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九年级上册
沪教版
课时3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
学习目标
新课引入
新知学习
课堂小结
1
2
3
4
1.知道原子的构成;能描述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电量、质量以及数量关系。
2.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3.知道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看懂原子结构示意图。
4.知道原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
难点
重点
重点
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原子核
电子
质子
中子
(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带电)
(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叫做核电荷数,
核电荷数在数值上与质子数相同。
(带正电)
即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原子
新知学习
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呈电中性。
如:碳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核外6个电子,质子与电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1 0 1
碳 6 6 6
氧 8 8 8
钠 11 12 11
氯 17 18 17
观察表格,你能发现哪些规律?
质子数(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①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氢原子中没有中子!
1. 同种原子: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 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3. 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4. 原子种类不同,核内质子数不同。
原子中存在的关系: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原子核很小,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这种运动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经常出现在一定区域,科学家把这样的区域称为电子层。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第一层最多排 2 个,第二层最多排 8 个,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 2 个)。
(2)核外电子总是先排在离核较近的电子层,排满第一层,再依次排第二层、第三层。
第一层
第二层
原子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原子 =8(He为2)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金属原子 一般<4 不稳定,易失电子
非金属原子 一般>4 不稳定,易得电子
结构决定性质!
2
+11
1
8
第三层(1个)
钠原子的结构(11个电子)
第一层(2个)
第二层(8个)
原子结构示意图
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核电荷数
(质子数)
电子层
电子层
电子层
原子核
该电子层上
的电子数
原子核带
正电荷
最外电子层
你能尝试画出镁、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吗?
?
2
+12
2
8
2
+13
3
8
镁原子
(Mg)
铝原子
(Al)
(1)原子中的质量关系:跟质子、中子相比,核外电子的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的质量
粒子种类 质 量
质子 1.6726×10-27kg
中子 1.6749×10-27kg
电子 质子质量的
1
1836
m(原子) = m(原子核) + m(电子) ≈ m(原子核)
≈ m(质子) + m(中子)
原子的结构模型
(2)原子中的体积关系:
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核外有相对原子核来说很大的空间。
相对原子质量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是:1.67×10-27千克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2.657×10-26千克
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9.288×10-26千克
原子质量很小,计算不方便,怎么办?
原子质量数值很小,运用书写都不方便,所以国际上一致同意采用了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Ar)。
计算式:
相对原子质量=
该原子的质量
碳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有什么区别呢
(1)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 “比值”,单位为“1” ,通常省略不写。
(2)而原子质量指的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一般以“克”或“千克”为单位。
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
铁原子的质量为9.288× 10-26kg,
如何计算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该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该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
≈56
9.288×10-26kg
1.993×10-26kg×
Ar(Fe)= =
m(Fe)
m(12C)×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0 1 1
碳 6 6 6 12
氧 8 8 8 16
钠 11 12 11 23
铁 26 30 26 56
阅读下表,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在一般的化学计算中,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相对原子质量可从书后附录Ⅱ中查到。试查阅磷、铝、氮、钠、硫、镁6种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磷P——31 铝Al——27
氮N——14 钠Na——23
硫S——32 镁Mg——24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原子质量数值很小,运用书写都不方便,所以国际上一致同意采用了相对原子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Ar)。
(4)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 “比值”,单位为“1” ,通常省略不写。
(5)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关于原子的质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1908~2006)
生于江苏常州,是无机化学领域的杰出专家。
他对原子量(亦称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
了卓越贡献,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
委员会衔称委员(相当于常务委员)。他主持
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
钐和镝等的原子量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
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
知识视窗
张青莲(1908-2006)
相对分子质量
注意:相对分子质量也是是一个比值,单位“1”省略。
例:计算水(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水的相对分子质量Mr(H2O)=1×2+16=18
答: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1)定义:相对分子质量(Mr)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Ar)的总和。
(2)计算: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相加。
原子
相对原子质量
课堂小结
原子核
电子
(带正电)
质子
中子
(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带电)
(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粒子的质量关系: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不显电性)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
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原子结构示意图
1.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
粒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C.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
C
2. 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一个原子的质量
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
C.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为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D.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kg”
C
3. 如图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氯原子的质子数为17
B. 氯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失电子
C. 氯原子的第二层电子数为8
D. 氯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B
4. 下图是某同学学习了物质构成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 )
A. 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B. 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 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 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D
5.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等做了如下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见图1),看到下列现象(见图2):
现象一 ,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
箔而不 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二,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
原来的运动方向;现象三,有
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猜想三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1)现象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象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象三: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的质量大得多,α粒子碰到金原子核时被弹了回来。
现象一 ,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
金箔而不 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二,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
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三,有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金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金原子核带正电
5.查阅K、Mn、O、C、N、H的相对原子质量, 计算高锰酸钾(KMnO4)和尿素[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
① 高锰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Mr(KMnO4)=39+55+16×4
=158
② 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Mr【CO(NH2)2】=12+16+(14+1×2)×2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