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词五首》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5.《词五首》复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23 15:0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25.词五首望江南阅读 理解 1.“梳洗罢”才“独倚楼”反映了这位女子怎样的心态?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刚梳洗完就“独倚楼”说明她盼望夫归,心情急切。
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独”字写出了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 3.“过尽千帆皆不是”,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吗?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4.“斜晖脉脉水悠悠”这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表面写景,实际上是借景抒情,以景衬情:在思妇的眼中,夕阳的余晖似乎是自己含情脉脉的眼神;悠悠的江水就像自己的愁思绵绵。1. 《望江南》中写出了思妇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
答案: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2.《望江南》中写思妇盼夫未回失望极深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答案: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3.《望江南》中充分体现思妇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武 陵 春李清照武陵春,词牌名。又名“武林春”、“花想容”。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本文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内心哀伤。
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
2、作者哀伤愁苦的原因和程度如何?词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内心的愁苦哀伤之情的?
原因:“物是人非事事休”。
程度:“欲语泪先流”。
写愁苦哀伤之情的方法——通过“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细节具体地表达了内心浓重的哀愁。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从轻松又跌落到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心情的沉重、无奈。
4.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这两句诗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比作可用小船来承载的具体的东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内心哀愁的沉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链接中考:1.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写人事变迁让人伤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中独辟蹊径,抒发内心沉重的哀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 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北宋 1、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以描写为主(塞外秋景),下片以抒情为主(忧国思乡之情)。
2、“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异”字又有何作用?
天冷、声杂、城孤。
统领后文景物的特点,突出边塞的秋天与中原不同,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作者不甘心无功而返和思念故乡的矛盾心情。4.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5.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 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 艰苦。
D2.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 物特点。
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D3.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阙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 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C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北宋1、这是一首记射猎的词,从表达方式看,上下阕各以什么为主?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本词上阙写景(描写),描写了打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
下阙言志(抒情),抒写了词人渴望为国杀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亲射虎,看孙郎
——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以少年英雄孙权自比,突出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仍有少年人的狂气和豪情。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作者以魏尚自比,意为“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一样重用自己呢?’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代指西北入侵的西夏军队,此句表达了作者希望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3、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4.这首词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话中蕴含的典故,这里作者把自己比作 。魏尚破 阵 子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 理解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分别描写了一个什么场面?
从形、声两方面着笔,描写了奏乐吃肉的豪迈军营生活。
描写了紧张激烈(马飞、弓鸣)的战斗场面,衬托将士们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2、词中哪两句集中吐露了作者的心声?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集中吐露了作者心声的两句话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前一句抒写词人一生中的理想抱负,表达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方面表明前面9句描述的是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是对现实的无尽感叹,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情调已由前面的雄壮变为了悲壮,表达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抑郁悲愤之情。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的“壮”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选择 、 两件典型事物,分别从 和 (感觉方面)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 场面。
5.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仍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绪从词中哪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6.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
氛。快马强弓听觉视觉紧张激烈的战斗《破阵子》中哪几句用了典故?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马作的卢飞快7、“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请你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归纳一下,诗人往往借“酒”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明确:
“酒”这个特殊意象是与诗人的情感抒发紧密连系在一起的。
有的用“酒”来抒发喜悦的心情,如“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有的用“酒”来抒发浓厚的友情,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
有的用“酒”来抒发孤独与郁闷,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