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第六单元 智谋博人生第21课 曹刿论战【本节要点】
1.了解《左传》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 要学会哟☆温故知新☆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字注音:
曹刿( ) 小惠未徧( ) 小信未孚( ) 又何间( )焉 公与之乘( ) 长勺( )
2、解释下列词语
肉食者鄙:鄙, 弗敢加也:加,
必以信: 信,
小信未孚:孚,
神弗福也:福,
公将鼓之:鼓,
既克: 克,
望其旗靡:靡, 一鼓作气: 辙乱旗靡:
彼竭我盈: 先学一点☆温故知新☆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曹刿(guì) 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jiàn)焉 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
2、解释下列词语
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弗敢加也: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必以信: 信,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
既克: 克,战胜。望其旗靡:靡,倒下。
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先学一点☆课堂探讨☆ 了解《左传》及相关文学常识。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你知道吗?☆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课堂提高☆ 1.下列对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陈涉世家》《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分别选自司马迁所著编年体史书《史记》、左丘明所著纪传体通史《左传》和刘向所著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B.《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词,其中“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山坡羊·潼关怀古》则是张养浩的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C.夏洛克、奥楚蔑洛夫分别是英国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俄国契诃夫小说《变色龙》中的人物。夏洛克是世界文学作品中著名的吝啬鬼,奥楚蔑洛夫则是“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典型代表。
D.《格列佛游记》以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现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歌颂了“顽强、执著、刻苦、奉献、勇敢、奋进”的“保尔精神”。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编年体史书《史记》、纪传体通史《左传》”的表述错误,《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热爱生命》表现了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斗争的意志,戏剧《威尼斯商人》则刻画一个著名的吝啬鬼夏洛克的形象。它们的作者杰克·伦敦与莎士比亚都是英国人。
B.《出师表》中的“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其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捕蛇者说》中的“说”这种文体或因事而论,或抒发感触,都是为表达一个道理。
C.《在烈日和暴雨下》细致描绘日之烈与雨之暴,以自然环境的恶劣衬托人物的痛苦;《故乡》通过“回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的对比描写表现作者梦幻破灭的苦闷心情。
D.高尔基的《海燕》与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都是散文诗,《史记》与《左传》分别是记传体史书和编年体史书,柳宗元与欧阳修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句中,杰克·伦敦应是美国作家。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做的怎样?☆课堂探讨☆ 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灵活运用哟☆课堂探讨☆ (1)倒装句
(2)判断句
(3)省略句做的怎样?☆课堂探讨☆ (1)倒装句
何以战?(宾语前置)
战于长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长勺战”)
(2)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忠之属也
夫大国,难测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3)省略句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
乃入见。——(曹刿)乃入(宫)见(庄公)。
问:“何以战?”——(曹刿)问(庄公):“(君)何以战?”
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于)人。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于长勺。(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判断句)
C.何以战?(宾语前置)
D.陈胜者,阳城人也。(判断句)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D项,陈胜者,阳城人也。(被动句)解释不正确,此句应为判断句。所以选D。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2.本诗最后两句所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答案】所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用典。本诗最后两句主要使用了后主刘禅和诸葛亮两个典故。使用后主的典故主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统治者重用宦官而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的担忧。使用诸葛亮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感伤。
【解析】
试题分析:后两句所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用典,表达对国家统治者重用宦官而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的担忧及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感伤。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探究一下课件30张PPT。第六单元 智谋博人生第22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本节要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要学会哟☆温故知新☆ 1.加点字注音。
昳( )丽 朝( )服衣冠( ) 窥( )镜 期( )年 朝( )于齐
2.理解下列词语。
纳谏:
昳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谁。孰与:
及: 旦日: 弗如:
诚: 莫: 蔽: 市朝:
闻: 间: 期年: 先学一点☆温故知新☆ 1.加点字注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2.理解下列词语。
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纳,接受。谏,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昳丽:光艳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谁。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及:赶得上,比得上。
旦日:明日,第二天。
弗如:不如。诚:确实。莫:没有人,没有谁。
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使……听到。间:间或,偶然,有时候。期年:满一年。先学一点☆课堂探讨☆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1)古今异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 今:
窥镜 窥, 古: 今:
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 今:
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 今:
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 今:
谤讥于市朝 讥, 古: 今:
臣之妻私臣 私, 古: 今: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 今:
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 今:
虽欲言 虽, 古: 今:
(2)一词多义
之:朝:孰:于:上:修:美:你知道吗?☆课堂探讨☆ (1)古今异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今:讽刺。
窥镜 窥,古:照,看。今:偷看。
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今:明天。
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土地方圆。今:地点。
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谤讥于市朝 讥,古:指责议论。今:诽谤嘲讽。
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今:自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身边大臣。今:方位名词。
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长,原文指身高。今:改正。
虽欲言 虽,古:即使。今:虽然。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2)一词多义
之: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臣之妻私臣(的)
王之蔽甚矣(取消句子独立性)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数月之后(连词,无意义)
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朝:皆朝于齐(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朝服衣冠(早晨)
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孰视之(通“熟”,仔细)
于:欲有求于我也(向……)
能谤讥于市朝(在)
皆以美于徐公(比)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皆朝于齐(向)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上:受上赏(第一等的)
上书谏寡人者(向皇帝……呈上)
修: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美:不如徐公美(美丽的)
妻之美我者(认为……美)探究一下☆课堂提高☆ 做的怎样?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B.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屠自后断其股
D.是金陵人,客此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课堂提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语的一词多义,日常学习中要准确记忆。选项C中“股”的意思是“大腿”,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不能拿今义套古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2.下面各组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1分)
A.公问其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去国怀乡
C.公输盘不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子墨子解带为城 乡为身死而不受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的一词多义,A项中“故”的意思分别为原因、缘故/所以;B 项中“国”的意思分别为 国防/ 国都;C项中“说”的意思均为 通假字“悦”,高兴;D项中“为”的意思分别为 作为/为了,因此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做的怎样?☆课堂探讨☆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这篇课文写作上采用以“家庭小事”类比“国家大事”的写法。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邹忌采用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探究一下☆课堂提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予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2分)
(1)臣之妻私臣:??????????????????(2)王之蔽甚矣:?????????????????????
(3)吾妻之美我者:????????????????(4)长跪而谢之:?????????????????????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答案】(1)偏爱???(2)受蒙蔽???(3)认为…美???(4)道歉
【解析】
试题分析: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这里的“美”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C.皆以美于徐公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臣之妻私臣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隆中对》)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中二者都是“果真”;B:在/向;C:认为/凭借;D:助词“的”/助词,不必翻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小题3】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答案】(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中的,可受下等奖赏。(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拿脑袋撞地罢了。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这里注意“谤讥”“抢地”等词语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小题4】根据甲段的内容,说说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2分)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答案】从小事入手;婉言相劝;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解析】
试题分析:这里学生理解说话过程中“类比”“以小见大”“讽喻”等手法的运用,明确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小题5】两段选文都表现了人物的机智善辩,但又各有不同。甲文邹忌在进谏时运用讽谏艺术说服齐王;乙文中的唐雎则采用?????????、?????????的方式,使秦王不敢轻举妄动。(2分) 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答案】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不畏强暴(刺杀秦王);以死相拼(舍生取义)。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找到窍门了吗?课件13张PPT。第六单元 智慧博人生第23课 愚公移山【本节要点】
学习运用烘托和对比的写法突出人物形象。 要学会哟☆课堂探讨☆ 要点一:学习运用烘托和对比的写法突出人物形象。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对比手法是作文重要的写作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对不同人、事、物的对比描写或说明,以突出其各自的特色,或者将同一人、事、物在不同时空和境况下的情景进行对照,以彰显其变化。在行文中恰当使用对比的手法,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厚实,形象生动而鲜明,中心明确而集中。对比法的主要类型有四种:一是人物对比,二是不同事件对比,三是人物外表与内心对比,四是事件前后对比。许多民间故事,往往都写二个人,一个好一个坏,这是人物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不同事件对比;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中主人公卡西莫多,人很丑可是心地很善良,这是人物外表与内心对比。你知道吗?☆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衬托法,就是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一些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或烘托。衬托法主要类别:
一是正衬法,即从下面衬托,以宾衬主,以美衬美。如,先写甲歌唱得好,然后点明甲正在跟乙学唱歌,突出乙的歌唱得更好;又如,写景美,衬托人美。
二是旁衬法,即以旁人的反应来衬托。如,通过路人的反应写某人的打扮的奇特;又如,写某人摔倒摔得很重,不直接写,而是写路上行人的惊呼、围观,这是旁衬。
三是反衬法,即从反面衬托,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好衬坏,以劣衬优,以悲衬喜,以喜衬悲。如,写人走路的声音响衬托夜深人静;又如,写某人的突然间的哈哈大笑反映他内心的悲伤。
☆课堂探讨☆ 愚公和智叟强烈的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B、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
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班昭续《汉书》(7分)
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竞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3分)
⑴世叔早卒(??)?????⑵帝数召入宫(??)?⑶从昭受读。(??)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答案】卒;死, 数:多次; 从:跟随;
【解析】
试题分析: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数”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是不同的,这里是“多次”。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答案】译文: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编撰工作)。
【解析】
试题分析: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就”“踵”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3.文中写同郡马融的目的是什么?(2分)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答案】衬托《汉书》的博大精深。
【解析】
试题分析:学生了解衬托手法的特点,明确衬托手法的作用。这里写同郡马融为了衬托《汉书》的博大精深。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探究一下课件19张PPT。第六单元 智谋博人生第24课 《诗经》两首【本节要点】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要学会哟☆温故知新☆ 1、给划线的字注音:
雎( )鸠( ) 窈( )窕( ) 逑( ) 荇( ) 寤( )寐( ) 芼( ) 蒹葭( ) ( ) 溯洄( ) ( ) 晞( ) 湄( )跻( ) 坻( ) 涘( ) 沚( )
2、解释下列词语
关关: 洲: 窈窕:
逑: 寤寐: 芼:
蒹葭: 苍苍:
溯洄: 溯游:
晞: 道阻且跻: 坻:
涘: 沚: 先学一点☆温故知新☆ 1、给划线的字注音:
雎(jū)鸠(jiū) 窈(yǎo)窕(tiǎo) 逑(qiú) 荇(xìng) 寤(wù)寐(mèi) 芼(mào) 蒹葭(jiān jiā) 溯洄(sù huí) 晞(xī) 湄(méi)跻(jī) 坻(chí) 涘(sì) 沚(zhǐ)
2、解释下列词语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逑:配偶。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蒹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溯洄:逆流而上。溯游:顺流而下。晞:干。
道阻且跻:路又险又高。跻,高。坻:水中的高地。
涘:水边。沚:水中的小块陆地。先学一点☆课堂探讨☆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你知道吗?☆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课堂提高☆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约三千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风骚”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它们分别代表了《诗经》和《楚辞》的最高成就。
C.俄罗斯诗人叶赛宁在《蝈蝈与蛐蛐》中,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是近代思想家,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这篇演讲词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
D.《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作者是法国的雨果,他的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这篇课文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不是俄罗斯诗人叶赛宁。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2.下列传统文化知识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B.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中秋佳节的美好祝愿。
C.“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D.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赏花灯、猜灯谜等。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直接判断正误。D错,“赏花灯”“猜灯谜”是在元宵节。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做的怎样?☆课堂探讨☆ 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你知道吗?☆课堂探讨☆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你知道吗?☆课堂探讨☆ 关雎: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蒹葭: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你知道吗?☆课堂提高☆ 诗词鉴赏。阅读《诗经》的两首诗歌,完成题目。(共6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蒹葭》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1.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
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表述不正确。
考点:识记诗歌的基本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蒹葭》和《关雎》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关雎》长于叙事,而《蒹葭》则没有明确的故事。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探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