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课时1 微粒的性质
九年级上册
沪教版
学习目标
新课引入
新知学习
课堂小结
1
2
3
4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2.知道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
3.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难点
重点
宇宙万物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微粒是什么样的?它们具有什么性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奇妙的微观世界!
为什么花开时能闻到花香?
为什么蔗糖能使水变甜?
为什么湿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
①在滴入氨水前,甲中的溶液是否有颜色?
②滴入氨水后,溶液变什么色?
③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1 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向溶液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变红色
无色
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实验2重新配制甲溶液。在烧杯B中加入3~5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两烧杯的溶液罩在一起,观察实验现象。
①哪个烧杯中溶液的颜色发生了改变?
②颜色改变说明了什么?
烧杯C
说明有构成浓氨水的微粒运动到烧杯C中
实验结论:微粒在不断运动
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浓氨水,再向溶液中慢慢滴加酚酞试液,观察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溶液先局部变化,然后变红区域逐渐增多,最终整个烧杯变红
不同微粒运动快慢不同
你能从微观角度解释湿衣服晾干的原因了吗?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晾干?
在受热情况下,微粒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因此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晾干。
所以微粒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即“对宏观现象,进行微观分析”
水与酒精混合实验
实验1 取一根约30 cm长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先往玻璃管中加入滴有红墨水的水至玻璃管容积的 1/2,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手指堵紧开口的一端,颠倒数次。
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红墨水和酒精混合时体积变化的模拟图
酒精
50mL
50mL
100mL
混合后的溶液
红墨水
实验结论:微粒之间有间隔
实验2 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想一想
①哪一支注射器的物质容易被压缩?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②为什么压缩两只注射器内的物质时,难易程度上有差异?
固态
液态
气态
分子间隔变大(一般情况,同种物质)
水与酒精混合实验、压缩空气与水实验说明:
(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空隙,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
(2)在固体和液体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
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我们凭肉眼是看不见的。
如用胶头滴管滴下的1滴水(约0.05 g)中约有1.7×1021个水分子,1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 3×10-26 kg。
我们能看到水分子吗?
1.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2.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
3. 构成物质的微粒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归纳
构成物质的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氢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氨气、水、酒精等。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铁、铜、汞、金刚石、硅等。
(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碳酸钠(纯碱)、硫酸铜等。
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证实,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微粒的性质有哪些了解呢?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几种呢?
2. 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这是由于( )
A. 水分子运动速度快,撞开壶盖
B. 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分子间空隙增大,体积膨胀
D. 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后微粒数量增多
1. 下列事例不能用微粒的相关知识解释的是( )
A. 品红溶解 B. 篮球充气 C. 酒精挥发 D. 柳絮飞扬
D
C
3. 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习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氢气球在高空膨胀——分子体积变大
B.将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鼓起来——受热时分子间空隙增大
C.新装修的房间中有异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分子间间隔增大
A
拓展与提升
①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相互靠近,立即观察到玻璃棒靠近处有白烟出现。
②在一玻璃直管左右两端分别塞入一团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一段时间后,在靠近蘸有浓盐酸的棉花团的一端观察到白烟(白烟是浓盐酸与浓氨水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小颗粒)。
浓氨水与浓盐酸相遇
思考:①中玻璃棒未接触,但为何能观察到白烟出现?
②中为什么不是在玻璃直管中间位置看到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