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光(常考经典题)-上海市2023-2024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单元练习(沪教版)
一、单选题
1.在下图所示的四个情境中,由光的反射现象引起的是( )
A.熊猫照镜子 B.只见树叶不见天空
C.铅笔弯折 D.邮票变大
2.某发光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个缩小的像,像距为30厘米。若将发光体向透镜方向移动10厘米,关于成像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成倒立的像 B.一定成放大的像
C.一定成缩小的像 D.一定成正立的像
3.在观察凸透镜成像时,小强注意到当把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 处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B. C. D.
4.“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的“手影”、留下美好记忆照片的“摄影”、幻灯机射到屏幕上的“投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等,下图中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倒影——光的折射 B.手影——平面镜成像
C.投影——凸透镜成像 D.摄影——光的反射
5.如图MN是介质A和B的分界面,其中之一是空气,一束光从介质A入射到介质B,折射角为( )
A.30° B.40° C.50° D.60°
6.已知在某物体透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25厘米的光屏上成放大的像,若将物体移动到距离凸透镜30厘米处,则此时成( )
A.放大的虚像 B.正立的虚像 C.放大的实像 D.缩小的实像
7.把放大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放大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用此放大镜来放大观察邮票上的细小部分,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该( )
A.小于10cm B.等于10cm
C.在10cm到20cm之间 D.大于20cm
8.当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在透镜的另一侧离透镜20厘米的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5厘米 B.7.5厘米 C.10厘米 D.15厘米
9.已知某物体透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20厘米的光屏上成缩小的像,若将物体向凸透镜移动10厘米,则此时所成的( )
A.一定是缩小的实像 B.一定是放大的实像
C.可能是放大的虚像 D.可能是等大的实像
10.将物体置于距离凸透镜30厘米处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缩小的像,将物体向凸透镜处移动10厘米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10厘米 B.12厘米 C.15厘米 D.20厘米
11.凸透镜的焦距为20厘米,点燃的蜡烛距该透镜35厘米,移动光屏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图中的( )
A. B.
C. D.
12.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发光体距该凸透镜15厘米,移动光屏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
A.放大的实像 B.缩小的实像
C.等大的实像 D.放大的虚像
二、填空题
13.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凸透镜:
(1)成虚像时,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为: ;
(2)成虚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 ;
(3)物体在物距L1时,成虚像,物体在物距L2时,成实像,请比较L1、L2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
14.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至 .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厘米,现蜡烛的位置如图所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10厘米(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移动光屏寻找像的位置,发现光屏上有一个倒立、 的像(选填“放大”、“等于”或“缩小”).
15.如图所示,是小明自制的幻灯机,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利用该幻灯机工作时,光通过凸透镜会发生 ,人们能看到屏幕上所成的像,是因为屏幕将幻灯机投射过来的光 进入了人的眼睛(以上两空均选填“折射”或“反射”)。为了能在屏幕上成放大的像,幻灯片到镜头的距离应在 厘米范围内。
16.平面镜成 (选填“实”或“虚”)像;照相机的镜头是由 (选填“平面镜”、“凸透镜”或“凹透镜”)做成的;凸透镜的焦距为15厘米,将发光体放在离透镜10厘米的主光轴上,则所成的像与发光体位于凸透镜的 (选填“同侧”或“异侧)。
17.平面镜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 像(选填“虚”或“实”)。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将发光体放在离透镜25厘米的主光轴上,所成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像到透镜的距离 25厘米(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8.如图所示,小嘉通过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看到了提示牌上“关灯”两字放大的 (选填“实”或“虚”)像,提示牌上“关灯”两字到凸透镜的距离 (选填“小于10厘米”、“大于10厘米小于20厘米”或“大于20厘米”)。从岸上看游泳池底,感觉比实际深度要浅,这是由于光的 现象而产生的错觉。
三、作图题
19.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反射光线OB画出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的大小。
20.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反射光线OB画出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的大小。
21.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
( )
四、实验题
22.如图所示,眼球中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晶状体与视网膜间距是不变的,一般情况下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小明为了探究人眼成像原理,制作了一个口径不变的“注水凸透镜”,通过注水或抽水改变凸透镜的厚度,来模拟眼睛中晶状体的变化。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在透镜的两侧摆放点燃的蜡烛和光屏,在光屏中央能看到清晰的像。将蜡烛移至离透镜较近或较远位置时,小明发现光屏上的像模糊了,他一边注入或抽出水,一边观察光屏上像直到最清晰为止,实验过程和现象如图(b)(c)所示。()
(1)分析比较图(a)或(b)或(c)现象中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可得初步结论:当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 ;
(2)分析比较图(a)(b)(c)现象中“注水凸透镜”厚度变化与物距关系,可得初步结论:凸透镜成清晰实像时,像距相同, ;
(3)根据上述信息,试分析人看远处物体和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厚度情况 。
2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界面时,往往会同时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而有时当入射角不断增大至某一角度时,折射角会达到90°,此时的入射角称为临界角。当光线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折射光线会消失,仅剩反射光线,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全反射现象。某小组同学对此现象作出了如下猜想:
A.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可能会发生全反射现象;
B.当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可能会发生全反射现象;
C.不管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还是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都可能会发生全反射现象;
①你认为上述猜想中,合理的是 (选填“A”“B”或“C”);
②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信息,解释你选择的理由 ;
③实验表明: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时,玻璃对光的折射本领比水强。若在玻璃或水与空气之间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则玻璃的临界角 水的临界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4.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以后,为了继续研究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选用直径相同,焦距不同的甲、乙和丙三个凸透镜分别观察光屏上所画的小五角星,观察时始终保持透镜位置不变,使透镜正对光屏,且使眼睛、透镜中心、五角星处于同一高度,如图所示。他们将观察到现象和相关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和表三中。
表一甲焦距为5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厘米 现象
1 2.5
2 3.5
3 4.0
表二乙焦距为10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厘米 现象
4 6.0
5 8.0
6 8.5
表三丙焦距为15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厘米 现象
7 10.0
8 12.0
9 13.0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或4与5与6,或7与8与9中的数据和现象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透过同一凸透镜观察相同图案,当成正立放大的像时, ;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中的数据和现象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透过不同凸透镜观察相同图案,当成正立放大的像时,若要使像的大小相等,凸透镜的焦距越大,物距也应越大。
推理:透过不同凸透镜观察相同图案,当成正立放大的像且物距相等时,焦距越大, 。
③结合已学知识可判断:将凸透镜甲仍置于图位置,将该光屏移至“57厘米”刻度处时,透过透镜将观察到的是 。
A. B. C. D.
五、综合题
25.光的全反射
如图所示,当光线从玻璃斜射入空气里的时候,一部分光会进入空气里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 β大于入射角 α.若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当入射角增大到某值时(小 于 90°),折射角会增大到 90°.若继续增大入射角,此时空气中没有折射光射出,光线全部反射回玻璃,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反射.折射角等于 90°时的入射角称为临界角.当光从水或玻璃射入空气时,只要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就会发生全反射.
海面上出现的海市蜃楼奇景如图 29 所示,就是因为光的在空气层中多次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观.在夏季,白昼海水温度比较低,所以在海面上方的空气出现下冷上暖的现象.由于空气的热胀冷缩,因此空气层下密上疏.景物的光线先由密的空气层逐渐折射进入稀的空气层,并在上层发生了全反射,光线又折回到下层密的气层中来,经过这样弯曲的线路,最后投入人的眼中.由于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自直线方向的,因此看到的“景物”比实物抬高了许多.
人们利用光的全反射的现象制成了光缆,用于通信等方面.光在均匀透明的玻璃棒中传播,即可在弯曲的玻璃棒的光滑内壁上,借助于接连不断地全反射,可以将光从一端传导到另一端,即使棒的截面直径很小,甚至到微米数量级,传导的效果也不变,这种导光的细玻璃丝称为光导纤维如图 所示.光导纤维束已成为一种新的光学基本元件,在光通信、光学窥视及光学特殊照明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荣获 200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高锟在此方面贡献突出,被世界誉为“光纤通讯之父”.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光发生全反射时,入射角 临界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海市蜃楼情景中,人眼看到的空中的“景物”是 像(选填“实”或“虚”).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熊猫照镜子,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引起的,故A符合题意;
B.只见树叶不见天空,是由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引起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铅笔弯折,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引起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邮票变大,是放大镜原理,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引起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A
【详解】发光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个缩小的像,像距大于倍焦距小于倍焦距,则,解得:,且此时物体在倍焦距以外,即物距一定大于,当将发光体向透镜方向移动cm,移动距离小于焦距,移动后物距在倍焦距以外,一定成倒立的实像,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A
【详解】把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 50cm 处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所以
50cm>2f
解得
f<25cm
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C
【详解】A.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手影是光被手阻挡而形成的光找不到的区域,手影的形成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B错误;
C.投影是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属于凸透镜成像现象,故C正确;
D.摄影是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属于凸透镜成像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5.D
【详解】直线MN为界面,过入射点先作出法线(图中虚线表示);如图所示
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由图可知,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40°,则入射角为
θ=90°-40°=50°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50°;图中的折射角为
λ=90°-30°=60°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D
【详解】在距离透镜25厘米的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则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即
25cm>2f
可得
f<12.5cm
将物体移动到距离凸透镜30厘米处,此时物距30cm,则
u=30cm>2f
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D。
7.A
【详解】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焦点,并且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焦距,因此透镜的焦距为
若用此放大镜来放大观察邮票上的细小部分,物距应小于焦距时,所成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该小于焦距f,即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D
【详解】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成倒立缩小的像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因此
f<20cm<2f
解得
10cm故选D。
9.D
【详解】某物体透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20厘米的光屏上成缩小的像,此时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则
2f>20cm>f
10cm此时物距
u>2f
将物体向凸透镜移动10cm,物距始终大于1倍焦距,不能成虚像;物距可能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可能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可能等于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0.B
【详解】距凸透镜30厘米处有一物体,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故可知
u=30cm>2f
所以
f<15cm ①
将物体向凸透镜处移动10厘米后,此时的物距为
u'=30cm-10cm=20cm
因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故有
f < 20cm<2f
解之有
10cm 根据①②得
10cm 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1.D
【详解】凸透镜的焦距为20厘米,点燃的蜡烛距该透镜35厘米,则此时的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D。
12.A
【详解】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发光体距该凸透镜15cm,即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 物距小于像距 越大 见解析
【详解】(1)[1]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知,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且此时物体离放大镜越远,像离放大镜越远,像变大,像距大于物距。放大镜成虚像时,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为:物距小于像距。
(2)[2]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知,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且此时物体离放大镜越远,像离放大镜越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大。
(3)[3]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知,物距小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时,成倒立的实像;物体在物距L1时,成虚像,物体在物距L2时,成实像,所以物距L1小于物距L2。
14. 同一高度 大于 放大
【详解】第一空.实验前,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从左向右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并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才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第二空.凸透镜的焦距f=10cm,凸透镜只有在物距大于焦距的时候才能成实像,所以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10cm.
第三空.现蜡烛的位置如图所示,像距大于物距,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15. 折射 反射 10~20
【详解】[1][2]光通过幻灯机的凸透镜会发生折射,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屏幕将幻灯机投射过来的光反射到人的眼睛中,人看到屏幕上的像。
[3]放映时,幻灯片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在10~20cm之间。
16. 虚 凸透镜 同侧
【详解】[1]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2]照相机的镜头是由凸透镜做成的,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性质制成。
[3]由题意可知,凸透镜焦距为15cm,物距为10cm,物距小于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的同侧,人在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17. 虚 缩小 小于
【详解】[1]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2][3]此凸透镜焦距为10cm,发光体放在离透镜25厘米处,则物距为25cm,此时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像距在一倍到两倍焦距之间,故像到透镜的距离大于10cm,小于20cm。
18. 虚 小于10厘米 折射
【详解】[1][2]由图可知,物体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提示牌上“关灯”两字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即小于 。
[3]池底的光线由水中斜射到空气中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 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看到的是实际池底的虚像,会觉得池底变浅 了。
19.
【详解】由图可知,反射角为40°,由反射定律可得入射角也为40°,根据入射角的大小在法线左侧画出入射光线AO,如图所示:
20.
【详解】由图知,反射角为6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得入射角也为60°,在法线左侧画出入射光线,标出入射角60°,如图所示
21.
【详解】根据光的反射定律,题目中已经作出垂直于镜面的法线,做反射光线OB使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可.如图:
22. 见解析 见解析 见解析
【详解】(1)[1]由图(a)或(b)或(c)可知,物距都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当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
(2)[2]由图(a)或(b)或(c)可知,像距不变,(b)图中,“注水凸透镜”较厚,物距较小,(c)图中,“注水凸透镜”较薄,物距较大,可以得到凸透镜成清晰实像时,像距相同,“注水凸透镜”越厚,物距越小。
(3)[3]人看远处物体,晶状体变薄,折射光线的能力变弱;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折射光线的能力变强。
23. B 见解析
小于
【详解】①[1]根据题意可知,当入射角不断增大至某一角度时,折射角会达到90°,说明入射角大于折射角,故当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可能会发生全反射现象。
故选B。
②[2]光的入射角小于等于90°,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才有可能当入射角小于90°时折射角等于90°,发生全反射现象,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总小于90°,不可能发生全反射现象。
③[3]由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时,玻璃对光的折射本领比水强,说明相同的入射角,玻璃的折射角更大,更容易达到90°,则达到90°时,此时玻璃的折射角更小,所以玻璃的临界角小于水的临界角。
24. 物距越大,像越大 2与5与8 像越小 C
【详解】①[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或4与5与6,或7与8与9中的数据和现象可发现,随着物距的增加,像越来越大,由此初步得出的结论是:透过同一凸透镜观察相同图案,当成正立放大的像时,物距越大,像越大。
②[2]如果要探究透过不同凸透镜观察相同图案,成正立放大的像时,若要使像的大小相等,根据控制变量法,应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与7,2与5与8或3与6与9中的数据和现象。
[3]根据结论透过不同凸透镜观察相同图案,当成正立放大的像时,若要使像的大小相等,凸透镜的焦距越大,物距也应越大,反之,如果物距相等时,焦距越大,则像越小。
③[4]将该光屏移至“57厘米”刻度处时,此时的物距为
此时物体处于凸透镜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5. 大于 虚
【分析】根据“光的全反射”可知,本题考查光的反射,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及实像与虚像的区别进行判断.
【详解】(1)[1]由材料“当光从水或玻璃射入空气时,只要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就会发生全反射”可知,光发生全反射时,入射角大于 临界角;
(2)[2]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传播形成的光的折射现象,看到比物体实际位置高些的虚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