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8 09:3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时空定位
历史解释
公元前770
公元前2070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距今一万年前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三皇五帝时期
公元前1600
公元前1046


西周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整理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存,理解古人类发展的主要阶段;能理解并解释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
2 能解释我国早期国家的起源;
3 能分析商周时期的政治特征。
重点 了解早期人类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中华早期国家的政治管理。
难点 分析早期国家的起源及特征。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1)劳动工具
打制石器
(2)社会生活
从事渔猎采集
群居生活
学会用火
(3)文化遗存
元谋人、北京人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新石器时代
(1)劳动工具
磨制石器为主
(2)社会生活
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使用陶器,生活稳定
(3)文化遗存
仰韶、大汶口、河姆渡
龙山、良渚、红山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从良渚考古成果看社会变化
良渚文化
良渚文明
良渚是否进入了国家形态?是否具有一套礼仪系统和通知管理的制度?
思考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材料一:
“國,邦也,从口从或”
“或,邦也,从口,戈以守其一。一,地也”
——《说文解字》
材料二: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山西襄汾陶寺墓葬(龙山文化)的随葬品差异巨大,占89%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8座大墓中发现随葬品200多件。
出现了阶级
良渚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新石器时代晚期/万邦时代)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阶级的出现需要什么条件?
阶级
贫富分化
剩余产品
私有制
生产力发展
磨制石器
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
使用陶器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材料:第一等级以……大量玉礼器随葬的墓为代表;第二等级以……既随葬少量的玉礼器,又有生产工具随葬的墓为代表;第三等级……仅以少量陶器和石器随葬的墓为代表。
——姜军主编:《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论》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大河附近,平原地带,起源早、数量多,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思考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三皇五帝的传说
神话色彩浓厚
(2)权利继承制——禅让制
黄帝
神农教稼图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1)建立:
(2)管理方式:
中央:夏王直接管理;设立机构与职官
地方:控制部族,间接统治
与新石器时代晚期“万邦古国”相比,夏朝国家有何发展 反映了中华文明怎样的发展趋势
公元前2070年
思考
相较于万邦古国的分散林立,夏朝的领导地位得到承认,这是权力趋于集中的一种体现。也体现了文明的融合趋势。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商和西周(国家的发展)
1.商
(1)建立:
(2)管理方式:
(3)文化:
公元前1600年
内外服制
甲骨文、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方式与夏朝相比有何进步之处?对文明发展有什么影响?
思考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商朝的统治方式与夏朝相比有何进步之处?对文明发展有什么影响?
思考
进步之处:商文明对周边文明进行吸收融合,同时也对周边文明进行文化辐射与影响。
商朝实施了内外服制度。相较于夏朝,商王的权力要相对集中。
影响: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形成一种同心圆的模式,有利中原文化,逐渐向外扩散。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材料一:“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殷本纪》
材料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4)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神秘色彩浓厚;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西周
(1)建立:
(2)管理方式:
公元前1046年
分封制
含义:封邦建国
对象:功臣、贵族、古代帝王的后代
内容:除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
方式:层层分封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诸侯的权利:在自己的领地内进行再分封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影响:
①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③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④诸侯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以后地方割据埋下隐患。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4)权力继承制度:
含义:按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继承权力与财产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制度;家国一体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5)商周时期的经济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起源于商,兴盛于西周。
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较多,技艺精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们普遍的衣着材料。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西周的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与井田制
分封制度——天下归姬:
分封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前朝贵族。
宗法制度——天下归嫡:
核心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礼乐制度——天下归序:
严格的等级秩序规范社会行为。
井田制度——天下归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能为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结论提供最有力的证据是( )
A、传说、记载和遗址
B、遗物、遗址和传说
C、遗址、化石和记载
D、化石、遗址和遗物
【答案】D
【解析】文字记载属于历史书面材料,实物证据包括遗址和遗物是历史研究中相对可靠的资料,历史传说属于口口相传的故事,其中可能穿插着一些历史信息,但是可信度较低。故D项正确。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2.某学者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如下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 作篇》)。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
A.阶级的产生 B.早期国家诞生
C.王的出现 D.世袭制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芒芒禹迹,划为九州”意思是大禹走过的地方,成为了现在的九州;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意思是夏朝时因为社会混乱,所以统治者制定了一部刑法,被称为禹刑,即夏朝已经有了刑法;“鲧作城郭”意思是鲧建立城郭,综合分析可以推断作者意在说明早期国家诞生。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解析】商朝王位继承多是兄终弟及,血缘关系松弛,争夺王位激烈,王位更迭频繁。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制度化规范化,血缘关系强化,王位更迭相对稳定。故B项正确。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且影响在选拔标准上是选贤任能,故A错。C项无考证。D项错在“弱化”,西周宗法制应是强化了血缘关系。
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
国家的出现:
国家的发展: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
夏朝
商:
西周:
建立:
管理方式:
建立:
管理方式:
文化:
建立:
政治制度:
中华文明不断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