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 字音字形
赃物 绸缎 制裁 琉璃 珐琅 晨曦 劫掠 瞥见
箱箧 惊骇 眼花缭乱
【课前预习】
2.常识填空
维克多·雨果,法国( )主义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擅于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写作手法,其作品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代表作有( )( )等。
1.速读课文,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
2.精读课文,品读细节,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3.赏析相关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伟大人格。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
浏览课文,准确提取文中针对英法联军入侵中国这一事件,巴特勒上尉和雨果的不同态度,从而明确作者的观点。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浏览课文,明确作者观点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针对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巴特勒上尉的态度如何?他写信给雨果的目的是什么?雨果的态度如何?
“你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在你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
(巴特勒上尉认为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体现着拿破仑皇帝的胜利与荣光。)
“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
“而你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
巴特勒上尉真的想听听雨果的看法吗?
雨果,法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文学和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写信目的: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胜利”歌功颂德。
2.作为法国人的雨果,他的态度如何?
第7段: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
第8段: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第9段: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发现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并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的愤怒谴责和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的深切同情。)
【评价任务2——针对目标2】
圈点勾画相关语句并进行赏析,体会作者的愤怒和谴责。圈画出雨果对圆明园评价的关键字词、短语,感受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喜爱。
1.作者是如何表达愤怒和谴责的?阅读(5-9段)找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可从写作手法、修辞、字词、作者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1.第5段: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作者用近似漫画式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两个强盗肆意掠夺、得意忘形的丑态,极具讽刺效果。
2. 第5段:
(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反语,“更彻底”、“更漂亮”,讽刺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破坏深度之深,说明了他们的行为的丑恶。
(2)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表达了强烈的讽刺意味,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谴责。
学习活动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1.作者是如何表达愤怒和谴责的?阅读(5-9段)找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可从写作手法、修辞、字词、作者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第6段: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文明对野蛮——运用反语。深刻揭露了侵略者强盗罪行的实质——毁灭人类文明,表达作者的强烈谴责和无比愤怒之情。所谓“文明”其实是野蛮,就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毁灭。所谓“野蛮”,正是人类文明之所在。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也称“倒反”、“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让语气更为强烈。
学习活动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1.作者是如何表达愤怒和谴责的?阅读(5-9段)找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可从写作手法、修辞、字词、作者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我们曾经在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学过这种修辞:
【链接旧课】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鲁迅先生的“实在标致极”运用反语,讽刺清国留学生在日本不务正业的丑态。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其实应该改为“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 )。 (谴责、嘲讽)
——在文质彬彬的一声“先生”里,一个看似褒义的“赞誉”中,却是满腔的谴责与嘲弄,雨果先生的这种含笑地怒骂,辛辣地讽刺,比那种金刚怒目式的谩骂杀伤力更强。
学习活动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阅读第3段,说说在大文豪雨果的心中圆明园是怎么样的?要求:圈画出雨果对圆明园评价的关键字词、短语。
1.圆明园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是世界奇迹,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是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是恍若月宫的建筑,是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是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是亚洲文明的剪影。
学习活动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阅读第3段,说说在大文豪雨果的心中圆明园是怎么样的?要求:圈画出雨果对这座圆明园评价的关键字词、短语。
2.“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你用大理石......那就是这座园林。”
作者用了铺陈的手法(从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细致描绘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圆明园,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圆明园的盛景。)作者为什么极力描写圆明园的无与伦比的美景呢?
圆明园写得越美,被摧毁后人们就越愤怒。
作用:为下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的罪恶行径做铺垫,这样更能激起世界人民对美好的东西被毁灭的痛惜之情。
学习活动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阅读第3段,说说在大文豪雨果的心中圆明园是怎么样的?要求:圈画出雨果对这座圆明园评价的关键字词、短语。
3.“类比手法(对比的一种)的运用:将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进行比较,突出圆明园在世界上的艺术价值与地位,明确指出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亚洲文明的代表”。
4.雨果明知圆明园是皇家园林,却依然说它是为了各国人民而建,为什么?
雨果认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即圆明园所承载和体现的文化属于人民属于全人类。
圆明园不仅是东方艺术的瑰宝,更是全人类文明的骄傲。
学习活动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评价任务3——针对目标3】
找出能够表现雨果情感和态度的语句,体会作者的伟大人格。
有人质疑,“雨果是法国人,不仅对法国的“胜利”没有丝毫喜悦和赞美,反而谴责批判这次“胜利”,称自己的法兰西为强盗,是不是不爱国?”结合相关语句,小组讨论。
a.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 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b.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c.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学习活动三:理解情感,体会伟大人格
巴黎圣母院(又名“巴黎夫人”),位于法国巴黎西堤岛,矗立在塞纳河畔,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天主教教堂。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座完全哥特式的教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巴黎历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古迹,其中玫瑰花窗更是举世闻名。2019年4月15日下午6点50分左右,法国巴黎著名地标建筑物巴黎圣母院起火,着火位置位于圣母院顶部塔楼,大火迅速将圣母院塔楼的尖顶吞噬,很快,尖顶如被拦腰折断一般倒下,整座建筑损毁严重。伫立了800多年的全人类的艺术瑰宝——法国巴黎圣母院就这样被大火吞噬。
【课后拓展延伸】
新闻报道后,面对法国这一灾难,有中国网友跟帖。
圆明园:苍天饶过谁
我看到许多古董被毁确实觉得惋惜,但内心深处确实有种天道好轮回,平衡了的快意。你可以说我内心龌龊,但我诚实的告诉你,我就是这么想的,不隐瞒。
如果让你就巴黎圣母院被烧一事跟帖来谈谈你的看法,你会怎么跟?请大家也来写一写,不少于100字。
【课后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