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攻略】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高分提升卷2(沪教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分攻略】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高分提升卷2(沪教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1-17 11:3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分攻略】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高分提升卷2(沪教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0×108m/s
B.次声波预报仪可以预报台风和地震活动等说明次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音调高
D.超声波比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有一个清晰的烛焰像,若用一张硬纸板遮去凸透镜上面的一半镜面,则光屏上像的变化情况是:( )
A.屏上的像消失 B.像变得模糊不清,需要重新调节光屏的位置
C.光屏上只有一半烛焰的像 D.光屏上仍有完整的像,只是亮度减弱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不受力,一定静止
B.物体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则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C.作用在运动物体上的力一定不平衡
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速度大小一定改变
4.中国(长沙)国际智能制造装备博览会(简称“长沙智博会”)8月20号在长沙举行,多款智能机器人齐亮相,如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m/s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机器人的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D.能区分机器人和工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5.掷出去的铅球,最后要落回地面,这是由于( )
A.铅球具有惯性 B.铅球离开手后不受力的作用
C.铅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D.铅球受到重力的作用
6.某同学通过一个凸透镜看如图所示的表情包,则他可能看到的情况是(  )
A. B.
C. D.
7.陆地上跑得最快的是猎豹,速度是40m/s;水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速度可达108km/h;空中飞得最快的是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
A.猎豹最快 B.旗鱼最快 C.褐海燕最快 D.三者一样快
8.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B.“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调来判断说话者
C.“用超声波去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高频声波具有做功的本领
D.“公共场所不要高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时音调不要太高
9.下列关于声的说法中是正确的是( )
A.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C.声音在各种物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一样的 D.声音不能在固体物质中传播
10.如图所示,2013年2月15日中午12时30分左右,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发生陨石坠落事件.陨石在穿越大气层时摩擦燃烧,随后发生爆炸,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以陨石为参照物,地球是静止的
B.陨石坠落时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C.陨石坠落时与大气摩擦,内能减小
D.陨石坠落的过程中,机械能保持不变
11.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B.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会慢慢停下来
C.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D.物体运动方向的改变,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12.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回声现象
C.利用声波可以在飞机上勘测地热
D.金牛山公园设置噪声监测设备,可以减弱噪声
13.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 )
A.笔在水中偏折
B.水中“月亮”
C.“千手”观音
D.海市蜃楼
14.如图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选择大小相等的蜡烛A、B是为了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B.为了便于观察,两根蜡烛都应该点燃
C.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位置,光屏上没有烛焰的像
D.此实验应该在较亮的环境下进行
1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B.耳熟能详是指声音的传播速度很大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在城市街道两旁植树种草,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5cm
B.光屏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照相机应用了这一成像规律
D.投影仪应用了这一成像规律
1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物体只要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
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18.“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飘逸的诗文中描绘出了一副完美的物理画卷。从物理学的角度看( )
A.彩色的云霞是光的色散现象
B.“千里江陵一日还”描述了行船的速度很大
C.诗人在船上能辨别出猿发出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音色
D.以轻舟为参照物,万重山是静止的
19.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需要对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估测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
A.沪科版物理教科书厚度约为1cm
B.播放一遍中国国歌用时约3min
C.人正常步行平均速度约为1.1m/s
D.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cm
20.现在很多地方设了电子眼,当汽车经过十字路口违章时,监控摄像头就会拍下照片,摄像头相当于一个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监控摄像头能够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
B.当汽车远离摄像头时,影像传感器上的像变大
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D.拍照时,汽车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二、填空题
21.为了纪念物理学家 在经典力学中的贡献,人类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力的单位;我国选手苏炳添是第一个跑进10秒大关的黄种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起跑时用力向后蹬起跑器,身体迅速向前运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
22.2022年7月24日,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495秒后,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成功,形成组合体一起运动,以“天和”核心舱为参照物,飞船是 的;与在地球上相比,飞船在太空中质量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宇航员在空间站外对话需要借助无线通讯设备,原因是
23.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为 cm。
24.如图所示为某物体向南运动时的s-t图像,物体在前5秒内做 运动,在第8秒时物体处于 ,第12秒时物体向 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

25.2023年9月21日下午,“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课。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在梦天实验舱内为广大青年进行授课。以梦天实验舱为参照物,图中站立的三名航天员是 的,以太阳为参照物,他们是 的,这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的。
三、作图题
26.如图所示,一束光经凸透镜折射后,请把折射后的光路补充完整。
27.如图是广场上一只重0.5 N的氢气球,用细绳系于地面上,请作出氢气球受重力和浮力示意图.
四、实验题
28.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同学们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接触面所受的压力;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接触面积的大小;实验中小明用到了一个弹簧测力计、一块长方体木块、一个砝码、一块长木板和一条棉布。为此,某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时,应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长方体木块A在水平桌面上做 运动;
(2)考虑到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在选拔“拔河比寨”的队员时,应选质量较大的同学参加比赛,是利用到 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
(3)完成甲、乙两次实验后,再进行丙实验时,由于所用的弹簧测力计量程较小,发现测力计示数达到最大值时仍没有拉动木块,为了用现有的器材继续顺利完成实验,可采取的措施是 ,在成功测出滑动摩擦力后,再和甲实验进行比较;
(4)比实验甲和丁,小明同学发现甲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丁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由此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小红同学认为结论是错误的。为了能顺利完成实验,请你给实验丁提出一个合理的建议 ;
(5)该小组在实验中发现较难保持木块匀速运动,导致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于是他们改进实验,如图戊所示,固定弹簧测力计,拉动长木板进行实验,实验过程 匀速拉动长木板(选填“必须”或“不必”)。
29.如图所示,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3)图中A、B、C分别对应了小车在起点、中点、终点位置的时间,小车通过段的路程 ,平均速度 ;
(4)测量时若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将会导致段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或“偏小”)。
五、计算题
30.如图所示,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在距离前方山崖555m时鸣笛,继续行驶3s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3s内声音传播的路程;
(2)3s内汽车前进的路程;
(3)汽车的速度。
31.位于A、B两点的甲、乙两小车同时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5秒,甲、乙两小车正好相遇,求:
(1)甲车和乙车各自的速度;
(2)经过5秒,甲车和乙车分别通过的路程;
(3)A、B两点之间的距离。
参考答案:
1.B
【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A错误;
B.用次声波预报灾害信息,是利用次声波能传递信息,故B正确;
C.“不敢高声语”是指不敢大声说话,所以这里的“高”指的是响度大,故C错误;
D.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同,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声音,所以超声波和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2.D
【详解】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有一个清晰的烛焰像,若用一张硬纸板遮去凸透镜上面的一半镜面,透过凸透镜的光线变少了,像还是完整的。
故选D。
3.B
【详解】A.物体不受力时可能静止,也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物体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则一定受到力的作用且不是平衡力,故B正确;
C.作用在运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所受到的力一定是平衡力,故C错误;
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受力是平衡力,速度大小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4.D
【详解】A.智能机器人的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故A错误;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真空不能传声,机器人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C错误;
D.我们可以通过音色来区分声音的特点,能区分机器人和工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
故选D。
5.D
【详解】因为在空中飞行的铅球受到重力和阻力作用,阻力与铅球的运动方向相反,而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因此铅球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会不断改变运动方向做曲线运动,最终落到地面,故选D.
6.C
【详解】凸透镜通过眼睛观察能够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倒立放大的实像、倒立缩小的实像。
A.表情包和文字只是左右倒立,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是左右上下都倒立,故A不符合题意;
B.“高分喷雾”四个字只是上下倒立,故B不符合题意;
C.表情包和文字都是倒立缩小的像,故C符合题意;
D.正立只有放大的虚像,没有缩小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C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猎豹的速度为,旗鱼的速度为
褐海燕的速度为

故选C。
8.C
【详解】A.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A错误;
B.不同人说话的特点不同,即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故B错误;
C.“用超声波去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高频声波具有能量,即具有做功的本领,故C正确;
D.“公共场所不要高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时响度不要太大,故D错误。
故选C。
9.A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
B.人耳能听的声音频率在一定范围内,若声音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或者高于20000Hz,人耳是听不到的,故B错误;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故C错误;
D.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能传播,故D错误。
故选A。
10.B
【详解】试题分析:以陨石为参照物,地球相对陨石的位置不断在变化,即相对陨石,地球是运动的,故A错误;陨石坠落时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落向地球,故B正确;流星体在穿越大气层时摩擦燃烧,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成内能,是做功的方式增加了流星体的内能,故C、D错误;
考点:机械运动 改变内能的方式 牛顿第一定律
11.D
【详解】A.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可能处于静止,也可能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A错误;
B.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会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物体受非平衡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故C错误;
D.物体运动方向改变,运动状态一定改变,则一定受到力的作用,故D正确。
故选D。
12.B
【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没有介质的话,即使物体振动,我们也不能听到声音。故A错误;
B.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声音反射形成的,是回声现象。故B正确;
C.勘测地热的其中一种方法是利用地噪声来确定热源的深度,不是利用飞机上发出的声波。故C错误;
D.噪声监测设备只能检测噪声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13.C
【详解】笔在水中看起来偏折,是光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中传播,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故A错误;水中“月亮”是平面镜反射成像,故B错误; “千手”观音是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故C正确;海市蜃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现象, D错误,故选C.
14.C
【详解】A.用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实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A错误;
B.为了便于观察,应该在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所以只点燃蜡烛A,故B错误;
C.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因此移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故C正确;
D.为了使像更明亮,实验应该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故D错误。
故选C。
15.C
【详解】敲锣时用力越大,鼓面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A错;不同的人说话的音色不同,所以耳熟能详说明每个人说话的音色是相对固定的,故B错;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C正确;在城市街道两旁植树种草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应选C.
16.BD
【详解】由图可知,此时的像距大于物距,且光屏上能成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是投影仪的成像原理,不是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由图可知
u=50.0cm-20.0cm=30.0cm
v=95.0cm-50.0cm=45.0cm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则
2f>30.0cm>f
45.0cm>2f
解得
15cm故选BD。
17.AD
【详解】A.人耳听觉有一定的范围,即频率20~20000Hz之间,且有一定的响度,因此,并非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故A不正确,符合题意;
B.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人耳处减弱;因此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可以在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上课可以听见老师讲课的原因是由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声波除了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结石”,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D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AD。
18.ABC
【详解】A.太阳光是复色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形成彩色的云霞,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故A符合题意;
B.“千里江陵一日还”即日行千里,说明了行船很快,行船的速度很大,故B符合题意;
C.音色指的是声音的品质、特色,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诗人在船上能辨别出猿发出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故C符合题意;
D.“轻舟已过万重山”,以轻舟为参照物,万重山的相对位置改变,是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19.ACD
【详解】A.沪科版物理教科书的厚度约一根手指的宽度,约1cm,故A符合题意;
B.完整播放一遍中国国歌所需要的时间为46s,不到1min,故B不符合题意;
C.人正常步行时,1s步行两步,每步约0.5m,所以步行的平均速度约为1m/s,接近1.1m/s,故C符合题意;
D.中学生大拇指的宽度在2cm左右,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略大于2cm,在2.5cm左右,故D符合题意。
故选ACD。
20.AD
【详解】A.监控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属于光的折射,故A正确;
B.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则当汽车远离摄像头时,影像传感器上的像变小,故B错误;
CD.监控摄像头是利用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工作的,即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正确,C错误。
故选AD。
21. 牛顿 相互
【详解】[1]牛顿建立了著名的运动定律,后人为了纪念物理学家牛顿在经典力学中的贡献,人类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力的单位。
[2]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起跑时用力向后蹬起跑器,起跑器给人一个向前的力,身体迅速向前运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也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2. 静止 不变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1]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成功,形成组合体一起运动,以“天和”核心舱为参照物,飞船与“天和”核心舱的位置不变,飞船是静止的。
[2]与在地球上相比,飞船在太空中质量不变,因为物体的质量与物体所处的位置无关。
[3]宇航员在空间站外对话需要借助无线通讯设备,原因是太空是真空,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即真空不能传声。
23.7.50
【详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铅笔左侧与1.0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8.50cm刻度线对齐,所以铅笔的长度为
8.50cm﹣1.00cm=7.50cm
24. 匀速直线 静止状态 北 4
【详解】[1]由图可知0~5s内,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图象为过原点的直线,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5~10s,物体通过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处于静止状态,则第8s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3]由图可知15s后物体又回到了原点,已知物体向南运动,由此可知10s~15s内物体又向北运动。
[4]物体0~15s时间内,所走路程为
全程的平均速度
25. 静止 运动 相对
【详解】[1]相对于梦天实验舱,三名航天员的与它的空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三名航天员是静止的。
[2]相对于太阳,三名航天员的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三名航天员是运动的。
[3]同一对象,选取的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不同,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6.
【详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27.
【详解】解答:气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重力的大小为0.5N,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如下图所示:
点睛:用一条带箭头的线短表示力的三要素,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方向竖直向下;浮力的作用点也画在重心,方向竖直向上.
28. 匀速直线 甲、乙 拿掉砝码 将切去的一半叠加在另一半上,再测量比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不必
【详解】(1)[1]实验过程中,必须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A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2)[2]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知,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故要取得拔河比赛的胜利,组队时应选体重大的,即质量较大的同学。甲、乙两次实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而压力不同,由图中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3]丙是为了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需使压力大小相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由于摩擦力较大,测力计量程不够,可使丙的压力与甲相同进行探究,所以可以将丙试验中木块上的砝码取下,测出滑动摩擦力,再和甲实验进行比较。
(4)[4]研究滑动摩擦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要控制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比实验甲和丁,某同学发现甲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丁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由此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结论是错误的,理由是: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同。为了能顺利完成实验,要控制压力大小相同,合理的建议:将切去的一半叠加在另一半上,再测量比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5)[5]用图戊进行实验时,无论长木板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都处于静止状态,受拉力与摩擦力平衡,拉力等于摩擦力,并且容易读数。
29. 小 0.025 大
【详解】(1)[1]实验的原理是。
(2)[2]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就越大,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就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
(3)[3]由图可知段的路程为
[4]段的时间为
则段的平均速度为
(4)[5]若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量的时间偏小,由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
30.(1)1020m;(2)90m;(3)30m/s
【详解】解:(1)由可知,声音传播的路程
s声=v声t=340m/s×3s=1020m
(2)鸣笛时,汽车在与前方隧道的距离L=555m,汽车前进的距离
s车=2L﹣s声=2×555m﹣1020m=90m
(3)汽车的速度
答:(1)3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为1020m;
(2)3s内汽车前进的距离为90m;
(3)汽车的速度为30m/s。
31.(1)1m/s,3m/s;(2)5m,15m;(3)20m或10m
【详解】解:(1)由图a可知,甲车行驶6米,用时6s,则甲车速度
由图b可知,乙车行驶18米,用时6s,则乙车速度
(2)经过5秒,甲车通过的路程
经过5秒,甲车通过的路程
(3)经过5秒,甲、乙两小车正好相遇,如果甲、乙两小车相向而行,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
如果甲、乙两小车同向而行,由于乙车速度更快,所以应该为乙车追击甲车,否则甲车不可能追上乙车,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
答:(1)甲车和乙车的速度分别为1m/s、3m/s;
(2)经过5秒,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分别为5m、15m;
(3)如果甲、乙两小车相向而行,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m;如果甲、乙两小车相向而行,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0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