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卷
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
1-5 C B D C B
6-10 D D C B A
11-15 A B B C B
16-20 B A D A D
21-25 B C A D B
26-30 B A C C D
第Ⅱ卷
历史现象: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使社会主义思想逐渐成为思想界的主流。
背景: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十月革命的推动; 苏俄政府对华的友好态度;李大钊等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及其早期组织的成立。
(1) 材料一是图象史料,材料二是文献史。
材料二的史料价值相对较高。
理由: 材料二是亲历者的诗文,属第一手 (原始) 史料,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一是后人绘制的油画,属第二手史料,且属于绘画作品,有艺术的加工成分。
(1) 建国前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经济和国防不能独立;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实施: 在工业上搞群众运动,开展“大跃进”。
结果: 使“左”倾错误发展,生产力遭到破坏。
启示: 要充分认识国情;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
主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论述: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及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建交。1954年,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到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途的风险。会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也门等国建交。天津市红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 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学者认为:“这场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这场战争是
A. 雅克萨之战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鸦片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2. 如果把“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这一单元主题应是
A. 侵略与危机 B. 抗争与探索
C.立宪与共和 D. 民主与科学
3. 这场运动是 19世纪60年代至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下所推行的自救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下列关于“这场运动”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以“自强” “求富”为目标 B. 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C.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敌 D. 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4. 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说“已而东师大辱,遂有割台补款之事,于是外邦蔑视,海内离心”。与上述材料中“割台之事”有关的近代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5.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诏书,要求“阑后中外大小诸臣…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
高一历史 第1页 共8页
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缪之弊”。与该诏书有关的是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6. 下表内容是西方媒体在义和团运动前后对中国的评价。这种变化说明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前 “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可救药”“没有希望的民族”
义和团运动后 “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 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朝政府
C. 打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 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7. 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各省督抚与列强协议互保,在清政府对列强宣战之际,更是公然宣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表明( )
A.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B. 列强势力加速渗透
C. 义和团运动以失败告终 D.地方督抚势力扩张
8. 《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付清。以海关税及盐税作抵押,但这两项税收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据此可知
A. 列强意识到了中国偿还能力薄弱 B. 清政府关税和盐税收入足够偿还赔款
C.列强变相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D. 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需求增强
9. 据不完全统计,1901—1911年留日学生出版的以反帝救亡为出发点的革命报刊有六七十种之多。随着留日学生大量归国,他们的影响以燎原之势,迅速遍及全国各地。材料可用于说明
A. 清末新政促进了新式学堂出现 B.民族危机推动革命思想传播
C. 日本是当时中国革命主要榜样 D. 学生是辛亥革命的主要力量
10. 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大的意义”。可作为上述观点佐证的是,辛亥革命
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结束了中国的专制制度
高一历史 第2 页 共8页
C. 实现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意愿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11. 鲁迅曾深有感触地说: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的感触源于
A. 北洋军阀统治社会混乱 B.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 西学影响国人观念改变 D. 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12. 1914 年《滇声报》刊载消息称:“近来有维持风化之贵者,服则西级,食则洋食,吸则纸烟,饮则洋酒,上行下效,一日千里。 ”这表明
A.国人开始走向文明开化 B. 国人生活方式受西方影响
C. 近代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D. 民国政府致力于移风易俗
13. 陈独秀提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其中, “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
A. 自强与求富 B. 民主与科学 C. 独立与进步 D.民权与平等
14.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部分活动记录表。由此可知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时间 部分活动
1922年1月 组织并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2年5月 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2年7月 在广东海丰县成立第一个秘密农会
1922年9月 组织并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A. 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 B. 以罢工形式反抗蒋介石的反动统治
C. 注重发动群众进行革命 D. 在农村中广泛地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15. “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这次运动
A.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 B.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 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范围 D. 取得了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16.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
高一历史 第3 页 共8页
会议是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七届二中全会
17.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故史称“宁汉合流”。 “宁汉合流”标志着
A. 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建立 B. 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C. 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 D.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失败
18.1928 年,毛泽东说:“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敌人不来,我们就在这里练兵,发动群众,敌人来了,我们就靠这个家和敌人作战。”毛泽东意在强调
A. 以城市斗争为工作的中心 B. 改变游击战作战方式的重要性
C. 尽快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D. 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19.辽宁省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纪念碑,是一个“台历”式石碑。纪念碑上面布满了炮弹的弹坑和骷髅,代表并纪念当时去世的人们。九一八事变标志
A. 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B.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C.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开始 D.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
20.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下史实能证明此结论的有
①十几万中国华工前往欧洲前线承担战勤任务
②中国积极参与谋划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③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④中国战场抗击日军兵力超过太平洋战场日军总兵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1. 《中国共产党简史》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这一事件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这一历史事件是
A. 五四运动爆发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国民革命兴起 D.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高一历史 第4 页 共8页
22.电影《长津湖》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以长津湖战役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于新中国和近代中国人来讲,都是极为了不起的事情。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A. 结束了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 B.使新中国外交取得彻底胜利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 D.打破了西方对华封锁的状态
23. 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包括
①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4.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历程时,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其中④处应该填写的是
A. 开天辟地 B. 人民当家作主 C. 遵义会议 D.十一届三中全会
25. 下表是1978—1982年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78年 1980年 1982年
年人均纯收入(元) 133.6 191.3 270.1
A. 经济特区广泛建立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 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26.早在1928年,时任国民党海军署长的陈绍宽首次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舰,1970年7月,中国正式启动了航母研制计划“707”工程,迈开了自行研制航母的步伐,但直到2012年,中国才服役了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它诞生的主要因素是我国
A. 海权意识增强 B、综合国力提升
C. 国防实力增强 D. 造船工业进步
27. 下图是某同学进行历史学习时的课堂笔记,据该笔记推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高一历史 第5 页 共8页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
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
1992年“九二共识”
A. 统一大业的推进 B. 经济改革的深化
C. 对外开放的扩大 D.民主法治的完善
28. 下列图示反映了中美关系的变化。这体现了
(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总理握手)
①中美关系不断地深化发展 ②我国外交政策由对抗走向对话
③我国积极寻求与大国结盟 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9.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制作的历史时空轴。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是中国
A. 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B. 科技创造力日益提升
C. 理论创新不断推进 D. 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30.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确立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③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④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高一历史 第6 页 共8页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 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 本卷共4题, 共40分。
31. (10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先进分子从巴黎和会的实际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1920年四五月间, 《东方杂志》 《新青年》等刊物刊登了苏俄政府发表的第一次对华宣言。这个宣言宣布“废弃(沙俄在中国境内享有的)一切特权”。 中国人民从苏俄政府对待中国的态度中,对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感触。这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给予了有力的推动。因此,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突出特点,是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逐渐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那时,各种社会主义的观点在刊物上纷然杂陈。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党史》
概括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背景。 (10分)
32. (12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军过草地 材料二:七律·长征
(绘画作品, 创作于1976-1977年) 毛泽东
(写于1935年9-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 (4分)
(2)以上两则材料都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历史事实,你认为哪一则材料的史料价值相对较高 试说明理由。 (8分)
33.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高一历史 第7 页 共8页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 “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 “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一五计划”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6分)
(2) 材料二的思想是怎样实践的 结果如何 有何启示 (4分)
34. (8分)当代中国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阶段 阶段特征 外交大事记
新中国成立后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54年,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到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改革开放后 全方位外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1989年, 中苏关系正常化 2001年, 加入世贸组织: 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中共十八大以来 中国特色 大国外交 2013年, 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2015年,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201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外历史纲委》等
根据材料中的整体或部分信息,提取一个主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8分)
高一历史 第8 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