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共5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8 07:1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极其实行情况。
时空定位
概念阐释
基层治理:基层治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管理与服务。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
社会福利:指运用国家或社会财政手段,旨在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一种服务政策和服务措施。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概括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演变历程
1、演变历程
时期 基层组织 背景 社会功能
古希腊
近代
中世纪
20c80s
20c80s
二战后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古希腊时期:村社自治、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登记公民、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等)
【历史解释】村社是古希腊一种以地域来划分的生产组织。在古雅典民主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很多村社改革的措施来打破血缘而确定地域关系,期中克里斯提尼统治时期的雅典曾规定:“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正式以村社名字称呼,而不用祖上名字相称呼”“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收到克里斯提尼行政区域管理改革的影响,村民的部落血缘观念渐渐淡薄,以血缘关系为特点的部落逐渐被村社行政区划代替。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古希腊时期:村社自治、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登记公民、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等)
【史料阅读】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18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做出决定……如果投票结果认为他们没有自由民身份,他们得向陪审法庭申诉…… ——亚里士多德著《雅典政制》
陈超,刘衍刚著《地图上的古希腊史》
139个“德莫(村社)
克里斯提尼改革后,阿提卡地区被划分为城区、沿海、内陆3部分,10个部落(30个区),139个德莫(村社),10部落公民不论等级选出抽签50人,组成雅典最高权力机关常设机构——500人议事会。
村落与城邦政治...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2.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庄园和城市
项目 乡村
基层 单位
管理者
职权
庄园主不仅占有土地,而且占有从事生产的人,即农奴。各个庄园自我生产、自我消费,形成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体系,星罗棋布于广阔的原野上...领主对土地有终极意义的所有权。而且,“庄园领主是一个庄园社会的统治者兼业主”,不仅行使经济统治权,而且行使“地方的政治统治权”
——徐勇《城乡差别的中国政治》
庄园
庄园主或管家
组织生产,征收地租,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裁决纠纷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2.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庄园和城市
项目 城市
基层 单位
管理者
职权
行会或商会
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
规范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参加行会的是各个行业的手工业作坊的主人,他们又称行东、匠师或师傅。行东本人是参加劳动的人,并且是作坊中的主要劳动力。行会实行的是行东-帮工-学徒的等级制度,行东同帮工、学徒之间的关系,不只是简单的雇主与被雇佣者的关系,而主要是师徒关系、学艺与传艺的关系。
——《厉以宁经济史文集》
奇怪的行会制度:开业限制
在已经建立了行会的城市里,开业是要受到严格限制的。...必须先提出开业的申请..取得行会的会籍...有些城市还规定了必须几次申请入会才能获得批准的章程...有些城市规定了一个行会的会员限额,不准超过限额。为了避免竞争对本行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工匠们并不让他们的所有子女学习自己的手艺。因为这样一来,工匠的数目就会超过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需要。许多人就会找不到足够的工作。”
——《厉以宁经济史文集》
奇怪的行会制度:跨行业经营的严格限制
例如,在14世纪的巴黎,墙壁倒塌了,只能由石匠来重砌,而不能请抹灰匠来修理。修鞋匠不准缝制新鞋出售,而制造新鞋的鞋匠不准替顾客修鞋。
——《厉以宁经济史文集》
奇怪的行会制度:未经许可不得拥有制造设备
根据13世纪的巴黎羊毛织工行会的章程,“任何羊毛织工,除为其合法夫妻所生的儿子,为一个胞弟兄,或胞侄以外,不得为任何别人保有织机”;“每个巴黎羊毛织工在其家内可有两台宽织机、一台狭窄的织机,但是在他家以外,不得有任何织机,除非愿意依照行会外的人领有织机的同样条件”
——《厉以宁经济史文集》
奇怪的行会制度:经营规模的限制
在年产量的限制方面,例如,根据1454年律贝克皮革匠章程,“匠师在整个一年中所硝老羊皮,不得超过415张,小牛皮不得超过520张,山羊皮不得超过300张。凡违犯这项规则者,每张应付3个银马克罚款”。行会章程还规定,已经合法结婚的行东每年可以硝皮的数量要多于独身的行东,因为前者的家庭负担较重,所以限额放宽一些。
——《厉以宁经济史文集》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根据马克斯·韦伯的总结,在中世纪欧洲城市表现出如下一些特征:
①拥有政治上的独立地位。市政府有自己的军队,可以缔结同盟,进行战争,征服大片农村地区、其他城市乃至海外殖民地。
②拥有城市本身以及同业公会和行会的法律或自治章程。
③拥有自主权,即有不受外来干预的独立的司法和行政机关。
④市民对外免交租息和税赋。
⑤拥有市场管辖权。市议会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城市封建领主的市场监督权。
⑥拥有一种共同的对非城市市民阶层的态度,表现为同非城市政治的、等级的和领主的结构形式的对立。
马克斯·韦伯在其《经济与社会》中曾经对市民社会和城市进行了探讨。他指出,西方文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城市文明。西方城市在近代文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体现在下列事实中:西方城市中,产生了政党与政治家、产生了西方艺术史上拥有的独特现象、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产生了理性化的市民法,城市还是西方宗教制度的控制中心,并孕育出了近代西方文明的承载者——市民阶级。“城市运动比任何其他中世纪运动更明显地标志着中世纪时代的消逝和近代的开端。”
——宵国亮《世界经济史》
“西方文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城市文明”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3.近代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
(1)背景:随着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渐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管理。
英国城市史学者陆伟芳认为,“随着近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农耕社会中独立封闭、完整齐全的经济体系不再必要,各城市依据其地区特点而发展出不同优势,城市专业化现象随之出现”。近代城市按照其功能和经济基础被划分为四类:市场和行政中心、手工业/工业中心、港口和造船业城市、旅游和休闲城市。 ——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3.近代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
(1)背景:随着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渐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管理。
西欧城市的兴起尤其是随后的城市革命,孕育出了“现代性”的萌芽...城市中的这种“现代性”...具有一套维护自由、平等权利的法律和对私有产权的制度性安排...刘易斯·芒福德所说:“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正是这一具有“现代性”的文化,孕育了一批批具有自由精神的现代市民。——萧国亮《世界经济史》
工业革命后城市化的发展
随着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分工和专业化进一步发展,企业在地域上出现了相对集中的倾向...在城市内部,蒸汽机的发明导致城市中铁路和火车的出现,中世纪紧凑的城市出现了向郊区发展的倾向,成片的工业区和工人住宅区也开始出现。在城市的区域分布格局中,随着资本、工厂、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中,某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人口集中度很高...形成了城市密集区。
——萧国亮《世界经济史》
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很快,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格拉斯哥、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纽卡斯尔等迅速成长起来。从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英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座增到265座。城镇人口比例由26%增至45%,到1900年上升到7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据估计,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为2930万,城市化水平为3%;1850年增至8080万人,城市化水平上升至6.4%。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以每50年翻番的速度增长。
——萧国亮《世界经济史》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3.近代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
(2)表现:
国别 措施
英国 。
美国 。
法国
1835年,英国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
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自治传统浓厚
——自治传统浓厚
——中央集权对基层治理影响较大
近代“城市病”
※住房问题:1773年,曼彻斯特的人口密度是每英亩165人。利兹从1725年的每英亩275人增至1770-1771年的每英亩365人。到了19世纪早期,几乎所有快速增长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达到了每英亩300人...作为曼彻斯特下层工人阶级的特色住房,地下室的普及是住房数量不足的必然结果...据彼得·盖茨克尔(Peter Gaskell)估算,1833年曼彻斯特有多达20000人住在地下室。
近代“城市病”
※环境卫生问题:
例如,曼彻斯特1787-1794年的地图显示,许多水力工厂在梅德洛克河、厄克河和厄威尔河沿岸建造,以便从河流中汲取工业用水。根据医学博士凯伊的描述,“厄克河被建立在两岸的染坊的废弃物染黑了,来自这一带市区的一些水沟的排泄物——瓦斯厂的污水,骨粉厂,制革厂和胶料厂等最有害的污物——也流入河中”。
近代“城市病”
※公共空间问题:
缺少公共空间,不仅意味着人们的健康会受到影响,而且“无害的娱乐业”会被“现在流行的低级玩乐”替代。当伯明翰的机械工人没有固定的娱乐场所时,他们对此十分苦恼,流连于酒馆、赌场和妓院的坏习惯也由此而来。因而,工业城市内公共空间的缺乏既会使城市居民因缺少锻炼而影响身体健康,也会使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空虚、流连于酒馆和赌场,从而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城市病”相关内容选摘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4.二战后的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社区的出现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各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例如,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教材内容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4.二战后的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二战后,社区发展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社区在政府的管理和组织下,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等,还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各国政府还在社区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办法,把原先由政府承担的很多事务交给市场和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据姜汎《社区在西方:历史、理论与现状》
社区的出现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4.二战后的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1)背景:各国政府的重视与治理方式变革;联合国对社区建设的推动;
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在联合国 1955年的《通过社区发展推进社会进步》的文件中说:
“可以新时把社区发展定义为旨在通过整个社区的积极参与和全面依靠社区的首创精神,来为社区建立一种经济条件和社会进步的一种过程。”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2)社区的内涵:
尽管社会学家对社区下的定义各不相同,在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上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社区就是这样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4.二战后的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社会组织是家国关联的重要载体
在西方,社区层面的公共服务往往由地方政府直接提供,而不借助在社区成立官办组织...到20世纪末,美国平均每个大都市区内有114个地方政府,相当于每10万个居民就有18个地方政府,这些政府单位叠床架屋,互不隶属,逐年增长,被形象地称为“巴尔干化”。平均来看,美国的每个地方政府对应5556人,平均人口规模还不如中国的社区大。很大程度上,公共服务由这些地方政府提供了。
——吴晓林《理解中国社区治理:国家、社会与家庭的关联》
(2)社区的内涵:
4.二战后的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在英国,到2018年,英格兰地区总人口达到5600万,这些人口分布在444个行政单位中,平均每个行政单位(包括跨区域的消防单位)覆盖12.6万人。这些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共安全等,地方政府之下并无社区居委会等组织设置。——吴晓林《理解中国社区治理:国家、社会与家庭的关联》
社会组织是家国关联的重要载体
(2)社区的内涵:
4.二战后的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热衷社交的英美人...
在美国,76%的人从属于一个或多个协会。自2008年
起,平均每年有6200万美国人(占成年人口的26%)
通过各类组织,向美国社区提供约8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2017年,约25.1%的美国成年人参加了志愿者活动,平均每个志愿者志愿服务时间为137小时,提供志愿服务的价值达到1950亿美元。90.3%的志愿者参与了一个以上志愿组织,志愿者工作时间最长的组织是宗教组织(占所有志愿者的33.1%),其次是教育或青年服务组织(25.2%),另有14.6% 的志愿者主要为社会或社区服务组织开展活动。
——吴晓林《理解中国社区治理:国家、社会与家庭的关联》
“美利坚自由服务团”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2002年,小布什总统下令建立白宫领导的...“美利坚自由服务团”...要求每个美国人一生中投入4000个小时,即每年约100个小时,为有需要的邻居服务。自由服务团有三个主要项目:第一,公民团(Citizen Corps)项目,关注美国的安全和反恐措施;第二,增加帮助当地社区的人数的项目;第三,扩大和平团(Peace Corps)的项目。
——吴晓林《理解中国社区治理:国家、社会与家庭的关联》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4.二战后的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缺位和低效,简化了政府职能,缩减了政府开支,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管理效率;
※增强居民民主参与意识和政治责任感,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不仅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等,还参与相关城市的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
(2)社区的内涵:
(3)社区活动的意义:
探究:归纳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
(1)基层治理以自治为主,自主权逐渐扩大;
(2)基层自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3)地方分权和地方自治的发展围绕地方自治的民主性和独立性进行,即对内的民主治理和对外的独立自主;
(4)基层治理向规范化法治化方向发展。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概念解析: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
是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对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的保证其基本生活权利的制度,是包括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其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
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制度。
※据统计,宗教改革前至少有 110 座养育院和 2000 多家施物所归教会所有,在这些场所接受救济的贫民有近 9 万人,费用占教会收入的 1/3。
——彭迪先《世界经济史纲》
※林里吉斯圣三一行会规定:当会员陷于贫困时,有权利从行会的收益中获取生活救济。获取的多少则要视情况而定。
——金志霖《英国行会史》
※中世纪的庄园对贫困佃农的救济,包括为寡妇和幼子谋生,对孤儿提供监护和救助。另社会举办的慈善活动,其善款多用来修建医院,修缮道路和桥梁等公共设施,此外也会为穷人提供食物,帮助少女完婚或进入宗教,帮助儿童上学或学工。英国王室、贵族和富商也经常通过宴会、酒会的形式来资助贫民,帮助其维持生计。
中世纪的社会救济
——救济的随意性;应急性的补救
西方政府承担社会救助责任的思想基础是西方的慈善文化,其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基督教的“博爱”价值观,决定了西方社会早期社会救助主体不是政府, 而是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行会的互助互济。
同业行会章程中通常包含贫困救济和互助互济的措施, 以确保每个会员的基本生活条件。会员的生老病死和济贫者是行会互助救济职能关注的重点。
基督教会利用自己的收入, 通过修道院与城市慈善组织, 提供慈善职能。修道院是当时的救济之所和避难之所。教区承担救济病人、老年人、精神病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看护病者和埋葬死者, 帮助安慰苦恼和悲伤的人, 短期救济失业工人, 为孤儿提供职业培训的服务。
——郑军《中西方社会救助制度中政府责任差异的比较分析》
西方社会救助的思想渊源:基督教的“博爱”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①17世纪初,英国建立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扶贫制度。
②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③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2.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①17世纪初,英国建立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扶贫制度。
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很多人流入了城镇,成了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城镇贫民和乞丐。对此,伊丽莎白女王于1601年颁布了著名的济贫法,正式承认政府有济贫的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被誉为当时最完备的济贫法案。
2.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伊丽莎白济贫法》对贫困人口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体现了政府帮助与惩罚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对懒惰、流浪乞讨等“不值得被救济的人”给予严厉的惩罚,对他们实行强制劳动;另一方面为失业者寻找就业机会、安排孤儿当学徒、帮助“值得救济的穷人”。劳动救济是英国济贫法制度的重要内容,如提供原材料让贫民居家劳动,产品由雇主拿到市场出售,贫民赚取少量的工资维持生活等。济贫管理机构也对值得救济的人们提供救济金,为穷人提供住处、衣物,为患病者提供医疗救济。——梁发芾《英国史上济贫法及其局限》
《伊丽莎白济贫法》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②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1881德皇威廉一世在颁布诏书《德国社会政策大宪章》中提到:“社会恶害的矫正,只靠镇压社会民主党的煽动骚扰是不够的;还要坚持寻求方法,积极增进劳动者的福祉。……对于祖国,应谋求国内和平秩序的永续保证;对于贫者,应谋求他们在生活上的更安定与更丰富。”
——刘芳、毕可影《社会保障制度史》
德皇威廉一世
2.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从1883年到1889年德国通过出台《疾病社会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三部法案,从而确立了德国社会保险的基本体系,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开始建立起来。
——刘芳、毕可影《社会保障制度史》
继德国之后,法国于1898年实行工伤保险,1905年实行失业保险,1910年又实行养老保险。英国于1908年实行养老保险,实行《养老金法》,使领取养老金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公民的一种权利,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1911年实行失业和疾病保险,通过了《失业保险法》和《国民健康保险法》,其中《失业保险法》是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强制性的失业保险法,规定其保险费由雇主、工人和国家三方负担。瑞典于1891年实行疾病保险,1901年实行工伤保险,1913年实行养老与残疾保险。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丹麦、奥地利、英国等16国建立了养老保险;比利时、英国、瑞士等9国实行了疾病生育保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9国实行了失业保险;波兰、南非、美国等37国实行了工伤保险。 ——刘芳、毕可影《社会保障制度史》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③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①提供老年保障,老年保障分为养老保险和老年救助。
②举办失业保险,保费主要由雇主承担,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③建立社会救助项目。各州要提供资金援助孤儿、救济盲人,由各州建立母亲和儿童福利计划。向公共保健局拨款,用于新职业培训和职工疾病检查。
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
——该法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是提高居民个人消费能力,刺激总需求,以解决美国社会面临的失业问题,实际上是作为反经济危机和需求管理的重要工具。
2.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2.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二战后,联邦德国逐步建构起完善的“福利国家”,如1950年恢复养老保险制度;1951年制定解雇保险制度;1952年制定战争损失补偿法和孕产妇保护法;1954年制定儿童金法;1957年把养老金制度推广到农村;1960年制定联邦住宅补贴法;1969年颁布联邦教育法、劳工促进法、职业培训法;1985年实施子女抚养假制度;80年代科尔政府对部分高收入者实行强制性无息借款,总额约25亿马克,用来扩大住房建设,以帮助解决缺房者的需求,等等。联邦是社会保障体制的监督者,立法制定者,费用提供者。州一级是社会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主要资金提供者和许多具体职能的执行者。官方预算的社会保险开支,1950年是76亿多马克,1970年将近404亿马克,1986年达到4434亿马克。
——整理自吴友法等著《德国通史·第六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瑞典...从1944年起,18岁以下儿童可免费进行定期体检。1945年...产妇补贴与自愿性产妇保险津贴...1948年...普遍性儿童福利制度...父母只要一方在瑞典生活达6个月、孩子未满16岁就可享受儿童津贴,其标准为每年260克朗,也就是每个孩子每月22克朗...
※1955年...产妇补贴...准为每生一个孩子,可以得到900克朗的补贴,超过一个孩子,则每增加一个孩子,产妇基本补贴标准相应增加450克朗。产妇补充补贴从预产期前的第60天开始领取,但领取时间不得超过180天。
※16岁以下儿童的福利...其津贴标准在1964年为每个儿童每年700克朗,1966年...900克朗。1967~1968年财政年度,瑞典用于儿童津贴方面的支出已经达到15.95亿克朗,成为仅次于养老金支出的第二大项社会保障支出。20世纪70年代,瑞典家庭补贴在整个儿童与家庭服务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为50%。
瑞典:福利国家的橱窗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2.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特点:覆盖面广泛、体系完备;以法律、制度形式推行社会保障;实行国家干预;要求富人对救助弱势群体做出贡献;政府不同层级和机构各有分工诸科国情和社会发展,不断进行调整。
——评价: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教材)
※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各国的福利开支逐年增加,1961 年至 1972 年,英国的经济增长率从 2.57%上升到 3.63%,加拿大的经济增长率从 3.16%上升到 6.96%,法国 GDP 增长率已达到了 6.61%。
——蒋雪玲,苏维新《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新特点》
※福利国家制度的显著特征是收入的转移分配,1960-1968 年德国基尼系数基本保持在 0.3 以下,北欧模式国家的基尼系数下降一半左右,美国这种低福利国家也从 0.34 下降到 0.324。
——曾国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及现状评价》
※社会保障制度有三大功能:一是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安全网”国家对劳动者在因疾病等导致的收入减少给予经济补偿。二是收入分配的“调节器”,二次分配更注重公平原则,以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三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减震器”,通过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防止因经济波动下群体性事件引起的社会震荡。
※1976年瑞典著名童话作家《长袜子皮皮》的作者阿斯特丽德·林格伦写了一篇讽刺小品,讲述了一个住在虚构王国的叫做潘帕里泼撒的儿童文学作家,他赚的钱越多,钱反而剩得越少,抱怨为什么像他这样只是写一些受儿童欢迎的书籍,就要被政府在经济上予以制裁。
故事写作背景是70年代中期的瑞典,政府开支占GDP的比例飙升至超过50%,边际税率竟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102%,也就是说你收入每增加1元,就要多交1.02元的税。林格伦的故事在瑞典激起了一场关于税收的热烈讨论,执政的瑞典社会民主党44年来首次在大选中失利。
※1978-2000年,瑞典处于泡沫阶段,债务不断增加,顶峰时期债务总额占GDP239%。在瑞典,消费者的平均债务是可支配收入的180%
不堪重负的福利负担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3.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初形成,第一部社会保险法
1951年2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保险法。
渐成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全覆盖,让亿万人享有基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目前,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
更公平,突破城乡分割的藩篱
建立起了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①发展过程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3.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②评价
①保障了民生的发展;
②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
④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
⑤为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困境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替代方案。
传统计划经济提供了全面的福利计划,政府与单位负责城市人口的福利分配,农村人口则主要依托集体组织。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转型以及人民公社的解体,改变了原有福利分配的基础与结构。2003年始,城市与农村地区逐步建立起由政府、市场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福利制度,在城市建立与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公共医疗改革、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障、工伤保险等,在农村建立起农村大病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1999-2006年,国家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中西部地区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为脱贫致富创造基础条件。2006年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继续完善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力度治理重点贫困区,运用财政资金大规模实施易地搬迁,为实现共同富裕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谢岳《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兼论对西方福利国家理论的超越》
福利中国...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4.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特点
性质:从传统社会济贫的恩赐性质转变为现代社会中的政府责任和义务。
保障项目:从过去的分散、零星项目转向现代社会全面系统的保障。
社会保障对象:从传统社会的贫民转向全体雇佣劳动者,再转向全体国民,实现了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保障。
资金筹集方式:不仅要求多方出资,而且实现了由国家出面强制执行。
【课堂小结】
西方基层治理(自治)
社会保障
西方
中国(特色)
保证社会稳定与发展
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
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共十九大上的报告》
【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