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形成提高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作品中典型的抒情文段,体味和推敲富有感染力的抒情方式的表达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积极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形成真诚、美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判断文段的抒情方式,赏析其表达作用。
2.运用基本的抒情方法进行写作。
学情:
初一学生对写作有一定的兴趣,但在素材选择、知识储备和技巧运用有欠缺、尤其是写作时缺乏情感的正确、有效输出,而这是作文写作的立意之本,需要重点加强。
教学过程:
1.千里万里月明
在国庆节诗情画意优秀作品展中,大部分同学都选了金黄的圆月作画。你们知道这是指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吗?
2.学生说说中秋节习俗等,教师讲述:
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古代农耕社会对月亮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逐渐演变为团圆、祈福的佳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猜灯谜、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
3.猜灯谜活动,同时以古诗点出中秋节寄托了丰富的情感。
这节课,我们就要以中秋为例,学着用抒情这种表达方式,记录生活中的情绪、感受。
二、眼中识“情” 搭建概念支架
1.PPT显示: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引起读者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生读)
抒情:是一种表达方式,即抒发感情。它是作者或文中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
感的文字表露。在写作时,把喜怒哀乐的感情表达出来,可以引起读者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师解释)
2.常见的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生谈谈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学生结合书本解释概念、作用:
直接抒情——作者不借助别的事物,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情感。效果强烈、鲜明。
间接抒情——作者把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常用的抒情方法
学生选项完成表格,并说出选择理由。
A借事抒情 B.借景抒情 C.运用修辞
D.借物抒情 E.直抒胸臆
(信息班和非信息班均做好相关的导学案,然后通过游戏说出答案,并由学生说出选择理由,所有的导学案均作为前测成绩。)
①直抒胸臆
②运用修辞,如: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比喻、反问)《荷叶·母亲》
强调:常用的还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情感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对抒发情感本身的修饰,而非抒情途径的加工,抒情途径的加工是间接抒情)。
(2)间接抒情:常见的呈现形态是借景抒情、托物言情、融情于事,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①借景抒情——细描景物,如: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散步》
②借物抒情——细绘事物,如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
强调:景和物常结合在一起,不易区分;对特定或特有的景物进行描写,更能传递感情。
③借事抒情——细叙情节,如: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强调:事件作为抒情的载体,不一定侧重记叙事件的全过程;可以使读者在事件中慢慢酝酿情绪,真正代入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从而使作者的情感更加真实感人。(给个示例)
小结:如果说,直接抒情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胜在率真自然,那么,间接抒情则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妙在蕴藉灵动。二者结合,共同营造打动人心的情感磁场,让作者和读者悠然神会。
三、心底生“情” 搭建思路支架
中秋是盛满深情和寄托的节日,同学们可以怎样构思呢?
请在以下活动中,随时记下中秋节能触动自己情绪的对象,
1. 步骤一:在观察中,引发情绪触动点(在心中感受你的情绪触动点)
绘图配对:这些年级优秀的诗情画意作品可以分别对应哪种抒情方式?
(和表格结合)
(信息班在平板上选择分类,非信息班在纸上写,作为后测成绩1;再由学生在希沃白板上完成。)
① 借景 (远景,近景)
②借物(桌上一壶一酒杯, 月饼、螃蟹宴、桂花枝)
③借事(两个朋友天各一方,抬头望月,遥寄祝福)
2.步骤二:在体验中,选定有形载体(抒情载体,即讴歌赞美或者批判否定的人、物、事)
学生说出哪些元素可以作为中秋节的抒情载体?
(1)封面:悬挂天空的圆月、凝望的玉兔、远近的孔明灯、盛开的金桂、梦幻的山水背景、白云缭绕;
(2)内页:色泽浓郁的月饼、踏月而来的嫦娥仙子、缥缈的云雾、纷飞的花瓣,极具神话色彩的视觉特效让人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3.学生交流初选的情感载体。 (白板显示圆月图片)配音乐
四、笔下绘“情” 搭建技法支架
1.名家作品借鉴
学生自读,回答:这些语段是怎样抒情的?自己可以学习哪些写法?
①借景(颜色、香味、声音)多感官
金色的秋天如期而至,不知不觉中,心里开始注入了清凉的气息,凝望窗外,苍松翠竹,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瓜果飘香。金秋时节的菊花却没有萎靡,在秋天的大地上荡起了拉丁舞,和着微风的歌镶入了梵高的画框。
月儿慢慢地升起,院中蝈蝈的鸣声慢慢沉默,夜也在狗吠声中慢慢沉了。一股清风卷帘而入,吹掀了刚写好的稿子,那未干个墨汁香熏了整个小屋,秋风晃动了墙上的那副庄严的照片,荡起了我的思念。
《八月的思念》莫言
②借事(做月饼的过程,对比)
母亲先剥好了瓜子、花生和核桃仁,搀上桂花和用擀面棍擀碎的冰糖渣儿,撒上青丝红丝,再浇上香油,拌上点儿湿面粉,切成一小方块一小方块的,便是月饼馅了。然后,母亲用香油和面,用擀面棍擀成圆圆的小薄饼,包上馅,再在中间点上小红点儿,就开始上锅煎了。怕饼厚煎不熟,母亲总是把饼用擀面棍擀得很薄,我总觉得这样薄,不是和一般的馅饼一样了吗?而店里卖的月饼,都是厚厚的,就像京戏里武生或老生脚底下踩着厚厚的高底靴,那才叫角儿,那才叫做月饼嘛。
每次和母亲争,母亲每次都会说:“那是店里的月饼,这是咱家的月饼。”这样简单的解释怎么能够说服我呢?便总觉得没有外面店里卖的月饼好,嘴里吃着母亲做的月饼,心里还是惦记着外面店里卖的月饼,总觉得外面的月亮比自己家里的圆,这山望着那山高。其实,母亲亲手做的月饼,是外面绝对买不到的月饼。当然,明白这一点,是在我长大以后,小时候,孩子都是不大懂事的。
《母亲的月饼》肖复兴
教师指导:抒情三忌——“假”“滥”“空”,可用比喻形象描绘细节,用拟人消除人与物之间的情感隔阂,情深处用排比、反复增强感染力,直抒内心展情感。
2.练笔:学生选定情感载体,选择恰当的方法,完成片段《月光下的遐思》,5、6句即可。
3.全班交流,学生评价,教师指导。
课堂总结:
五种抒情方式不是彼此割裂,可以恰当适宜在文章中融合起来,让抒情如水般流畅,如月般深情。
中秋佳节,团圆寄思,共赏这一轮圆月,问君世间“情”几何,且看明月化“情”波。
课后作业:完成大作文《月光下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