近,水温较高,导致海水密度较低。相对较低的海水密度使得海水会上升,形成较浅的水层。
(5)曲线②反映了全球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根据图c,曲线②显示了海水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趋势。在副热带海区,海水盐度较高,而向两侧的高纬和低纬地区,海水盐度逐渐减少。这一分布规律是因为副热带海区的蒸发量较高,导致水体中的盐分浓度增加,而高纬和低纬地区的盐分浓度相对较低。
(6)太阳辐射是影响曲线③(水温)全球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是指太阳能以电磁辐射的形式传播到地球上的过程。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会影响水体的温度分布。在接收到更直接和强烈的太阳辐射的地区,水温往往较高,而在接收到较弱太阳辐射的地区,水温较低。
故答案为:(1)甲;位于寒暖流交汇处;(2)②;该区域表层海水温度最高;(3)降温减湿;(4)海水密度;水温高;(5)②;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和低纬递减 ;(6)太阳辐射。
【点评】海水中含有各种溶解在其中的盐类和矿物质,使得海水具有一定的盐度。海水的密度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盐度和压力。一般来说,冷水密度较高,盐度较高的水也较密,而压力越大,密度也会增加。海水的密度差异会引起海水的垂直运动和水团的形成。海水的温度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海水的温度分布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在赤道附近,由于接收到较多的太阳辐射,海水温度相对较高;而在极地地区,则由于接收到较少的太阳辐射,海水温度相对较低。海洋中存在着各种规模和形态的海流。海流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地球自转、风力、海水密度差异等。海流对海洋的水平运动和物质的输送起着重要作用,对气候、温度和海洋生物的分布具有影响。海洋循环是海水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运动,包括垂直循环和水平循环。垂直循环涉及水的上升和下沉,以及冷水和盐水的形成和混合;水平循环涉及海洋中各种规模的海流运动。
38.【答案】(1)V字形;流水侵蚀;喀斯特;可溶性岩石
(2)低;削弱
(3)慢;增加
(4)常绿阔叶林;保持水土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虎跳峡大峡河床窄而深,横剖面呈V字形,河流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烈,路南石林为石灰岩经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
(2)“日照金山”是指日出或日落时阳光照射在雪山上呈现出金色的壮丽景观,该地理社团暑假去梅里雪山时,因云层较厚,看到“日照金山”的概率较低,原因是云层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云层厚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
(3)元阳县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且地形起伏大,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在山地缓坡开辟梯田,梯田比较平坦,使地表径流流速变慢,下渗增加,减轻了流水对地表的侵蚀,缓解了该地的水土流失。
(4)元阳县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且地形起伏大,容易出现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元阳县“神树林”根系发达固沙保土,可以减少松散物质产生,植被截留雨水,减少对地表冲刷,从而防治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故答案为:(1)V字形;流水侵蚀;喀斯特;可溶性岩石;(2)低;削弱;(3)慢;增加;(4)常绿阔叶林;保持水土。
【点评】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岩石溶解作用和地下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岩石中的溶解物质可以被降雨侵入,形成地下河流和洞穴。随着时间的推移,洞穴内部的岩石可能会发生溶解或坍塌,形成各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如溶洞、石灰岩柱、岩溶、石窟等。自然环境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降雨和地下水流是喀斯特地貌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控制因素。地下水流侵蚀了石灰石等岩石,形成了洞穴和其他形态,而降雨增加了侵蚀和溶解的速度。此外,喀斯特地区的植被和动物群落也对环境构成了积极的作用。喀斯特地区独特而丰富的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表现出了多样化和复杂的生态系统特征,生物多样性也与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1 / 1云南省下关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12月段考(二)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科幻小说《三体》中虚构的三体外星文明来自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属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三体人乘坐飞船从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到达地球,所经过的天体系统级别最低的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
【答案】1.C
2.A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
【解析】【点评】银河系是包含太阳系的大型星系,而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个恒星系统,地月系则是太阳系中的一个天体系统,由地球和月球组成。这三个系统在宇宙中有不同的层级关系。
1.“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可知,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属于银河系;地月系、太阳系和河外星系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答案为:C。
2. 三体人乘坐飞船从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到达地球,所经过的天体系统依次是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级别最低的是地月系。
故答案为:A。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2019年7月,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矿工在当地矿区发现了完整的海王龙化石(如图),这种海洋爬行动物生活在7000万年前,它与恐龙属于同一时代。曾经是海洋里的一代“霸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新生代 C.中生代 D.前寒武纪
4.关于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描述正确的是( )
A.地球铁矿总储量的60%成于该地质年代
B.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C.是裸子植物繁盛的时代
D.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
【答案】3.C
4.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其中时间表述单位包括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包括宇、界、系、统、阶、带。不同地质时代,自然地理特征出现明显不同,影响不同生物演化。
3.海王龙生活在7000万年前,属于中生代(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与恐龙属于同一时代,恐龙在中生代盛行。
故答案为:C。
4.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盛行;地球的铁矿等金属矿成矿时期是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新生代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下图为地球6亿年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工业革命时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为1)变化曲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植物的出现和发展 B.频繁的火山爆发
C.生物的呼吸作用 D.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6.古生代时期出现的森林大部分是( )
A.海生藻类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蕨类植物
【答案】5.A
6.D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它能够吸收地球表面辐射的热能并向地表和大气层重新释放热量,使得地球保持了适合生命存在的平均温度。然而,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会导致增强温室效应,进而造成地球平均温度上升,即所谓的全球变暖。
5.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的出现和发展,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从而导致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变化;频繁的火山爆发、生物的呼吸作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都会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与地质时期的变化不符。
故答案为:A。
6.在古生代时期,地球的气候和环境条件适宜蕨类植物的生长,所以蕨类植物在那个时期的森林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和海生藻类在古生代时期也存在,但它们的数量和分布相对较少。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读太阳的外部圈层结构特征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有关太阳大气层结构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最高的是色球层 B.亮度最大的是太阳内部
C.厚度最大的是色球层 D.温度最高的是日冕层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黑子和耀斑都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色球层
B.新加坡的小朋友在晚上做作业时看到了美丽的极光现象
C.前一次太阳活动峰年到再一次太阳活动峰年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
D.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扰乱地球臭氧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
【答案】7.D
8.C
【知识点】太阳的圈层结构
【解析】【点评】太阳活动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和带电粒子,这些粒子与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大气层扰动。这会影响地球的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可能导致通信中断或降低质量。太阳活动释放出的大量带电粒子会扰动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磁暴可以导致地球磁针剧烈颤动,使其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同时,磁暴还可能对电力设施和卫星通信等基础设施造成干扰和破坏。当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地球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气体原子和分子发出光的现象,形成极光。极光是一种美丽的天文现象,经常在极地地区观察到。
7.读图可知,太阳大气层亮度最大的是光球层,温度最高、厚度最厚的是日冤层。
故答案为:D。
8.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光球层上,耀斑发生在太阳色球层上;极光现象出现在两极地区的夜空,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在晚上不可能看到极光现象;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即前一次太阳活动极大年到再一次太阳活动极大年的平均间隔时间;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扰乱地球高层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
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①~④表示地球内部圈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软流层在③圈层的顶部 B.莫霍面是①②圈层的分界
C.④圈层是液态 D.岩石圈由①和②圈层共同组成
10.对图中M、N两种地震波的解释,正确的是( )
A.M是纵波,传播速度较慢 B.N是横波,传播速度较快
C.N在固、液、气三态中都能传播 D.M只能在液态中传播
【答案】9.B
10.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具体地点的破坏程度,不同地点的地震烈度也不同。地震震级,地需震级通常指地需的大小,是依据地需释放出来的能量的多少来划分地震震级的,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
9.软流层在②圈层(地幔)的顶部;莫界面是①(地壳)、②(地幔)圈层的分界;④圈层是地核的内部;岩石圈由①和②圈层的顶部 (上地幔顶部)共同组成。
故答案为:B。
10.M为横波,传播速度较慢,N为纵波,传播速度较快;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三态中都能传播;横波只能在固态传播。
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2019年国庆节上映的电影《中国机长》根据真实事件改编,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由重庆飞往拉萨,在起飞半小时后、飞行高度9800米时突发事故,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副机长曾半个身子被吸出机外,后经机组人员齐心协力,最后所有人和飞机都安全返航,机长刘传健创造了比“萨利机长”更伟大的航空奇迹。下图是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影片中航班返航过程中遇雷暴云,剧烈颠簸,此时飞机所处大气分层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12.航班突发事故时机上人员面临的危险不包括( )
A.低温 B.强辐射 C.强风 D.缺氧
13.对图中各层大气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A.丁层高度随着纬度增加而增高
B.丁层复杂的天气利于航空飞行
C.丙层含有绝大部分的水汽和尘埃
D.甲层中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答案】11.D
12.B
13.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根据大气运动状况、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的变化,地球大气层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自下而上依次是:1. 对流层: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中最接近地表的一层,厚度约为8至16公里,在赤道附近更厚。在这一层中,物质主要通过对流运动进行混合和传输。对流层中的温度随海拔的上升而逐渐降低。这是因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而被加热,导致对流层中温度的垂直递减。2. 平流层: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大约从对流层顶部(高度约为8至16公里)延伸到约50公里的高度。在平流层中,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上升。平流层中有一层特殊的臭氧层,它能吸收紫外线辐射,起到保护地球表面生物的作用。3. 高层大气:高层大气包括中间的中间层和上部的热层。中间层的上限大约从50公里的高度开始,到约80至85公里的高度结束。然后,热层继续延伸到外部空间。在这些高层大气中,温度在起伏中变化,并且随着海拔的上升而上升。高层大气中的气体非常稀薄,而太阳辐射的影响逐渐增大。
11.航班返航过程中遇到的雷暴云属于丁所代表的对流层,因为该层大气运动以垂直为主,对流运动强烈,且含有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态杂质,容易成云致雨。
故答案为:D。
12.中纬度对流层的平均厚度约为12km,飞行高度达9800m突发事故,此时飞机所处高度的气温大约在-60℃,气温低;太阳辐射到达对流层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强辐射造成的影响小,且太阳辐射强的应是高层大气;对流层有刮风雨雪等现象,且对流层越往高空,密度越小,风受到的摩擦力越小,会出现强风,缺氧。
故答案为:B。
13.丁层代表对流层,对流层高度随着纬度增加,气温下降对流弱,高度会下降;且该层复杂的天气如雷雨等,对航空飞行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丙代表平流层,绝大部分的水汽和尘埃集中在对流层;甲代表高层大气,高层大气含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下图所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被海风“吹弯了腰”的草丛。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能正确示意图中风向形成原因的是( )
A. B.
C. D.
15.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因海陆间温度差异发生季节变化。盛行风若从陆地吹向海洋最显著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14.C
15.D
【知识点】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
【解析】【点评】水循环是维持全球水量平衡的重要机制。在水循环过程中,水从海洋、湖泊、河流和土地中蒸发和蒸发,随后形成云和降水。这个过程可以确保地球不会因为水资源的过度消耗而出现缺水的情况。其次,水循环更新陆地淡水资源。通过水循环,大气中的水蒸汽被运输到陆地并降落为降水,这样就更新了陆地淡水资源。这种循环也有助于保护生态系统,并提供可持续的水资源供应。此外,水循环还有助于联系四个地球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水循环使得这些圈层之间进行了物质的移动和能量的转换,从而形成了更加复杂的生态系统,为生命提供了生存的条件。
14.依据图中草的倒伏方向可知,当时风从海洋吹响陆地。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白天升温慢,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故答案为:C。
15. 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形成热低压,因此风从洋吹向陆地,冬季相反;春、秋海陆温差异小,风向不明显。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读我国长江口附近地区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示地区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7.关于水循环各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节①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B.环节②与下垫面温度无关
C.环节③基本态势与海陆分布无关
D.环节④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深刻
【答案】16.B
17.A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解析】【点评】水循环包括三大类型: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大循环,其中,海陆间循环是促进陆地水体更新的最重要的循环类型。水循环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方面,其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明显的为地表径流和下渗。
16.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太平洋上的水汽在东南季风的吹送下到达陆地上空,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降水,而降水最终汇集成径流,流入海洋中,故图示地区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夏季。
故答案为:B。
17.环节①为地表径流,参与了地球表面形态的塑造;环节②为蒸发,蒸发量的多少与地表温度密切相关;环节③为水汽输送,其水分含量的多少受海陆分布影响;环节④为降水,而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深刻的环节是地表径流。
故答案为:A。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下图示意某地常见的地貌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形成图中天窗的主要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板块断裂
19.该地地下可能发育的地貌有( )
①石芽②石笋③石柱④峰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该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 )
①该类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发达地区
②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③地表水缺乏,生产生活供水不足
④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适合发展旅游业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8.C
19.B
20.B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地表喀斯特景观主要有:石芽、溶沟、石林、溶丘、峰丛、峰林、孤峰、溶蚀洼地、溶蚀平原等。地下喀斯特景观主要有: 溶洞、地下暗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18. 根据图中信息此处有钟乳石,钟乳石为典型的喀斯特景观。而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此天窗的形成过程:地表水沿岩层裂隙不断向下溶蚀、侵蚀形成落水洞,地下溶洞不断扩大,顶部不断坍塌,最终形此景观中的天窗。
故答案为:C。
19.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地表喀斯特景观主要有: 石芽、溶沟、石林、溶丘、峰丛、峰林、孤峰、溶蚀洼地、溶蚀平原等。地下喀斯特景观主要有:溶洞、地下暗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石笋、石慢属于地下喀斯特景观。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B。
20. 该地貌主要位于云贵高原,经济发展水平不是特别突出①错;喀斯特地貌土壤贫瘠,不适合发展种植业,②正确;石灰岩分布区岩石裂隙发育,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易下渗,因此地表水缺乏,③正确;地貌景观丰富独特,适合发展旅游业,④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下图是新疆准噶尔盆地著名的乌尔禾魔鬼城的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形成魔鬼城四面壁立,怪石嶙峋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溶蚀 C.冰川侵蚀 D.风力侵蚀
22.乌尔禾魔鬼城地区地貌的形成的自然环境关系最密切的是( )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落差大
C.深居内陆,降水少风力强 D.冬冷夏热,降水季节变化大
【答案】21.D
22.C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风力作用是一种地表作用力,对地貌和岩石造成了显著的影响。它可分为风蚀和风积两大类。风蚀是风力作用导致物质从地表陆地、岩石表面等地方被风吹掉,导致这些物质形态的改变和侵蚀的过程。岩石和地表当中的松散物质受到风的吹拂和侵蚀,最终会被风吹走,这个过程就叫做风蚀。另一方面,风积作用就是指风力吹拂地表,挟带起一些细小的物质,最终集聚成不同的地貌景观。例如,在沙漠、荒漠等地区,风能以其强有力的运动能力作用于不同尺寸的沙子、石子等颗粒,使其堆积在一起形成沙丘、流沙等地形景观。这就是风积作用的典型表现。
21.魔鬼城是西北地区的雅丹地貌,它的形成和气候密切相关,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风力将山地岩石侵蚀成城堡或者怪石嵘响的模样,所以地质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流水作用多发生在湿润或者半湿润地区;冰川侵蚀所发生在高纬度或者高海拔地区。
故答案为:D。
22.乌尔天魔鬼城的地貌主要是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光照充足,风力强;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是青藏高原特征;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落差大,是横断山区特征;冬冷夏热,降水季节变化大是温带季风区的特征。
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读某风力沉积地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3.上图中能正确表示移动沙丘的图是( )
A.a B.b C.c D.d
24.若想营造灌木林带固定移动沙丘,则营造灌木林带一般应在( )
①沙丘陡坡一侧②沙丘缓坡一侧③沙丘移动的前方④沙丘移动的后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23.A
24.D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沙丘通常呈现新月形的平面形状,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这种形状是由于风力作用将沙子吹到沙丘顶部,然后在沙丘背风侧形成一个相对平缓的坡度,而在顺风侧形成一个更陡峭的坡度。1. 输沙量:沙丘的移动速度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而输沙量与起沙风速的三次方成反比。风速越大,沙丘移动的速度越快;而输沙量越大,沙丘移动的速度越慢。2. 沙丘高度:沙丘的移动速度与沙丘高度成反比。较高的沙丘由于受到更强的风力作用,移动速度相对较慢。3. 植被和水分:植被能够减小风速,从而减缓沙丘移动的速度。湿润的沙粒需要更高的起沙风速,因此水分也会影响沙丘的移动速度。4. 下伏地面因素:下伏地面的粗糙程度可以阻碍沙粒的起动和移动,从而影响沙丘的移动速度。
23.移动沙丘在迎风一侧的坡度缓,根据图中箭头表示风向,图C、图D在迎风一侧坡度陡;沙丘移动,迎风侧被侵蚀,背风侧沉积,所以堆积的一层层沙基本上是和陡坡平行,固定沙丘才是一层层形成由里到外逐渐变新的堆积方式。
故答案为:A。
24.若想营造灌木林带固定移动沙丘,造林地带一般应在沙丘的上风向,这样通过植被削弱风力达到防风固沙的目的,因此造林地带应位于沙丘的迎风坡一侧,即沙丘缓坡一侧、沙丘移动的后方,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裁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下图示意牛轭湖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25.导致②阶段虚线处河道最终相连通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搬运 C.流水沉积 D.地壳下陷
26.河流裁弯取直可以( )
A.增加航运距离 B.增加河道淤积
C.减弱洪水灾害 D.减小河流流速
27.下列地区最容易形成牛轭湖的是( )
A.横断山区 B.呼伦贝尔草原
C.黄土高原 D.塔里木盆地
【答案】25.A
26.C
27.B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河流侵蚀地貌形成过程:1. V形谷(峡谷):这种地貌形成于地壳上升并被流水侵蚀的过程中。河流在地势较陡的山区或高原上流动时,通过剧烈的下切侵蚀,形成了V形的谷底和陡峭的峡谷壁。2. 曲流(河曲):这种地貌形成在地势平缓、河床由松散堆积物构成的平原上。由于流速缓慢,水流在凹岸处进行侵蚀,而在凸岸处进行堆积。同时,草场生长茂盛,草根固土的作用也较强。这种河流形态呈现出弯曲的形状。3. 曲峡:曲峡形态是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形成的。起初,地势平坦,流速缓慢,河流进行侧蚀作用,形成了曲流形态。但随着后来地壳的抬升以及河流的下切侵蚀,曲流形态保留下来,并最终形成曲峡。
25. 弯曲河道往往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虚线框内两个弯曲处的凹岸不断受到侵蚀,随着侵蚀持续发展,两个凹岸相隔越来越近,最终相连,形成相对平直的河道,因此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
故答案为:A。
26.河流裁弯取直后,河水可以直接由取直后的河道流走,水流速度会变快,其在弯道处滞留的时间会减少,有利于洪水快速排泄,从而减弱洪水灾害;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后,河道长度变短,因此会减少航运距离;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后,河水流动速度增加,不利于河道淤积。
故答案为:C。
27.牛轭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裁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河流发生裁弯取直是在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的情况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的,地形平坦的区域河流侧蚀作用强,更易发育曲流,从而形成 牛轭湖。横断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地势高,河流落差大,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不易形成牛辄湖;塔里木盆地虽然平坦,但是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河流流量较小,不易形成牛轭湖;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呼伦贝尔高原,地势平坦,东部河流发源于湿润半湿润区,水量较充足,河流两岸易被侵蚀,曲流发育,易形成牛轭湖。
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读河岸线示意图,图中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自然状态下不同时期的河岸,完成下面小题。
28.有关该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线所示河岸形成时间较早
B.河岸线的变迁与地转偏向力无关
C.该河段以侵蚀作用为主
D.该类河段一般发育于河流的上游
29.沿所作河流剖面最有可能与右图剖面相一致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28.A
29.B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河岸地貌的变化主要受到水文流量、泥沙输移、坡度、地质物质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当河水流量过大时,河岸地貌受到的冲击就会变得更强。洪水会导致河岸的侵蚀作用变得更加明显,可能会造成岸壁崩塌、河道淤积、土石流等。河水的冲击力还可能导致河床的改变和沿岸地区的淹没。地震会产生地壳的突然变形,从而引发滑坡和岩层的崩塌,导致河岸地貌形态的改变。泥石流则会通过沿岸的冲刷,造成植被的破坏和土壤侵蚀,加剧河道淤积。在河道工程建设过程中,河岸地貌的变化也会发生。例如,人为开采沙石、修建堤坝、疏浚河道都会导致河床和河岸地貌的改变。此外,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导致河岸地貌的变化,比如城市化和工业化会增加土地的利用和经济活动,从而带来投放垃圾、污水、化学药品等垃圾污染问题,加剧河水的污染程度,同时也会导致河岸地貌变化。
28.图示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受惯性作用,在第一个弯道处,受惯性冲击南岸,南岸流速快(侵蚀)北岸流速慢(堆积),在第二个弯道处,受惯性冲击北岸北岸流速快(侵蚀).南岸流速慢(堆积)。根据分析实线所示河岸形成的时间较早。
故答案为:A。
29.根据所学可知,直线河道水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弯曲河道水流受离心力影响,L1-L2处河道北岸(L1)受侵蚀严重,河岸较陡:南岸(L2)堆积河岸较缓;②图符合。
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下图表示四类地貌的速写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0.①②③④地貌景观类型依次是( )
A.U型谷、三角洲、冲积扇、新月形沙丘
B.峡谷、冲积扇、风蚀蘑菇、三角洲
C.峡谷、三角洲、风蚀蘑菇、新月形沙丘
D.瀑布、冲积扇、水蚀崖、三角洲
31.对于①②③④地貌景观所处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景观多位于河流中下游
B.②景观多位于干支流交汇处
C.③景观多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D.④景观在我国主要位于西北地区
【答案】30.C
31.D
【知识点】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峡谷是由于河流长时间侵蚀作用而形成的深而狭窄的地貌特征。河流在固体地质材料上切割出峡谷,通常形成陡峭的峭壁。峡谷常常具有壮丽的景色和丰富的地质构造,因此经常成为旅游景点。三角洲是河流在进入湖泊或海洋时输运的泥沙沉积物逐渐扩散和堆积形成的地貌特征。这种地貌通常呈三角形状,有多个河道交汇在一起,其中的土壤和沉积物有助于植被的生长。三角洲区域常常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场所。风蚀蘑菇是一种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特征。它们通常是由岩石顶部较硬的部分保护下方较软的岩石层造成的。风通过冲击和侵蚀,使较软的岩石被吹走,而较硬的岩石形成类似蘑菇的形状。这种地貌常见于干旱和风力较强的地区。新月形沙丘是由于风力作用在沙丘两侧形成的翼部扩展造成的地貌特征。新月形沙丘通常呈半圆形或弯月形状,有一个平缓的背风侧和一个陡峭的顺风侧。这种形状是由于风力将沙粒推到沙丘前缘,然后在背风侧形成沉积,而在顺风侧形成侵蚀。
30.①②③④地貌景观类型依次是峡谷、三角洲、风蚀蘑菇、新月形沙丘。
故答案为:C。
31.④景观在我国主要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①景观多位于河流中上游、②景观多位于河流入海口、③景观多位于干旱半干旱区。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2.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
A.气候和地形 B.气候和生物 C.母质和生物 D.地形和母质
33.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32.B
33.A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32.根据该图可知,土壤的形成受诸多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和地形等因素。但是,气候和生物因素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更加活跃,因为它们对土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
故答案为:B。
33.植被覆盖率越高,下渗量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小,①正确;陡坡上流水侵蚀强,土层薄,②正确;土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成土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植被和降水特征影响大,与气温关系不大,④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4.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较快
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较慢
35.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
A.地表疏松物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差 D.水分条件差
【答案】34.B
35.A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点评】热带雨林的水分和温度条件较为适宜,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微生物能够迅速分解掉枯枝落叶等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盐。这也意味着有机物在土壤中的积累较少,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而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相对于其他气候区,热带雨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肥力相对较差。其次,热带雨林气候区的降水量较大,容易导致无机盐的快速淋失。降水通过土壤沉积和径流等方式,带走了部分土壤中的无机盐。由于降水量大且频繁,无机盐被迅速淋失掉,使得土壤中的无机盐含量减少,进一步影响了土壤的肥力。
34.黑土的土中有机质含量较大,而红壤的有机质含量较少,故不能说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就少,在枯枝落叶层较丰富的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的有机质含量较多;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较快;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快,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故答案为:B。
35.陡哨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的迁移速度快,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陡峭的山坡上光热条件不一定差;水分条件差不是土壤难发育的原因,水分条件差主要影响植被的生长。
故答案为:A。
二、综合题,共30分
36.(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A、B、C为我国某地地貌图,图D为我国某沿海地区图。
(1)从地貌形态上看,A图地貌名称是 ,B图地貌名称是 。B图中的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B图地貌主要分布地区的显著气候特点是 。
(2)C图地貌名称为 ,其通常分布位置位于 ,因为河流流到这里摆脱了 。
(3)A图地貌分布在D图中 处(填数字),在D图河流的a、b处,若要修建港口应选择 ,若要修建城市则应选择 。
【答案】(1)三角洲;沙丘;风力沉积;干旱
(2)冲积扇;出山口处;侧向约束
(3)①;a;b
【知识点】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1)读图,从地貌形态上看,A图为河流地貌,根据其形态可知是三角洲,B图为风成地貌,根据形态是沙丘,结合所学可知其形成原因是风力沉积,因风速变慢,所携泥沙沉积形成。
(2)C地貌为冲积扇,在其形成过程中,随着河流流速变慢,所携泥沙不断沉积。出山口位置流速快,所携泥沙颗粒较大,河流到这里拜托了侧向约束,沉积的颗粒大;到扇缘位置流速较慢,河流携带至此的泥沙颗粒小,沉积的颗粒小,因此从出山口位置到冲积扇扇缘位置的沉积物颗粒物大小呈现由粗到细分布。
(3)结合上题分析,A地貌为三角洲,分布在河口处,读图D可知,为图中O处。在D图河流的a,b处,必为凹岸,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水深,利于修建港口,b处为凸岸,流水沉积作用为主,适合修建城市。
故答案为:(1)三角洲;沙丘;风力沉积;干旱;(2)冲积扇;出山口处;侧向约束;(3)A地貌为三角洲,分布在河口处,读图D可知,为图中①处。在D图河流的a,b处,a为凹岸,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水深,利于修建港口,b处为凸岸,流水沉积作用为主,适合修建城市。
故答案为:(1)三角洲;沙丘;风力沉积;干旱;(2)冲积扇;出山口处;侧向约束;(3)①;a;b。
【点评】河流地貌是因河流长时间的侵蚀和运动而形成的地貌特征。河流在固体地质材料上切割出的长而狭窄的低地区,常常呈V形或U形横截面。河谷通常由两侧的峭壁或山丘所环抱,与周围的平原或山地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些河谷的谷底会形成台地状的梯田状地貌。这是由于河流在不同的时期或过程中削减河床,形成不同高度的河床台地,最终形成梯田状下切的地形特征。河流在洪水期间带来的泥沙沉积物形成的平坦的地区,一般位于河流两侧。洪积平原具有肥沃的土壤,常常被用于农业。河流进入湖泊、海洋或其他河流时,形成的扩大的三角洲状或漏斗状地区。河口常常有丰富的沉积物,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的重要场所。弯曲的河流段,一般形成在比较平坦的地势上。河流的流速较慢,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会不断转弯蜿蜒,形成钝拐地貌。这些河流地貌特征是地质、水文和侵蚀作用的结果,每个特征都展示了河流对地表造型的影响。同时,它们也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生态系统,对于地理学、地质学和生态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37.(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a为“北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图b为“太平洋沿170°W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图c为“8月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分布图”。
(1)图a中,甲、乙、丙、丁四个海区能形成大渔场的是 ,判断依据是 。
(2)图b中,①②③三个观测站中,纬度最低的是 观测站,判断依据是 。
(3)洋流会对流经海域及附近地区产生一定影响。图18a中,D洋流对沿岸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
(4)图c中,曲线①为 曲线,其最低值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地区,主要原因是 。
(5)图c中,反映全球海水盐度分布规律的曲线是 曲线(填数字),其全球分布的总体规律是 。
(6)图c中,影响曲线③全球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是 。
【答案】(1)甲;位于寒暖流交汇处
(2)②;该区域表层海水温度最高
(3)降温减湿
(4)海水密度;水温高
(5)②;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和低纬递减
(6)太阳辐射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分析】(1)由图a可知,甲、乙、丙、丁四个海区中仅甲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营养物质被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渔场的形成提供丰富的饵料。
(2)图b为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从图中可以读出三个观测站表面水温数据由高到低是②①③,纬度最低的是②,因为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所以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因此三个观测站由低纬向高纬排列顺序是②①③。
(3)D洋流是寒流,寒流会让沿岸地区降温减湿。
(4)曲线①代表海洋水温的变化。根据图c,曲线①的最低值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地区。这是因为在赤道附近,水温较高,导致海水密度较低。相对较低的海水密度使得海水会上升,形成较浅的水层。
(5)曲线②反映了全球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根据图c,曲线②显示了海水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趋势。在副热带海区,海水盐度较高,而向两侧的高纬和低纬地区,海水盐度逐渐减少。这一分布规律是因为副热带海区的蒸发量较高,导致水体中的盐分浓度增加,而高纬和低纬地区的盐分浓度相对较低。
(6)太阳辐射是影响曲线③(水温)全球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是指太阳能以电磁辐射的形式传播到地球上的过程。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会影响水体的温度分布。在接收到更直接和强烈的太阳辐射的地区,水温往往较高,而在接收到较弱太阳辐射的地区,水温较低。
故答案为:(1)甲;位于寒暖流交汇处;(2)②;该区域表层海水温度最高;(3)降温减湿;(4)海水密度;水温高;(5)②;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和低纬递减 ;(6)太阳辐射。
【点评】海水中含有各种溶解在其中的盐类和矿物质,使得海水具有一定的盐度。海水的密度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盐度和压力。一般来说,冷水密度较高,盐度较高的水也较密,而压力越大,密度也会增加。海水的密度差异会引起海水的垂直运动和水团的形成。海水的温度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海水的温度分布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在赤道附近,由于接收到较多的太阳辐射,海水温度相对较高;而在极地地区,则由于接收到较少的太阳辐射,海水温度相对较低。海洋中存在着各种规模和形态的海流。海流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地球自转、风力、海水密度差异等。海流对海洋的水平运动和物质的输送起着重要作用,对气候、温度和海洋生物的分布具有影响。海洋循环是海水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运动,包括垂直循环和水平循环。垂直循环涉及水的上升和下沉,以及冷水和盐水的形成和混合;水平循环涉及海洋中各种规模的海流运动。
38.(2023高一上·云南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某地理社团利用暑假到云南研学旅行,计划考察昆明路南石林,金沙江虎跳峡,梅里雪山和红河州元阳梯田。下图为各考察点示意图。
材料二:该地理社团研学至元阳县,发现该地村寨多建在半山向阳坡,每个村寨上方,都会有一片或几片“神树林”,“神树林”根系发达,固沙保土,能有效防治当地的地质灾害。
(1)虎跳峡大峡谷横剖面形态特征呈 , 作用强烈(填外力作用具体名称);路南石林属 地貌,该地岩石为 。
(2)“日照金山”是指日出或日落时阳光照射在雪山上呈现出金色的壮丽景观,该地理社团暑假去梅里雪山时,因云层较厚,看到“日照金山”的概率较 ,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较强。
(3)元阳县在山地缓坡开辟梯田,使地表径流流速变 (填“快”或“慢”),下渗 (填“增加”或“减少”)。
(4)元阳县“神树林”的植被类型主要属于 ,其生态功能主要是 。
【答案】(1)V字形;流水侵蚀;喀斯特;可溶性岩石
(2)低;削弱
(3)慢;增加
(4)常绿阔叶林;保持水土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分析】(1)虎跳峡大峡河床窄而深,横剖面呈V字形,河流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烈,路南石林为石灰岩经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
(2)“日照金山”是指日出或日落时阳光照射在雪山上呈现出金色的壮丽景观,该地理社团暑假去梅里雪山时,因云层较厚,看到“日照金山”的概率较低,原因是云层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云层厚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
(3)元阳县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且地形起伏大,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在山地缓坡开辟梯田,梯田比较平坦,使地表径流流速变慢,下渗增加,减轻了流水对地表的侵蚀,缓解了该地的水土流失。
(4)元阳县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且地形起伏大,容易出现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元阳县“神树林”根系发达固沙保土,可以减少松散物质产生,植被截留雨水,减少对地表冲刷,从而防治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故答案为:(1)V字形;流水侵蚀;喀斯特;可溶性岩石;(2)低;削弱;(3)慢;增加;(4)常绿阔叶林;保持水土。
【点评】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岩石溶解作用和地下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岩石中的溶解物质可以被降雨侵入,形成地下河流和洞穴。随着时间的推移,洞穴内部的岩石可能会发生溶解或坍塌,形成各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如溶洞、石灰岩柱、岩溶、石窟等。自然环境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降雨和地下水流是喀斯特地貌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控制因素。地下水流侵蚀了石灰石等岩石,形成了洞穴和其他形态,而降雨增加了侵蚀和溶解的速度。此外,喀斯特地区的植被和动物群落也对环境构成了积极的作用。喀斯特地区独特而丰富的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表现出了多样化和复杂的生态系统特征,生物多样性也与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